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体育学院本科生跨校辅修教学效果的调研报告

上海体育学院本科生跨校辅修教学效果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2-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体育学院本科生跨校辅修教学效果的调研报告上海体育学院刘宏朱百顺王兴张海平袁文君跨校辅修专业是上海市东北片复旦大学等10所高校合作办学中教学协作的主要项目。上海体育学院是成员单位之一。采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从我院本科生参加跨校辅修专业学习的近期、远期效果入手,探讨进一步做好此项工作的途径和措施。

上海体育学院本科生跨校辅修教学效果的调研报告

上海体育学院 刘 宏 朱百顺 王 兴张海平 袁文君

跨校辅修专业是上海市东北片复旦大学等10所高校合作办学中教学协作的主要项目。上海体育学院是成员单位之一。采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从我院本科生参加跨校辅修专业学习的近期、远期效果入手,探讨进一步做好此项工作的途径和措施。

在上海市教委的关心和支持下,上海市东北片复旦大学等10所普通高校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协调发展”的精神,合作办学10年,我院作为合作办学的成员单位之一。至2005年5月底,我院共有287名学生先后分别在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完成了跨校辅修10个专业的学习,取得了“跨校辅修专业证书”。跨校辅修的推行不仅开拓了我院体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弥补单科性院校学科设置的不足,有助于深化体育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最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成才。为深入了解学生对目前跨校辅修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跨校辅修工作机制,培养更多的“跨学科、跨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优秀体育人才,我们开展了本课题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择跨校辅修学习的学生,包括“在读中”的2002级本科生、“刚结业”2001级在校本科生和“已就业”的往届本科毕业生,共216名。

(二)研究方法

1.专家咨询法

走访上海市东北片10所高校合作办学教学协作组部分领导成员,就跨校辅修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谈,获得大量有益的启示,对科学制作调查问卷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2.座谈交流法

分别召开了我院2001级、2002级跨校辅修学习的学生座谈会,各有17人参加,听取了意见和建议,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3.问卷调查法

在专家咨询和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针对应届毕业生和在读本科生的两份调查问卷初稿,在进行小范围的效度分析之后,对问卷内容做必要修改和调整,再行大规模发放。

此次调查问卷的发放工作,对取得跨校辅修专业证书的往届毕业生采取邮寄问卷的形式,发出问卷145份,收回134份,回收率92.43%,有效回收率为90.30%;对在校2001年级完成辅修学业、取得“跨校辅修专业证书”的71名学生共下发问卷71份,回收68份,回收率为95.78%,有效回收率为94.12%。

4.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归类,剔除无效问卷后,对有效问卷按数理统计法进行常规统计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效果

1.参加跨校辅修学习的动机

从表1可看出,学生参加跨校辅修学习的目的性非常明确,“改善知识结构”分别占65.63%、72.73%,“对辅修专业很感兴趣”分别占64.06%、23.14%,“长见识,增才干”占60.94%,“希望有助于求职就业”分别占66.20%、49.59%。这表明随着学生成才意识的日趋强烈,他们愈来愈不满足于主修专业单学科方向的知识和技能,渴望通过参加辅修专业的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表1 学生参加跨校辅修专业学习的动机(多项选择)

img51

2.跨校辅修专业与就业的关联度调查

由于就业竞争的压力,愈来愈多的学生将参加跨校辅修学习作为开拓新的就业方向、增强就业竞争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应届生比往届生参加学习的目的性、功利性更为强烈。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2001级本科生目前正处于求职阶段,所以他们对借助跨校辅修专业证书寻找到一份有别于主修专业方向的理想职业的期望值较高:希望就业方向“与辅修专业对口”的占25.00%(见表2);希望辅修专业在求职就业中“有一点作用”的人数最多,占到50.00%(见表3)。相比之下,经历过求职就业阶段的往届生对通过跨校辅修解决就业问题有更为清醒的认识和体会:在“您所从事的职业与您所学专业的关系”中选择“与辅修专业对口”的仅占9.09%(表2),认为“辅修专业对就业、考研的帮助”“一般”的问卷的数量也较多,占36.36%(见表3)。这表明,虽然不可否认参加跨校辅修学习客观上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就业竞争力,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就业市场上凭借仅仅用三、四个学期的周末学习获得的跨校辅修专业证书的学生,很难与开设辅修专业学校的持同专业方向本科学位证书的学生相竞争。

