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路线的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路线的内容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认清中国的国情,深刻理解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依据,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掌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把握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制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这件事足可见当时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所引起的思想混乱和社会后果。“百元级”阶段。

第6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认清中国的国情,深刻理解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依据,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掌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把握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制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学习重点与难点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重大理论创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和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和长期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内容和特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关系。

重点难点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实现发达的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

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B.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特定阶段

C.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D.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3.认识国情,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现实社会的( )。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C.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D.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

A.人民群众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的矛盾

B.人口、资源、环境同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先进的生产关系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5.对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是( )。

A.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B.“三个有利于

C.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D.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6.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点和难点在( )。

A.大城市   B.中等城市   C.农村   D.小城镇

7.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 )。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B.自力更生的方针不动摇

C.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动摇   D.改革开放不动摇

9.中共十五大第一次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

A.基本路线   B.基本纲领   C.基本方针   D.基本原则

1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是( )。

A.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

C.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D.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两个选项正确)

1.十六届六中全会确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 )。

A.富强   B.民主   C.文明   D.和谐   E.富裕

2.四项基本原则对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作用主要体现在保证( )。

A.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B.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C.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

D.有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   E.有一个和平友好的国际环境

3.下列关于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是辩证统一的

B.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实际上是一回事

C.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

D.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

E.最高纲领有意义,最低纲领无意义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规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 )。

A.基本方针   B.基本路线   C.基本任务   D.基本目标   E.基本政策

5.中共十三大的主要贡献是( )。

A.全面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D.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E.制定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

6.我们党在历史上曾经五次提出党的总路线或基本路线,其中正确的有( )。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

B.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C.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D.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

E.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7.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可以分解为以下几点(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两个基本点   C.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方针和奋斗精神

D.奋斗的总目标    E.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8.四项基本原则是( )。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D.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E.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9.我国当前实现的总体小康的特点是( )。

A.低水平   B.不全面   C.发展很不平衡   D.高水平   E.多层次

1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

A.发展市场经济   B.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D.实现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E.不断增加国有资产的总量

三、重点问题解答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4.试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5.如何理解“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如何认识本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四、疑惑问题辨析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有本质区别。

2.我国的经济文化落后,就是由于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长足发展,所以要“补资本主义的课”。

3.我们党之所以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是因为过去曾犯过急躁冒进的错误。

五、难点问题剖析

1.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几十代人的努力,为共产主义奋斗还有意义吗?

2.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3.试述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并说明组织实施再就业工程,妥善安排好下岗职工生活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大事。

六、典型案例讨论

【案例呈现1】

跑马乡的故事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在他的回忆录《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讲述了1958年10月中旬发生在湖北省当阳县跑马乡的一件事。这个乡党委书记在大会上宣布:11月7日是社会主义结束之日,11月8日是共产主义开始之日。会议开完,大家就上街去拿商店的东西。商店的东西拿完后就去拿别人家的:你的鸡,我可以抓来吃;这个队种的菜,别的队可以随便跑来摘;小孩子也不分你的我的了。只保留一条:老婆还是自己的。这位乡党委书记说:不过这一条还得请示上级。这件事足可见当时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所引起的思想混乱和社会后果。

——摘自《新时期的旗帜》

思考与讨论

(1)当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荒唐的事情?

(2)这件事给我们的教训和启示是什么?

【案例呈现2】

“票证经济”

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第17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从此,各种粮食票证便铺天盖地地进入千家万户,拉开了中国“票证经济”的帷幕。

票证是从1953年开始发展起来的,先起自粮食、食油,至1962年,为保证人民生活的最低需要,稳定社会,已有百余种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凭票证限量供应。

1953年,粮食、食油率先凭票供应。1954年,又将棉布、棉絮、煤油纳入凭票供应范围。1957年,少数大城市实行凭购货证供应猪肉、食糖。1958年至1959年,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对肥皂、碱面、鸡蛋、鱼、糕点、香烟、自行车、手表、毛衣等货源不足的商品,采取了限量供应办法,分别凭专用票或购粮证供应。有的地区,凭票证供应的商品已达几十种。

