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我国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时间:2022-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形势与挑战王亚杰[1]我讲的第一部分是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情况和问题以及新形势下面临的挑战,第二部分是关于我们今后工作的一些想法,与大家一起讨论。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教育部还批准设置了研究生院56个,作为我国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基地。我们的研究生教育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统领我们的一切工作。

我国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王亚杰[1]

我讲的第一部分是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情况和问题以及新形势下面临的挑战,第二部分是关于我们今后工作的一些想法,与大家一起讨论。

一、研究生教育工作所面对的基本情况

(1)1999年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到2005年,全国在校研究生估计超过100万;从1998年到2002年,我国的本专科招生规模发展比较快,毛入学率从1992年算起,由3.9%到现在的15%,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从发展规律看,预示今后几年研究生教育规模还会有一个比较快的发展。

(2)从师生比来看,1992年师生比例为1暶6.8,现在为1暶19,按照在国际上统计的情况看,比较公认的合理的师生比是1暶14,这告诉我们,与1暶19相比,教师总量出现严重不足的情况,因此研究生教育很重要的一个任务是培养优秀师资,教育部已经提出高等学校教师的学位提升计划,这个带有战略性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我们研究生教育的肩上。

(3)大学的条件保障有所改进,这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丰硕成果。如果没有后勤社会化改革,也没有今天如此魄力的扩招,通过改革为学生创造了足够的生活空间、学习场所和条件……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路子趟出来了,不但要继续下去,而且要不断深化。有一批学校已经达到了“412”的基本要求,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没有达到,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任务还相当重。总的来讲,改革成绩巨大:2001年、2002年教学占地面积增加了22.7%,教学行政用房增加25.6%,教学仪器增加29.1%,图书增加13.67%;与此同时,各个地方积极开发办学潜力,开办了一些二级学院(包括独立的二级学院),增加教学行政用房,形成了30多万人的办学能力,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欢迎。

我们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这种发展只表现在规模上,还要看到内涵,解决凸现出的矛盾和问题,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

(4)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目前我国的学位分为两大类:科学学位和专业性学位。科学学位有12类,专业性学位分12种,实际可以授予学位的类别是24类。专业性学位发展较快,目前正在研究的艺术学、会计学等,很快都要列入日程。科学学位发展平稳,成绩斐然。专业性学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国家各条战线对特殊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内外一致认为中国学位制度虽然建立起来了,但类型单一,主要指的就是只有科学学位,而没有专业性的学位。就科学学位来说,现在全国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44所,硕士学位授予单位456所,一级学科授权点682个,博士点1 542个,硕士点9 693个。教育部还批准设置了研究生院56个,作为我国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基地。

在地区分布上,中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差别非常大,西藏、宁夏和青海根本还没有博士点。从普通高校分布来看,西部占24%,中东部地区占76%,这个比例是一个参考依据,一级学科点、博士点、硕士点大体可以以此作为基点,最接近这个比例的是硕士点,博士点和一级学科点的数目就拉开了,说明了东西部在水平上确实存在差异,这个差异不能单凭数量来填补,而是需要深入研究、综合考虑的问题。

通过对“十六大”报告的学习,我有一些十分粗浅的体会:

(1)对“十五大”以来各方面改革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推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并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这是党的十六大在我党建设史上的巨大贡献。

(2)提出了本世纪头20年是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要思想。抓住这个机遇期非常关键。各个方面的工作,包括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工作的改革,如果跟随不上,就可能犯历史性错误,这是一个历史的重要的战略性机遇期。

(3)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号召。我个人的领会是,在这样一个战略关键时期,提出这样一个鼓舞人心的奋斗目标非常必要。没有奋斗目标,国家就失去了凝聚力,一个团队也要在前进中与时俱进,不断设定新的目标,不断向新的目标去努力拼搏。只有这样,队伍才有凝聚力。包括我们的教育,要不断提出新的目标,然后通过改革来实现这个目标。

“十六大”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把“三个代表”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社会发展的实践反复证明,在任何历史时期总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没有这个东西就没有灵魂。我们的研究生教育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统领我们的一切工作。

“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第一次用了“要务”这样的词汇来强调其重要性。发展必须深化改革,改革推动发展。报告将改革与发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我们的工作中,特别要贯彻三个“一切”: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割除。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思考有助于我们解放思想,有助于我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发展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近30年没有我们自己的学位制度,到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1980年中国实施学位制度,到今天规模进一步扩大,制度更完善,培养了我们自己高素质的硕士、博士,其成就令世界瞩目。我们突破了前人,我们发展了事业,再过10年呢?后人也一定会超过我们,因为发展是必然规律,发展是硬道理。

