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洁生产的产生,我国对清洁生产的定义

清洁生产的产生,我国对清洁生产的定义

时间:2022-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产品而言,清洁生产旨在减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从原料的提取到产品的最终处置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清洁生产是关于产品和生产过程预防污染的一种全新战略。推行清洁生产不仅是某个部门或某个工业领域的责任,而且是国民经济

4.2.1 清洁生产的产生

环境问题自古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但近代开始趋于严重。尤其是在20世纪,随着科技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干预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社会财富迅速膨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世界上许多国家因经济高速发展而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并导致了一系列举世震惊的环境公害事件。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环境问题已由局部性、区域性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如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破坏等,成为危及人类生存的最大隐患。

20世纪60年代,工业化国家开始通过各种方法和技术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进行处理,以减少其排放量,减轻对环境的危害,这就是所谓的“末端治理”。同时,末端治理的思想和做法也逐渐渗透到环境管理和政府的政策法规中。随着末端治理措施的广泛应用,人们发现末端治理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解决方案。很多情况下,末端治理需要投入昂贵的设备费用、惊人的维护开支和最终处理费用,其工作本身还要消耗资源、能源,并且这种处理方式会使污染在空间和时间上发生转移而产生二次污染。人类为治理污染付出了高昂而沉重的代价,收效却并不理想。因此,从7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的一些企业相继尝试运用如“污染预防”“废物最小化”“减废技术”“源削减”“零排放技术”“零废物生产”和“环境友好技术”等方法和措施来提高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效率、削减污染物以减轻对环境和公众的危害。这些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使人们认识到革新工艺过程及产品的重要性。在总结工业污染防治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73年成立,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简称UNEP)于1989年5月首次提出清洁生产的概念,并制订了推行清洁生产的行动计划,1990年10月正式提出清洁生产计划。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会议通过了两个重要文件——《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标志着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会议号召世界各国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不仅要关注发展的数量和速度,而且要重视发展的质量和持久性。大会呼吁各国调整生产和消费结构,广泛应用环境无害技术和清洁生产方式,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清洁生产正式写入《21世纪议程》,并成为通过预防来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专用术语,从此清洁生产在全球范围内逐步推行。

清洁生产是国际社会在总结工业污染治理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型污染预防和控制战略,随着清洁生产实践的不断深入,其定义一再更新,其内容又逐步扩展到服务业、农业、产品、消费等方面,其原则和方法已经融合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不仅广泛应用于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污染防治,而且还延伸到技术改造、生产管理、经济结构调整、环保产业、环境贸易和法制建设等领域,并开始探索建立“循环经济”和“循环社会”等。

4.2.2 清洁生产的国际定义

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清洁生产的定义涉及两个过程控制,即生产过程和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

对生产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有害的原材料,并在全部排放物和废物离开生产过程以前,尽最大可能减少它们的排放量和毒性。

对产品而言,清洁生产旨在减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从原料的提取到产品的最终处置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1996年UNEP对清洁生产重新定义: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想,该思想是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益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

——对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削减所有废物的数量和毒性。

——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

——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

4.2.3 我国对清洁生产的定义

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把建立资源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和推行清洁生产列入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与重大行动计划中,清洁生产被列入了第一批优先项目计划。清洁生产是指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耗最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同时对人体和环境无害的绿色产品的生产亦将随着可持续发展过程的深入而日益成为今后产品生产的主导方向。

2002年6月发布、2003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明确指出: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业技术和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清洁生产是关于产品和生产过程预防污染的一种全新战略。它综合考虑了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环境风险(资源和环境容量)、成本和经济效益,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对策演变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与以往不同的是,清洁生产突破了过去以末端治理为主的环境保护对策的局限,将污染预防纳入到产品设计、生产过程和所提供的服务之中,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2000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国际清洁生产高层研讨会提出:清洁生产已经成为技术进步的推动者、改善管理的催化剂、革新者的典范、连接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桥梁。推行清洁生产的特点在于揭示传统生产技术与管理的缺陷和不足,针对生产全过程,不断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采取改造、替代、淘汰和科学管理等方法,谋求实现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取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推行清洁生产的侧重点是强调更加“清洁”的、更加科学合理的生产,特别要求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转变生产和消费方式,通过持续的改进以达到节能、降耗、减污和增效的目的。推行清洁生产不仅是某个部门或某个工业领域的责任,而且是国民经济的整体战略部署,需要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建立新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实现一场新的产业革命。

