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介绍

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介绍

时间:2022-1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主要特点交往角色的虚拟性。3.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危机网络人际交往弱化了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的交往。网络人际交往对学生的人身安全构成潜在的威胁。还有个别学生甚至利用网络交往进行情感欺骗,完全没有社会公德意识,责任意识。4.网络人际交往行为的控制大学生提高对网络人际交往利弊的认知是预防网络人际交往的前提。因此,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要加强对网络人际交往的有效控制。

■ 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

1.网络人际交往是一种新型人际互动方式

网络人际交往是人们在网络空间里进行的一种新型人际互动方式。网络人际交往给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带来的挑战和改变是前所未有的。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目前学生在中国的网络用户中占21%,是上网用户比例最大的一个群体,其中,高校学生达90%。

网际空间好比一个巨大的城市,有图书馆、大学、博物馆、娱乐场所,也有各种各样的人;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到这个“城市”去逛逛。在这个空间里不仅可以获取和发布信息,还可以通过e-mail(电子邮件)、ICQ(网络寻呼)、IRC(网上聊天室)、BBS(电子公告板)和虚拟社区等方式进行聊天、交友、游戏、娱乐等网络人际交往。为同学们缓解现实生活的压力,寻求解脱或满足好奇心,寻求一种角色转换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空间。但由于网络社交的虚拟性,可靠程度不高,因此学生在交往过程中缺乏真实的感情交流,交往的层次也过于肤浅。

2.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主要特点

交往角色的虚拟性。用户只要随便填写一下e-mail、IRC或是BBS的注册表或者登记表,就可以获得一个相应的身份,并以这个身份在网上进行人际交往。这种虚拟的角色,使交往双方都没有任何心理负担,而有一种为所欲为、肆无忌惮的心理。

交往主体的平等性。网络是一个“平等”的世界,无论你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是何等显赫,但到了网上,你只不过是一个网名而已,同其他任何人一样无任何特权,大家都是平等的。

一名姓吴的大三学生因为在学业上受了挫折,变得很内向,再也融入不到同学中去,于是开始一天到晚上网。他说:“我喜欢网上,因为在网上可以给我自重感,没有人看不起你。我交了许多的朋友,甚至有的朋友会打电话来找我,说我有个性,说我幽默,虽然在现实中我并不是这样的。我似乎找到了我要找的东西,又担心这会使我更加脱离现实。”他还说:“我不知道网络对人格发展究竟有没有影响?在网络上,一方面一个人的性格可以得到极致的张扬;而另一方面,一个人很多时候表现出来的又不是现实生活中真实自我的性格。我们不能否认它的真实,却更不能否认它的虚拟。”

交往心理的隐秘性。网上人际交往虽然可以通过文字来传情达意,但这种文字交流大多是经过刻意加工的信息,交往的心理也是经过包装的,这种“网交”无论持续多长的时间,网友之间也很难明白对方的“真心真意”。

交往过程的弱社会性和弱规范性。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十分看重的身份、职业、金钱、容貌、家世等交际主体的社会特征和社会地位,在网上的人际交往中可以全然不顾;在现实交往中要遵守的一些社会规范,在网络交往中也不必遵守,只要按照网络技术要求去操作,就可顺利完成网上人际交往。这种弱社会性、弱规范性的网络人际交往,容易使一些人暂时摆脱现实社会诸多人伦关系的束缚和行为的约束,甚至放纵自己的道德行为规范,从而造成非人性化的倾向。

交往动机多样性。异性间的情感交往是大学生网上交往的“主旋律”。异性效应在网上交往中不仅存在,而且表现得很明显。不少人上网聊天、浏览的潜在动机在于寻找异性,在追求休闲娱乐和心理享受的同时,也有很多人抱有相机觅友和调情的目的。“是男的,还是女的”,这是他们交流的开始。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

