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时间:2022-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业、农村、农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在 21 世纪头 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

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63%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业、农村、农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建设的实践证明: 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的进步;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三农”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础的物质生产部门,是一切生产的历史起点和先决条件,也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农业为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大量粮食和农副产品等基本生活资料,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大量丰富的原料和最广阔的市场,为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劳动力。据测算,农产品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品在我国人民的生活资料中占 85%; 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产值占轻纺工业产值的 60%,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额占国家出口总额的 40% 以上。在 21 世纪头 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目前,农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①农村生产力落后,劳动生产率低,劳动者素质较低,农业生产长期处于粗放式经营。必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②城乡差别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远远低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20 世纪 90年代以来农民收入增长进入低谷期,据统计,1997年 ~2003年 7年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加 695. 9 元,不到城镇居民收入增量的 1/5,年均增长速度不到城镇居民的一半。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由 20 世纪 90年代中后期的 2. 5∶1,扩大到 2003年的 3. 2∶1。另外,农业人口多,耕地少,人均资源不足,农业分散经营、农村科技教育文化落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等问题,都困扰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收入的增加。为此,必须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积极推进城镇化。③农民生活水平较低,还有几千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按年均纯收入不足 825 元计算,农村贫困人口为 9000 万人以上。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不仅会影响农业的发展,而且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决定我国必须把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二、繁荣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发展

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使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快农业的技术创新,实现农业现代化,把以土地、劳动力资源为主发展农业的增长方式,转变为以技术、知识资源为主发展农业的增长方式。用科学技术武装农业,必须树立科教兴农的观念,大力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大力发展农民教育,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用科学技术武装农业,必须应用现代生物高科技技术,加大开发力度,培育农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解决我国农业发展中科技与生产、科技与经济的脱节问题。用科学技术武装农业,必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全面升级,调整农村区域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调整农村就业结构,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用科学技术武装农业,必须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结合起来,把分散的农户生产和市场需求统一起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形成中国特色的农村规模经济。

第二,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城镇化进程,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的途径无非是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向城镇转移。目前,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发展具有城市功能的小城镇,是实现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重要途径。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还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加速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小城镇是连接乡村和城市的桥梁,其发展要求有大量人口和劳动力去承担城市的功能,小城镇的发展可以向农村传播城市文化、价值观念,提高农民素质,推广农业科技,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因此,推进城镇化实质上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的重要过程。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实质是把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小城镇的建制,与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各类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水平,使城乡经济结构协调发展。

第三,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包括: ①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家庭承包经营适合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基本要求,符合农业生产的特殊规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容纳不同水平的生产力,现阶段完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尊重农民自主权,确保农民利益的基本制度保障,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要在完善家庭承包和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鼓励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逐步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②实行农村税费改革,理顺农村分配关系,规范分配行为,把农民负担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2005年 12 月 29 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自 2006年 1 月 1 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9 亿中国农民依法彻底告别延续了 2600年的 “皇粮国税”。③通过制度创新、消除阻碍城乡劳动力等要素资源合理流动的壁垒,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改革户籍、土地、社会保障、劳动力市场等制度,使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实现自由流动。改革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及福利政策,树立公正理念,按照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给包括农民在内的所有人提供社会保障服务,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以及城市之间人口的逐步迁移创造条件。④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和保护力度。农业是基础产业,又是弱势产业,国家必须加强扶持和保护。国民收入分配要向农业倾斜,通过税收政策、财政转移支付等,加强对农业、农村的支持,进一步落实 “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了全面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 “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它集中体现了党在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展现了美好蓝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 “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要通过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加大扶贫力度,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各级政府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