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新特征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新特征

时间:2022-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人际交往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本章中研究的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是指在网络时代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这一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进入大学后,大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展开自己的人际交往,积极参加班级﹑社团活动。

一、人际交往的概念

(一)人际关系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一个生活在社会之外的人,同人不发生关系的人,不是动物就是神。”人是一种社会化动物,人总是会处于社会关系之中,与人交往是不可避免的社会行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进一步拉近,人际关系更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早在1959年Heider, F.在《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中对人际关系做的定义如下:“一些人当中交换彼此的思想(thought)﹑期望(expectations)﹑感知(perceptions)和反应(reactions)。”关于人际关系的概念,可谓智者见智。现今学术界诸多学者指出,不同学科对人际交往的界定不同,可以从多学科﹑多人际交往进行解释: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人际交往的概念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时的心理状态及其相应的心理联系。有的学者指出,人际交往指人们处于社会生活中时,开展信息交流﹑感情沟通﹑彼此知觉的整个过程,表现为人和人之间在心理上的距离,也表现为人类谋求满足心理需要的状态;有的学者则定义人际交往为人和人之间的心理互动和行为互动。

从社会学角度而言,人际交往指人们利用恰当的工具实施的信息传递与思想融合,并以此达到某一目的的社会活动,人际交往作为人类社会活动中的基本活动,也在人们开展社会生活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管理学角度而言,人际交往则指更为重视与关注组织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可以妥善﹑有效处理组织内部关系与外部关系的素质与能力,主要包含建立与所处环境普遍联系的能力﹑吸收并掌握外部信息及资料的能力及合理处理彼此关系的能力。

从组织行为学角度而言,人际交往指交往各方在特定的情境及交往基础作用下,经由部分交往活动,使之在有差异的交往对象身上起到不同的效果,进而可以取得开展人际交往的预期效果的行为。人际交往主要由以下五要素组成:即人际交往主体﹑人际交往条件﹑人际交往情境﹑人际交往行为和人际交往对象。

人际交往,即人与人的交往。在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系统进行物质或精神上的接触﹑表达﹑沟通﹑交流,从而引起情感上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共同活动中建立起心理关系,它是一种社会性活动,一种信息沟通方式,一种满足心理需要的过程,是人的一种外在行为表现。

(二)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人际交往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从狭义上讲,是指以互联网为媒介或平台,运用文字﹑语言﹑图片﹑符号等表达方式将自身想要表达的信息有效传递﹑互动的过程。人们通过网络社交媒体,例如QQ﹑微信﹑email等进行信息传递,或者在微博空间﹑朋友圈﹑脸书﹑ins等网络平台上展示自己﹑表达自我,通过留言互动的方式进行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从广义上讲,大学生人际交往是指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与他人之间开展的信息与思想的沟通与交流﹑感情抒发与协调行为的互动活动。

本章中研究的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是指在网络时代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这一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研究的人际关系包括大学生宿舍同学交往﹑与网络朋友的交往﹑与家长﹑老师之间的交往,既包括群体交往,也包括个体交往,但不涉及大学生爱情交往,有关大学生爱情的相关内容将会在本书下一章单独阐述。

二、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大学生,生活环境﹑成长背景与以往有着巨大的不同;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即他们处于心理断乳的关键期。这样的大环境再加上特殊的心理成长期,塑造了大学生们独特的群体性表现,这种特征使得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体现出一些集体性时代特征。

(一)积极方面

1.思想活跃。互联网时代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海量的知识﹑多元化的信息进入大学生的生活。面对多元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冲击,现代大学生在认知上比以往的大学生更活跃,更易接受新鲜事物,思想更加独立。相应地,他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更加活跃,更加看重思想上的碰撞和共鸣,对待交往对象之间差异的理解能力更强。他们拥有更加广阔的交往圈子,有更加丰富的人际交往经验。特别是随着网络交往的普及,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交往,认识到更多的朋友,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到一些朋友圈,认识一些能够产生思想共鸣的群体成员,交际范围不断扩大。

2.自主意识增强。进入大学后,大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展开自己的人际交往,积极参加班级﹑社团活动。随着学生团体的组织形式﹑种类不断丰富,以及大学生网络交际平台的推动,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校的学生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他们会有意识地利用现有的网络手段跨越地域专业限制,不断扩大人际交往圈。组建兴趣群﹑同乡群﹑校友群,甚至只要自己高兴,“摇一摇”“附近的人”都能成为交谈对象,网络尤其是手机的便利性为交往自主意识的发挥提供更多条件。

3.交往内容丰富。面对互联网海量的信息,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兴趣广泛,活泼好动,好奇心强。随着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眼界的进一步拓展﹑生活内容逐渐多彩,他们的人际交往内容也变得日渐丰富。交往内容既包括关注和讨论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风气等各个领域的信息;同时也包括友情﹑爱情﹑学业﹑人生﹑事业﹑未来发展等方面的感受﹑体验和憧憬,当然个人的家庭琐事和衣﹑食﹑住﹑行等也会包含其中,他们渴望通过交往获得更多精神上的满足。

4.平等意识强。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着强烈的民主意识﹑平等意识,一方面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学着去尊重和平等地看待别人,另一方面他们也渴望在人际交往中被平等对待。无论是同学之间的交往,还是与父母的交往﹑与老师的交往,都渴望双方之间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对方的人格﹑隐私和情感。

