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浙江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与成就

浙江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与成就

时间:2022-12-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多年来,浙江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积极建设生态文化,在建设生态文明的省份上取得了显著成绩,走在了全国前列。3月,《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通过专家论证。5月,省委、省政府成立“浙江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习近平亲自担任组长。8月,指导全省生态省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正式下发。浙江生态省建设由此拉开大幕。浙江完成了从绿色浙江建设到生态文明浙江建设的升级转型。

多年来,浙江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积极建设生态文化,在建设生态文明的省份上取得了显著成绩,走在了全国前列。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省上下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的结果。

一、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命线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的经济发展速度迅猛,人均GDP从1995年的近1000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近3000美元,进而上升到2011年的9083美元。经济大发展,也带来了突出问题,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冲突日趋尖锐。进入21世纪以来,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一年接着一年抓,一任接着一任干”,从倡导植树造林开始,发展到“生态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确立“生态立省”战略,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之路。

——提出“十年绿化浙江”规划目标。1988年12月时任省委书记李泽民,开展了对浙江森林资源和水土流失情况的调研。这成了他上任伊始做的一项重要工作。他认为,一些地方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大大降低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需要引起重视。他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议讨论研究造林绿化有关工作。1989年8月,浙江省林业工作会议召开,提出了“两年准备,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浙江”的规划目标。

——率先在全国实施高标准平原绿化工程。为了进一步改善自然生态环境,1999年,在时任省委书记张德江的领导下,在浙江21个江河源头县、重点林区县开展了生态公益林建设试点,正式启动了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在试点的基础上,制定了全省退耕还林实施方案。为防止水土流失,从当年开始,就严格控制劈山、炼山,改变传统的造林和整地方法,大力推行“山顶戴帽、山脚穿鞋、山腰扎带”的环保生态造林模式,率先在全国实施高标准平原绿化工程。到2002年,浙江省森林覆盖率达59.4%,所有县(市、区)全部达到《浙江省县级绿化标准》。

——成为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2002年6月召开的浙江省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绿色浙江”的战略目标,并把建设“绿色浙江”放在诸项工作的突出位置,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来抓。这标志着浙江开始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迈开了架设绿色生命线的征程。2002年12月,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在主持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时提出,要“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建设‘绿色浙江’为目标,以建设生态省为主要载体,努力保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当月,习近平还主持召开了省政府首次生态省建设工作协调会,确定由省政府向国家环保总局正式递交“要求将浙江列为国家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的报告。2003年1月,浙江如愿以偿,成为全国第5个生态省建设试点省。

——隆重拉开了生态省建设的大幕。2003年成为浙江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的重要一年。3月,《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通过专家论证。5月,省委、省政府成立“浙江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习近平亲自担任组长。6月,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生态省建设的决定》。7月,省委、省政府举行“全省生态省建设动员大会”,习近平在会上作了题为《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努力打造“绿色浙江”》的动员讲话。8月,指导全省生态省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正式下发。浙江生态省建设由此拉开大幕。

——有序推进循环经济,成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省。在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的倡导和组织下,浙江有序推进循环经济,把它作为生态省建设的一个中心环节,并于2005年全面启动了浙江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工作。这年6月,省委、省政府专门召开全省循环经济工作会议,习近平在会上作了题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探索科学发展的新路子》的讲话。8月,省政府出台《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纲要》,对浙江省一个时期内发展循环经济的各项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省委书记赵洪祝继续高度重视和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2007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浙江省被国家发改委列为第二批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省。

——作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2007年6月,在浙江省十二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赵洪祝代表省委部署了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各项工作,提出“六个更加”的目标,其中之一就是“环境更加优美”。在2008年4月召开的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上,赵洪祝提出,要站在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把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优化人居环境作为全面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浙江完成了从绿色浙江建设到生态文明浙江建设的升级转型。尤其是2010年6月,浙江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为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行动纲领和强大动力。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要把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和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部署加以谋划和推进,努力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

——坚持生态立省方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1年2月浙江出台实施方案,决定在今后3年内继续在全省开展“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将确保完成“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基本解决各地突出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继续保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全国领先、生态环境质量全国领先。

2012年6月在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赵洪祝提出了“坚持生态立省方略,加快建设生态浙江。深入实施‘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建设‘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的号召,并在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积极建设生态文化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就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文化建设,省委提出了“积极建设生态文化。深入开展绿色创建活动,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加强生态文化研究,积极推进生态文化载体建设。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全面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营造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浓厚氛围。鼓励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发挥民间环保组织积极作用,不断壮大生态环保志愿者队伍。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不断完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的具体要求。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

1.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发展生态经济的重点是彻底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代之以“低投入、少能耗、无污染、高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浙江在这方面的努力可圈可点。

浙江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实施“节能降耗十大工程”。“十一五”期间,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531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钢能力231万吨、落后水泥产能2397万吨、落后造纸产能57.8万吨,淘汰低效工业锅炉2100台,关停黏土砖瓦窑2547座。持续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开展强制性的清洁生产工作,企业承担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意识明显增强。

