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全球创新资源分布及对策建议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全球创新资源分布及对策建议

时间:2022-10-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从设计到生产制造已高度分工,呈现从欧美向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转移的趋势。(二)重点区域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七大区域的重点创新机构、主要技术与产品及节点人物情况,详见表1。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全球创新资源分布及对策建议

一、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概述

(一)海洋工程装备概述

海洋工程装备(简称海工装备)主要指海洋资源(特别是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采、加工、储运、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大型工程装备和辅助装备,可分为勘探与开发装备、生产与加工装备、储存与运输装备三大类。

其中,勘探与开发装备包括物探船、工程勘察船、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座底式钻井平台、钻井船、起重铺管船、铺缆船、半潜自航工程船和全球综合资源调查船等产品;生产与加工装备包括深海浮式生产储卸装置(FPSO)、半潜式生产平台、大型固定式平台、边际油田自安装采油平台(MOPU)和边际油田型FPSO等产品;储存与运输装备包括深海浮式储卸装置(FSO)、穿梭油船、穿梭LNG船和海底管道等产品。

(二)国内外产业发展态势

1.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海洋工程产业总体可以分为石油勘探——油井建造——石油开采等三个主要环节,其中石油勘探和开采由油田服务公司完成,油井建造由海洋工程承包商和设备提供商(又分为设备设计商、设备制造商)完成,石油公司为终端用户。

目前,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市场需求旺盛,一方面,发达国家用于海洋资源勘探开发的海洋工程装备已到了更新换代的集中期,另一方面中国、巴西、俄罗斯等海洋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在不断加大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力度。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市场订单总额超过600亿美元,成交各类装备331座(艘),其中包括自升式钻井平台22座、半潜式钻井平台14座、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和浮式储油船(FSO)16艘、钻井船35艘、海工辅助船212艘。

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从设计到生产制造已高度分工,呈现从欧美向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转移的趋势。欧美国家以研发建造深水、超深水高技术平台装备为核心,垄断着海洋工程装备开发、设计、工程总包及关键配套设备的生产,如美国F&G、荷兰GustoMSC、意大利Saipem等;新加坡和韩国则以建造技术较为成熟的浅水、深水钻井平台、钻井船为主,在总装建造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如新加坡吉宝远东(Keppel FELS)、胜科海事(Semb Crop)、韩国三星重工现代重工、大宇造船(DSME)等。

海洋工程装备产品呈现深水化、大型化发展趋势,平台管理和设备控制趋于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根据2002年世界石油大会对海洋勘探开发水深的划分,300m以内为常规水深,300~1500m为深水,1500m以上为超深水。目前世界海洋油气开发已经呈现出向深海和极地发展的趋势,要求工作水深超过3000米,钻井深度超过12000米。同时,深海钻采装备呈现出大型化趋势,包括甲板可变载荷、平台主尺度、载重量、物资储存能力等各项指标都向大型发展,以增大作业的安全可靠性和抗风暴能力。

2.国内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我国在海工装备领域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先后成功建造了多种类型的FPSO和自升式钻井平台,完成了国外第六代半潜式钻井平台的改装建造,承建了3000米水深半潜式钻井平台、10万吨级FPSO等为代表的高端产品。近年来,我国海工装备接单总量持续上升,2012年订单金额达到80亿美元,共承接除海工辅助船外的各类订单30座(艘),其中包括自升式钻井平台9座、半潜式钻井平台1座、钻井船3艘、FPSO 3艘、半潜式生活平台4座、钻井支持平台6座、海上风电平台2座、其他平台2座。数据显示,中国船舶企业已占据国际海工装备市场10%的份额,成为全球海工装备制造领域的后起之秀。

在海工装备设计方面,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即中船708所)参与的产品设计最多,此外中船重工民船设计中心、天津修船技术研究所、海油工程设计公司、上海船舶设计院和山东胜利油田钻井研究院等单位均具备海工装备设计能力。

在海工装备制造方面,国内拥有海工装备制造企业20余家,主要集中在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其中,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依靠技术、人员和资金实力,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是中国海工装备产业的主力。旗下的主要企业包括中船集团的上海外高桥造船、广州黄埔造船、上海船厂、沪东造船、江南造船等;中船重工的大连船舶重工、大连新船重工、青岛北海船舶重工等。此外,中远船务、中集来福士、振华重工、熔盛重工等企业在中国海工装备产业也占据一定市场份额。

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全球创新资源地图

(一)总体布局

目前,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呈现三层级梯队竞争格局。第一梯队:欧美国家垄断的装备设计和高端制造区域;第二梯队:韩国、新加坡为代表垄断的总装建造区域;第三梯队:中国、巴西等国家,具备一定的建造能力和研发设计能力,在世界海工制造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但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与发达国家存在不少差距。因此,世界海洋工程装备的创新主要集中在第一、二梯队。如图1所示,综合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创新机构的全球布局情况,绘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全球创新地图。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创新资源集中在七大重点区域:美国休斯敦、荷兰斯希丹、挪威奥斯陆、韩国釜山-巨济岛-蔚山区域、新加坡、日本东京、中国上海和大连。

(二)重点区域

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七大区域的重点创新机构、主要技术与产品及节点人物情况,详见表1。

img188

图1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全球创新地图

表1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全球创新高地

img189

续表

img190

(三)主要产品创新资源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三类主要产品的重点企业、主要技术和产品、专利数量和技术领军人物,详见表2。