1960年粮票开始走入餐馆,1962年上半年,北京市的票证就有20种,即粮票、面票、油票、高级油票、布票、鞋票、肉票、糕点票、饼干票、豆票、儿童副食票、针织品票、购粮证、居民购货证、个人购货证、煤油证、购货券等,凭票供应的商品高达102种。其中凭居民购货证供应的商品24种,主要是副食品;凭购货券供应的商品56种,都是日用工业品。

票证时代,政府定量发放粮、棉、布、油、家具、自行车、蔬菜副食、煤炭染料,直至香烟、肥皂、火柴、针头线脑等日常生活最基本的物资票证,五花八门。无论买什么,都要带着票拿着本。老太太不识字,买块豆腐得带上所有的票,一不小心,碰落一地票证。计划票证是我国经济形势的晴雨表。经济下滑,物资紧缺,票证就增多;经济上扬,票证就减少。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一些大城市每户居民发放的票证多达30余种。

那时候,粮票比什么都重要。外出开会、学习、办事,都要带上粮票,出市得带省票,出省得换全国粮票。“全国粮票”一度成为畅销商品和杰出人物的共同代名词。那时候,每人月定量30来斤米,半斤油。粮票是必不可少的吃饭凭证,光有钞票没有粮票,不一定有饭吃。没有钱可以四处旅游,没有粮票可能寸步难行。人们的饭碗中,一半多是青菜,戏称“瓜菜代”;二两米加两次水蒸两次,看起来多,吃了就饿,美其名曰“双蒸饭”。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导致国民经济几乎崩溃,市场供应紧张,所以1970年以后,许多商品又恢复凭票证供应,这一时期却是票证的黄金时期,一般把此时发行的票称为“文革票证”,其最明显的特点是:在票证最显眼处印有红色毛主席语录。

十年动乱后,国民经济开始全面恢复,商品日益丰富,国家逐步放宽凭证限量供应商品范围。1983年遵照国务院(1983)177号文,布票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标志着票证时代步入末期,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实行市场经济,物资大为丰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93年4月1日,粮票光荣离休,成为收藏品市场中的新宠。走过了38年的踉跄小路,粮票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使命和流通历程。“票证经济”的结束预示着中国开始由命令经济的短缺时代走向市场经济的过剩时代。

现在,走进大大小小的商场、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令人眼花缭乱。年轻朋友会认为世界本来就是如此,大概在自己生下来以前,商店就是这个样子。他们没有看见过粮店门前傍晚斜雨里人人手持购粮证的长龙,没有欣赏到菜场外边凌晨寒风中顶替人排队的碎砖、菜篮。中国的短缺经济才离去不久,我们距发达国家还很遥远。只有抓紧建设,奋发前行,那种情景才不会重演。希望现在的年轻人几十年后,不再向儿孙们唠叨“过去”的痛苦时光。

按照消费的需求量和消费品的货币等级,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居民的消费大致走了这样一个过程。

“元级和十元级”阶段。这个阶段大体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初。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属于恢复发展时期,从供给制到低工资制的实行,消费特点主要是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由于经济处于自给和半自给状况,消费的货币等级大体属于“元级和十元级”水平。

“百元级”阶段。大体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后期。这一时期人们的收入有所增加,消费品的档次有所提高,比较时髦的消费品是人们说的“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消费品的货币水平属于“百元级”。

“千元级”阶段。大体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消费品档次大大提高,诸如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电子产品的消费逐步在消费品结构中占据突出地位。这一时期人们的收入大幅度增加,消费的需求量和消费品货币等级属于“千元级”水平。

如果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清晰了解的话,你就要十分清楚消费变化的过程和诱导因素。撇开这些不说,我们认为,居民的消费层级大致在15年左右就有一次大的升级变化,而每一次变化都会带来经济的飞跃性发展,也就是经济增长高潮。

