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调研报告

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调研报告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为学校的人才建设、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做出了突出成绩和贡献。实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三个“对接”:实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党和国家的战略需求和决策的对接。实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行业发展的对接。10年来,中国传媒大学一直密切关注国
中国传媒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总结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上)

一、总体情况

中国传媒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在2001—2010年期间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科研成果(学术著作、论文)由2001年的502部(篇)增长到2010年的2418部(篇),增长幅度近4倍。科研经费总量从2001年的156.77万元,增长为2010年的1914.311万元,10年的时间科研经费总量达到了6155万元,增长了11.25倍。学校还不断发挥自己的学术科研优势,积极推动高水平学术活动,举办有影响力的学术论坛,如中国传播学论坛、中国影视发展高层论坛、世界传媒经济论坛、亚洲传媒论坛等。学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为学校的人才建设、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做出了突出成绩和贡献。10年来,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体现出了几个显著特点:植根广播电视,服务传媒行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咨询建议,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建功立业。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1.主要成绩

在这十年的时间里,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科研项目方面。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数量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特别是在有标志性意义的项目上实现了零的突破,如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都有所斩获。横向项目方面,学校也多有收获,特别是与北京市相关企业事业单位之间的横向合同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奥运背景下的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更是实现了我校文科领域千万元级项目的新突破。在经费方面,从2001年的经费总量156.77万元,增长为2010年的1914.311万元,10年的时间科研经费增长了11.25倍,其中横向经费占总经费数的近70%。这是一种较为合理的科研经费构成,也体现了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在服务社会方面的导向性。

(2)科研成果方面。10年间,学校共出版和发表科研成果11651部(篇)其中论文9124篇,著作2003部,研究报告405份,创作成果119部;成果总数由2001年的502部(篇)增长到2010年的2418部(篇),增长幅度近4倍。科研成果方面的成绩不仅仅体现在数量方面,而且还表现为获得了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各级学会的奖励,10年间,各种成果共获得奖励273项,其中国家级和省部级奖118项,占到了总数的43.2%,获奖的含金量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

(3)科研团队建设方面。截至2010年,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人员共有1455名,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有407位,高级职称的有473位。10年间,学校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科研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不断取得重大进展。胡智锋教授荣获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并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当选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赵月枝教授被聘任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此外共有19名学者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科研团队建设也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先后有3批,共计5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团队获得由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资助的学校校长奖,团队建设在推动学科发展、学术创新、重大研究突破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团队模式也为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内的队伍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4)重大学术活动方面。十年间,学校在学术活动方面表现活跃,举办了诸多高水平、高质量,有较大影响力的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活动。成功地打造了中国传播学论坛、中国影视发展高层论坛、世界传媒经济论坛、亚洲传媒论坛等国内外知名学术论坛,邀请了大批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在中国传媒大学举办专场报告,同时还聘请了诸多优秀学者专家担任学校的客座教授、讲座教授。10年间,学校共举办人文社科专题报告近1000场,举办大型学术论坛近200次。这些活动对于提升学校的学术影响,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5)科研基地建设方面。10年来,学校在人文社科领域共建有广播电视研究中心、首都传媒经济研究基地等8个省部级研究基地,建有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大众化研究中心、政治传播研究所、国际传播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编辑出版研究中心、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等涉及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的校级科研机构30余个,这些科研机构在组织学术活动、获得重大攻关项目、推出优秀科研成果、培育优秀科研人才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6)科研平台建设方面。10年间,学校在科研平台建设、科研的社会服务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学校人文社科科研平台是基于共享、公用机制的科学研究支撑体系,是科研创新体系建设必不可少的公共支撑体系之一,对提高科研水平、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学报——《现代传播》作为学校的重要科研平台,在近几年的发展中获得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认可,是教育部“名刊工程”入选期刊、全国高校社科名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同时也是学校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平台。

(7)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方面。学校一直致力于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建设高校的作用,在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努力。10年来,学校发挥高校的科研力量,在人文社科领域特别是传媒文化、文化产业等方面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提供政策决策咨询、发展规划建议等,为社会进步、行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