“十六大”报告还提到,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建立何种体制,体制如何满足国家发展……这都需要我们去“谋”,报告在关于教育的部分中提出“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无疑是针对研究生教育提出的,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任务是:加快发展,深化改革,提高质量,优化结构。这十六字和十六大提出的基本方针是吻合的,符合十六大精神,我们的任务是光荣而艰巨的。

二、关于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

1.关于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

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是从现在开始到2005年要做的一个大的工程,国家将保证一定的投资力度。创新工程的背景主要有几个方面:

(1)尽管目前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很快,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建设都必须得到相应的发展,才能满足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就是说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必须有一个明显的提高,特别是博士生的质量、水平和研究能力都要有明显的提高。多年来在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工作中,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招收研究生、拿到学位授予权是硬的,而抓质量则是软的,缺乏有效的杠杆来启动它。为了使研究生教育工作水平有显著提高,事业有大的发展,我们必须有一个来自外部的大的推力。

(2)英、美、德、日等发达国家近几年来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逐渐加大,日本政府设立每年400多亿日元的专项基金用于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工程,工程重点放在博士阶段,基金主要用于资助学生学术交流,资助与国外学生的交流和合作研究,设立平台让学生自由发挥等等。我们也必须甚至更迫切有这样的平台,以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个带有战略性的部署。

(3)我们将要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到2005年,我们的在校研究生总规模将会达到100万,如果按目前办法,质量上难以得到一个很大的提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会拉大。特别在博士生层次,与发达国家的培养质量差距是很明显的,因此我们必须在思想、体制、内容、手段等各方面有一个大的变化;在硕士生培养方面,我们国家毕业一个硕士,印度毕业9个,如此贫穷的印度培养硕士的数量竟然是我们的9倍(当然9倍并非就是合理的)!可以明显看出,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国家无论在质上还是量上都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在当前情况下,我们研究生规模在迅速扩大,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非常重视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自然就成了焦点。只有规模和数量同步提高,研究生教育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4)坚持创新。通过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来实现教育观念、教育体制等各方面创新。建设目标有四个:一要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的规律,推动研究生教育创新。二要推动两个机制改革:①研究生教育运行机制;②教育创新激励机制。最关键、最困难的是运行机制,包括招生机制、培养机制、收费机制、就业机制等,要进入良性循环。三要培养创新意识,建设一批研究生开放试验中心,这些试验中心将设在55所研究生院,加大其辐射功能,提高设备利用率,同时通过这些中心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四要继续做好评选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工作,主要目的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继续资助每个留在高等学校工作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作者,推动他们继续做出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这和第三个建设目标是相互配套的。

建设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①发展战略研究;②研究生院建设,项目包括:研究生开放试验中心;教材建设,建设一个研究生教育课程基准平台,推动教材改革;建立国内研究生访学制度;建设一批精品课程;③激励机制:激励创新,评选优秀博士论文,建立一个研究生学术论坛,资助博士生。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在评选100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同时,抽查论文工作也在逐渐发挥激励作用,抽查的范围要扩大,将涉及所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这都属于激励机制的内容;④支持西部和国防建设,尤其是加快高校师资队伍培养。对即将开始的第九批审核,我仍然坚持博士点水平应该是在同一水平线。但是有一句话,在同等条件下西部的学校优先,这是应该的,西部的问题主要得靠西部自己来解决。在硕士这个层次上,对西部的倾斜力度会再加大一些。

(5)高校教师的学位提升计划。高校的师资队伍里面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平均水平在25%左右,有的学校稍微高一些,包括博士、硕士。一般学校不作要求,但是对有研究生院的高校要有高要求,因为他们的目标是不一样的。像北大、清华、复旦、交大,他们的建设目标是世界一流。而世界一流比如哈佛大学、MIT等这些学校,他们的教师中博士的比例为99%或100%,比例是很高的。所以我们必须想办法提高我们在校专职教师的学位水平。

从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我们注意到,它是从几个不同的方面来支持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这个工程的核心是质量。师资队伍是重要环节,博士生教育是质量发展的核心,是重中之重。

2.关于第九批学位授权点的审核工作

这项工作拖了一年半,现在启动了。第一个重要目的是扩大研究生教育的资源,这是个挖潜的过程,为迎接扩招以后的考研高峰作准备。研究生教育要起到一个蓄水池的作用,或称为就业缓冲器和加油站,同时为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再一次跨越式发展积蓄力量;第二个目的是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第三是落实西部大开发思想;第四是在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开始的时候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