“万元级和十万元级”阶段。根据消费结构升级演化的规律和中国居民目前的消费状况,我们认为,中国人在“吃”、“穿”、“用”等一般的消费需求上已得到基本满足,进入了由吃穿用的一般消费为主向以“用”、“住”、“行”消费的高级结构升级阶段。下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消费品诸如房子,小汽车以及小、轻、薄和方便的电子信息产品等已粉墨登场,消费品的价格在万元、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消费等级属万元或十万元级。最新统计表明:2002年中国汽车销售量突破324.81万辆,年增幅高达36.65%,其中个人购买量超过一半;商品房销售量与往年相比,也增加了30%。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正从“千元级”向“万元级”和“十万元级”的台阶迈进。

——摘自《粮票,一支难忘的歌》,冯鄂生、冯洁

思考与讨论

(1)“票证经济”留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七、核心概念释义

img9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B 3.D 4.C 5.D 6.C 7.A 8.A 9.B 10.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BCD 3.ACD 4.DE 5.AB 6.ABE 7.ABCDE 8.ABDE 9.ABC 10.ABCD

三、重点问题解答

1.【要点提示】(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①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继新民主主义社会后的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党的十五大从现代化发展的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经济运行方式、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人民富裕程度、地区发展状况、体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设及国际比较等方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作出新的概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②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③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高的历史阶段。

④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⑤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⑥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⑦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⑧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⑨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其中,①和⑨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的总概括,其他7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展开。这9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的过程性特征。

2.【要点提示】(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①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③“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④“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把二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起来。

②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对党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所作出的科学概括,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③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④它们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不可分割。离开四项基本原则谈改革开放,改革必然会失去正确的方向,走到背离社会主义的邪路上去;离开改革开放谈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就不能与时俱进,就会变成僵化的教条。一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获得的新内容,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⑤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3.【要点提示】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要求,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题目,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四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主要经验的科学总结。

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立足本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同时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党也制定了最低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党在现阶段的最低纲领。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①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

②共产主义既是一个伟大的社会理想和科学的理论体系,又是一个现实的运动。我们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归根结底都是在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条件。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

③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就是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方向和道路的统一、目的和过程的统一、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

4.【要点提示】(1)“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

①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②我国在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之后,为了把第二步战略和第三步战略很好地衔接起来,根据邓小平关于分阶段、有步骤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战略思想,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2)“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品格。

②我国“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是党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参考了国外现代化发展历史经验,总结我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深刻把握,对现代化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③这一发展战略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坚持了雄心壮志与实事求是的统一;把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坚持了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统一。

④明确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了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指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

5.【要点提示】(1)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20世纪末,我国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①“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二者的联系表现为:同处于第二步到第三步的战略阶段,同处于小康阶段。

②“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二者的区别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总体小康”是指我们现在已达到的小康现状,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将要达到的目标。其二,“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是将目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发展成为更高水平、内容比较全面、发展较为均衡的小康社会。低水平的小康,是指刚进入小康的门槛,只是解决了衣食无虞的基本生存需要,离宽裕还较远。不全面主要是指已经达到的小康侧重于物质文明方面,对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关注不够。发展很不平衡是指达到小康的人口在全国分布是不平衡的。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存在巨大差距,而且这种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我国全面小康是指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

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包含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第三,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本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论断是在对国际环境、国内形势和我国现在已经展现出来的发展态势作了科学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21世纪头20年,我国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2003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1000美元,到2020年要达到3000美元以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昭示我们:在这个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与压力同在的黄金发展期、矛盾凸显期,如果举措得当,经济社会发展将实现新的跨越;如果应对失误,很容易导致经济徘徊、社会动荡。

我们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总体上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环境,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的机遇不是很多。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和切实利用好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四、疑惑问题辨析

1.【要点提示】观点正确。第一,经济基础不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公有制已占主体地位,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已经建立;而过渡时期同时兼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经济结构,两者经济谁胜谁负的问题没有解决。第二,阶级关系不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制度、剥削阶级已被消灭;而过渡时期还存在资产阶级,存在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第三,主要矛盾不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谁战胜谁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最后,主要任务不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而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解决谁战胜谁的问题。

