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年大学重在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

老年大学重在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

时间:2022-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年大学是老年人的大学,与提升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近年来,各级各类老年大学争先创优和创建示范校的活动极大地促进了老年大学提升学员主观幸福感的功能。笔者认为,新形势下,检验老年大学提升学员幸福感成效的重要标准应该是教育对象高兴不高兴、快乐不快乐和满意不满意。我国正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新时期客观上要求老年大学成为老年人完善自我的学习乐园和提升幸福感的精神家园。

虞锦林 王 辉 张齐达 周贵芳

一、提升老年人幸福感与老年教育的担当

幸福是人们在社会活动和个人生活实践中,由于需要得到满足而形成的客观状态,表现为一种使人心情舒畅的心理境界,而幸福感或主观幸福感则是客观幸福状态的主观感觉,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幸福感的量化指标体系即为幸福感指数。国内外“幸福感指数”指标体系模式很多,各有其重,但主要的有收入、就业、住房、教育、环境、卫生、健康、社区生活、机构管理、安全、工作与家庭关系以及生活条件,还有物价等方面因素是较公认的。幸福感指数既反映了客观幸福度,又反映了主观幸福感。无论对于社会或个体来说,只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者相适应,才能体验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感。目前对老年人幸福感这一概念尚无统一的定义,但普遍认为,老年作为人生旅途的最后阶段,老年人的幸福感维度结构更加丰富。据文献报道,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至少涵盖家庭支持满意度、社会支持满意度、积极情感、自我满意感、生活条件满意感等5个方面20多个因子。老年大学是老年人的大学,与提升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五个老有”中就有3个是由老年大学承担的;“幸福感指数”中至少有6个指标与老年大学联系紧密;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成果更表明,老年教育对培养和提升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直接的关系。现阶段老年大学学员不外乎三种类型:寻求快乐、完善自我和追求健康。一项调查表明,“享受快乐”“结识新朋友”“学习知识”“充实生活”和“延缓衰老”等成为老人们上老年大学的首选。由此可见,无论哪种类型,寻求精神愉悦和充实晚年生活是老年人的主旋律。近年来,各级各类老年大学争先创优和创建示范校的活动极大地促进了老年大学提升学员主观幸福感的功能。幸福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笔者认为,新形势下,检验老年大学提升学员幸福感成效的重要标准应该是教育对象高兴不高兴、快乐不快乐和满意不满意。因此,作为老年教育的重要平台和载体的老年大学,应与时俱进,通过科学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以满足更多的老年人精神慰藉的需要。

二、提升老年人幸福感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在物质和医疗有了充分保障的今天,老年教育有责任和义务帮助经历了大半辈子辛劳奔波的老年人度过一个快乐幸福的晚年。

(一)提升老年人幸福感是新时期对老年教育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以及党和政府一系列的惠民政策,使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基本上得到了保障。致力于“幸福学”研究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莱恩博士指出,经济发展越快,非物质因素对幸福的影响就越大。我国正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新时期客观上要求老年大学成为老年人完善自我的学习乐园和提升幸福感的精神家园。首先,在物质富裕的前提下,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当前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特别是老年群体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强烈需求和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还十分突出。据有关文献报道,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对我国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幸福感指数的问卷调查中,发现现阶段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他们更渴望得到精神、文化、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而且青年人群在多个维度上,幸福感均不同程度的高于老年人群。其次,现实生活中的“三个纠结”一定程度上困扰了许多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一是“单位纠结”。 计划经济年代,“单位情结”使许多退休人员感到自豪。经济体制的转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企业的破产、兼并、重组等,曾经使他们赖以寄托的“单位情结”变成了“单位纠结”,即使退休后还有“原单位”的,他们也觉得有“人退茶凉”的感觉。二是“家庭纠结”。现今65岁左右的老年人在岗时普遍是“上有老下有小”,尽管生活艰辛,但毕竟一家其乐融融。退休后,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的上辈有的相继过世,计划生育刚性政策又使他们本来不多的子女因谋生或事业的需要又不一定生活在其身边,因而独居或空巢使他们留恋的“家庭情结”成了“家庭纠结”。据2012年权威统计,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其中近一成的老人单身。再就是“网络纠结”。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成就了年轻一代的“网络情结”。然而,由于时代的限制,使不少老人缺乏遨游虚拟世界的基本功,这无疑又使他们本不丰富的精神生活大打折扣。这些纠结必然迫使他们寻找新的精神寄托,而老年大学正好是化解这些“纠结”的最好去处。还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细胞。个人幸福感涉及到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老人安则家庭安,家庭安则社会安;老年人幸福则家庭幸福,家庭幸福则社会和谐。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有利于实现新时期社会、家庭、个人等诸多方面的和谐与完善。因此,老年大学将不仅仅只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老年教育载体,更应该是新时期老年人实现学知识、觅知音、寻知己的精神家园。通过这个精神家园,他们将实现对健康快乐的精神生活的追求和乐观向上的自我完善的强烈愿望。