表2 就业方向与所学专业的关联度

img52

表3 跨校辅修的专业对就业和考研的作用程度

img53

以上从调查问卷中获得的信息,与我们在2001级学生跨校辅修学习效果座谈会上获取的信息是一致的。由于2001级学生正处于求职就业阶段,不少学生联系曲折求职经历,多数对“跨校辅修很好,很有必要,但要想凭一张辅修证书找到工作却很难”这句话表示认同。这表明,不少学生已经对参加跨校辅修的学习目的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这也是跨校辅修专业学习价值的回归。跨校辅修开设的本身就是东北片高校实践“多元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宽专业、厚基础、重素质’教育理念”的结果,让广大学生在对主修专业学有余力的前提下,通过跨校辅修学习,进一步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对提高自身综合能力起到推动的作用。而通过辅修学习能够有利于求职,对解决眼前就业问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仅仅是跨校辅修的一个外在的教学效果而已。

3.关于参加跨校辅修专业学习的收获

通过调查问卷反馈和召开座谈会,学习者对参加跨校辅修学习的效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占59.38%(见表4,选项“很好”和“比较好”的总和)。他们认为,跨校辅修有利于学习者综合素质的提高,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行走社会的生存技能,结识更多其他学校的良师益友,从而有助于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充分发掘和展示。

表4 2001级学生对跨校辅修的总体评价

img54

问卷显示(见表5),认为参加跨校辅修学习有助于学生“改善了个人知识结构,提高了综合素质(82.81%)”、“得到了更多的学习机会(56.25%)”、“满足了对其他专业的兴趣爱好(46.88%)”、“掌握了辅修专业技能(32.81%)”、“通过辅修结识了更多的良师益友(31.25%)”。

表5 2001级学生辅修学习具体收获(多项选择)

img55

由表5可以归纳出来:

(1)跨校辅修近期学习效果明显。根据对往届生、在校生的问卷调查及两个座谈会的信息反馈,通过近两年时间的跨校辅修的学习,学习者普遍感到自身综合素质有较大的提高,通过辅修与主修专业不同的课程,弥补了单科知识的不足,获得了普遍与持久价值的知识、技能与思考习惯,有效促进了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形成,部分学生还形成了继续深造的意向;还可以借跨校辅修学习,聆听名师的教诲,感受名校的校园文化与风采;同时,由于跨校辅修学习时间的业余性、学习课堂的跨校性、学习内容的浓缩性、学习基础的差异性等等原因,在两年风雨无阻的求学过程中,学习者还自觉或不自觉地提高了认知、情感与意志等心理素质,培养了信念、良知责任等个人优秀品格,学习主体意识得到增强,养成了深入探究和思考的习惯,为自觉学习、持续学习、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跨校辅修远期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在对我院往届毕业生的调查中,更能够清楚地反映出跨校辅修专业具有良好的学习效果:虽然他们认为辅修专业对现在从事的工作的“帮助作用”“一般”(占46.28%,见表6)、“帮助很小”(占19.84%,同前),但在回答任意发挥题“您对上海市东北片高校教学协作组开展跨校辅修有何看法和建议?”时,几乎全部是肯定的回答。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他们更加感受到曾经的辅修学习过程在今后事业发展中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诸如“继续坚持跨校协作的教学理念!”、“非常好!”、“开展跨校辅修对开拓学生视野、拓宽知识结构很有帮助”、“学归我用,受益匪浅!”、“跨校辅修,如春雨润物细无声,为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强大的人格、意志和知识基础。”等。还有不少毕业生怀着回报母校培养、感谢提供跨校辅修学习机会的感激心情,就进一步做好跨校辅修工作,联系自身的学习感受,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建议。

