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仑抗倭遗迹今犹在

北仑抗倭遗迹今犹在

时间:2022-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今,每当我们漫步在北仑59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400多年前先祖们浴血奋战过的抗倭遗迹仍历历在目,抗倭的故事口口相传。千户所城,军民团结抗倭的见证。后所现在是北仑柴桥北门岭东南侧的一个自然村,当年来自全国各地的抗倭守土官兵早已在这块土地上繁衍养育了后代。俞大猷紧急调兵,军民协力收复郭巨,驱倭后军民重修城围。北仑渔民至今仍在使用的

北仑由于三面环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历史上曾是倭患最烈之地,同时也是抗倭的前哨和主战场之一。如今,每当我们漫步在北仑59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400多年前先祖们浴血奋战过的抗倭遗迹仍历历在目,抗倭的故事口口相传。

小港戚家山营垒、后所千户所城、郭巨千户所城、郭巨总台山烽火台、司城岙巡检司城(今在白峰镇盛岙村),霞峙巡检司城(今在白峰镇郭巨霞峙岭巅)、太平岙巡检司城(今在白峰镇上阳太平岙口)、三山合宅兵器遗址等抗倭遗址犹存,北仑老百姓口中关于抗倭的故事仍在流传,如《戚继光跃马杀倭酋》《戚继光巧摆空城计》《武雷将军盘肠战倭寇》,还有民间抗倭歌谣也仍在流传。

戚家山营垒,戚家军的“军校”。从小港戚家山南麓登山,山顶上有一数千平方米的平整之地,边上还有用青石砌成的古营垒,遗址十分完整。这就是当年戚家军练兵的地方。在这方平整的山顶中央,当地人民为纪念戚继光这位抗倭将军,用白色的青田石,塑了一座戚继光全身雕像,将军身材魁伟,披着战袍,手按宝剑,威风凛凛地目视东海,俨然在指挥着千军万马。

450多年前,戚继光赴浙任都司金事,也就是在这块土地上,他建立了可容纳3000多人的营垒,军士在营垒接受军训,学兵书、练阵法,这里就如戚家军的“军校”。戚继光总结与倭寇的作战经验和江南水乡特点,发明了著名的“鸳鸯阵”,此阵法在“龙山战役”、“缙云抗倭”战中,令倭寇闻风丧胆。后来,戚继光因抗倭需要,又在浙江的义乌农村招兵3000人,经过三个月的强化训练,新兵纪律严明,阵法娴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戚家军。这支新军在台州、宁海、象山、沥港等战役中大显身手,倭寇兵器失效,落海而逃。戚继光还发明了一种新兵器,名叫狼筅。因浙东南盛产毛竹,戚继光在长而多节的毛竹顶端装上铁枪头,两旁枝刺用火熨烫而有直有勾,再灌入桐油,敷上毒药。战斗时,倭寇长刀虽锋利,却砍不断软枝,竹节层层交错,能挡住长枪刺入,狼筅兵在前冲阵,长枪兵紧随左右,大刀接应于后,杀得倭寇死伤无数。

遍布北仑的烽火台,打的是早期的“信息战”。位于白峰镇峙头半岛主峰总台山上的烽火台,是北仑历史上烽火台的“总司令”。现在,总台山烽火台及士卒值守居住用的石屋,虽经岁月风尘,总体结构依然完好,只是烽火台石屋顶部少了几根石梁,形成“口”字形,犹如向天大喊的士兵。点燃烽火的烟台在原址处经过整修位于石屋的西侧,总台山作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登山道路贯通,周边环境已作修缮。其入口处设有望港亭,亭的东边可远眺六横与佛渡间著名的双屿港,亭的南边可见梅山诸岛,山脚下郭巨古城尽收眼底,从前留下来的护城河在阳光下如银色的飘带一般闪闪发光,亭的北面隐约可见远处的舟山本岛,近处则可俯瞰峙头洋上的宁波穿山港区。总台山烽火台台基用沙土夯成,呈梯形,以长石条为主骨的石屋。石屋由条石盖铺,石柱和石梁采用榫卯结合,四壁孔石垒筑,还有望窗孔。