(二)消极方面

1.以自我为中心。“90后”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六加一”型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自然而然地易以自我为中心,较少考虑别人的感受。在成长经历中顺境较多﹑历练不足,依赖心理较为严重,难以迁就和包容他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比较敏感,一旦遇到不如自己心意的事情就会难以接受。这样的群体,在步入大学集体生活之后,容易引发交际冲突和焦虑情绪。

2.人际关系理想化。中国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十几年的生活中,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几乎大部分时间已被学校﹑家长安排好,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少有的业余时间还常常被各种特长补习填充。在步入高校之前,家长和学校给予他们在人际交往上的指导和帮助较为有限。初入大学的他们对于人际关系的认知较为理想化,缺乏对人际关系的正确认识。进入大学之后,面对与同班同学之间的交往﹑与老师之间的交往﹑社团交往﹑宿舍交往等复杂多样的人际关系,很容易因期望值过高﹑太过理想化而在人际交往中受挫。

3.人际交往的虚拟化。大学与高中相比课业轻松,这就使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人际交往中。社团活动﹑班级活动﹑各种比赛﹑各类组织的QQ群﹑微信群﹑微博﹑公众号﹑校园BBS平台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圈急速扩大,他们能够认识不同专业﹑不同学校﹑不同城市甚至不同国籍的人,交流的内容也不再仅仅限于学习,有了更多兴趣爱好和生活上的情感交流,交流的方式也不仅仅限于面对面的交流,网络社交平台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互粉﹑网络留言﹑语音聊天﹑视频等多种方式与人交往,人际关系呈现出虚拟化﹑网络化特征。有的大学生甚至通过网络社交平台与完全陌生的人交友﹑恋爱

4.情绪敏感脆弱。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前被父母和老师精心呵护,并未经历风吹雨打。在经历过高中三年的高强度学习之后,当他们手捧通知书时,开始幻想大学生活的美好与多彩。进入大学之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模式﹑节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大学生在入学之初由于远离家乡﹑熟悉的老师和同学,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多少会有一些不适。之后慢慢发现,大学的人际关系和相处模式与高中完全不同:除了上课很少与专业老师见面;因选课不同,所以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的情况很正常;如果不参加社团活动,见面最多的就是舍友,而由于宿舍成员来自天南海北,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也各不相同,甚至因地域﹑方言等原因交流都不很顺畅,这使得他们的人际交往压力陡增。现实和理想的落差使许多新生变得手足无措,极个别会出现极其不适应的现象。

三、大学生人际关系分类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不是孤立的,他必须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中。”大学生生存于这个社会之中,不可避免地会与周围的人产生联结。根据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对象,可以将这种交往产生的联结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关系:

1.同学朋友关系。同学朋友关系在大学时期是稳定且十分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大家年龄接近,学识相似,身份相同,有较多的共同话题,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同质群体。这一关系范围较广泛,既包括大学同宿舍的同学﹑同班同学﹑同校同学,还包括自己较为亲密的好朋友﹑闺蜜或者好哥们﹑同龄网友和过去同学。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交友平台不断壮大,QQ空间﹑微信﹑微博等等都成为大学生与朋友进行沟通的平台。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认识现实生活中不认识的朋友,例如通过加入一些网络兴趣小组﹑网络技术圈认识一些有着共同爱好或是相同籍贯或母校的朋友;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的网络好友与现实中的同学﹑朋友重叠,这种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叠加帮助大学生之间加深认识﹑交流更加顺畅,他们借助网络公共平台发表或转发观点,大学生可以很轻松地表达自己﹑展示自我,也更容易与朋友达到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共鸣,加深理解,共同成长。同学朋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四年的生活﹑学习质量,如果同学朋友间的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容易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

2.家庭关系。在校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认知水平也在逐渐提高,已经开始进行有意识的自我评价和判断。但由于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他们的心理容易受到环境左右。新精神分析学派美国精神分析医生埃里克·埃里克森将这一段时期定义为“成年早期”。这一时期,大学生虽离开家开始了集体生活,但家庭始终与大学生有着无法割断的联系,家庭对于大学生的影响仍不可忽视。互联网时代通讯发达,即使子女没有在家长身边,父母与子女之间仍可以实现时时联系。有的家庭甚至还建立了家庭QQ群﹑微信群,通过这些网络交友平台,大学生可以与父母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与互动。这种基于血缘关系而产生的人际交往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同时,父母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第一对象,家庭﹑父母对自己子女的影响是深远的,作用是巨大的。家庭是子女的强大后盾,为子女提供内心深处的温暖。大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会影响子女一生的幸福。

3.师生关系。教师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对象之一,师生关系是学校中的一个重要的人际关系。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影响到学生的发展。现代教育体制下,高校师生之间面对面地交流沟通的机会比较少,“上课拿着讲义来,下课夹着书包走”成为校园常态,不了解﹑不熟悉有时也会引发师生人际交往的不和谐。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平台拓展师生交流。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开展辅助教学,学生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与老师进行教学﹑生活及思想上的沟通与交流。学生在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专业上﹑思想上得到教师的指导,加深与老师的情感融合。

4.社会关系。进入互联网时代,大学已经不再是“象牙塔”,大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虽然主要活动集中在校园内,但是却不能完全脱离社会。与社会的接触,必然会产生人际交往,所以社会关系也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无论是利用社会兼职﹑家教,还是实习﹑求职,日常交往都会接触社会。此外,一些大学生喜欢网上交友,在网络上畅所欲言,认识各式各样的好友,加入各种各样的朋友圈等等,这些活动都会涉及与人交往的问题,大学生在社会上的人际交往也是无处不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