(二)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铸就“中国梦”。第一个一百年,到2021年我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到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两个一百年”也正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高峰时期。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到2030年,全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会翻一番。另据有关预测,到2050年,我国的老年人口总数将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从社会结构层面讲,相对精英群体和强势群体而言,由于资源占有量的减少和利益诉求能力的减弱,老年群体应属于弱势群体。没有占总人口三分之一的老年人的幸福梦,就不会有完美的中国梦。面对未来十几年几十年内庞大的老年群体,在构建和谐社会、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铸就“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政府、社会、包括老年大学如何为他们营造和谐幸福的精神家园,多维度地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将任重道远。

(三)是老年教育属性的必然要求

老年大学具有健康快乐教育与知识传授教育双重属性。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种有组织的学校教育形式,老年大学具有知识传授的属性,但这种属性与国民教育的培养目标存在着根本的区别,既不是为培养高精尖人才为目的,也不是为谋求职业技能为目的,更不是为谋求提升学历为目的,而是一种适应老年人完善自我的需求性教育。健康快乐教育应是老年大学的主要属性。作为终生教育的老年教育阶段,在物质生活和医疗卫生得到充分保障的前提下,老年人通过老年大学的学中乐和乐中学,充实和改善精神生活,幸福地度过人生最后的旅程。目前,各级各类老年大学进行的正规化、规范化建设,正是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为提升老年人幸福感而营造高质量的康乐教学环境。

三、 提升老年学员幸福感的几点探索

如果说幸福属于情感世界,幸福感是人的一种客观幸福状态的主观感觉,那么给人以愉快、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幸福的感觉就会油然而生。通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新时期老年大学提升老年人幸福感应着力把握三个方面:即把更多的老年人请出来、使更多的老年人动起来、让更多的老年人乐起来。我校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果。2010年以来,老年大学先后被湖北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局授予全省老年大学先进集体、武汉市委和市政府办公厅授予全市先进老年大学等称号;黄桂玉、陈树德等7人分别获得国家老龄委、省委组织部和武汉市老年先进工作者或老年大学先进教师称号。

(一)激励参与,把更多的老年人请出来

健康、参与、保障是积极老龄化的三大支柱。提升老年人幸福感,参与是前提。如果说健康快乐是一种幸福,那么“参与”本身也是一种幸福。没有参与,就不会有幸福感的体验。为了把更多的老年人请出来,我校建立激励参与机制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如校老协为鼓励老年骨干提高上网和电子文档处理能力,给于参与老年大学电脑班的老年骨干提供学费支撑;数计学院等老年分会对上老年大学的退休人员给于学费补贴等;请进来走出去也成为激励参与机制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老年大学和老年协会每年挤出经费积极组织学员和离退休人员中的兴趣爱好者参与地区、部门、行业和协会举办的各种文艺表演或书画作品等的交流活动,老年人热情空前高涨,先后共获得一、二、三等奖近30项;最近还参与湖北省海外旅游集团组织的老年大学学员赴韩国进行老年文化交流活动,既扩大了老年大学影响,又极大地调动了老年人走出家门进校门参与群体活动的积极性;一年一度的老年春季运动会和老年趣味运动会是我校一大传统特色,是老人们相聚交流的最活跃的日子。由校领导挂帅、各涉老组织和老年大学负责人组成的组委会,除了做好动员和组织工作外,每年每次都要与时俱进地出台“重在参与”的奖励机制,营造了极浓的氛围,显现了极高的参与度,激情参赛者中有不少是80岁以上的运动员。另外,涉老组织每年还采取对参与者进行适当补贴的激励方式,组织离退休人员开展春游和秋游活动,游览名胜或参观现代化企业,老年人十分开心;开展幸福社区共建活动也是我校激励参与的一项举措。学校涉老组织、老年大学和属地社区每年都要制定计划、千方百计筹措经费举办2~3次如“党在我心中”“我爱社区”、庆祝“红五月”等为主题的共建联谊活动,邀请社会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并对老年积极分子给于精神表彰和适当的物质鼓励,极大地激发了老年人参与社区建设的兴趣。由于“激励参与”的吸引,除部分失能和外居的老人外,我校老年活动的参与率达85%以上,并覆盖了周边10个社区的部分老年朋友,从而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升了充实感,减少了空虚寂寞感。

