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及其特征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及其特征

时间:2022-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共同的事业。因此,确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是中国的必然抉择。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涉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三者内涵不同但又密切联系。因此,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具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内在特性,我们要建设的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及其特征_生态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共同的事业。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工业化的发展带来的生态危机已经从地区性问题演变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阻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这严重影响着中国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因此,确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是中国的必然抉择。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对该道路的表述,最早是由江泽民在200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80周年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的:“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其后,江泽民在2002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重申了这一表述。在此基础上,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明确阐述了这一道路,并强调要“推动”这一道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后来,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3];而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4]。因此,“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不断重申并一直坚持的一个重要思想,并且都与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等相关问题一并论述。这充分说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际上就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涉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三者内涵不同但又密切联系。生产发展是实现生活富裕的条件,离开发展,富裕无从谈起;生活富裕是发展的目的,脱离这个目的,发展就失去了意义;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则是实现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所必须坚持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保证。具体而言,可从三方面认识。首先,发展是硬道理。改革开放以来,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抓住了解决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所有问题的关键。当今世界,发展是核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国要占据主动地位,就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就必须依靠生产的快速发展;没有生产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就没有国际地位和影响可言。当代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物质文明建设的更大进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都有赖于生产的发展;而不发展,就没有前途,就不会有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因此,生产发展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其次,生活富裕是发展的归宿。发展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更高水平上的生活富裕。相反,发展如果不以生活富裕为指向、为依托,不但会失去意义,也会失去动力。再次,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空间,也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客观条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发展没保证,生活受影响。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的国家里,如果不注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片面地追求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竭泽而渔,杀鸡取卵,不但生产发展难以为继,而且生活富裕也不可能持久。因此,发展是人类生活水平高低的问题,而生态环境的保护则是人类能否生存发展的问题。总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高度统一的道路。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是在世界生态文明潮流下的必然选择。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道路,它既借鉴了世界各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又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总体来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表现出以下三大特征:

1.在内在特性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不仅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而且确立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具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内在特性,我们要建设的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首先,社会主义制度与生态文明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如果说,封建社会滋生了农耕文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了工业文明,那么社会主义社会就能创造出崭新的生态文明。社会主义制度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来说更能达到生态文明,因为社会主义的出发点不是以片面追求资本利润为目的,并且社会主义公有制、全国一盘棋、集中全国力量办大事的特点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环境保护的全局性的特点相一致。同时,从社会主义理论分析,经典的科学社会主义可以说是“红色”的,主要目的是建立“红色政权”,重点是要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异化关系,实现人与人在社会关系上的平等,也就是说要追求“人的解放”“社会的解放”,达到人与人的和谐;而作为科学社会主义范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坚持“红色理念”的同时,也追求“绿色价值”,在注重解决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矛盾的同时,也要建设“生态文明”,也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自然的解放”,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并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看成是人与人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因此,社会主义制度与生态文明具有内在的契合性。

其次,资本主义从本质上具有反生态性。虽然目前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大多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但是这既有重视自身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因,也有依靠掠夺其他国家的生态资源、对外转嫁生态包袱、利用生态霸权拓展自身生态空间的原因。因此,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只能使本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而不愿、也不会承担全球的环境责任。而从根本上看,这是由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本性所决定的。西方生态社会主义对其进行了深刻批判,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美国生态社会主义者詹姆斯·奥康纳,在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资本主义第二重矛盾”理论。在他看来,传统马克思主义论述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他称之为第一重矛盾;而在此基础上,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还存在着第二重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其生产条件的矛盾。资本主义积累的无限性与生产的自然条件的有限性的矛盾,说明了资本主义积累必然导致生态危机,而生态危机也将引起资本主义世界的全面危机。

再次,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表明了其具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内在特性。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提供了制度保障。江泽民在概括总结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改善的成就时指出:“这充分说明,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中国人民就能够不断创造出人间奇迹”[5];同时,黄土高原未来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也“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6]。因而,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比如,被国家环保部命名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张家港、深圳、广州、大连、珠海、厦门等63个城市和天津大港、上海闵行、重庆渝北、上海浦东、重庆北碚等5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区,就是既取得了经济发展,又具有良好生态和环境的地方。

