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时间:2022-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土木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工科类专业。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必要的集中实践性环节,是实现该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的综合性课程,同时也是衡量专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总体而言,目前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在选题、指导、培养目标、参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创新激励机制以及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等方面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舒赣平1 卢瑞华1 吴 京1 范圣刚1 叶 林1 刘小萤2

(1.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2.贵州师范大学材料与建筑工程学院,贵州贵阳,550029)

【摘要】 本文分析了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在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介绍了东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四年级导师制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教学培养模式,通过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基地的培育和建设,探索以工程为背景,以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研究型”毕业设计教学新方法。三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该方法效果显著。

【关键词】 土木工程专业 毕业设计 教学改革 创新精神 综合素质

土木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工科类专业。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必要的集中实践性环节,是实现该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的综合性课程,同时也是衡量专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毕业设计不但可以培养和考查学生应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与解决一般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而且对于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一次职业培训,其成绩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本专业学生能否在毕业后短时间内适应社会要求,并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地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有关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根据近三年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进行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情况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结合笔者申报并获得批准立项的江苏省2006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基地的培育及综合素质与工程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介绍了如何对毕业设计这一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改革和积极探索。

一、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毕业设计题目与工程实际脱节

好的毕业设计题目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关键之一。目前国内多数高校土木工程院系由于没有足够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支撑,导致指导教师布置给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大多是“假题假做”或“真题假做”,缺乏实际工程背景和有关工程资料,涉及的实际工程问题较少。即使是真题,多数也是采用“拿来主义”,没有经过精心提炼和消化,并结合培养目标提出多方面的要求,不易保证题目的难度和工作量适当,达不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训练要求,出现了理论—应用—工程之间联系脱节、毕业设计题目与工程实际脱节的情况。学生普遍感到题目缺乏工程真实感,没有积极性和创新欲望,主观能动性发挥不足。

(二)毕业设计选题面太窄

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各类设计、研究单位及施工企业改制的影响,毕业设计开展校外实践难度加大。由于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大大增加,学生实践性教学场所严重不足、参观实习教学经费和试验研究设备缺乏,致使每位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过多。选择的题目面窄、量少,毕业设计题目仅以“命题式”的设计题型居多个别教师简单地以自己研究课题的某个子项和一部分作为学生毕业设计课题,尽管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但过于理论化和单一化,难以进行以现代大工程系统为背景的形式和目标多样化的毕业设计。这样培养的学生必然难以适应和满足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越来越高的要求。

(三)毕业设计缺乏创新和激励机制

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因长期身处学校教学环境之中和自身知识结构的局限,缺乏实际工程研究与实践的经验,有些教师甚至没有接触过实际工程的研究与设计,因而在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方面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师的其他教学和科研工作繁重,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机制往往也是“轻质重量”,使得毕业设计指导日渐程式化,疲于应付,教师难以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差别化”的精心指导。毕业设计对教师和学生都缺乏挑战和创新激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实践能力。

总体而言,目前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在选题、指导、培养目标、参与主体(指导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创新激励机制以及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等方面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二、东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针对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性、综合性、创新性和群体性的特点,根据“培养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教学培养目标[1],贯彻因材施教的育人原则,更好地体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三元一体”的教学思想,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在毕业设计这个最重要的实践性和总结性教学环节中进行了积极的教学改革研究。开展了以工程为背景,主动面向生产和科学研究实际,实行本科四年级导师制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实践,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依靠“产、学、研”科研合作网络,精心培育和建设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强调将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培养作为系统工程,强化“五个结合”和全过程质量保障,全面有效地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

(一)四年级导师制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在2003年开始实行四年级本科生导师制,其目的和要求是:

(1)导师全面负责指导学生在四年级下学期的毕业设计。

(2)导师根据所指导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和特长,提供其参加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的条件并给予个性化指导。

(3)导师对学生四年级的选课学习计划、专业课学习、参加课外科技活动计划和科技竞赛等给予积极指导。

(4)在学生就业、报考研究生等方面提供咨询。

(5)导师主动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通过与学生“交朋友”,帮助学生克服遇到的学习、心理和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导师团队由讲师和讲师以上并熟悉本科教学的近50名教师组成,每位导师指导4~6名学生。青年教师与富有教学和工程研究实践经验的教授组成联合教学梯队,共同指导,并鼓励优秀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协助指导,保证了每位学生在四年级都能得到全方位、高水平的专业训练。

本科生四年级导师制的具体实施办法分为两个步骤,为便于全面了解,简介如下:

第一个步骤是在学生即将进人四年级前,所有指导教师将个人简历、教学和科研特长、本人当年拟指导的毕业设计题目类型、指导方式、设计地点(校内或校外)放在网上公布,供学生公开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知识结构和能力状况选择毕业设计方向(现有建筑工程、地下结构工程和桥梁工程方向)提交欲师从的指导教师志愿。系里基于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分组,尽可能满足每位学生的志愿要求。在四年级开学第一周,召开四年级学习动员大会,宣布每位指导教师所指导的学生名单。指导教师将根据导师制的要求和每位学生的情况,与学生共同讨论本学期的选课计划,有的放矢地为每位学生安排课外阅读参考书和资料,对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学生进行课题规划指导。导师将安排时间定期与学生见面,进行检查、指导和督促以及帮助和咨询,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计划安排是着眼于整个四年级的,是根据专业整体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将学生四年级上学期的专业课程学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四年级下学期的毕业设计有机结合在一起。指导教师在学生完成正常课程学习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参加指导教师的科研活动、布置学生撰写小论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拓宽专业知识面。与此同时,结合四年级下学期的毕业设计的题目和要求,指导教师可以提前安排学生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阅读、翻译和整理,培养和训练学生对科技文献检索和应用的能力,广泛地了解国内外最新技术动态与信息。此外,还将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现场参观实习,使实习和毕业设计有机结合,避免走过场,流于形式。

第二个步骤是四年级下学期的毕业设计。毕业设计包括设计准备与开题、正式设计和毕业答辩两个主要阶段。毕业设计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

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准备阶段一项重要的工作是结合所指导的学生情况、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基地可能提供的条件和课题要求等进行选题。毕业设计选题恰当与否,是保证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克服目前毕业设计存在的上述弊端以及体现教学改革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前提条件。土木工程专业各个方向的毕业设计选题以工程设计、工程技术研究和专项课题研究(含结合导师课题的试验研究、软件编制与开发等)三大类为主,前两类课题的具体内容可以是建筑工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或地下工程中的设计、施工及技术管理等。各类课题的比例不做强制性规定,但在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上有以下基本要求:

(1)课题必须满足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土木工程专业基本训练内容,应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得到比较全面的锻炼。

(2)课题应尽可能结合工程与科研实际,提倡“真题真做”,促进教学、科研和生产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工程意识和生态环境意识。

(3)选题应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既注重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又有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空间,激励一部分优秀学生(免试研究生、学习优秀生)在毕业设计工作中有所创新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善于与他人团结协作的团队合作精神。

(4)题目的工作量和难易程度要适当,使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努力能够完成,取得完整或适当的阶段性成果。对于由多位学生共同参加、协作完成的课题,明确每位学生独立完成的工作内容和要求,避免雷同和重复,既各具特点,又体现课题的完整性和工程实践性[2]

(5)鼓励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毕业设计,实行校内和校外“双导师”指导。其毕业设计选题来源于工程实际,但应优先满足学校毕业设计教学要求,兼顾工程实际要求和进度计划,经校内外导师共同商定内容和要求。

毕业设计选题和审题工作已形成固定工作程序和规范化要求。毕业设计选题由指导教师提出书面报告,说明课题意义、目的、要求、应完成的主要内容、工作难点及已具备的条件,经系或学科组讨论审定后,上报实施。指导教师填写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向学生下达任务。任务书除提供毕业设计必要的资料和数据外,还应向学生明确提出工作要求,包括开题报告、外文资料翻译、相关参考资料的阅读、中外文摘要和设计报告(论文)字数、图纸和软硬件的数量、质量及技术指标等同时,拟定毕业设计的工作进度和分阶段目标。

毕业设计任务书是决定学生毕业设计工作能否正常开展的最重要的指导性文件,要求指导教师精心准备,这对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有良好的示范作用,也是贯彻执行教学计划和教学检查的重要依据。

学生在毕业设计准备阶段应完成指导教师布置的文献检索、资料阅读和针对毕业设计题目所进行的专业知识的温习与梳理,提交上学期指导教师布置的小论文和参观实习报告,在毕业设计小组内进行交流和汇报,为正式开展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在四年级下学期第一周末正式进人毕业设计阶段,历时一个学期。在此期间,指导教师不仅要进行业务指导,更要着眼于教书育人、提高学生综合有素质和工程能力的大目标,全面负责和关心学生的成长不仅要在设计选题和下达任务等环节“精挑细选”,更要在指导过程中“精雕细凿”,因材施教不仅要对学生的出勤纪律、任务完成进行管理监督,更要从培养一名合格的土木工程技术人员职业素养和能力的高度对学生严格要求。

