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电力学院开展跨校辅修的探索与实践

上海电力学院开展跨校辅修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为合作办学贡献一份力量——上海电力学院开展跨校辅修的探索与实践上海电力学院欧阳元煌袁湘惠季沛自1995年成立至今,上海市东北片高校合作办学教学协作组已经走过10个年头。时值教学协作组成立10周年之际,本文拟对我校开展跨校辅修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作一管见。尽管如此,截止2005年7月底,我校共有1200多名学生参加了跨校辅修专业的学习。

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为合作办学贡献一份力量——上海电力学院开展跨校辅修的探索与实践

上海电力学院 欧阳元煌 袁湘惠 季 沛

自1995年成立至今,上海市东北片高校合作办学教学协作组已经走过10个年头。10年历程,虽不算长,却也是一路的挥汗如雨,一路的耕耘。如今回头望去,一路的硕果累累,“东北片跨校辅修”便是这10年的丰收果实之一。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协调发展的合作精神,在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市东北片高校合作办学管理委员会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东北片高校合作办学教学协作组于1998年6月推出了一种合作办学模式——跨校辅修专业。它允许上海市东北片高校合作办学教学协作组成员(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水产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电力学院、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杉达学院)10所高校[1]的优秀学生选修其他学校开设的跨校辅修专业,经考核合格,可获得开设学校颁发的跨校辅修专业证书。2001年“关于普通高校间合作办学,资源共享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项目获得了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作为最早加入东北片高校合作办学教学协作组的高校之一,我校跨校辅修工作与教学协作组一起成长,我校在开展跨校辅修专业项目中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时值教学协作组成立10周年之际,本文拟对我校开展跨校辅修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作一管见。

一、学生的热情是我校跨校辅修工作开展的原动力

东北片高校合作办学教学协作组在成立的第三年,成功地推出了跨校辅修专业项目。从开始的8个专业、600多名学生参加,发展到现在的16个专业、2000多名学生参加。8年间,提供给学生的共享资源翻了番,而参与的学生数则接近翻了3番,跨校辅修项目取得了巨大成功。我校学生参加及教学协作组中每年开设的跨校辅修专业数和入学人数见表1。

表1 我校学生参加跨校辅修情况一览

img3

我校虽然没有对其他成员学校开设跨校辅修专业,但是,我校学生参加其他学校开设的跨校辅修专业非常踊跃,成为东北片跨校辅修专业重要的生源学校之一,几年中我校提供的生源数一般占教学协作组总生源数的10%左右。我校参加跨校辅修专业的学生入学人数的走势与教学协作组总入学人数的走势十分相似。刚开始的1998年、1999年,由于是新生事物,大家还不十分了解,参加的人数较少;随着宣传力度加大,以及跨校辅修专业逐渐被大家所接受,参加人数逐渐达到了一个高点;之后,由于上海市高校布局结构的调整,一部分高校在郊区设立了分校区或整体迁往郊区,给外地学生参加跨校辅修带来交通上的困难,因此,入学人数普遍下降。我校成立南汇校区之后,将一、二年级迁往南汇校区,从而使参加跨校辅修的学生人数下降了35%。尽管如此,截止2005年7月底,我校共有1200多名学生参加了跨校辅修专业的学习。6年间,为社会培养了近500名具有两个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最近,我们做了一次跨校辅修学生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1)对参加跨校辅修的原因和目的调查统计发现,49%的人“对辅修专业很感兴趣”;64%的人“希望拓展知识面,增长见识,提高才干”;25%的人“希望辅修有助于求职就业”。

(2)对参加跨校辅修学习的收获和体会调查统计发现,16%的人认为现在所找的工作与辅修专业对口;41%的人认为与主修专业对口;48%的人认为辅修对求职就业有一点作用;64%的人认为辅修专业对现在所从事工作的帮助一般。另外,还发现,36%的人认为参加辅修对个人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提高了学习能力,掌握了辅修专业技能”;而61%的人认为“改善了个人知识结构,提高了综合素质”;19%的人认为“通过辅修结识了更多的良师益友”。

综上述统计,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学生参与跨校辅修学习的动机是比较正确的。大多数学生能处理好主修与辅修专业的关系,将辅修作为增长才干、提升综合素质、培养积极兴趣的方式之一。表明了学生们对待辅修所表现出积极向上、充实知识结构的良好心态。

(2)兴趣是学生选择和上好辅修课程的重要因素,而目的性很强的学生往往最终会因新鲜感的消失而对辅修产生倦怠,导致了学习效果不佳。

(3)在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参加跨校辅修的学生急功近利者却较少,很少有人将参加跨校辅修从一开始就与将来求职就业挂钩,更多的学生希望在主修专业的学习之余,在跨学校、跨专业的辅修课程中完善知识结构。从而印证了开设跨校辅修的宗旨,即“培养跨学科、跨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4)通过对不同于主修专业的专业学习,学生获得了更多的知识,锻炼了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了知识结构,自身综合素质有所提高,促进了学习者向复合型人才靠近。同时,通过辅修学习,学生不仅在知识储备方面有了提升,而且在与不同学科、不同学校、不同背景的同学们的共同学习中,看到并学到别人的优点,使得跨校辅修成为有益一生的财富