因此,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具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内在特性。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7]

2.在目标追求上:实现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强调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离不开生态良好,虽然其切入点在于保护自然环境和修复自然生态,但最终所关怀的还是人的生存与发展,因为它以直接关系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生活富裕作为目的。同时,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不仅仅关乎人们的现实利益和发展,而且关乎人类的未来利益和发展,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

首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以人为本”。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而坚持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是科学发展观的一条主线,科学发展观所包含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统筹兼顾思想,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在的好处,促进他们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确立了发展的价值目标,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同样,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也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要围绕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环境等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展开,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

其次,坚持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是为了满足人的生态环境需要。人的需要既包括物质生活需要、精神文化需要,也包括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人的生态环境需要体现在:一方面,人要在生态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其实质是对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需要;另一方面,人更为重要的需要,是满足自身的生理、生活和精神消费的生态需要即人自身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需要。人的生态环境需要具有社会性,人类社会愈进步,对生态环境需求的质量要求也愈高。特别是在伴随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恶化情况下,人们必然更加依赖和渴求自然生态系统完善的优美环境。当代中国发展也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必然成为人民群众的重要需求。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8]

再次,具有正确的生态理念、践行规范的生态行为是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的题中之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主体是人,人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享有者,也是建设者、创造者。为此,人们必须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与极端生态中心主义,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制造了严重的人类生存危机,极端生态中心主义却过分强调人类社会必须停止改造自然的活动,生态文明则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同时,只有当广大人民群众都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把保护环境变成人民大众的自觉行为,生态文明建设才会进入更高的层次,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成功。因而,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9]。所以,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需要人具有正确的生态理念、践行规范的生态行为。这就表明,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主体,不仅具有主动性、能动性,而且具有规范性、约束性。只有规范和约束主体,使人类的实践活动不超出自然界的生态系统的掌控,生态系统才能保持稳定平衡,人类才能可持续地生存下去。而这正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是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的题中之义。

3.在路径选择上:坚持可持续发展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具有后发优势,既可以借鉴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国家的经验,避免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补偿”的发展路径,但同时又必须适合中国基本国情。为此,坚持可持续发展是二者有机结合的必然结果。因为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到未来一代人的生存与发展。它要求发展既考虑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考虑子孙后代发展需要;既遵循经济规律,又遵循自然规律;既讲究经济社会效益,又讲究生态环境效益。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世界共同的生态文明理念,也是中国发展的国家战略。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高度统一的道路,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做到三者统一,不坚持可持续发展,就不能做到三者统一。所以,是否坚持了可持续发展,就是衡量是否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标准和尺度。

虽然坚持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基本原则,但是,这一原则又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因此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实现路径具有如下特色:

首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时代性。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在较低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较低的社会发展阶段展开的,是伴随着新型工业化的进行而同时展开的。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胡锦涛指出:“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10]因此,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必然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一方面,由于生态意识薄弱、生态政治滞后和政府行为相对缺乏制度约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必然会有明显的、带有时代特征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强调生态文明不是否定发展,相反可以在自觉的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走一条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新道路,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发展的一种手段,提供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茂盛的森林等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产品,生产有机食品、绿色农产品、生态工业品等生态物质产品,因此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明显的、超越时代特征的优越性。

其次,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区域差别化。中国空间差异极大,不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条件、存在的困难与障碍具有很大差异,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实现路径也具有差异性。同时,由于区域不协调和经济发展的无序竞争对中国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因此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在不同区域的实现路径和模式不同。这就是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采用差异化的区域实现路径和政策,进行具体的空间分解与落实,才能确保国家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实现。因而,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11]目前,全国已有38个县(市、区)建成了生态县(市、区),1559个乡镇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

总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是适合中国实际的文明发展道路,明确其内涵和特征,不仅在理论上有助于我们对其进行清醒的认识和把握,而且在实践上有助于我们自觉践行,从而促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