浙江把大力发展生态型工业,把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作为转型升级的重点内容来抓。2006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浙江省开发区(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与改造的指导意见》。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企业清洁生产示范工程、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及高效节能技术示范工程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浙江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深入开展现代林业园区建设,以现代渔业园区、养鱼稳粮增收工程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行水产健康养殖。发展生态型服务业,扎实推进生态旅游区建设、A级旅游景区生态化管理、周边环境整治,进一步规范“农家乐”基础设施和环境监管。

“十一五”时期以来,浙江污染减排成效显著。2010年全省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较2005年下降18.1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21.16%,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一五”时期减排目标。根据国家环保部核定,浙江省2011年度化学需氧量(COD)、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四项主要污染物分别下降2.81%、2.55%、3.15%和控制增长0.68%,实现“十二五”污染减排的开门红。

浙江针对“地域小省”、“资源小省”的省情,十分重视资源节约。2005年,出台了《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纲要》,提出实施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即发展循环经济“九大重点领域”、“九个一批示范工程”和“100个重点项目”。同时,全面实施工业循环经济“4121”工程和“733”工程,积极开展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绿色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评定工作。实施生态循环农业“2115”示范工程,全省启动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18个、示范区39个,认定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企业21个,安排省级生态循环农业项目100个。“十一五”时期以来,累计实施了760个循环经济项目,4418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发展了477家工业绿色企业,培育了3846个农业绿色产品。

通过实施资源节约化战略,资源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十一五”期间,浙江单位GDP能耗从2006年的0.878吨标准煤下降到2011年的0.695吨标准煤,5年累计下降了20%以上,顺利完成了国家的考核目标任务。全省废弃资源的回收利用能力和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年利用各类再生资源约2000多万吨,位居全国前列。

2.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早些年为了发展经济,无节制地向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掠夺和破坏,我们的自然生态环境已经是千疮百孔。这样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了浙江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为了克服这种障碍,浙江多年来下了很大的决心和工夫,所取得的成就同样令人瞩目。

统计显示,浙江生态省建设累计投入千亿元资金,省级财政投入治理污染和生态建设的资金是全国最多的。近5年来,浙江用于生态建设的资金相当于同期GDP的2.06%,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浙江不惜以“壮士断臂”的勇气,采取有效措施以实现绿色目标。因血铅超标而影响全国的湖州铅酸蓄电池产业,在遭遇最严厉的行业彻底整顿后得到改善。台州市路桥区2011年共关闭了上千家小拆解、小熔炼、小电镀企业,通过有保有压,上大关小,全区工业增加值反倒增长了24%,GDP增长了10%以上,财政收入增加30%以上。

浙江省的水资源保障状况良好。据2010年的统计,2010年全省水资源量为140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51%,比多年平均值增加47%。浙江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继续巩固。浙江全面实施了八大流域和四大平原河网水系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强督查考核,共计完成投资712亿元,完成317个项目建设;深入实施《浙江省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保护管理考核办法(试行)》。2010年,浙江太湖流域入湖断面水质基本良好,6个入湖断面的水质达到或优于三类水质,蓝藻影响逐步减少。2010年,全省八大水系、运河和主要湖库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73.7%,比2005年上升18.1个百分点。饮用水源保护得到加强。2010年,全省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87.4%。

森林是生命之肺。森林的保护是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头戏。“十一五”时期是浙江林业发展成效最为显著的5年。以加快林业改革发展、推进“森林浙江”建设为新目标,掀起了植树造林新高潮。5年间,全省共完成重点工程人工造林96.3万亩,更新造林123.3万亩,低效林改造127.6万亩,森林覆盖率净增1.66个百分点。启动了千里海疆绿色屏障建设工程,完成海防林建设162万亩。实施了万里生物防火林带和阔叶林发展工程,营造生物防火林带6500多公里,完成针叶林阔叶化改造72万亩。全省新造林中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造林的比重达到80%以上。

空气质量得到重视。2012年3月,浙江选择具备PM2.5监测能力的环杭州湾七大城市,率先推出PM2.5日报。浙江成为省级层面领先公布PM2.5的省份,为提前实施国家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奠定了良好基础。

浙江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开始启动。到2009年,1.9万个村庄完成整治建设规划编制,行政村调减到3万个以内。2010年,全省启动420个中心村建设、3200个村环境整治、112个乡镇连片整治,实际投入建设资金约106.5亿元,60%以上的行政村得到较好整治,全省85%以上的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74%农户家庭实现卫生厕所无害化处理,45%村庄开展了生活污水治理,农村整体面貌逐步发生显著变化,很多原来脏乱差的村庄变成了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与此同时,浙江的生态市县、环保模范城市和绿色细胞三大系列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全省累计建成6个国家级生态县、45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7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7个省级环保模范城市、274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41个省级生态县和939个省级生态乡镇。

3.积极建设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一种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它是与社会文化或人文文化概念相对应的一种新的文化观念。社会文化主要是探讨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生态文化则是要探讨和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浙江在推进生态文化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取得了有效的进展。