关于烽火台,明嘉靖二十四年,巡按黄洪毗上疏曰:“各路建设墩台连属内地,使东西毕达。有军处,每墩拨军五名住居,其下架炮传烽,无军处金居民五名,免其差役,有警时给以口粮,一体传报。”由此,说明烽火台或列入军队编制,供以饷银,或民为军用“军民共建”,给以准军编待遇,这足以说明当时朝廷和各级地方政府对烽火台的重视程度。明时,总台山烽火台传递敌情信息以“昼烟夜火”为标志,管辖范围有大陆端的司前烽火台、小门后山岗烽火台、春晓东岙烽火台、穿山烽火台、大榭松止关烽火台、小港大岙烽火台、张师山烽火台、竺山烽火台等,还有梅山、六横、佛渡等岛屿上的烽火台。由此,烽火传递成为早期的“信息战”,总台山成为当时浙东门户抗倭的一个重要军事哨所。

千户所城,军民团结抗倭的见证。为抗倭寇,明政府在明洪武二十年(1387),分别在北仑的郭巨、穿山设千户所建制。因地理位置原因,向东的郭巨称前所,而随后的穿山千户所城则称后所,后所地名沿用至今。

后所现在是北仑柴桥北门岭东南侧的一个自然村,当年来自全国各地的抗倭守土官兵早已在这块土地上繁衍养育了后代。边睡山城郭巨地处我市最东端,旧城建筑集中,由于没有大规模拆迁,总体建筑保存尚好。郭巨千户所城守军有1120人,建南、北、西三门,南为徵波门,北为崇秀门,西为吉安门,系水门。上各有楼,外设吊桥,外围建月城。设有警铺、敌楼等。西门有瞭远台、外有城濠、堑、备濠。城内街道呈十字形,卵石道路。郭巨城逼仄的街巷,明朝所城建筑风格历历在目,城墙的墙基、卵石路、老房子依然可觅。在后所村,守军所筑的城围基石,清晰可见,一些驻军建造的老房子依然完整,挖掘的水井仍在使用,当地百姓口中还在称呼当年沿袭下来的地名,如“城门头”“安斓门”“吴衙里井”等等。后所村还有“72姓72井”的说法,因官兵来自五湖四海,故姓杂,有72姓氏,以姓氏为单位挖一口用水井,故有72井。历史上,穿山千户所城(后所城)辟有镇东、阜财、永昌、安斓4门。南门通水道,设吊桥,围以月城,上建门楼。后又增筑战楼、敌台、警铺等,城广阔四里余,又建外壕自东绕西。千户所城为浙东沿海战略要地。

晴天烈日,伫立在总台山烽火台上,几可览北仑全境,透过历史的云雾,北仑曾经也是抗倭主战场之一。郭巨、白峰、梅山、三山、穿山、新碶、小港、后所等地,不仅留下了倭寇的暴行,更见证了军民协力抗倭的史迹。俞大猷、戚继光、卢镗、谭纶等历史人物,都因抗倭在北仑这块土地上烙下足迹。血战双屿港、郭巨卫城战、三山保卫战、刘梦祥抗倭、刘锦张镗激战灰鳖洋、穿山事件等等都记录了军民不畏外敌、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壮烈场面。特别是双屿港之战,卢镗屯兵郭巨峙南司城岙,那里成了明军的大本营。历史上郭巨城曾发生过两次规模较大的抗倭战争。嘉靖三十二年(1553)五月,200多个倭寇攻陷郭巨城后,沿途抢劫,将商铺民宅洗劫一空,在城内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俞大猷紧急调兵,军民协力收复郭巨,驱倭后军民重修城围。时隔六年,倭寇再度进犯郭巨。郭巨守军与倭寇激战,由于守军人数较少,武器不精,眼看撑不住了,当时的浙江按察使副使谭纶派兵支援,主力部队与倭寇大战北门外,最后军民合力大败倭贼,倭寇丢盔弃甲落海而逃。

北仑渔民至今仍在使用的泥艨船,也为军民抗倭所用。正在海涂上艰难跋涉的倭寇,见灵活穿梭的泥艨船眼花缭乱,猝不及防间,官兵手起刀落,倭寇身首异处。泥艨船既可单兵作战,又可合而歼之,在海涂上大显神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