3.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危机

网络人际交往弱化了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的交往。高校学生在现实生活的交往中,主要交往的对象是同学、亲友、老师,这些都是在一定的区域内的,有过长期的了解,彼此都很熟悉,交往也比较深入。而在网络交往中,没有限制,交往很自由。由于网络人际交往的双方都有一定的戒备心理,这使交往都不够彻底,而使交往变得脆弱。另一方面,网络虽然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但也疏远了人与人的心理距离。在现实生活中遇见挫折的学生会在网络交往中得到慰藉,得到尊重。当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以后,也就会变得更加失落,更加冷漠,更不愿与周围的人交往,从而弱化现实人际关系交往。当学生迷恋网上交往的同时,也就减少了现实交往。长期沉溺于网络中还可能会患上“网络综合征”。英国精神紧张症专家对 500个经常上网的人进行了一项抽样调查,承认上网后感到烦躁和恼火的人数达1/3。20岁以下的网迷们则有44%承认上网时感觉紧张和烦躁。《互联网周刊》1998年 6月一篇题为《网络:另一种毒品?》的文章介绍了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家夏皮罗临床研究中的发现:在他的 l4名对互联网上瘾的大学生患者中,有3人已成为狂躁抑郁症患者。研究表明,这 l4名大学生都在互联网上耗费了过多的时间,使得他们的学业成绩和人际关系大受影响。这些对于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人格的健全发展都有很不利的影响。

网络人际交往对学生的人身安全构成潜在的威胁。网络人际交往的特征和特点决定了它交往的不安全性。由于网络中人际互动是在匿名状态下进行的,没有面对面的直接接触。所以这种人际互动与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互动之间还是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在网络交往中,大家都是通过一些不确定信息在沟通和了解,带有一定的盲从。加之高校学生社会阅历较浅,没有具备事物的完全分析和判断能力,所以潜在的人身安全危险就必然存在。我们也经常在一些媒体中发现一些高校学生因网络交往不当而受骗,甚至有些被犯罪分子控制而违法犯罪,使得学生的身体和财产受到侵害。

网络人际交往淡化了大学生的责任感。网络注册的信息基本都是虚假的,这就决定了交往的随意性。有些学生为了在网上追求一种完美的个体,于是对自己的个人信息进行了包装,学历高了、收入高了、个子也变高了等等。在交往过程中,也尽量将自己的缺点隐匿起来,以此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还有个别学生甚至利用网络交往进行情感欺骗,完全没有社会公德意识,责任意识。无意识的一些活动,不知不觉也就改变了学生现实交往的做人原则、态度。可见,网络人际交往会导致大学生责任心的缺乏,责任感的淡化。

4.网络人际交往行为的控制

大学生提高对网络人际交往利弊的认知是预防网络人际交往的前提。因此,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要加强对网络人际交往的有效控制。

把虚拟与现实进行整合。网络人际交往可以与人相互切磋、合作学习,或者放松心情、排遣无聊,使其得到满足感。同学们通过网上的一种人际交往,可以丰富自己的认识,促进个体的成长。现实的人际交往难免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这个时候可以把这些困惑放到网络中去,或许通过虚拟的交流能够得到一定答案或满足。用正确的态度对待网络人际交往,处理好虚拟世界与现实的关系。上网前应先调节好上网的心态,做好防止网络成瘾的心理准备。认识到电脑、网络仅仅是一种工具,要“为我所用”,而不能够让自己成为电脑网络的“俘虏”。

规范网络伦理行为。大学生要加强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的学习,并贯穿到网络人际交往中去,以此来规范网络人际交往。同时,作为一名大学生,在网络人际交往中应注重自己的个人形象,尊重他人的人格,履行道德规范,做到不使用污言秽语、不进行人身攻击,不欺骗朋友等。树立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都要永葆诚信品质,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大学生,站在时代的前列。

提高自我防范的意识。大学生基本都是成年人,但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较浅,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比较弱,因此很容易成为网络人际交往的牺牲品。因此,同学们要增强自我安全和防范意识,学会自我防范,自我救治,自我生存,在网络人际交往过程中,不要轻易泄漏个人信息,如地址、学校、家庭电话。更不能单独与网友见面。

树立健康的情感观。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交往环境,使之很容易实现情感体验,但也容易形成游戏人生、迷恋虚幻的理想主义与幻想主义的情感,使健康情感受到挫伤。同学们要正确对待网友与网恋,建立正确的网络交往观、情感观,培养健康的人际交往观念和情感交流观念。

网络是个好东西,网络也是个坏东西,就看你如何使用它。只要我们保持一种健康的网络交际心态,真心做一个优秀的健康网民,网络定能让大学生生活更精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