浙江生态文化建设的蓬勃兴起,得益于浙江省委、省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这成为生态文化建设得以开展的重要保障。生态文化的研究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浙江省委宣传部组织专家成立课题组,对生态文化以及生态文化在浙江的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重大成果。与此同时,更多的专家学者把研究的方向定在了生态文化上,涌现了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浓厚的生态文化氛围,激发了公众参与生态文化建设的积极性。2009年9月19日,浙江省青年绿色环保协会和《青年时报》发布了《给浙江公民一封绿色的信》,向全省公民发出低碳绿色生活倡议,号召全省人民过低碳生活,创造绿色家园,提倡购买简单包装的商品,选购绿色产品、绿色食品,倡导绿色消费,少用一次性制品,减少垃圾;使用节能电器,节约用电;多骑自行车,多坐公交车,为节能减排出力;重复使用纸张,双面打印,亲近大自然,参加植树造林活动等。群众性的环保活动,如“保护母亲河行动”、“我心中的绿色”环保音乐朗诵会、“梦想绿色天堂”大型环保时装秀、“天天环保,绿色承诺”活动、“浙江省大学生农村环保科普行”等活动蓬勃开展。大批环保志愿者和公益使者自觉参与环境保护,不少企业开始重视企业自身环保责任,通过技术进步、设备更新,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努力节能降耗、减少排放、治理污染。

在生态省(市、县)的建设过程中,浙江不少地方开始重视生态文化的普及提高,重视提升生态文明意识,转变生产方式消费观念,开展形式多样的绿色创建活动,推动生态文化建设。安吉县建成了全国首个国家级生态县并被环境保护部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县委、县政府每年都精心筹办一届生态文化节,并且先后在县城广场建造了“3·25”生态日固定标志,埋设了120年前由吴昌硕等先辈们发起设立的“阖村公禁”生态碑;在各乡镇、村相继建造了生态文化走廊、生态公园、生态小品等生态文化设施,大力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饭店、绿色家庭等系列绿色创建活动,从不同的层面、以不同的方式,弘扬生态文化。

在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浙江各地逐步建立了“党委决策、政府实施、人大政协监督、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和管理体系。“生态立市”、“生态富民”已经成为各地的发展战略和老百姓的共识。各级地方政府也积极探索建立包括单位GDP能耗、水耗、地耗、“三废”排放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在内的经济核算体系,以全面衡量各地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领导干部考绩体系,从体制上、制度上引导地方政府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推动生态省建设;建立健全奖惩分明的考核激励机制,把生态补偿与扶持欠发达地区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财政转移支付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加快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框架,通过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近年来浙江初步建立了生态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了生态文化体系中的制度文化。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

近年来,我省一直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据中国科学院公布的《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浙江可持续发展能力列上海、北京、天津、江苏之后居省、自治区、直辖市第5位。

1.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

全省累计建成6个国家生态县、41个省级生态县、45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7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22个国家园林城市(县城、镇),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0.58%,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5.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17平方米,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评价继续保持全国前列。2011年,全省跨行政区域河流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为61.7%,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地表水水质三类以上的比例达到60.9%,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86.4%。全省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比例为92.8%,11个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天数比例为90.9%。

2.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扎实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省工作,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下降,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至“十一五”期末,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72吨标准煤,位居全国前列,比“十五”期末下降20%;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比2005年分别累计削减21.16%和18.15%,两项指标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一五”预期15%和15.1%的削减目标。

3.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加大重点区域环境整治、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治理工作力度,有效促进一批长期积累的重点领域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全面推进以污水处理设施为重点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省累计建成城镇和工业集中式污水处理厂207座。到2011年年底,我省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2%,比2006年提高25个百分点。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湿地资源保护,全省共建成19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8个海洋特别保护区、30个湿地保护小区、9个省级以上湿地公园。

4.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积极创新生态建设的体制机制,生态补偿机制、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机制、流域环境监管机制加快建立。省财政加大对主要水系源头所在地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力度,全省所有设区市和41个县(市)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设立“浙江生态日”并广泛开展系列活动,推进垃圾分类处理试点,成立省生态文化协会和全国首个省级碳汇基金,推行生态低碳的生活方式,全社会生态文明理念进一步树立。

5.生态文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历届省委认真贯彻中央的精神,紧密结合浙江的实际,充分尊重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借鉴吸收国内外开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有益做法和经验,逐步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生态建设理念。“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早抓事半功倍,晚抓事倍功半,越晚越被动”,“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财富”,“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存之基、发展之本,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这一系列生态发展的正确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毋庸讳言,我省生态文明建设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与挑战。从客观上看,由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资源短缺、汚染物排放增加,土地承载力降低,环境变化危及生态安全,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明显下降,人们的环境和健康受到影响,环境安全与健康遭到威胁和破坏,经济发展方式尚需进一步转变。从主观上看,生态理念尚待进一步确立,发展思路尚需进一步转变,生态执法尚需进一步加强,环保意识尚需进一步提升。当前,不少公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淡薄,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屡见不鲜。这意味着仍有很多人对我省的环境状况认识欠缺,对自身的环保责任不明确,人们心中没有环保意识。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在建设精神富有社会的进程中,进一步加以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