总之,跨校辅修实实在在地让我校一批学生受益。正如被录取到复旦大学经济学专业的我校1997级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郑艳蓉,在结业典礼会上所说:“回想起两年前第一次拿到复旦大学录取通知书、第一次走进复旦校门、第一次听名师专家讲课的情景时,脑海中、心田里不由得涌起层层思念与眷恋。跨校使我开阔了视野、结拜了名师、广交了朋友。”

同时,广大学生的热情也是我校跨校辅修工作成功开展的原动力,正如一位被采访到的结业生所说:“我们更应该将参加辅修当作一个学习知识的途径,而不要将求职或其他意愿加于其上,不管它最终能否在我们的工作中起到作用,这样一份经历和这样一份知识,以及这种求学的过程对我们心智、毅力的磨炼都将是我们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迹,将指引我们在继续求学和终身学习的路上走下去。”

二、以学生为本的疏导式管理是跨校辅修成长的保证

开设跨校辅修专业,是在不改变各校的管理体制、不需要各校增加投资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校的资源优势,在各校间实现文理交融、相互渗透,构建一个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我校教务处在校领导的关心和各二级学院的支持下,努力朝这一目标探索,大胆实践,克服各种困难,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使学生受益、学校受益、国家受益。

1.“战前”动员,让新生走进跨校辅修

跨校辅修虽然多次见诸于媒体和报端,知晓度也越来越高,但是我们认为新生对它的认识还是不全面的。为此,在每年新生招生前,我们都要召开一次招生咨询与信息发布会。将教学协作组各校情况、历届跨校辅修专业招生与结业情况、跨校辅修各专业情况等做成详尽的PowerPoint资料向学生讲解,同时接受学生咨询,对一些特殊情况的学生进行重点诊断,并提供帮助分析。正是由于我校信息提供全面、分析咨询到位,我校招生数一直稳定在整个协作组的10%左右,并且基本上没有学生因为事先不知道跨校辅修招生而错失良机。

2.效率优先,实行科学信息化管理

跨校辅修报名工作是一项繁杂而细致的工作,量多面广,不容出错。采用手工报名,工作量大,任务重,易出错。为此,我校结合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改造,精心设计适合我校校情的计算机报名系统,将学生库、财务收费打印账单、第一第二志愿调节、报名后处理等各种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工作效率,真正做到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率。

3.作风务实,与兄弟院校密切配合

教学协作组共有10所成员学校,跨校辅修16个专业每次共招收2000~2500名新生不等,而且每个专业冷热情况不一样,招收的容量也不一样。像德语、法语、日语等语言类专业,招生容量小,招生情况又非常热门。为此,我们力求工作务实、细致,在协作组招生会议召开之前,我们多次与各个学校联系,协商招生名额,做到既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又不增加各兄弟院校的负担。每次,学生对我们的招生工作的满意度均较高。

4.以学生为本,广开思路多方筹划

跨校辅修上课时间均为周六或周日,随着我校基础学院迁往南汇校区,从2001级开始,我校学生参加跨校辅修上课的交通工具就成为了问题。南汇与市区专车单程需45分钟至1小时;而乘公交车则需要1个半小时至两个小时,且要换乘车,时间、精力花不起。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要么放弃我校参加跨校辅修的机会,要么解决学生乘车问题。学校教务处坚持以学生为本,经多方努力,校领导支持,采用“三个一点”方法解决了问题,即学生出一点、学校贴一点、校车队让利一点。为我校继续留在东北片教学协作组这个大家庭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不断改进工作是跨校辅修持续发展的将来

跨校辅修专业是对现有高等教育办学的体制、模式和理念的突破,符合市场经济运作规律,它的产生有利于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其中一员,我们应该高瞻远瞩、居安思危。既要搞好跨校辅修现在的发展,也要为其未来的发展作好铺垫。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跨校辅修才是大家所愿意看到的。作为8年来的工作总结,我们希望:

(1)增加跨校辅修专业开设学校和开设的专业数量,以满足学生的选择和各方面需求,为培养更多各类复合型人才创造条件。

(2)跨校辅修应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师选派上进一步合理化、规范化、制度化,确立品牌意识,加强师生互动,做到以学生为本。

(3)加强管理和监督力度,严格约束机制。

(4)加强跨校辅修专业教学质量建设,提高社会认同度和辅修证书的含金量。

(5)加强东北片教学协作信息网络建设,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大学。

(6)我校应在重点学科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培育跨校辅修专业,争取成为既是共享资源的享受者,也是共享资源的提供者。

我校的跨校辅修工作表明,这项工作给广大学生传授了更多更有用的知识,拓展了视野,留下了今后人生道路上值得回味的记忆。我们将进一步总结经验、寻找不足、调动各方积极性、同心协力、形成教学管理合力,使我校更多的学生享受东北片各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使东北片跨校辅修成为知名教育品牌。

【注释】

[1]复旦大学简称“复旦”,同济大学简称“同济”,上海财经大学简称“上财大”,上海外国语大学简称“上外”,上海理工大学简称“上理工”,上海水产大学简称“上水产”,上海海事大学简称“上海事”,上海电力学院简称“上电”,上海体育学院简称“上体”,上海杉达学院简称“杉达”,全文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