(二)积极有“为”,使更多的老年人动起来

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老年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目前还没有上升为国家意志,但老年教育工作者决不能消极等待,而要积极有为。在思想认识上,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实际工作中,要有满腔热情地投入,使更多的老年人动起来。“动”是过程,通过“动”起来,不断扩大老年教育的影响力,引起社会的关注、老年人的关注。如何使更多的老年人动起来,我校的做法是:一是办学体制上,坚持一条线,不搞“两张皮”,为动员更多的老年人动起来提供组织保证。 在老年大学管理体制上,坚持纵向“一条线”领导,横向“一张皮”运作。分管涉老组织的党委副书记兼任老年大学校长,离退休工作处党政主要负责人兼任老年大学副校长,还配备一名退休干部任专职常务副校长。这样的体制不但使老年教育的大事能一步到位直达学校决策层,而且还能面对面零距离地解决一些举手之劳的问题 。校老协、老教协、关工委、老年文体组等涉老组织负责人进入老年大学校务委员会,形成分工有侧重,运作一盘棋,监督有机制;在协调老年大学工作和资源配置上,不搞两张皮甚至几张皮。由于将巴掌捏成了拳头,形成了涉老组织同心搭台,老年人快乐唱戏的良性局面。二是办学机制上,实行长短结合,灵活机动,不搞形式主义,为激发更多的老年人动起来提供自主空间。开什么班、上什么课,怎样开班、怎样上课,一切从老年朋友的实际需要出发,而不是由组织者主观臆断,也不照搬外校做法,更不照搬基础教育模式。目前,老年大学各类专业的长线班与老年活动中心和老年文体组的各类兴趣活动短线班共存一体、相辅相成,形成了生机勃勃的老年活动局面。三是办学模式上,遵循多层次、多途径、多样性思路,不搞单打一,为吸引更多的老年人动起来提供展示舞台。为适应离退休人员兴趣爱好的广泛性和差异性,老年大学坚持采取分层次、多途径教学,不但设初级班、提高班、还有班中班、滚动班。另外,相对流动的各类兴趣活动团队,如合唱团、民乐队、舞蹈队、腰鼓队、棋牌队、台球队、门球队、健身操队、太极拳队、娱乐班、书画社、京剧社和集邮协会等,流动学员总数达千人以上,这种多元结构活动模式大大地拓展了老年大学的功能和老年教育视野,既适应了老年人多样性的兴趣爱好,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年大学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他们相得益彰,彼此起伏地活跃在校园和教室,形成了一道靓丽的湖北大学老年活动风景线。

(三)以人为本,让更多的老年人乐起来

我校的实践证明,在学校、教师和班级三个层面上贯彻落实好“以人为本”理念,是提升老年人幸福感的关键所在和落脚点。

第一个是学校层面:在制度管理上,多一些人性化服务,少一点刚性要求。一切以有利于老年人进校、一切有利于老年人活动、一切有利于老年人快乐为前提。比如,如何报名、如何开班、如何排课,时间空间上要考虑安全便捷实用,多一点弹性,少一点呆板;条件保障上,宽松舒适并举。比如教学场地的通风、照明、空调、防火、防滑、台阶、扶手、电梯、清洁卫生、茶水供应、急救逃生等,又比如配套设施的健身室、图书室、电脑室等,做到一切要为老年人着想,要为老年人着想一切。队伍建设上,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诚意、敬意、会意素质。要挑选那些不但人品好能力强,而且热爱老年事业,愿意为老年人服务的人员充实管理队伍。要求既要热心快肠、热情大方,又要举止行为得体,待人接物可恭。善于通过语言技巧与老年人交流,事必躬亲,绝不能颐指气使,具备使老年人高兴而来、愉快而归,进校门有如进家门的魅力。