表6 往届毕业生辅修专业对从事工作的作用

img56

4.跨校辅修教学与学生对跨校辅修学习期望的满足度调查

我们透过问卷和座谈会调查,也发现跨校辅修教学在基本满足学生跨校学习要求的前提下,也还存在一些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对“目前的跨校辅修与设想中的跨校辅修是否存在差距”问题,持“有一定差距”选项的问卷占75%(见表7)。差距的存在制约了跨校辅修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跨校辅修教学效果调研”的目的之所在。

表7 2001级学生跨校辅修学习与期望相关程度

img57

进一步分析存在差距的具体项目(见表8),在教学安排上存在的问题有:“授课时间过于集中,强度太大(56.25%)”、“可选择的学校和专业较少(31.25%)”;在教学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有:“考勤制度不完善(37.5%)”、“考试制度不完善(28.13%)”;在教学效果上存在的问题有:“部分专业流于形式(45.31%)”;在教师教学工作上存在着“师资水平不高(15.63%)”、“授课教师责任心有待提高(9.38%)”;还有54.69%的学生认为“辅修证书含金量不高,社会认同度欠缺”。

表8 2001级学生认为目前跨校辅修存在的不足(多项选择)

img58

在2001级学生和2002级学生座谈会上,部分学生提出由于要完全利用双休日(主要是利用周六或周日一天)完成一门辅修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学,个别教学单位一味赶进度,不顾教学效果,只对教学内容进行概论式的简介,将一些专业技能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实践教学环节尽量压缩,甚至完全不进行实践技能训练。这大大影响了辅修课程的真实教学效果,降低了“跨校辅修专业证书”的真实含金量,这也是与开展校际教学协作、各校不计教育成本开设跨校辅修专业,学生花费时间、精力跨校求学的良好初衷相背离的。还有一些在读的学生反映,在跨校辅修的教学管理上也还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个别主讲教师调课较为随意,临时变更授课时间、地点,而学生由于电脑普及率、网络畅通度、自由时间差异等的制约因素,往往难以在第一时间获知相关求学信息等。

(二)对策研究

1.从梳理专业门类、强化管理入手,提高跨校辅修教学质量

表9显示,由于整个社会重视文凭、强调能力观念的日渐增强,社会对高校毕业生所持证书从“有”与“无”的数量判断,已上升为注重内涵的“好”与“优”的质量判断。还由于近年来的高校扩招,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供求差距较大等就业压力增加等因素,学生愈来愈讲求“跨校辅修专业证书”的内在含金量。建议从课程设置、日常管理等跨校辅修的内涵和过程两个方面加以完善。

表9 2001级学生对跨校辅修教学的建议(多项选择)

img59

(1)梳理专业门类,对跨校辅修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优化。将辅修专业粗分为两类,一类是综合素质修养类,如经济理论类、医疗保健类、文学历史类、美学鉴赏类等,强调通过系统理论学习,使受教育者对某一学科有较系统全面的了解,获得一般社会认知、心灵的宁静和美的享受;另一类是实用技能类,不过分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突出辅修专业的技能性教育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德语”、“现代物流”等。不少学习者认为,要用两年或3个学期的业余时间(30学分)完成辅修学校学生3年时间学习完成的主干课程知识(60学分),只能在知识的“系统性”和“实用性”两者之间有所取舍,而突出实用性的实践技能型知识是吸引学生参加跨校辅修学习的亮点之一。

(2)完善和落实相关教学管理、考核、奖惩制度。从招生生源筛选、推出跨校辅修专用教材、配齐配强师资队伍、完善教学设施与环境、完备教学实践环节,到严格考勤、考试制度,落实奖学金发放等环节,强化跨校辅修全流程的教学质量管理。

2.加强对参加跨校辅修学习学生的教学服务与指导

以人为本”落实在高校就是“以学生为本”。学生的成才是我们开展校际合作、开设跨校辅修专业的根本目的和价值所在。参加跨校辅修的学生大都是各个学校学生中的优秀分子,教学管理部门怎样在跨校辅修的教学和管理中真正、充分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成才”,在前一阶段成功的基础上,还需进一步总结经验并继续完善。

