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势在必行

在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势在必行

时间:2022-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代表作《历史研究》中向世人公布了统计研究成果:世界古往今来共有26个文明,并断言在这26个文明中,5个发育不全,13个已经消亡,7个明显衰弱。而在其最后一部著作《人类与大地母亲》中,汤因比十分重视并着重论述了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地理、气候、水利、交通条件等外部生态环境。汤因比深刻地注意到不适当的行为对大自然的毁坏所造成的恶果。于是,生态文明应运而生,被纳入了人类文明体系。
在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势在必行_生态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人类文明的起落、文化的兴衰与生态环境的变迁是密切相关的。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代表作《历史研究》中向世人公布了统计研究成果:世界古往今来共有26个文明,并断言在这26个文明中,5个发育不全,13个已经消亡,7个明显衰弱。而在其最后一部著作《人类与大地母亲》中,汤因比十分重视并着重论述了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地理、气候、水利、交通条件等外部生态环境。汤因比深刻地注意到不适当的行为对大自然的毁坏所造成的恶果。在汤因比所论述的26个文明中,衰落的、特别是那些消亡的都直接或间接地和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以及生态文明遭受破坏有关,人口膨胀、盲目开垦、过度砍伐森林等造成的对资源的破坏性使用是其中的主要原因,诸如玛雅文明、苏美尔文明和复活节岛上的文明的失落都有力地证明了这个判断的正确性。

生态文明正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产生的,与全球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人类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资源与环境的可再生能力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在原始文明和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主要靠天吃饭,改造客观自然的能力非常弱,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和影响微乎其微。而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工业文明时代,人类改造生态环境的能力和范围不断扩大,改造客观世界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消费,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使地球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物种灭绝等生态灾难。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及其资源、环境能力已经难以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于是,生态文明应运而生,被纳入了人类文明体系。因为生态文明的前提就是尊重和维护自然,维护人类自身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平衡;生态文明的实质就是要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引导人们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生”,即生物,指地球上一切生物(包括人类在内)的总称;“态”,即事态,可以认为是指一切无生命的无机环境的总体。因此,“生态”可以理解为地球上所有生物和所有无机环境,以及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所形成的“关系体”“综合体”。这里,人和其他生物是并列的、同等重要的,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

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开化和进步的程度,它以社会生产的积极成果展示着社会进步和发展,成为人们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主要标志。文明是反映全社会物质生产成果和精神生产成果的总和。与“文明”一词相连或相近的词往往是“进步”“发展”“礼貌”“礼节”“节约”“节制”等,与“文明”意义相反的词则是野蛮、不文明、不讲道理、无节制、不守规矩等。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客观世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生态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

生态文明也可以理解为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人、社会、自然和谐地处在合理的生命循环之中的文明形态,是指人类以平等的心态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的尊严,与自然建立起和谐、亲密的关系。

中国当前突出的生态问题及其引发的严重后果充分说明,如果按照传统的工业文明发展道路,中国的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发展难以为继、生存面临威胁,只有建设生态文明,走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道路,才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