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所给出的定义中,可以看出清洁生产不包括末端治理技术,如空气污染控制、废水处理、固体废弃物焚烧或填埋。清洁生产是通过应用专门技术,改进工艺技术和改变管理态度来实现的。

清洁生产思考方法与以前不同,过去考虑对环境的影响时,把注意力集中在污染物产生之后如何处理,以减小对环境的危害,而清洁生产则是要求把污染物消除在它产生之前。

狭义:具体技术,如前所述硫酸工业、纯碱工业、氯碱工业等生产过程中采用的具体清洁生产技术。

广义:一种思想方法,一门综合科学(哲学、经济学、环境科学、企业管理学、生产工艺学等)。

清洁生产的最大特点是持续不断的改进。清洁生产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所谓清洁的工艺技术、生产过程和清洁产品是和现有的工艺和产品相比较而言的。推行清洁生产,本身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需要适时地提出新的目标,争取达到更高的水平。

4.2.4 清洁生产的主要内容

4.2.4.1 清洁的能源

清洁及高效的能源和原材料利用。清洁利用矿物燃料,加速以节能为重点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效率。采用各种方法对常规的能源清洁利用,如清洁煤技术的应用、城市煤气化供气、对沼气等再生能源的利用等。新能源的开发以及各种节能技术的开发利用,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等。

图1-4-8 光伏发电

(1)光伏发电: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的关键元件是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经过串联后进行封装保护可形成大面积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再配合上功率控制器等部件就形成了光伏发电装置。

图1-4-9 光热发电

(2)光热发电:太阳能光热发电是指利用大规模阵列抛物或碟形镜面收集太阳热能,通过换热装置提供蒸汽,结合传统汽轮发电机的工艺,从而达到发电的目的。采用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避免了昂贵的硅晶光电转换工艺,可以大大降低太阳能发电的成本。而且,这种形式的太阳能利用还有一个其他形式的太阳能转换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即太阳能所烧热的水可以储存在巨大的容器中,在太阳落山后几个小时仍然能够带动汽轮发电。

图1-4-10 风力发电

(3)风力发电:把风的动能转变成机械能,再把机械能转化为电力动能,这就是风力发电。风力发电的原理,是利用风力带动风车叶片旋转,再透过增速机将旋转的速度提升来促使发电机发电。依据目前的风车技术,大约是每秒三米的微风速度(微风的程度)便可以开始发电。风力发电正在世界上形成一股热潮,因为风力发电不需要使用燃料,也不会产生辐射或空气污染。

图1-4-11 水力发电

(4)水能:我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近7亿千瓦,占我国常规能源资源量的40%。其中,经济可开发容量近3.78亿千瓦,年发电量约1.92亿千瓦时,是世界上水能资源总量最多的国家。水力发电利用的水能主要是蕴藏于水体中的位能。为实现将水能转换为电能,需要兴建不同类型的水电站。水力发电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水位落差,配合水轮发电机产生电力,也就是将水的势能转为水轮的机械能,再以机械能推动发电机,而得到电力。

图1-4-12 生物质能

(5)生物质能:生物质是太阳能最主要的吸收器和储存器。太阳能照射到地球后,一部分转化为热能,一部分被植物吸收,转化为生物质能;由于转化为热能的太阳能能量密度很低,不容易收集,只有少量能被人类所利用,其他大部分存于大气和地球中的其他物质中;生物质通过光合作用,能够把太阳能富集起来,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些能量是人类发展所需能源的源泉和基础。基于这一独特的形成过程,生物质能既不同于常规的矿物能源,又有别于其他新能源,兼有两者的特点和优势,是人类最主要的可再生能源之一。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能源,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而居于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第四位的能源,在整个能源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关专家估计,生物质能极有可能成为未来可持续能源系统的组成部分,到21世纪中叶,采用新技术生产的各种生物质替代燃料将占全球总能耗的40%以上。