2.主要经验

梳理10年来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实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三个“对接”:

(1)实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党和国家的战略需求和决策的对接。以中央领导人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重要讲话、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重要精神为指导,紧紧把握党和国家在传媒文化领域的事业需求,在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组织科研攻关,推出科研成果。

(2)实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行业发展的对接。10年来,中国传媒大学植根传媒,立足广电,结合广播电视和新媒体领域前沿动态,紧跟行业发展,为行业发展及管理部门的政策决策提供了高水平的支撑,实现了政产学研的有力结合,实现了科研从理论到应用的转化。

(3)实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国内外学术潮流的对接。10年来,中国传媒大学一直密切关注国内国际科研发展动态,将传统科研发展与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相结合,为其提供理论框架与支持,很好地为国内国际新兴学科建设作出了贡献。

做到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三个“调动”:

(1)调动学校领导班子的积极性。提出“科研兴校”理念,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双中心发展,党委及行政多次组织召开专题常委会、行政办公会研究科研发展问题,推动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

(2)调动学院、科研单位的积极性。近几年,学校通过各种奖励、激励政策调动学院与科研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制定了“对学院实施科研预算奖励”等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学院推动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3)调动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通过实施“科研培育计划”,尤其是启动“科研培育项目”,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同时,大幅度提升个人科研项目、科研成果方面的奖励标准,实现科研成绩与个人发展的结合。

充分利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三个“抓手”:

(1)高效抓管理。从顶层的政策设计到细致的科研管理系统,一切以管理的高效与人性化为出发点,在提高管理效率,做好科研信息沟通,引领科研导向,汇集科研成果方面作出了成效。

(2)科学抓评价。学校通过实施综合改革,将科研成绩与职称评定、导师资格评定、绩效工资、科研奖励结合起来,推动教师实现从“要我做科研”到“我要做科研”的转变。

(3)深入抓服务。近几年,我校科研管理部门多次深入科研一线做服务工作,通过走访调研翔实了解到各单位的科研情况,并组织专题报告会、专项辅导等对科研一线队伍进行培训,此类举措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10年来,学校在科研成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其中既有普通成果,又有一大批标志性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为国家决策、行业发展、企事业进步发挥了作用。

(1)服务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的决策咨询类成果。近几年,学校在文化产业、公共服务、传媒数字化发展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的重大成果。其中由学校课题组承担的课题研究直接推动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重大政策的推出(关于三馆免费开放的政策)。

(2)服务传媒行业发展的应用类成果。我校的传媒经济研究、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研究、新闻立台研究、重大突发性事件应对研究以及纪录片研究、影视剧研究、动漫研究等方面都有若干重要成果推出,这些成果成为行业发展重要的智力支撑,成为产学研结合的典型。

(3)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近几年,学校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纷出,特别是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理论建设方面,如广播电视史论研究、新闻传播学研究、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以及动画学、数字媒体艺术研究等都取得了重要成果。主要标志性成果见下表。

主要标志性成果表

续表

四、“十二五”工作思路

(1)实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拟建人文社会科研发展研究院,从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上对全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力量进行整合,突破行政机构的管理瓶颈。

(2)下大力气抓精品生产。做好科研成果特别是重大成果奖励工作,以此来激励成果建设工程。充分发挥重大科研项目基金的作用,以项目促成果,以成果引项目,实现精品工程的预期目标。

(3)做好基础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现代传播》的名刊品质,将其打造成为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传媒专业学术期刊,力争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支持期刊目录。按照学校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做好科研平台建设,发挥其在培育科研队伍、推出优秀成果等方面的作用。

(4)打造品牌学术活动。在过去十年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我校的学术活动品质,在专业学术报告、学术论坛方面要做到国内与国际力量的结合,以高端、高水平的学术活动为主要载体,聚集学术力量。

(5)做好科研管理与服务工作。将严格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重视科研过程管理工作,做好项目追踪与成果验收工作,实现科研出人才,成果上水平,为国家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做出独特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