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毕业设计的小组,一般采用联合指导的形式,聘请合作单位中级职称以上的科研技术人员担任校外指导教师,给学生在工程资料和背景、实习参观、实践性较强的具体技术问题解答等方面提供帮助。校内外指导教师扬长避短,相互协助,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但毕业设计的进度掌握、要求和有关问题的协调由校内指导教师负责。

毕业设计答辩是检验学生毕业设计工作质量和完成任务情况,同时也是检验指导教师工作情况和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答辩前,指导教师根据任务书的要求对学生完成的毕业设计成果进行全面检查,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对学生毕业设计答辩资格进行初步审查,推荐参加优秀组答辩的学生名单,并根据工作态度、综合素质和能力以及毕业设计质量对每位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给出建议评分和评语。学生毕业设计成果除经指导教师审查外,在答辩前还将由系聘请的其他教师进行认真评阅。评阅人对学生成果给予全面、客观的评价,写出书面评语,提出评分意见,指导教师本人不能作为自己所指导的学生的评阅人。学生按计划完成和提交整套毕业设计成果资料,且通过答辩资格审查后,经指导教师批准方可参加答辩。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成立了答辩委员会,下设答辩小组,其中专设面向整个专业(年级)的优秀答辩组(A)组1个,负责对所有申请优秀成绩的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答辩其他答辩组3~4个B组,负责申请良好及以下成绩的学生毕业答辩,各个小组由不少于5名教师组成。

答辩采取“导师回避制”。因此,当某个答辩委员所指导的学生进行答辩时,该委员须退场回避,不参加评分,通过交叉分组,该组所有学生的指导教师都不是此组的答辩委员。“导师回避制”较好地保证了毕业设计答辩的公平性,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不以学生过去的成绩或指导教师的声望来决定学生毕业设计成绩,对学生和教师都存在约束和激励,受到学生和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欢迎。

答辩时,A、B组实行升降制,即参加B组答辩的学生,若获得全体答辩委员的一致推荐、成果出众特别是成果有创新性的少数学生,因小组名额限制没有推荐到A组答辩,可直接上报系建议给予“优秀”成绩;而参加A组答辩的学生,并不是“高枕无忧”,若经答辩委员会认定,毕业设计成果没有达到“优秀”的标准,同样只能获得“良好”甚至“中等”成绩。“A、B组升降制”既坚持了评分标准,又体现了“优生优绩”、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

学生毕业设计成绩采用评分和评语相结合,由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分别给出评分,三者在总成绩中的比例为4∶2∶4。

每届学生毕业设计答辩结束后,系分管领导及时写出总结报告,向全体指导教师通报有关情况,总结经验,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全体会诊,分析原因,找到对策,同时接受学校专家组的检查。至此,该届学生的在校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工作方告结束。

(二)精心培育和建立稳定的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基地

积极转变传统的办学思想,提出借助社会力量办学的新理念,开拓毕业设计实践性教学和综合素质与工程能力培养的新路。长期以来,广大教师通过承担政府部门、科研设计单位和施工企业的科学研究、技术咨询与开发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工作,与相关部门和单位建立起了一个广泛的、互惠互利的科研合作网络。以此为基础,为满足毕业设计实践性教学和工程能力培养的要求,有效地解决毕业设计选题和指导与工程实际脱节的问题,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渠道,精心培育,与热心支持学校教学的设计、施工和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相对稳定、机制灵活、学以致用、可跟踪最新技术并形成优势互补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构筑了强大的社会办学力量。这是借助社会力量办学的新观念,对于探索以工程为背景,以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研究型”毕业设计教学新方法,是一种新的、大胆的尝试,有利于学生了解国内外工程实践中的最新进展,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增强对实际工程的感性认识同时,部分克服了毕业设计教学经费不足、实践教学难度大的困难,对于提高和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大有裨益。

经过多年的努力、积累和精心培育,目前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已经建立和巩固了多达三十几个庞大、稳定、涉及土木工程各领域的“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基地,如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江苏省电力设计研究院、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南京大地建设集团公司、江苏省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南京地铁建设指挥部、南京长江二桥管理局、江苏省人防设计院等。这些校外实践基地都是著名的大中型企业,技术力量强,承担着大量国家和省重大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代表了国内最新技术水平。

