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全球发展研究及对策建议

关于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全球发展研究及对策建议

时间:2022-10-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全球发展研究及对策建议一、国内外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态势(一)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态势目前,世界造船业集中在中国、韩国和日本,三大造船国家造船完工量占世界造船完工总量的90%以上。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从设计到生产制造已高度分工,呈现三级梯队竞争格局。国内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业主要设计制造企业情况详见表2。

关于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全球发展研究及对策建议

一、国内外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态势

(一)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态势

目前,世界造船业集中在中国、韩国和日本,三大造船国家造船完工量占世界造船完工总量的90%以上。在2008年国际金融风暴影响下,世界造船市场持续近6年景气度从高位回落,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则发展迅速。2012年全球海工装备市场延续前两年的繁荣景象,订单总额超过600亿美元,其中,韩国以230亿美元居首位,新加坡以170亿美元紧随其后,中国和巴西分别承接80亿美元,四个国家所承接订单总额超过全球订单总额的93%。

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从设计到生产制造已高度分工,呈现三级梯队竞争格局。处于第一梯队的欧美企业,垄断着海工装备的设计开发、工程总包及关键配套设备供货;第二梯队为韩国和新加坡,在总装建造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建造技术较为成熟的钻井平台、钻井船为主,并逐步向深水高技术平台的研发建造发展;第三梯队为中国、巴西、阿联酋等国家,借助本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优势,依靠承接中低端产品在全球海工装备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但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全球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业的重点设计制造企业及优势产品详见表1。

表1 全球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

img182

续表

img183

(二)国内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船舶工业国际市场份额迅速上升,2010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的43%、54%、41%,均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最主要的造船大国,形成了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三个产业集聚区,具备了部分主流船型和浅水油气装备的自主研发建造能力,可建造包括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万箱级集装箱船、万吨级海洋调查船、数千吨级小水线面双体科考船、大型挖泥船等在内的各种高技术船舶,深海装备制造取得一定突破,先后建造了多种类型的FPSO和自升式钻井平台,完成了国外第六代半潜式钻井平台的改装建造,承接了国内3000米水深半潜式钻井平台和起重铺管船的订单等。

但从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整体结构来看,海洋工程装备占总产业的比重偏低,2012年我国承接的海工装备订单总额为80亿美元,仅占市场总额的13.3%。2012年3月22日,工信部发布《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出:到2015年,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年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率较“十一五”末提高3个百分点,其中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国际市场份额达到20%;2020年,年销售收入达到40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率再提高3个百分点,其中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国际市场份额达到35%以上。

在国内海洋工程装备竞争格局中,中远船务与中船重工为中国海工装备制造业的主力,中集来福士、招商局重工、海油工程、振华重工、熔盛重工等也有出色的业绩表现,在海洋工程辅助船方面,太平洋造船集团、中船工业集团和中船重工位列三甲,在设备改装方面,中远船务和中船工业、中船重工齐头并进。国内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业主要设计制造企业情况详见表2。

表2 国内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业主要设计制造企业

img184

续表

img185

二、青岛市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瓶颈

(一)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青岛市通过船舶海工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已初步形成开发区海西湾、即墨女岛、黄岛董家口三个错位发展的船舶与海洋工程集聚区,其中海西湾定位为大型船舶、大型海洋平台、低速柴油机、大型曲轴、甲板机械、舰船电力推进系统和压载水处理系统等产品的生产基地;女岛和董家口定位为10万吨级高附加值油轮、特种船、工程船、军船、高端船舶设备配套产品生产基地及船舶技术产学研基地等。据青岛市经信委数据,2012年,全市船舶海工产业完成产值378.1亿元,其中,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产值达到125亿元,占船舶海工产业总产值的33.1%。

目前,青岛市已聚集了中海油海洋工程公司、中石油海洋工程公司、中船重工旗下的北船重工和武船重工等海洋工程装备企业;青岛海西重工、海西重机、海西电机、海西电气、双瑞海洋环境工程、TSC海洋石油装备、齐耀瓦锡兰菱重麟山船用柴油机、中船重工710所、712所、716所、青岛海德威、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等关键配套设备机构(详见表4)。拥有50万吨造船坞1座、30万吨及以下造修船坞7座,年造船能力超过600万载重吨,海洋工程装备年制造能力100万标吨以上。配套产品涉及中低速柴油机、钻井设备、曲轴、压载水处理装置、通讯导航定位设备、电气控制系统、风机、阀门、电缆、锚链、管材管件等多种产品。

表4 青岛市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主要机构

img186

续表

img187

(二)产业发展瓶颈

青岛市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虽然具备了一定基础,初步形成了包括设计、制造、总装、配套、维护、修理等环节的产业体系,但在产品设计和核心配套设备等附加值高的重要环节,仍主要依赖国外企业,存在自主研发设计能力不足、高端装备产品匮乏、配套装备产业发展滞后等产业发展瓶颈。