(6)地热能:地热能是一种新的洁净能源,大部分是来自地球深处的可再生性热能,它源于地球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还有一小部分能量来至太阳,大约占总的地热能的5%。

图1-4-13 地热能

从直接利用地热的规模来说,最常用的是地热水淋浴,占总利用量的1/3以上;其次是地热水养殖和种植,约占20%,地热采暖约占13%,地热能工业利用约占2%。利用地热能,占地很少,无废渣、粉尘污染,用后的弃(尾)水既可综合利用,又可回注到地下储层,达到增加压力、保护储层、保护地热资源的双重目的。

地热发电是利用地下热水和蒸汽为动力源的一种新型发电技术。其基本原理与火力发电类似,也是根据能量转换原理,首先把地热能转换为机械能,再把机械能转换为电能。

图1-4-14 海洋能

(7)海洋能:海洋能是一种蕴藏在海洋中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和热能。海洋能同时也涉及一个更广的范畴,包括海面上空的风能、海水表面的太阳能和海里的生物质能。潮汐的发生是地球受月球和太阳引力的影响而引起的涨潮时海水向岸边冲去,落潮时又退回海中,每天有规律地往复运动。受海岸、港湾地形的影响,海面的高度在高潮和低潮时有很大差别。例如,杭州湾潮差高达8.93米,是我国潮差最大的地方。潮汐的涨落是海水在作大规模的流动,其中蕴含着巨大能量,既可以用来推动机械装置,又可以用来发电。

4.2.4.2 清洁的生产过程

尽量少用和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料;采用无毒、无害的中间产品;选用少废、无废工艺和高效设备;尽量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性因素,如高温、高压、低温、低压、易燃、易爆、强噪声、强振动等;采用可靠和简单的生产操作和控制方法;对物料进行内部循环利用;完善生产管理,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4.2.4.3 清洁的产品

产品设计应考虑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少用昂贵和稀缺的原料;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以及使用后不含危害人体健康和破坏生态环境的因素;产品的包装合理;产品使用后易于回收、重复使用和再生;使用寿命和使用功能合理。

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支持下,1994年底我国成立了“国家清洁生产中心”,继后全国陆续成立了一批行业清洁生产中心和地方清洁生产中心,如化工清洁生产中心、山东省清洁生产中心、青岛市清洁生产中心等,这些中心都为推动清洁生产发挥了巨大作用。

4.2.5 实施清洁生产的途径和方法

实施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包括合理布局、产品设计、原料选择、工艺改革、节约能源与原材料、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进步、加强管理、实施生命周期评估等许多方面,可以归纳如下。

(1)合理布局,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产品结构,以解决影响环境的“结构型”污染和资源能源的浪费。同时,在科学区划和地区合理布局方面,进行生产力的科学配置,组织合理的工业生态链,建立优化的产业结构体系,以实现资源、能源和物料的闭合循环,并在区域内削减和消除废物。

(2)在产品设计和原料选择时,优先选择无毒、低毒、少污染的原辅材料替代原有毒性较大的原辅材料,以防止原料及产品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

(3)改革生产工艺,开发新的工艺技术,采用和更新生产设备,淘汰陈旧设备。采用能够使资源和能源利用率高、原材料转化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新工艺和设备,代替那些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设备。优化生产程序,减少生产过程中资源浪费和污染物的产生,尽最大努力实现少废或无废生产。

(4)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做到物尽其用。通过资源、原材料的节约和合理利用,使原材料中的所有组分通过生产过程尽可能地转化为产品,消除废物的产生,实现清洁生产。

(5)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尽可能多地采用物料循环利用系统,如水的循环利用及重复利用,以达到节约资源、减少排污的目的。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减少污染物排放。

(6)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开发、示范和推广无废、少废的清洁生产技术装备。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提高工艺技术装备和水平,通过重点技术进步项目(工程),实施清洁生产方案。

(7)强化科学管理,改进操作。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工业污染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生产过程管理不善造成的,只要改进操作,改善管理,不需花费很大的经济代价,便可获得明显的削减废物和减少污染的效果。主要方法是:落实岗位和目标责任制,杜绝跑冒滴漏,防止生产事故,使人为的资源浪费和污染排放减至最小;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完好率和运行率;开展物料、能量流程审核;科学安排生产进度,改进操作程序;组织安全文明生产,把绿色文明渗透到企业文化之中等等。推行清洁生产的过程也是加强生产管理的过程,它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完善了工业生产管理的内涵。

