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推行“清洁生产”方式,发展生态产业

推行“清洁生产”方式,发展生态产业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由于这些政策法律存在着政府引导性政策多、针对性措施少等诸多不足,而且法律也未授予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对清洁生产的监督管理权,致使赣南农村贫困地区的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态势持续加剧。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需要不断强化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工业与农业生产过程中增进生态理念。
推行“清洁生产”方式,发展生态产业_美丽中国视野下的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研究:以赣南农村为例

一、推行“清洁生产”方式,发展生态产业

生态产业的核心是清洁生产。“清洁生产”的概念,源自于1976年欧共体在巴黎举行的“无废工艺和为废生产国际研讨会”中提出的“清除造成污染的根源”的思想,随后宣布了执行清洁生产政策。1989年5月,联合国环境署(UNEP)工业与环境规划活动中心根据UNEP理事会决议,制定了《清洁生产计划》。进入20世纪90年代,清洁生产方式在国际社会逐步得到推广。1994年5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明确认定“清洁生产”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同年10月,第三次清洁生产高级顾问研讨会在波兰华沙召开。在中国,从1993年由我国政府引导、局部试点,1997年4月国家环保总局制定发布《关于制定和推进清洁生产的若干意见》,1998年中国签署《国际清洁生产宣言》,再到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实施,政府所倡导的生态文明价值取向下的一系列政策倾向,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建设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由于这些政策法律存在着政府引导性政策多、针对性措施少等诸多不足,而且法律也未授予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对清洁生产的监督管理权,致使赣南农村贫困地区的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态势持续加剧。

现阶段,对于依赖稀土、钨矿等矿产资源开发为主要支柱产业的江西赣南地区,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压力与生态瓶颈。以稀土行业为例,根据2012年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们可以看出,赣南稀土行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江西省51个稀土企业2011年全年稀土主营收入329亿元,利润为64亿元,然而,仅江西赣州一地,若对因开采稀土等矿产破坏的土地进行生态修复,预计资金投入将高达380亿元以上,如果要恢复到未开采稀土前的状态,至少需要1000亿元。而赣州市在2011年的财政总收入,也就只有180.32亿元。”[105]进入新的世纪以来,赣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治理、生态修复,使得赣南地区整体生态环境水平呈现出良性发展的态势(如图5-14所示[106])。作为“世界钨都”、“稀土王国”的赣南地区,近年来大量区域被划为“生态功能区”,因此,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关系的问题,横摆在赣南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振兴发展的道路上。

图5-14 赣州市环境水平变化趋势(2000—2009年)

当前,随着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张力的逐渐增强,以及赣南农村地区生态功能区划定所带来的生态瓶颈,赣南地区的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面临严峻的现实。为有效增进农村减贫与环境保护政策措施的针对性与措施的实效性,笔者以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三个层面互动”。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江西省山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编著的《江西省可持续发展报告2012》一书中曾经指出:“近年来,江西省局部环境污染问题频发,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并遭受媒体曝光,与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相关生态环境管理与治理体系相对滞后有关。”[107]因此,在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必须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推动生态产业发展,以企业等微观层面的“清洁生产”生态“小循环”,带动生态工业园等中观层面的“中循环”,推动宏观层面的生态村、生态县、生态市建设的“大循环”。在赣南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与振兴发展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落后地区生态资源尚未开发等后发优势,应用科技含量高的无污染、少污染的产品、原材料、工艺设备取代污染重的产品、原材料等,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减少经济开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第二,“两个重点突出”。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需要不断强化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工业与农业生产过程中增进生态理念。在国外,曾经有许多国家都对此进行过探索,既注重最终经济社会结构布局的生态化取向,又注重生产过程的生态化。戴启秀在其出版的《德国模式解读:建构对社会和生态负责任的经济秩序》一书中曾经指出:“过程生态化是德国经济生态化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其核心是利用先进技术,改善生产工艺,节约能源,在产品从设计和服务过程中降低和制止污染。”[108]因此,在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务必突出重点,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将清洁生产方式,深化于生态工业的整体布局之中,改变以往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等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工业模式,运用生态科技,遵循生态规律,依据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和生态容量,发展可循环可持续的无污染的生态工业。另一方面,在生态农业生产过程中有效切入生态理念,要根据赣南农村贫困地区自然条件、资源基础,在控制土壤侵蚀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推进生态农业发展,进而增进农民收入,实现绿色崛起。生态农业主要是指“以生态经济系统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资源、环境、效率、效益兼顾的综合性农业生产体系”[109]。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享有“江南万担蘑菇生产县”美誉的赣南安远就进行过相关的实践探索,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与建立菇农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一个包含灵芝茶、袍子粉等二十多个产品的产业链,实现了产业升级、规模扩张,成为全国著名的鲜菇生产和出口基地,成效显著:“目前,全县有食用菌生产和加工企业近10家,每年吸纳富余劳动力6000多人,涌现出食用菌种植专业村30多个。”[110]

第三,“一个特色发展”。在国内,有关生态产业的理论研究早就已经展开。例如王秀丽在其出版的《生态产业链运作机制研究》一书中曾经明确指出:“生态产业作为一种最新的产业模式,是仿造自然生态过程中物质循环的方式来规划工业系统的。在生态产业系统中,一系列企业通过企业内部污染预防和企业间共生合作来实现传统的非链接模式下无法获得的收益,包括资源消耗的减少、资源利用率的增加、废弃物产量的最小化和可以出售的产品种类和数量的最大化。”[111]在国外,除了理论研究之外,曾经有许多国家通过扶持特色农业的方式,帮助当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例如,泰国的“一区一品”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成效显著。“‘一区一品’计划帮助贫困地区的农民克服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和‘等、靠、要’的惰性,调动了当地农民的积极性,想办法、动脑筋,利用富余劳动力和农闲时间,利用一技之长和施展当地传统技艺,努力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产品,创造新的财富来源。”[112]因此,在中国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振兴发展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要充分依据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开展生态旅游。自1983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Ceballos-Lascurain.H.第一次在文献中使用“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生态旅游迅速发展。旅游农业又称绿色旅游业或观光农业,主要是指“为适应旅游饮食、购物而发展起来,或者以特色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消遣性的特殊类型的农事活动”[113]。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目前生态旅游已占世界旅游业的15%~ 20%。在实施产业化扶贫过程中,江西各地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化扶贫模式。例如,南昌市的“一村一品”特色,九江市扶持贫困农户发展水产、水果的“两水”产业等等。赣南地区有着极为丰富的生态资源。因此,着力开展生态旅游等扶持特色产业的方法,是现阶段推进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有效路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