(1)学习前的引导,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主修专业、兴趣、需求选择适合的辅修专业。体育学院学生由于部分生源来自各省市的各级运动队和少体校,运动训练等技术成绩较突出,相比之下文化基础较差,在选择辅修专业时可能就会遇到其他普通高校学生不曾遇到的学习困难。比如,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专业,需要有我院学生不具备的“高等数学”作为基础性先导课程,贸然修读,难度较大。建议在已有枟跨校辅修专业教学一览枠的同时,编写具有介绍性、指导性的“跨校辅修专业选读指导”,在大一新生中发放。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选择辅修专业时能够依据自身基础,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专业,做到心中有数,量力而行;另一方面,还可以指导学生为了实现赴理想的学校参加理想专业的跨校辅修学习愿望,在大一入学后就早做准备,有的放矢地修读完前期基础性课程,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还有,在跨校辅修专业的选择上,应指导学生修读能够与主修专业进行良好“复合”的专业,以便在就业时形成“合力”。比如,选修一门外语、具备经济学知识或拥有新闻宣传的技能等,都是构建复合型体育人才的重要因素。

(2)学习中的指导,扶持、鼓励学生走完两年艰苦求学之路。相比之下,由于运动训练时间较多,学习基础较差等原因,体院学生在跨校辅修中付出的努力比其他高校学生要多。建议教学管理部门为跨校辅修的学生配备兼职校内辅导教师,开设网上信箱,定期编发枟辅修之友枠刊物,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难和困惑,帮助学生解决通勤、用餐、借书、实习等后勤保障中的具体困难;每学期召开学习总结交流会,用团队的精神和凝聚力尽可能不让或少让学生掉队或退出;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体育专业相结合,启发他们用新的思维方式和视角来审视体育领域现状和存在问题等。

(3)学习后的信息反馈,以利于不断完善跨校辅修学习的教学管理机制。跨校辅修的教学质量如何,最终需要经过学习者社会实践的检验。建议对已取得跨校辅修专业证书的学生(包括在校生和毕业生)建立信息联系网络,以便主动、及时获取辅修学习的实际效果信息,并针对存在的不足,及时加以改进,以期进一步完善跨校辅修教学机制。比如,是否可以开出各个辅修专业的更高级后续课程,让已经取得“跨校辅修专业证书”的学生能继续在跨校学习中获得深造。在对我院往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有毕业生用饱含情感的笔触写道:“我们走过那艰苦求学的两年,我们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希望协作组能让我们这些已经结业的学生仍能有机会继续学习,保持与学弟、学妹们交流的机会。”再者,既然校际合作的目的是为了优化资源、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否可以将优势资源也向弱势资源学校的教师开放,以便将智慧的种子传播到更多的求学者手中。

3.加强教学信息沟通宣传网络建设

(1)建设、完善跨校辅修有关部门的内部信息沟通网络,形成管理—教学、教师—学生、学生—学生(生源相同辅修专业不同学生之间、生源不同辅修专业相同学生之间、各届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在当今主修专业学习、辅修专业学习、网络学习、自学成才等学习方式和成才途径多元化的时代,要提高学生的成才率,仅仅满足于“公布招生信息”、“下发课表通知”、“查阅考试成绩”等教学管理环节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的,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东北片“跨校教学信息协作网”,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利用强大的网络功能,扩大网络辅修教育功能。开发网上视频,推广网上授课解疑。将“跨校教学信息协作网”建设成为“专业课程选择向导”、“跨校辅修第二课堂”、“教学成果宣传窗口”、“学习体会交流园地”、“各类学生互动之家”,发挥“网聚学生、网聚人才”的功能。