第二个是教师层面: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实现快乐教学的直接责任人,能否让学员乐起来与其师德、师表、师魂、师艺息息相关。老年大学教师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教师与学员面对面、零距离时间最长,教师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每一种语气,对学员都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老年大学学员尤其是中心城市和高等学校的老年大学学员,文化程度差距大,社会地位落差大,人生阅历也不一样。具体表现为低学历与高学历并存,曾经的普通职工、公务员、教授和工程师并存。在同一兴趣爱好的前提下,上述差异必然导致理解与接受能力存在差距,人格修养与个性取向方面也存在差距,这就对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教学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名称职的普通学校教师,不一定是一名合格的老年学校教师,资历深、职称高、影响大的专业教师不一定就是老年学员满意的教师。基于以上三点,我校始终把学员高兴不高兴、快乐不快乐、满意不满意作为挑选老年大学教师的第一要素。具体说来,一名深受学员欢迎的教师,一定是为人师表,爱心、专心和童心兼有,热心老年教育,不但自己知道怎么做,也能指导别人怎么做;对老年学员有感情,能提炼共同语言,除了知识丰富,态度严谨、方法灵活外,还善于营造想学、乐学和勤学氛围,不使学员产生惧学、厌学、“逃”学情绪;具有极强的语言表达技巧、风趣幽默,善于多用激励性、包容性、共勉性的积极性语言,忌用带有诋毁性、刺激性、挖苦性的消极性词汇;能换位思考,宽厚待人,使所有学员在这个集体中感到平等、自信、自尊,既不会有自卑失落感,又有自豪成就感。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我校对教师的聘用始终坚持“三不用”原则:课堂为人师表不当者不用;教学居高临下、有牢骚抱怨情绪者不用;对学员厚此薄彼、“恨铁不成钢”者不用。从而造就了一支深受学员欢迎的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第三个是班级层面:班级是学员一个实实在在的“家”。与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相比,老年大学是一个特殊的教育平台,特就特在其学员都是走过了人生与事业最辉煌的年代,开始步入或已经步入安度晚年时期。有的已适应了平静的退休生活,有的则正处在“岗上”与“岗下”的心理与心态的磨合期。如何营造一个温柔和谐、快乐轻松、健康幸福的班集体,使更多的学员乐在其中、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地完善自我至关重要。实践证明,营造一个温馨的班集体,挑选“人品好、能力强、身心健康”的学员担任班长是关键。班长正,全班正,班长强,全班强,班长活,全班活。人品好应包括以下几方面:是非观念强,为人正直,待人诚恳,处世善良,宽容守信;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能吃苦耐劳,乐于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说话办事公平,思想作风严谨,团结互助精神强,能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能力强主要体现在:独立工作能力强包括在班级日常管理中,能按照学校的要求和班主任的指导,通过考勤与管理等手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员骨干的积极性,维护正常教学秩序,营造和谐班风,培养良好学风;协调能力强包括教与学之间的进度协调,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互动协调,班内与班外的班际关系协调等;沟通能力强包括语言能力强,敢于表达,善于表达,大胆泼辣人缘关系好,善于与不同个性、不同意见、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学员打交道,能化解矛盾;服务能力强包括协助学校和班主任做好班级制度的落实,为教师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服务,对学员能主动问寒问暖,对旷课学员及时通过电话或学员朋友询问情况,遇特殊情况及时报告学校;学习接受能力强,就是有底气,信心足,对全班有号召力。身心健康应是当班长的先决条件。首先是身体健康,能做到风雨无阻出全勤,早来迟退,为教师上下课和学员进出教室做好准备等。其次是心理健康,热爱生活、热爱集体活动、集体荣誉感强;性格活泼开朗,生活乐观向上,不斤斤计较,有“知足者常乐”境界;待人接物热情大方,能包容不嫉妒,不搬弄是非。总之,公众口碑好 。班长的人格魅力、吸引力、影响力和凝聚力对快乐和谐的班风和寓乐于学的学风的形成至关重要。在坚持上述“三要素”原则的前提下,挑选班长还要考虑“知根知底、舍远求近、避老就轻、坚持激励、及时调整”等因素。

上述三个层面实质上是管理、教师和班长三支队伍。坚持“以人为本”,抓好三支队伍建设,让老年人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有为,在快乐中完善、在快乐中体验幸福感,成为我校坚持不渝的办学理念。

(作者单位 湖北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