2.【要点提示】观点不正确。这完全是一种不顾历史事实的错误认识。我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越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经由新民主主义而进入社会主义的,这种逾越并不违背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反而是它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生动表现。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主义应当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但不能说,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越容易爆发革命。这是因为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它的具体进程并不完全相同,是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问题。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给我们指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具体的历史进程则要根据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而定,要看它的主客观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一般原理的同时,也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有可能促进革命的发展。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有着一般的共同规律,但是丝毫也不排除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这在历史上也是常有的现象。例如,日耳曼人由于入侵罗马帝国,就跨越了奴隶社会而进入封建社会;俄国也没有经历奴隶社会就进入封建社会;印度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欧洲一些国家的封建社会并没有达到比中国封建社会更发达时,就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美国由于欧洲人入侵和移民后,则跳过了封建社会而直接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曲折地前进的。在近代中国,现代社会生产力应当说有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生产关系的腐朽和没落而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尖锐起来。要发展生产力,一条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一条是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国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而只能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3.【要点提示】观点不全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阶段,我们党在认识这一问题时,曾犯过急躁冒进的错误,这是我们党反复强调这一阶段长期性的一个原因。但是,仅仅以过去我们犯过超越阶段的错误而来证明它的长期性是不够充分的,必须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是由这一阶段各种客观因素决定的。第一,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形态,它的全部发展过程要经历几百年。因此,作为它的起始阶段的初级阶段,也必须是很长的。第二,我们原来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生产力的落后决定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很长时间。

五、难点问题剖析

1.【要点提示】(1)正确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正确地作出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一方面肯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属性,另一方面也承认了我们的社会主义还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说:“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2)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而社会主义又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因而,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意义也体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之中。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共产主义最终一定会实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在承认这个规律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实现,是千百万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自觉奋斗的结果。如果没有大批的、一代又一代真诚的共产党人自觉的、有计划、有目的的努力奋斗,既不会有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和现实成果,也不会有未来的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因为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而且是一种运动。它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而我们目前所从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就是推动它逐步实现的奋斗过程。虽然我国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但它是孕育共产主义生命的胚胎,最终将长成共产主义的大树,因为它本身就已经具有了许多共产主义的基本因素。正是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共产主义因素和成分的不断增长,共产主义制度才能最终实现。可以说,共产主义就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中,就在每个共产党人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在现阶段,不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看不到今天的工作是在为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铺路”和“增砖添瓦”,甚至用远大理想否定当前正在做而又必须做好的事情,绝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同时,社会主义虽然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已经包括共产主义的因素,但它毕竟还不是共产主义,不是共产党人的最终目的。在现阶段,不能把远大理想和现实任务结合起来,思想境界仅仅停留在满足于做好当前工作上,放弃对远大理想的积极追求,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

2.【要点提示】(1)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最基本的国情,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确定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的根本依据。

(2)是克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抵制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的锐利武器。

(3)有助于解决各种矛盾,澄清各种疑惑,正确认识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对待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3.【要点提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适用于整个初级阶段的一个长期的基本方针,它充分体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发展才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所以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我们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做不成。要始终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统观全局,精心谋划,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要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一,改革、发展、稳定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关系。第二,改革、发展、稳定这三个方面,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形势下,在矛盾统一体内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其地位的轻重、作用的大小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第三,在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中,总体上说,必须高度重视稳定作为前提条件的关键作用。

国有企业职工下岗问题日益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搞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职工切身利益,关系到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关系到社会政治的稳定。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是现实的紧迫问题,也是长远的战略问题。做好这项工作,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党和政府应尽的责任。必须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把它作为头等大事抓紧抓好。

六、典型案例讨论

1.【案例点评】(1)基本国情是一个国家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依据。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国情,党就不能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就会犯下各种“左”或右的错误。跑马乡的故事,就是因为当时未能认清我国的国情,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缺乏充分认识,制定的政策超越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急于求成而造成的。