学生在校外基地进行毕业设计,毕业设计题目都来自基地承担的实际工程项目,采用“真题真做”,既满足了毕业设计选题在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教学要求,又能够使学生真正了解工程实际,参与工程实际,在指导教师和工程师的指导下,解决部分工程实际问题。学生通过阅读实际工程的设计图纸,找出自己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通过实地了解工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学习工程师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从而更全面、更扎实地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毕业设计质量和水平。学生受到实习单位工程师的职业熏陶和指导,能学到不少在学校难于学到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工程意识和社会责任心,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毕业后较快地融入社会和熟悉本职工作。学生在实践基地实习,通过相互了解和双向选择,也为企业发现和招聘优秀人才提供了一种可靠便捷的途径。

近三年,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每年约有40%的学生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毕业设计,并且比例在逐年增大,初步探索出了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研究型”毕业设计教学新方法,拓宽了思路,为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坚持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为主攻目标,强化五个结合,实行全过程质量

控制在精心培育和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作用的同时,东南大学针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要求特点,强调以现代大工程系统为背景和主线,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攻目标[4],实行和强化了“五个结合”:四年级导师制与毕业设计相结合;毕业设计选题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校内外指导教师相结合;设计选题与小专题科学研究相结合;对落实了工作单位的学生,鼓励其毕业设计与用人单位要求相结合。同时,导入“研究型”新型教学理念和全过程的质量保障机制,开拓毕业设计的新局面,顺应了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趋势和发展方向,其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主要理念和保障措施如下:

1.“教学型教学”向“研究型教学”转变

在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以通才培养取代专门培养,从终身教育观念出发,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引人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拓宽知识面,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5]。毕业设计长期以来普遍采用“单向灌入式”教学方法,手把手教,造成学生有严重的依赖心理,养成了“等、靠、要”的惰性心态。这要求教师针对学生所遇到的问题,讲要点、讲解决问题的途径,不讲答案,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分析、查阅资料,最终解决问题。采用多媒体、网络、工程录像、现场参观、聘请专家举办讲座、小组讨论交流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多方面、多渠道、更快捷、更形象地接受知识,提高能力,逐步适应向研究型教学的转变。

积极探索和开展形式多样、寓于教学全过程、可持续开展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的重要举措[6]。通过设立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计划(SRTP项目)和其他课外科研活动,以力学实验中心和工业培训中心为基地,建设了开放性、多学科交叉的创新教学实验基地,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由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3~5人为一个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自选设计实验内容、自定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项目和研究簿告,此举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突出了创新精神的培养。

得益于土木工程学院全面实行的四年级导师制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学生四年级上学期就可以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参加各种课外科技竞赛和创新活动,听专家的讲座和学术报告会,撰写小论文,提前进行毕业设计的资料文献搜集和阅读,进行相关知识的储备,实现与下一阶段毕业设计的“无缝接轨”。三年来的实践表明,这是十分成功且独具东南大学特色的研究型教学的新途径。

2.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

高校教师大部分都是教学和科研“双肩挑”。实行四年级导师制后,指导教师可以把科研项目中某些毕业设计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研究方向、内容和难度适宜的子课题或专题作为学生毕业设计课题,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科研工作中。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其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与他人协力合作的团队意识。例如,张继文教授指导的2006届部分学生进行了“铁路声屏障结构中主柱和面板的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了试件的制作、试验方案的设计、实验及实验数据分析,撰写论文报告,科研成果得到采用。舒赣平教授指导的4位学生,分工合作,编写了对目前结构分析软件进行完善的钢构件设计与验算程序及对象界面,达到了适用化的水平。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近三年来连续在全国和省级举办的结构创新大赛和力学竞赛中获得多项一等奖和二等奖,也正是开展研究型教学改革的成果体现之一。

3.毕业设计与工程实际相结合

由于培育和建立了广泛而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每届学生约40%可以在校外实践基地开展毕业设计,直接将毕业设计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即使在校内开展毕业设计的小组,也要求指导教师选题来自实际工程和科研立项项目,不允许“假题假做”,杜绝雷同和重复。每项选题必须有真实的项目背景、明确的意义、目的、任务与进度要求,提供明确的设计资料和实验数据。

近三年,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题目全部来自工程与科研实际(下表),为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中约10%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经工程单位稍加修改、完善后得到应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得到实习单位的肯定和好评。

近三年东南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情况汇总表

img103

实践证明,将毕业设计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对于长期身处学校教学环境、缺乏实际工程研究与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他们在老教师的言传身教下,受到激励和鞭策,业务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对于学生,考虑到其将来的实际工作或进一步深造愿望,主观能动性得到调动,毕业设计动力足、兴趣大,能够真正在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上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对于签署了就业意向的学生,鼓励其到用人单位进行毕业设计,在校内外指导教师的联合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使其毕业设计工作既满足学校对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严格要求又基本符合用人单位对新录用人才的业务能力要求,部分优秀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被用人单位直接应用,达到互惠双赢。

