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仑老年大学在哪里

北仑老年大学在哪里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时代即将跨入21世纪的时候,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岩河的边上拔地而起,岩河两岸的人们自豪地把这个家乡的大学称为我们北仑的大学,有的干脆谐称“北大”。北仑的大学建在岩河中游的泰邱地畈上,我曾和乡亲们在这块过去被称作“种田莫种泰邱畈,蚂蟥好像竹扁担,田荒草毛住野鸭,产量只有三百三”的土地上耕耘了十几年。是改革开放的大潮,使北仑的教育事业骤然崛起。

在时代即将跨入21世纪的时候,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岩河的边上拔地而起,岩河两岸的人们自豪地把这个家乡的大学称为我们北仑的大学,有的干脆谐称“北大”。

北仑的大学建在岩河中游的泰邱地畈上,我曾和乡亲们在这块过去被称作“种田莫种泰邱畈,蚂蟥好像竹扁担,田荒草毛住野鸭,产量只有三百三”的土地上耕耘了十几年。在实行土地联产承包制时,谁也不愿去种那里的烂田畈,后来还是采取了按劳力分配的办法才算解决。当村里召开大会,宣布要征用这里的土地建大学时,大家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到底是造工厂还是建大学?”

“大学总是建在城市里,哪会造到住野鸭的地方?”

“难道北仑真的要有大学了?”

各种疑问相间而生,当得到村主任斩钉截铁的回答时,村民们这下可乐了,“我的承包田上要建大学了。”喜形于色的人们热烈地议论着,欢声笑语,直至深夜也不愿散去。

使村主任和有关领导意想不到的是征地工作进行得出奇的顺利,没有人像以前征地时那样在农作物赔偿中争得面红耳赤,没有人在土地丈量时寸寸计较,更没有人为了能多赔钱而在征用的土地里种上这样那样的果木,人人表现出政府赔多少就赔多少,决不讨价还价的坦荡气度。这是承包田的村民们不愿意种田吗?是他们种怕了泰邱畈而巴不得让田征用吗?不!种了大半辈子田的老农们离开了土地,就像儿子离开母亲似的恋恋不舍,并且泰邱畈的承包者们为了改造这方烂田畈投入了特别多的劳力。用辛勤的汗水使低产田变成了旱涝保丰收的高产田。人们通情达理的姿态是因为吃怕了没有文化苦的村民们,为能在自己的承包田上建大学而感到高兴和自豪,是对家乡发展教育事业的拥护和支持。

泰邱畈的承包者中学历最高的是初中,有的老农甚至连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个。以前,北仑境内的最高学府是灵山学堂,缺衣少食的农家子弟是没有条件跨进这道校门的,如果能在附近的小学堂和祠堂里的私塾中识几个“眼头字”就已经算出人头地了,村子里识文断字的人寥寥无几,连写一封信都要上镇里的代写书信处求笔。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末,境内才有了几所简陋的初级中学。记得我上初中时,同学们边读书,边用课余的时间抬石头、挑砖头的扩建着高年级的校舍,这些低矮的教室直到“文革”时还在使用。

是改革开放的大潮,使北仑的教育事业骤然崛起。区内有各类学校140多所,其中每个乡镇(街道)都有初级中学,还有四个高中、两个完中,成了省教育强区,现在,岩河边又将建起大学,怎不使村民欢欣鼓舞呢!

岩河边的村民们时时关注着学院的工程建设,当人们在鞭炮声中度过了20世纪最后一个春节,在又一年岩河春水荡漾的时节里,学院落成了,村民们欣喜地相约参观了学院。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背靠岩河,面朝新大路,占地55公顷的校园内绿草如茵,百花吐蕊,一排排银灰色的教学大楼鳞次栉比。学院下设商学、工学等4个学院,有学生6000余人。

“我也跨进大学的校门了。”目不识丁的八十多岁的屠大伯站在校园里乐得哈哈大笑。

“如果我晚生三十年,可能也会成为这里的学生。”初中文化的贺大哥深感遗憾地叹息着。

“我一定要我的儿子报考家乡的大学,把我没有学到的知识补回来。”儿子正在念高中的贺大婶望着黑底银字的校牌,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

时间又过去了近十年,人们望着岩河边的大学,心里就会涌上浓浓的自豪——这是我们家乡的大学,是改革开放后我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喜人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