审核的改革是多方面的,这里介绍两个“全面到位”:第一个是硕士点由地方学位委员会和设有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自行审核工作全面到位,即在学科上不做任何限制,在所有省市全面展开,不留空白。这个到位的基本目的是让各个省市和设有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把优化结构的主动权控制在自己手里,让学位制度和研究生教育更贴近地方的经济建设和发展。第二个全面到位是一级学科博士点审核工作的全面到位。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审核从1995年开始试点,1998年和2000年两次扩大学科面,到这次为止,全面放开。即所有的学科都可以按一级学科进行审核,但是仍然保留按照二级学科申请博士点的这一方面。保留的目的是为了照顾到一些学位和学科发展的现实水平。很多学校的学科现在还很难按照一级学科的水平来申请博士点,为了他们的发展,二级学科这个门还得开。

还有一个变化。这次在通信评议当中,不做任何名额限定。这种做法也是第一次,原来是怕乱,怕搞不好,所以在通信评议中给每个学科下达了定额。这次全面放开的目的是通过通信评议,可以比较全面客观地分析一下我们的教育资源状况。第二个问题是博士点、硕士点规模控制原则。硕士点增加的规模,我们最大限度地满足各个省、军队学位委员会和各个研究生院的需要,使我们更多的高校承担起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任务,使硕士生教育成为2003年以后本科生毕业后就业的缓冲器和加油站。博士点规模扩张的速度应当相对滞后于硕士点的发展速度,不可能同步扩大。现在博士生和硕士生的比例大概是1暶4多一点(正常的比例应该是1暶10左右,就是说10个硕士生里选拔出一个博士生)。从理论上推导, 2006年到2007年博士生的招生才能进入高峰期,因此博士点的发展速度不应太快。同时我也认为,增加博士点特别是一级学科博士点,是对高等学校学科建设成果的支持和肯定。博士学位授权实际上和学科建设是紧密相关的,它们两者之间互为因果关系:得到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是学科建设的一个成果,得到了博士点是国家对你成果的一种肯定。当然,能肯定、能支持的国家都会支持,但从宏观上看,所有学科的博士点增减也必须服从于宏观结构优化和规模适度发展的需要。这次审核一级学科的博士点相对放开些,并且尽可能向研究生培养基地集中。从现在初步测算的情况来看,估计硕士点的增量在4 000个左右这个规模。上一轮审核增加了1 000多个,这次审核增加到4 000个左右,应该是够用的。博士点的增量规模现在还给不出来。但我们在考虑工作的时候,也尽量给予最大限度的满足,冒一点说,800个总应该够了吧。我想所有的高校在博士点建设问题上应尽可能扩大学科的面,有条件的学校尽可能地按一级学科来申报,这样做有很多好处:第一,它的学科面宽,实际一点说,它可以在审核中消化很多二级学科的博士点。对于一级学科博士点怎么认识,现在还不一致,有时间会向大家做专门汇报。

3.针对专业学位,我们要做的工作

(1)继续扩大种类,完善专业学位体系。在发达国家,专业学位有很多,美国有30多种,甚至更多,欧洲也有20多种。我个人认为专业学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需要资格证书才能上岗的专门职业,所需人才必须接受过某种特别的训练,比如临床医生、建筑学、律师等,这类人才必须有一个资格证书,是行业学会承认的,因为它们从事的行业是与人们生命财产直接关联的,具有直接责任。第二类如MBA、教育硕士、工程硕士等等,量大面广,培养的是具有专门知识结构的一类人才,并非专门为某些特殊岗位培养人才。目前攻读专业学位的在校生约10万左右,占全国在校研究生的五分之一,实际上偏低。要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将专业学位在校生规模提高到总规模数的40%左右。

(2)相对于专业学位而言,行业学会的作用还没有显现出来。既然是专业学位,相应的行业就应当承担必要的责任,成为连接行业和研究生教育的桥梁和纽带。但这是一个综合的建设过程,必须在社会各个方面都真正重视研究生教育、真正重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在高层次人才市场比较健全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也只有实现了这样一个目标,我们的专业学位体系才可以说比较完善了。