(2)经过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和长时间的思想酝酿,我们党的十三大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且完整地概括和表述了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前我国最大的实际、最基本的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它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是我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和根本出发点;它有助于我们正确清醒地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处的阶段,是排除“左”右干扰,夺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胜利的思想武器;它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是我们找准自己的历史方位,推进社会主义运动前进的理论源泉;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创新和发展。

(3)认清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认清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一切基本问题的根据。只有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特征,我们才能够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才能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2.【案例点评】(1)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经济文化非常落后,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很低,为保证人民生活的最低需要,稳定社会,就产生了“票证经济”。这本是一时的权宜之计,但由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了错误判断,没有制定出正确的基本路线,导致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难以提高,使得“票证经济”长期存在。这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阶级斗争已不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成为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这一历史阶段的根本任务。

七、核心概念释义

1.【要点提示】国情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指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自然条件、历史、人口等方面基本情况的总和。在国情诸因素中,社会生产力和与一定社会生产力水平相联系的社会经济结构(即一个社会中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最基本的国情,或者说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和所处的发展阶段构成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最大的实际。

2.【要点提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选择的具体途径和形式。社会主义的原则、目标是共同的,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因国情有别而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3.【要点提示】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作了明确的概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都必然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第一层含义表明了我们国家的性质,第二层含义表明了我们国家发展的程度。

4.【要点提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

5.【要点提示】党的基本路线也称为总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是党制定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依据,是全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基础。

6.【要点提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拨乱反正、总结经验,在新的实践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987年12月,党的十三大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出了明确概括,这就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对它的简明概括。

7.【要点提示】党的十五大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提出了总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制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它是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

8.【要点提示】纲领,是一个政党奋斗目标和方针政策的集中概括。一个纲领就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它不仅指导着一个政党的全部行动,而且向外界展示着这个政党的形象。无产阶级政党都非常注意制定自己的纲领,用纲领来统一全党的意志、行动和步伐,用纲领来团结群众和组织群众。

实现共产主义是党的最高纲领。但是共产主义社会究竟是什么样子,有哪些具体特征,现在实践还没有发展到那一步,我们不可能对它进行详细的描绘,只能概括地说,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9.【要点提示】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奋斗,通过若干阶段性的具体目标,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共产主义宏伟事业。在每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都需要提出符合实际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形成阶段性的行动纲领。例如,我们中国共产党有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等,这些都是我们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

10.【要点提示】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消除了阶级的社会,一个生产力极大发展的社会,一个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社会的预见:①社会生产力将高度发展,劳动生产率将空前提高;②社会将占有全部生产资料,使社会主义所有制过渡到共产主义所有制;③旧的社会分工将消失,人类将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④全面实行计划经济,充分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的生活需要;⑤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⑥国家最后消亡。

11.【要点提示】经济发展战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依据对制约经济发展各种因素的分析,从全局出发,对较长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步骤、重点、指导原则和根本措施等所作的总体谋划和部署。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国家组织和管理经济建设的基本依据,实施正确的战略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关键。

12.【要点提示】“三步走”发展战略是邓小平和我们党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其内容是: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3.【要点提示】小康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色彩的概念。据考证,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其中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说,人们有劳有逸,日子就能好过。后来儒家把比大同社会低一级的一种社会称为小康。按《礼记》的描述,所谓大同社会,就是“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想社会。而所谓小康社会,则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人们能维持中等生活水准的社会。对历朝历代广大贫苦农民来说,“大同”只是美好而无法实现的梦想,过上小康日子才是他们现实可行的奋斗目标。由此看来,小康概念源远流长。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赋予“小康”新的时代内涵。他指出:“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20世纪末,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迈上一个新台阶,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14.【要点提示】国民生产总值简称GNP。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在计算GNP时,可按现行价格,也可按不变价格进行计算,所得结果,前者称为名义GNP,后者称为实际GNP。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V+M)的区别是,GNP除包括国民收入外,还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成果和折旧费。国民生产总值和社会总产值(C+V+M)的区别是,GNP为社会总产值减去中间产品价值,加上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成果。

15.【要点提示】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减去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减去进口货物和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