表2 海洋工程装备产品全球重点创新机构

img191

三、青岛市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一)产业发展态势

近年来,青岛市通过船舶海工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已初步形成黄岛海西湾、即墨女岛、胶南董家口三个错位发展的船舶及海洋工程集聚区,其中海西湾定位为大型船舶、大型海洋平台、低速柴油机、大型曲轴、甲板机械、舰船电力推进系统和压载水处理系统等产品的生产基地;即墨和胶南定位为10万吨级高附加值油轮、特种船、工程船、军船、高端船舶设备配套产品生产基地及船舶技术产学研基地等。据青岛市经信委数据,2012年,全市船舶海工产业完成产值378.1亿元,其中,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产值达到125亿元,占船舶海工产业总产值的33.1%。

目前,青岛市已聚集了中海油海洋工程公司、中石油海洋工程公司、中船重工旗下的北船重工和武船重工等海洋工程装备企业,青岛海西重工、海西重机、海西电机、海西电气、双瑞海洋环境工程、TSC海洋石油装备和齐耀瓦锡兰菱重麟山船用柴油机等关键配套设备企业,详见表3。拥有50万吨造船坞1座、30万吨及以下造修船坞7座,远期年造船能力超过600万载重吨,海洋工程装备年制造能力100万标吨以上。配套产品涉及中低速柴油机、曲轴、压载水处理装置、船用航行数据记录仪、船用锅炉、风机、阀门、电缆、锚链、船用电气控制系统、管材管件等多种产品。

表3 青岛市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主要企业

img192

续表

img193

(二)存在的问题

青岛市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虽然具备了一定基础,初步形成了包括设计、制造、总装、配套、维护、修理等环节的产业体系,但在产品设计和核心配套设备等附加值高的重要环节,仍主要依赖国外企业,存在自主研发设计能力不足、高端装备产品匮乏、配套装备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

1.海工装备设计开发能力不足

在表3我市海工装备制造业的主要企业中,具备设计开发能力的仅有海洋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和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且通过专利申请情况来看,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的专利申请地集中在北京、天津,设在青岛的分公司尚未申请专利,只是其制造、安装基地。

2.高端海工装备制造空白

2012年,中国船企共承接除海工辅助船外的各类订单30座(艘),其中包括自升式钻井平台9座、半潜式钻井平台1座、钻井船3艘、FPSO 3艘、半潜式生活平台4座、钻井支持平台6座、海上风电平台2座、其他平台2座。从中国船企的接单情况不难看出,低端海工产品所占的比重仍然较大。青岛市船舶与海工装备企业产品也多为辅助船、浅水区域海洋工程装备、中低端水平的生产平台和钻井船等,尚未具备高附加值船舶LPG、LNG、FPSO以及深水大型海洋工程装备的制造能力。

3.配套装备产业发展滞后

海工装备配套设备对材料、技术性能、精度、可靠性、寿命及环境适应性等要求十分严格,在产业价值链中占比高达55%,主要包括海洋平台升降系统、动力推进系统、动力定位系统、深海锚泊系统、单点系泊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水下生产系统等。目前,关键技术多被欧美等国外企业垄断,国内海工装备的本土化配套率非常低,近70%以上需要进口,关键设备配套率不足5%。

(三)对策建议

1.引进海工装备设计企业及人才,提升装备设计开发能力

把握海工装备产业由欧美向亚洲国家转移的机遇,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引美国休斯敦、荷兰斯希丹和挪威奥斯陆等世界海工装备重点区域的节点人物来青岛市创业,引进美国F&G(已被上海振华重工收购)、荷兰GustoMSC、挪威Aker Kvaerner等国外知名设计企业在青岛市设立研发机构或与青岛市企业联合开展海工装备研发,重点突破海工装备系统集成设计和关键配套设备设计,不断提升青岛市海工装备设计能力。

2.发挥区域集聚发展优势,加速向高端产品延伸

依托海西湾、即墨女岛、胶南董家口等集聚区,发挥现有中海油海洋工程公司、中石油海洋工程公司、中船重工旗下的北船重工和武船重工等骨干企业的优势,重点发展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半潜式/自升式钻井平台、钻井船、浮式生产储卸装置等高端主导产品,逐步实现自主设计建造,形成品牌产品,打造国家级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示范基地。

3.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培育装备配套产业

成立由现有海工装备制造企业、配套装备企业、中国石油大学等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高已有配套装备的本地化配套率,带动青岛市海工装备配套产业发展。同时鼓励资金实力较强的企业通过资本运作方式,收购国外关键配套设备研发机构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企业,采取引进消化再创新的方式,提高海工装备的自主配套能力。

参考文献

[1]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15).国家发改委、国防科工委联合发布,2006.

[2]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2009.

[3]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2~2020).国家发改委等5部委发布,2012.

[4]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2011~2020).国家发改委发布,2011.

[5]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上海市经信委发布,2012.

[6]山东省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2009~2011年).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2009.

[7]刘全,等.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现状发展分析[J].中国水运,2011,11(3).

[8]杜利楠,等.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3).

编写:王志玲 蓝 洁

编审:谭思明 管 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