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宗教信仰与宗教政策教育

大学生宗教信仰与宗教政策教育

时间:2022-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重视保护宗教文物和优秀宗教文化的传承。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宗教繁荣发展,人民信仰自由。要坚决制止和打击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在高校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坚决抵制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高教领域进行渗透。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与宗教政策教育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3年5月14日发表的枟2012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枠白皮书,目前,中国有宗教教职人员约36万人,依法登记并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达到14万处。我国政府积极推进宗教领域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权力。政府帮助全国性宗教团体和宗教院校改善办公办学条件,妥善解决宗教教职人员社会保障问题。依法处理伤害信教群众宗教感情的事件,妥善处理城市建设中涉及拆迁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房产的问题。重视保护宗教文物和优秀宗教文化的传承。目前,我国宗教团体已达5500个;经批准恢复和建立的各类宗教院校已达97所。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宗教繁荣发展,人民信仰自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种西方宗教文化对我国产生了很大冲击。在大学校园中,已有部分大学生成为宗教信徒,有的虽非信徒,但在迷茫时会选择去寺院求签问卜,或者参加宗教聚会。高校是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宗教问题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值得密切注意的动向。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

1.宗教信仰人数上升

目前,各地学者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的调查问卷显示,明确表示有宗教信仰的比例并不是很高但绝对数很大,而且大学生中宗教信仰的人数有上升的趋势。从信仰选择来看,基督教、佛教、道教所占比例较大,而基督教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最大。

2.大学生中对宗教的倾向程度不一

调查显示,医学和体育艺术专业的学生比例分别占26%和19.3%,其次是理学和工学专业,占8.2%,而文学和管理类专业学生占6.2%和6.9%,最高和最低相差了将近20个百分点。

3.多数大学生是为了寻找心理慰藉而选择宗教

调查显示,有65.8%的大学生认为信教能带来心理安慰,信教弥合心灵创伤。部分大学生认为宗教圣地庄严肃穆的氛围能冲淡忧郁,获得心理慰藉。部分大学生认为信教使人向善,部分大学生信教是喜欢宗教的独特文化。信教学生认为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尤其需要这些宗教道德的教化。由于面临升学就业等诸多挑战,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冲击而选择宗教。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原因分析

1.外部环境原因

部分大学生出生在有宗教信仰的家庭或者是有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其祖辈都是虔诚的信徒。因家庭和民族传统的影响,导致大学生信仰宗教,或更容易接近宗教,或在遇到困惑时更可能选择信仰宗教。

2.宗教自身原因

马克思曾经指出:“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除家庭社会等生活环境的熏陶感染,宗教在和社会文化的融合过程中还保留着自身的影响,吸引部分大学生宗教向往,希望通过宗教来调适心理,获得心灵的慰藉。

3.内部心理原因

部分大学生之所以信仰宗教,是孤独、恐惧或无助所致。当部分大学生面临诸多冲突、压力和挑战时,将宗教视为精神安慰和力量支撑,以宗教消解其心理压力,实现心理的暂时平衡。宗教的某些教义倡导积极人生态度,宗教活动不断地灌输乐观看待世界的理念,帮助大学生降低对未来的心理预期,使他们在面对困难、挫折和压力时能够通过倾诉等方式进行自我调节。但是,大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地看待宗教所宣扬的人生态度,迷信宗教,就容易产生消极避世,失却斗志,成为信仰宗教的牺牲品。

(三)大学生宗教信仰教育对策

恩格斯在枟反杜林论枠一书中对宗教唯心主义本质的深刻揭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慎重对待当前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现象,积极采取对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得大学生在接受宗教的优秀文明成果熏陶的同时又不会滋长唯心主义世界观

1.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切实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内部原因主要是寻找心理支撑。所以,高校首先应从构建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援助系统入手,加强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和毅力的培养。使得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以及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注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沟通交流,消除心理困扰。

2.对于医学类、理工科学生尤其要注意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和马克思哲学观教育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贫乏,使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缺乏对涌动在大学校园和社会上的各种各样思潮和说教的分辨能力,缺乏应对困难局面的必要的文化积淀和心理准备。这些学生对他们所信奉的宗教知之甚少,极易从信奉转为迷信。针对这种情况,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对其心理健康状况给予关注,介绍宗教常识,让其了解宗教产生的背景、起源、本质,澄清模糊认识。人文教育重在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辩证法、认识论和社会历史观的教育,提高学生对是非真伪的辨别能力。

3.引导大学生树立无神论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防止宗教的消极作用

宗教中的伦理道德通常是劝人抑恶扬善,许多内容与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要求一致。如佛教、道教的“五戒”“十戒”要求信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恶口、不贪欲等;又如天主教、基督教的“十诫”要求信徒孝敬父母、不杀人、不偷盗、不淫邪、不贪人财物等。因而,宗教的一些有益的理念和教义对大学生的伦理道德的升华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4.必须贯彻“稳定压倒一切”的指导思想

只有政治社会稳定,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基本保证。对于民族问题及民族宗教问题,必须明确贯彻党确立的有关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既要充分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一律平等,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坚持宗教信仰自由、信仰上相互尊重,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同时,又要充分贯彻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各民族大团结。要坚决制止和打击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在高校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坚决抵制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高教领域进行渗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