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时间:2022-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客观必然性,从根本上讲,就是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处在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阶级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和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母胎里产生出来,在经济、道德、精神等方面还带有旧社会痕迹的不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即社会主义社会,第二阶段是在其自身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列宁和毛泽东通过社会主义的实践,把社会主义社会划分为发达的社会主义和不发达的社会主义。世界上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都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必须经历很长一段时期,才能进入发达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根据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现实国情、时代特点,正确提出了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是依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对我国及国际上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我国今后的发展不能偏离社会主义方向,要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考虑一切问题,从事一切工作,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否则就脱离了我国的最基本的国情。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客观必然性,从根本上讲,就是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自然经济占相当大的比重,没有经历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应具有的物质基础相差甚远。这就决定了我国必然经过一个较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过程,来推动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是这样一个阶段:它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努力建设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总之,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处在初级阶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阶级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它已经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所以党的十四大就明确指出:“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一方面,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实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就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主义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过来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物质财富还远远满足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毋庸置疑,我国买方市场的形成,表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已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力与历史相比较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仍然强调: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主要原因在于:首先,我国当前的供过于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买方市场,并非已满足了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而是因为人们的需求表现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货币购买力,而由于各种原因人们的货币购买力还比较弱。比如,在我国当前的体制转轨时期,人们预期改革风险加大,近年来教育、住房和养老等各项制度的改革一直主导着消费者的储蓄行为,从而制约着其他消费行为;我国当前的买方市场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同时存在的,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这种差距导致农村市场尚未从根本上启动,影响了整体市场的发展;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居民的工资收入水平总体上还比较低;我国人均消费水平和消费量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当前的买方市场是居民消费水平较低条件下的买方市场。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导致了形式上的供过于求,因此无论怎样,我国目前人们的消费水平只是基本上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过渡,离达到人们共同富裕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其次,我国当前的买方市场是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同时存在的,我国商品过剩是阶段性的结构过剩。我国部分商品过剩是事实,但它是阶段性的结构过剩,不是全部过剩。在我国纺织、冶金、煤炭、制糖、家电供过于求的同时,信息、生物工程、环保等高科技行业却相对落后,农产品中的小麦水稻过剩但优质小麦和水稻比例不高,许多市场需要的商品企业都无法生产,过剩与短缺相伴随。由此可见,我国买方市场的出现,并不等于物资全面过剩,买方市场的形成与商品全面过剩二者并不能等同。商品结构过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企业体制和政府职能改革不深入,诸多制度的改革不到位,科技水平不高,生产结构不合理,经济实力不强,不能实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结构调整和产品更新,生产力落后,不能大幅度提高城乡人民的收入、消费水平等;同时,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总量的增加,在一定意义上讲,这也是生产发展快、商品过剩的原因之一。商品结构性的过剩,并不能说明我国社会生产力落后的状况已发生了“质的飞跃”,它并非是由于我国生产力的整体变成了先进的生产力而引起的。因此,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

1.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要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以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占据统治地位,但是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在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生产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发展生产力是最为重要的,但只有解放生产力,才能发展生产力。革命可以解放生产力,我国就是通过民主革命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力从旧生产关系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的。但是,实践也证明,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随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传统的僵化的经济体制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弊端日益显露,不改革旧的经济体制,建立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经济体制,生产力仍不可能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传统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3]由此可见,为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

2.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建立要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物质基础是指社会的物质生产能力,也就是该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任何一种社会生产关系,都必须具有与其相适应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产生的。所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物质基础应当是在资本主义已经达到的物质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高度社会化的现代化工业、农业和科学技术。而我国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不可能具备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物质基础。这就决定了在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还必须用极大的努力来发展社会生产力,使整个国民经济步入以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现代化大生产轨道,建立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党的十八大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其中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是实现其他目标的基础,而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才能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适应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促使经济更加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充实,实现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页。

[2]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页。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