(3)专业学位教育同样要抓质量。在思想观念上要解决好两个问题:其一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质量低于科学学位的研究生,其二是要正确认识和确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质量标准。这两个问题是相关的。解决好第一个问题的前提是解决好第二个问题。对此我们过去曾经说过,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只是具有不同的侧重。这句话解决了社会上当时对于专业学位存在的一些认识问题,对于规范和发展专业学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实际情况考虑,专业学位获得者在学习阶段所要掌握的知识与科学学位有很大不同,他们通过专业学位学习获得了进入某些特定岗位的通行证,而科学学位的获得者就没有这样的机会。究其原因,是他们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在能力结构方面的区别就更大些。由于这些不同,他们在课程设置和学时等方面的要求有可能完全不同,在学位论文、毕业考核等环节方面的要求区别将更大。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求他们之间质量标准一致呢?我认为在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之间,他们的质量标准是不存在可比性的,他们各有各的标准。共同点是他们都处在硕士或博士这个层次上。之所以这样讲,是有利于用人部门录用时对于这类人员的了解。在教育体系内部,我们必须对专业学位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深入研究每一种专业学位的质量标准,并且采取措施不断提高质量,切不可误认为专业学位质量就“低于”科学学位。相反,要通过我们的艰苦努力,在社会上、在国际同行眼中建立良好的专业学位形象。

4.要继续抓好提高我国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工作

最近,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联合发出47号文件,其中心思想是各高校在一级学科范围内有权自主调整二级学科,前提是必须获得一级学科授予权,每年12月到教育部备案,这样可以使高等学校对学科结构不间断地进行优化,更加主动地适应社会需要,适应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适应提高培养质量的需要。

博士生教育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应当正视这个现实。只有敢于面对,才能知耻而后勇。博士论文是博士生教育水平的主要标志,所有相关的高等学校都要建立信心、勇于赶超,加以有力的措施和国家的支持,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的博士生水平会有一个明显的变化。一部分高等学校的一部分学科,有可能在学科的最前沿夺取科学皇冠上的明珠。从1999年以来,我们每年都评选100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这些论文的水平距离世界一流大学还有较大差距。当然我们的工作尽可能把培养博士生的最优秀的资源集中在国内最高水平的大学,像北大、清华、复旦、交大、南大、浙大这类学校,因为这些学校具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也有相对充裕的科研经费和高水平科研课题。这些学校博士生水平上去了,我们的博士生培养的整体水平就带起来了。他们在这方面可以起到龙头和示范的作用。提高博士生水平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会因为抓了100篇论文就能起大的作用。我再次强调,提高质量起关键作用的是高等学校的内部建设,包括培养博士生的运行机制建设、科学研究的机制建设、抓前沿课题的能力等等,更重要的是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这是提高质量的关键所在。

硕士生教育仍然是一个独立的层次,这是我们国家学位制度的特色之一。从硕士学位的授予标准来看,与过渡性学位国家相比有明显区别,比如美国、加拿大等国。硕士学位是否有必要改为过渡性的,有过多次讨论,但未能达成一致意见。我们的人口基数大、学校多且不平衡,如果将硕士作为一个独立层次,对于提高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的教学水平,实事求是地让学校平稳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硕士作为一个独立层次,可能会存在更长时间,但在这当中,我们必须在国际和国内的经济、科技和教育的大背景下积极研究它,大胆推进改革。我个人认为这类改革不能搞成“一刀切”,要针对不同学科、不同高等学校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在一些基础学科,对人才的知识结构方面要求连续性强的学科,有可能在一部分重点大学推出过渡性学位的做法。对一般学校的硕士层次希望改为两年(现多为两年半到三年)。这样学校的容量也会加大,比较适应我们以后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当然对于硕士生的教育教学质量问题,也要采取一系列配套措施。

5.关于规范管理

管理要规范,就像要在一场游戏以前先订好游戏规则一样,既然有了规则,整个过程就必须按照规则办。我们研究生工作的各个方面,科学硕士、博士学位的管理工作已经比较成熟规范,但在其他类型上还不够成熟,尤其是专业学位和同等学力申请学位两大块工作。正是因为这样,我们一直在摸索。由于前进步伐很快,有些细节就可能被忽略了,不可避免地要回过头来改进那些不够完善的地方,使之逐渐规范起来。摸索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不断推进规范化管理的过程。周济同志在很多场合强调:研究生教育要积极发展,规范管理。积极发展,包括规模、质量等;规范管理,要把各方面的工作规范起来,一旦定下规矩,要坚决照办。比如研究生院五年增列一次,国家重点学科每五年评估一次,新增学位授予单位每四年一次……这样使大学奋斗有目标,工作有规律、有节奏,从而也在这个层面实现了规范管理。各个高等学校的工作同样如此,除了规范教学和研究工作,学校的自律措施、自我评估等方面都要力求规范,各方面工作节奏快慢结合、错落有致,一步一步有规律地前进。积极发展,规范管理,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思想,是建立在对宏观形势的准确判断以及对未来发展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的一种指导思想,对我们的工作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刊于2003年第1期)

【注释】

[1]王亚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