(8)开发、生产对环境无害、低害的清洁产品。从产品抓起,将环保因素预防性地注入产品设计之中,并考虑其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这些途径可单独实施,也可互相组合起来加以综合实施。应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以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小为目标,综合推进这些工作,并使推行清洁生产与企业开展的其他工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4.2.6 清洁生产的目标

清洁生产的基本目标就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和避免污染物的产生,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企业来说,应改善生产过程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浪费,限制污染排放,推行原材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替换和更新导致严重污染、落后的生产流程、技术和设备,开发清洁产品,鼓励绿色消费。

引入清洁生产方式应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但是当末端治理方案构成合理对策的一部分时,也应当加以采用。

从更高的层次来看,应当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来规划、设计和管理生产,包括工业结构、增长率和工业布局等内容;应采用清洁生产理念开展技术创新和攻关,为解决资源有限性和未来日益增长的原材料和能源需求提供解决途径;应建立推行清洁生产的合理管理体系,包括改善有关的实用技术,建立人力培训规划机制,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建立有关的信息数据库;最终要通过实施清洁生产,提高全民对清洁生产的认识,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还应当说明,从清洁生产自身的特点看,清洁生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创新的过程。

4.2.7 我国清洁生产的实施

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时,一开始便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作为防治工业污染的方针和政策。1978年将“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写进《宪法》(第11条)。在1979年制定《环境保护法(试行)》时,将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作为立法指导思想之一,并且为之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以及防止自然资源破坏的措施,提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20世纪80年代,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我国明确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环境政策,技术改造——将“三废”排放减少到最小限度;这个时期人们已认识到清洁生产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和资金,加之原来不合理产业结构的制约,使得这一政策的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1983年,国务院召开了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制定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方针,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三大政策。1985年我国又提出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方针,在总结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和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后,初步提出了持续发展的思想。1985~1986年,全国举行过两次少费无费工艺研讨会。

1990年和1992年,派员参加国际研讨会,1992年在浙江和福建举行了两次清洁生产研讨会。国家经贸委和国家环保总局于1993年联合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会议明确提出了工业污染防治必须从单纯的末端治理向生产全过程转变,实行清洁生产。

自1993年,我国开始逐步推行清洁生产工作。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银行的援助和许多外国专家的协助下,我国启动和实施了一系列推进清洁生产的项目,清洁生产从概念、理论到实践在我国广为传播。

1994年3月,清洁生产被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第一批优先项目计划;1995年5月、9月,先后在北京、上海举行国际清洁生产与经济效益高级研讨会;1996年,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1997年4月,国家环保局制定并发布《关于推进清洁生产的若干意见》;1998年9月,汉城,首批签约《国际清洁生产宣言》;1999年3月,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鼓励清洁生产的”;1999年5月,国家经贸委批准,10座示范试点城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沈阳、太原、济南、昆明、兰州、阜阳)、5个示范试点行业(石化、冶金、化工、轻工、船舶);2000年,国家经贸委发布《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2001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法》征求意见稿出台;2003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开始实施;2003年4月,发布石油炼制业等3个行业清洁生产标准;2003年12月,出台《关于加快推行清洁生产的意见》;2004年8月,出台《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2005年12月,发布《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程序的规定》;2006年7月,继续批准并发布了8个行业的清洁生产标准;2008年7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通知》《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评估、验收实施指南(试行)》;2008年9月,发布《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示范名录》《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2009年9月,发布《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2010年4月,发布《关于深入推进重点企业清洁生产的通知》;2010年9月,公告了第1批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并通过评估验收的重点企业名单;2010年12月,公告了第2批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并通过评估验收的重点企业名单;2011年7月,公告了第3批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并通过评估验收的重点企业名单;2012年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决定》,自2012年7月1日起施行;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十条);2014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新版)发布。