1.装备设计开发能力不足

海工装备的设计按阶段不同分为概念设计、基本设计、详细设计和生产设计,其中概念设计和基本设计主要由美国F&G、挪威Aker Kvaerner、荷兰GUSTO MSC等公司垄断,国内708所和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等具有一定的详细设计和生产设计能力。在青岛市海工装备制造业主要企业中(表2),具备设计开发能力的仅有海洋石油工程有限公司、中船重工719所和中石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且通过专利申请地来看,中石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的专利申请地集中在北京、天津,设在青岛的分公司尚未申请专利,只是其制造、安装基地。

2.高端装备制造能力匮乏

2012年,中国船企共承接除海工辅助船外的各类订单30座(艘),其中包括自升式钻井平台9座、半潜式钻井平台1座、钻井船3艘、FPSO 3艘、半潜式生活平台4座、钻井支持平台6座、海上风电平台2座、其他平台2座。从中国船企的接单情况不难看出,低端海工产品所占的比重仍然较大。青岛市船舶与海工装备企业的产品也多为辅助船、浅水区域海洋工程装备、中低端水平的生产平台和钻井船等,尚未具备高附加值船舶LPG、LNG、FPSO以及深水大型海洋工程装备的制造能力。

3.配套装备产业发展滞后

海工装备配套设备对材料、技术性能、精度、可靠性、寿命及环境适应性等要求十分严格,在产业价值链中占比高达55%,主要包括海洋平台升降系统、动力推进系统、动力定位系统、深海锚泊系统、单点系泊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水下生产系统等。目前,关键技术多被欧美等国外企业垄断,国内海工装备的本土化配套率非常低,近70%以上需要进口,关键设备配套率不足5%。

三、青岛市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引进国内外优秀设计企业及人才,提升自主设计研发能力

把握产业由欧美向亚洲国家转移的机遇,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吸引美国休斯敦、荷兰斯希丹和挪威奥斯陆等世界海工装备重点区域的节点人物来青岛市创业;另一方面通过加强与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708所)、美国F&G(已被上海振华重工收购)、荷兰GustoMSC、挪威Aker Kvaerner等国内外海工装备设计企业的交流,吸引其在青岛市设立研发机构或与青岛市企业联合开展海工装备研发,重点突破海工装备系统集成设计和关键配套设备设计,提升我市海工装备设计能力。

2.发挥区域集聚发展优势,加速向高端产品延伸

依托海西湾、即墨女岛、胶南董家口等集聚区,围绕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半潜式/自升式钻井平台、钻井船、浮式生产储卸装置等高端主导产品,吸引国内的中远船务和振华重工,韩国的现代重工和大宇造船,新加坡的吉宝集团和胜科海事等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来青岛建立产业基地,推动青岛市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向高端产品延伸。

3.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培育装备配套产业

由海工装备制造企业、配套装备企业、中国石油大学等共同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高已有配套装备的本地化配套率,带动我市海工装备配套产业发展。同时鼓励资金实力较强的企业通过资本运作方式,收购国外关键配套设备研发机构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企业,采取引进消化再创新的方式,提高海工装备的自主配套能力。

4.实施“走出去”战略,占据产业价值链高端

研发设计是海洋工程产业链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核心环节,配套装备在产业价值链中占比高达55%,而这两个环节正是国内海工装备企业的短板。对此建议青岛市借鉴韩国海工装备产业“走出去,学进来”的发展战略,鼓励青岛市企业和相关机构积极参股或购买跨国公司股份;选择有技术转移倾向的公司或海工装备研究设计机构开展合作,提升青岛市企业和研发机构在研发设计和装备配套方面的能力,逐步打破美国和欧洲的市场垄断,实现产业的设计和制造能力升级。

5.加快中船重工海洋装备研究院建设步伐。

近期,中船重工已与青岛市达成合作意向,将在经济开发区和高新区投资建设中船重工青岛海洋装备研究院,建议加强政策优惠保障,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并以此为平台,带动海洋工程装备孵化器和产业园的建设,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青岛市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能力和产业规模。

参考文献

[1]《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15)》.国家发改委、国防科工委联合发布,2006.

[2]《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2-2020)》.国家发改委等5部委发布,2012.

[3] 2013年全球海工装备市场发展回顾与前景展望[EB/OL].中国船舶配套网.http://www.shipinall.cn/

[4]刘全,等.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现状发展分析[J].中国水运,2011,11(3).

[5]杜利楠,等.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对策研究.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3).

编写:王志玲 王云飞 蓝 洁

编审:谭思明 管 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