4.因材施教

我校土木工程学院一方面在学生四年级上学期增加选修课的开设,加大免修课程的力度,给学生创造更多自主选择知识结构的空间,充分发展个性;另一方面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爱好,帮助学生制订选课计划,并定期给予学习指导和咨询。毕业设计选题也因人而异,遵循“五个结合”原则,合理安排,呈现多样化。例如:近几年建筑工程设计方向的毕业设计选题既有传统的混凝土结构,又有现使代钢结构;既有多、高层民用建筑,又有单层和多层工业建筑;既有框架、框架—剪力墙结构,又有大跨、空间结构和特种结构。对于优秀生和免试研究生,毕业设计难度适当加大,或另外再安排参与部分科研项目的研究或编制实用的小软件等,因材施教,使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一流的学生,必须具备一流的师资队伍。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富有教学和科研经验的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组成联合教学梯队,对青年教师实施“传、帮、带”的扶持;鼓励将高水平的科研工作与实践性教学相结合,提高实践性教学水平;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授课竞赛和相应的执业资格考试,承接纵向、横向科研项目。只有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因而指导教师必须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坚实的功底,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使自己成为既有较高理论学术水平,又有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经验的优秀高级专业人才,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的提高。目前,土木工程专业青年教师80%以上都具有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等专业执业资质,形成了一支以院士为学科带头人、以知名专家为学术带头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一流师资和科研队伍。

6.全过程质量控制

为切实保证和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贯彻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三元一体”的教学思想,精心整合和规范毕业设计中的各个环节,建立了“三阶段”全过程质量保障机制。

毕业设计前期阶段,要求选题具有真实性,毕业设计与科研兼顾结合,严格审查指导教师的毕业设计任务书和学生的开题报告,明确任务和要求。中期指导阶段,强调及时到位,提倡指导方式校内外联合、优势互补,不仅要进行业务指导,更要教书育人,重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全面负责和关心学生的成长。除指导教师对学生定期进行检查督促外,系里在毕业设计中期还将组织有关教师进行交叉检查,把学生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迅速反馈给指导教师,及时调整解决。后期总结答辩阶段,坚持能力要求与毕业设计答辩标准的统一,采取聘任教师评阅制度,严格毕业答辩资格审查和毕业答辩考核,实行“指导教师回避制”和“A、B组升降制”,根据学生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设计质量等方面综合评分。对于A组成绩前几名(年级学生人数的3%)的学生,推荐为校级优秀毕业生。在毕业设计答辩结束后,学校组织专家组对毕业设计进行检查,给出质量评估意见,指出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使毕业设计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毕业设计全过程质量保障机制及其规范化运作,有效地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突破了毕业设计在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培养上的“瓶颈”,实现了理论向实践、传授向学习、学习向创新的转变和升华。

三、毕业生信息反馈与小结

结合我校本科教学评估,通过向各用人单位发放近500份调查表,对土木工程学院最近5年毕业生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70%的反馈信息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普遍评价是: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专业素质过硬,动手能力强,有较好的组织能力和奉献精神,具有一定的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大部分单位充分肯定了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的工作精神、勇于创新的进取态度和较高的道德素养。由此可见,我校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的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实现了阶段性的目标。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的阶段性成果可以归纳为:提出并实行了四年级导师制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精心培育和充分发挥基于“产、学、研”科研合作网络的实践教学基地对毕业设计的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强调将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培养作为系统工程,强化“五个结合”;体现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三元一体”的教学思想,导入以培养认知能力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型”新型教学理念和全过程质量保障机制,较好地解决了当前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与矛盾,显著地提高了毕业设计教学质量。

注释:

①东南大学土木工程(本科)自评报告,2005

参考文献:

[1] 蒋永生,等.土建类专业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4(1)

[2] 舒赣平.论课程设计与工程实践相结合[J].东南大学高等教育学报,1996(1)

[3] 蒋永生,等.土建类专业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3(2)

[4] 蒋永生,等.着眼创新能力培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J].今日教育,2003(1)

[5] 曹双寅.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知识构成与能力构成[C]//上海同济教育研究全国第五届土木系系主任会议论文专刊,1999

[6] Yongsheng,Hongxing Qiu.Civil Engineering Education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for the 21st Century[C]//21世纪的土木与结构工程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原载于《高等建筑教育》,2007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