【拓展】

1.地球一小时

“地球一小时”是一个全球性节能活动,提倡于每年三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当地时间晚上20∶30,家庭及商界用户关上不必要的电灯及耗电产品一小时。该活动最初由环保团体世界自然基金会澳洲及《悉尼晨锋报》合作发起,并于澳洲悉尼当地时间2007年3月31日,晚上8∶30至9∶30期间举行了第一次活动,希望借此活动推动电源管理,减少能源消耗,唤起人们以实际行动应对全球变暖的意识。2008年,该活动被推广到世界各地,全球40多个城市,近380个城镇接力执行该活动。“每节约一度电,可减少1千克二氧化碳和0.03千克二氧化硫的排放。”

2.世界地球日

世界地球日在每年的4月22日,是一项世界性的环境保护活动。该活动最初在1970年的美国由盖洛德·尼尔森和丹尼斯·海斯发起,随后影响越来越大。活动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进而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世界地球日没有国际统一的特定主题,它的总主题始终是“只有一个地球”;面对日益恶化的地球生态环境,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行动起来,用自己的行动来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各界每年4月22日都要举办“世界地球日”活动。 目前最主要的活动是由中国地质学会、国土资源部组织的纪念活动。每年中国纪念“世界地球日”,都要确定一个主题。

3.世界环境日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首次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及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 同年10月,第27届联大根据斯德哥尔摩会议的建议,决定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并正式将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从1974年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每年都为世界环境日确立一个主题,并展开相关的宣传活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每年6月5日选择一个成员国举行“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发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及表彰“全球500佳”,并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每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我国从1985年6月5日开始举办纪念世界环境日的活动。

4.全国低碳日

2010年1月,在“低碳中国论坛”年会上有关学者首次提出了设立“全国低碳日”的倡议。2011年,国家信访局接到有关学者关于设立“全国低碳日”或“全国低碳周”的建议函。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精神,国务院法制办和发展改革委经过认真研究,并协调多个部门的意见,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名义向国务院提出了设立“全国低碳日”的建议。设立“全国低碳日”的目的是普及气候变化知识,树立低碳发展理念,推动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和应对气候变化各项任务。据发展改革委介绍,“全国低碳日”活动的安排,将突出气候变化问题的特点,注重普及气候变化的科学知识,宣传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讲清楚能源优化开发、能源节约使用、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各项工作的统筹协调;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适应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经研究,决定2013年6月15日至21日为全国节能宣传周,2013年6月17日是第1个全国低碳日,2014年6月10日是第2个全国低碳日,2015年6月15日是第3个全国低碳日。

5.碳交易

根据《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如果要增加气体排放量,就必须向发展中国家购买减排指标。据此,发展中国家可以与发达国家进行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排放交易,通过这种交易获得发达国家在技术和资金上的帮助,以逐步减少气体排放量。

欧洲碳基金(European Carbon Fund)是由多家国际著名金融机构于2005年4月投资设立的专门基金,在全球范围投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

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清洁发展机制的设立具有双重目的: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为实现公约的最终目标做出贡献;协助发达国家缔约方实现其在《京都议定书》第三条之下量化的温室气体减限排承诺。通过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发达国家的政府可以获得项目产生的全部或者部分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并用于履行其在《京都议定书》下的温室气体减限排义务。

2009年2月23日,青岛市开发区青岛恒源热电有限公司循环水供热工程获得国家发改委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批复,这是青岛市首个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184万元人民币。项目建成后,除项目 自身收入外,年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量3.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实现碳交易收入超过200万元人民币,同时可减少制备除盐水所需的原水,可节约当地的水资源。

对于发达国家的企业而言,获得的CERs可以用于履行其在国内的温室气体减限排义务,也可以在相关的市场上出售获得经济收益。 由于获得CERs的成本远低于其采取国内减排行动的成本,发达国家政府和企业通过参加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可以大幅度降低其实现减排义务的经济成本。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通过参加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合作可以获得额外的资金和/或先进的环境友好技术,从而可以促进本国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清洁发展机制是一种“双赢”的机制。清洁发展机制合作也可以降低全球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总体经济成本。

作业

1.分组查询苏丹红事件、三聚氰胺事件、PX事件,事件的背后说明了什么,应如何避免?

2.化学的神秘和伟大之处在于能够创造新的物质,如何实现从原料到产品这一过程?其中要经历哪些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