(2)加强跨校辅修教育教学及成果展示与交流。跨校辅修培养复合型人才是高校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一项重大教育改革措施,它有利于各高校优势教育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充分地利用。要达到这一良好初衷,教学及成果展示与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根据“马太效应”,有效的跨校辅修成果展示作为一个办学亮点,能够为学校带来良好的声誉、优质的生源,从而集中更多的优势资源。另外,参加东北片高校合作办学的10所学校,各自本身的教育教学任务已经十分繁重,在各种教育资源十分紧张的前提下开办的这个“东北片第十一所大学”,难免在办学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比如,学校重新规划、部分搬迁到远郊,如何继续坚持校际合作实施跨校辅修的教学政策等。合作办学、跨校辅修这颗教育硕果需要通过广泛的宣传以求得方方面面的支持。

4.继续深入开展校际合作、跨校辅修教学的调查研究

毛泽东曾经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理论也只有付诸实践才能体现理论成果的价值。在继续推进校际合作、开展跨校辅修的过程中,只有进行调查研究、不断总结思考,才能不断进步,更好地探索和实践复合型人才培养之路。参加东北片合作办学的10所高校,综合实力有别,服务面向不同,如何在校际合作办学过程中发挥各尽所能、优势互补,是一个值得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以上海体育学院为例,上海市东北片名校荟萃,在我院学生纷纷参加复旦、同济、上理工、上外、上财大、上海事的跨校辅修相关专业学习的同时,体育学院由于学科专业的限制,推出的辅修专业较难与其他学校学生的主修专业形成复合优势,所以曾经推出的“体育保健康复”、“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3个跨校辅修专业,均因为报名修读人数太少而告失败。规模较小的单科院校如何在校际合作办学中发挥自身作用,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用实际成绩取得学校间平等合作的话语权,是我院教务等有关部门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调查发现,虽然外校辅修学生不愿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辅修体育专业,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愈来愈重视体育的强身健体功能。特别是随着新闻传媒对上海各项国际性体育赛事和全民健身活动的报道,使得技能型体育课程较之其他课程更为青年学生所青睐。我们及时调整了参与合作办学的项目,“以开设群众性体育课程为主,推出体育辅修专业为辅”,开设一系列适合青年学生学习和掌握的时尚性、技能型跨校选修课程。仅以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为例,共有来自周边各高校的269名学生分别选修了我院推出的保龄球、跆拳道、保健按摩、社交舞花步技巧和形体健美操等5门跨校选修课程,每门课程报名满额甚至超出,修读学生学习积极性、出勤率高,几乎所有学习者均能自始至终参加学习和训练,并对我院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条件均给予了肯定的评价(见表10)。

表10 部分外校学生对我院跨校选修课程教学效果评价

img60

通过开展调查研究,我们找到了像我院这样的单科性学校如何以自身专业特色与综合性大学之间进行合作办学的途径和方法,这也为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学校之间进行合作办学,各尽所能、发挥优势、角色互补,最终有利于学生成才的实践和探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5.适时推出跨校辅修专业第二专业证书或第二学位证书

建议根据各跨校辅修专业的成熟程度,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适时推出跨校辅修专业第二专业证书或第二学位证书,增强学习者参与就业的竞争力。

三、结论与建议

(1)随着学生成才意识的日趋强烈,他们愈来愈不满足于单学科方向的知识和技能,渴望通过参加跨校辅修的学习,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2)体院学生参加跨校辅修近期学习效果明显。学习者普遍感到自身综合素质有较大的提高,获得了普遍与持久价值的知识、技能与思考习惯,培养了信念、良知、责任等个人优秀品格,为自觉学习、持续学习、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跨校辅修远期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对往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几乎回答都是肯定的,在工作实践中他们更加感受到辅修学习过程在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4)建议从梳理跨校辅修专业门类提高辅修证书含金量、加强对参加跨校辅修学习学生的教学服务与管理、加强信息沟通宣传网络建设、继续深入开展跨校辅修教学的调查研究、适时推出跨校辅修专业第二专业证书或第二学位证书等5个方面,进一步推进我院跨校辅修工作,让更多的学生通过跨校辅修成为复合型体育人才。

附件1 体院学生跨校辅修教学效果问卷调查表

img61

续表

img62

感谢您对本次调查的支持!

附件2 上海市东北片跨校辅修毕业学生问卷调查表

img63

感谢您对本次调查的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