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流大学及其形成要素分析

一流大学及其形成要素分析

时间:2022-09-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应的,所谓“世界一流大学”,应指在世界范围内,综合水平最高或特色最为突出的大学。下文将独到地运用“要素”视角来探察一流大学的生成问题。适切的理念、高超的技术、适宜的制度、充足的资源、优良的环境,是一流大学形成所依赖的不可或缺的要素。

所谓“一流大学”,应指某一地区内或某一类别中,综合水平最高或特色最为突出的大学。相应的,所谓“世界一流大学”,应指在世界范围内,综合水平最高或特色最为突出的大学。从“要素”的角度看,一流大学的形成离不开适切的理念、高超的技术、适宜的制度、充足的资源和优良的环境。

随着大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升,“什么是一流大学”,“一流大学是怎样形成的”,也就自然成为包括高等教育领域的社会各界的热门话题。下文将独到地运用“要素”视角来探察一流大学的生成问题。

一、什么是一流大学

所谓“一流大学”,应指某一地区内或某一类别中,综合水平最高或特色最为突出的大学。相应的,所谓“世界一流大学”,应指在世界范围内,综合水平最高或特色最为突出的大学;而按照国际共识,衡量“一流”水平的普通标准一般包括教员的学术出版品数量和被引用次数以及大学对研究活动的投入程度等,其他的还包括学术自由、校园便利设施、教育资金、教员的多样性、学生素质、教学方面的指标,如教员和学生人数的国际化比例以及课程设置等,此外还有教员和学生的竞争力及挑选最优秀的学生、教学质量以及与社会的联系等。[1]其中,“‘普遍主义’是世界一流大学必备的精神气质,其师资和学生来源、研究和教学内容必须是国际性的”[2]

需特别强调,“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开放并具变动性和多义性的概念。当一所大学能支撑当地社会发展的时候,这所大学在当地就是一流的。当这所大学能够支撑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时,这所大学就是这个国家一流的。而所谓世界一流大学,就是指其影响力已经不止于影响其所在的国家,而是在深刻地影响和引领整个世界”[3]

二、一流大学如何形成

一流大学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创建一流大学?如果从形成的条件或从创建的“抓手”,简言之从“要素”的角度看,其形成离不开理念、技术、制度、资源、环境等——理念关乎大学前进的方向,技术和制度是瞄准方向的方法,资源输送能量,环境则提供保障。适切的理念、高超的技术、适宜的制度、充足的资源、优良的环境,是一流大学形成所依赖的不可或缺的要素。

(1)理念。大学理念,既特指关乎“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和“如何办好这样一所大学”的校本的、个性的大学理念,更自然地内含反映着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特质的、普适的、共性的大学理念,如“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为本”。共性的大学理念,体现着“大学的核心价值”,“是大学发展的内部逻辑,是大学的品位和精神,是对‘何为大学’和‘大学何为’的一种追问和期待。大学理念体现着深刻的对大学宗旨和使命的认识,其中也包含着对大学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4]

(2)技术。组织理论家雅克·埃尔卢认为,“技术是为了达到某些实际目的而对知识的组织与应用。它包括具有物质的表象的工具和机器,同时还包括那些为解决问题和获取某种所期望的结果而使用的智力技巧和方法。”[5]在当下语境中,技术就是针对如何办好大学所采用的工具和方法,具体包含关于如何开展人才培养活动的工具和方法、关于如何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的工具和方法、关于如何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的工具和方法、关于如何开展文化传承创新活动的工具和方法,以及关于如何对上述活动进行组织管理的工具和方法等等。技术受理念的指导,必须服务于理念。能够既快又好地践行、实现固有的共性大学理念和既定的个性大学理念的技术,才称得上高超的技术。

(3)制度。“制度是一定机制发挥作用所依赖的框架或形式。……有效机制的形成和运行,需要建立合理的制度做保证。”[6]如果说技术主要指向“事”和“物”,制度则主要指向“人”,主要关注“大学人”个体及组织。“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给人以动力、激励和引力。”[7]办学以教师为本,大学中最重要的制度是关于教师的制度。大学必须围绕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保障大学教师的权力和权利来设计大学制度,保证优质师资“吸引来、留得住、干得好”。与技术类似,“大学制度孕育于大学理念之中”,它“是在一定大学理念关照下的制度形式”,“是实践大学理念的载体[8]。“没有对大学使命的澄清,没有对理念大学的信仰和对大学理念的坚守,任何制度的变革都可能会是一种误导”[9]。需指出的是,制度除了明文规定的制度外,还包括“隐性制度”——或曰“潜规则”,或曰“文化”。“大学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大学作为人类的精神家园,在其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问题并不是靠制度来解决的,而是靠体现大学精神的‘潜规则’来实现的。这些‘潜规则’与成文的制度共同构成大学制度。”“一所历史悠久、令人怀念的大学,一般都有自己的‘潜规则’,并且一定会把这些‘潜规则’上升到大学文化和传统的境界,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10]

(4)资源。大学之大,既在“大楼”,又在“大师”。办学资源也就既包括物力资源,又包括人力资源。除重视教师岗位的人力资源外,还应特别重视管理岗位的人力资源。没有一流师资,创建一流大学绝无指望;同时,若缺乏一流管理人才,创建一流大学也必会步履艰难。

(5)环境。其环境既包括大学所处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文化环境,还包括自然环境;既包括大学所处地区的环境,也包括所在国家的环境,还包括全球环境。如果环境相对优良,并且理念、技术、制度、资源等方面与之切合、匹配,一流大学的形成就有了坚实的保障。

若进一步挖潜上述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可以这样理解:资源和技术属生产力范畴,资源是大学运行的物质基础,技术特别是关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以及组织管理的技术是大学运行的效率保障。理念和制度属生产关系范畴,理念是大学运行的指导方针,它落实进制度中,引导和规范着“大学人”寻求和利用资源、开发和运用技术、适应和改良环境去实现大学的功能。

三、简要举例:哈佛大学、香港科技大学

细细考察那些世界著名的大学,其辉煌成就的取得、一流地位的形成,无一不是凭借了上述五大要素。

先以远一点的“老牌”大学——哈佛大学为例。哈佛“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的办学理念,充分表明了该校坚持学术自由、追求真理、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在如此理念下,该校在办学技术要素方面,也是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我的。这仅从其人才培养活动的工具和方法之本科生课程的改革上便可见一斑。哈佛大学本科生课程改革基本上是“几年一小改,几十年一大改”。而每次课程改革又都是紧紧把握时代脉搏,适时转移侧重点。1869年的选修课改革,强调赋予学生自主选课的自由。1919年的课程集中分配制改革,强调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平衡。1945年的通识教育改革,强调培养自由社会的公民,树立西方价值观,重点是人类文化遗产和变革。1978年的核心课程改革,强调赋予学生探索知识的途径。而2002年10月启动的新世纪课程改革,其目标是培养全球公民,强调课程跨学科的综合性和灵活性,强调教育国际化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更能适应时代要求、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合格的世界公民;新的课程计划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强调国际化学习、研究和体验,强调科学和技术的重要作用,强调增加本科生课程的选择性和灵活性。[11]至于制度要素,其严谨、科学、合理程度,只需看两个制度便可“窥一斑而见全豹”。首先是教师聘任制度。该校为保证聘任到全球最优秀的学者,第一,把“是否具有原创性的学术工作和研究工作的质量”作为聘任的基本条件。第二,邀请全世界的知名专家或学科带头人对候选人进行评价,以确保评价的客观、公正。第三,聘任程序公开、公平。例如,一旦学校的教师职位空缺,校人事主管部门就会将岗位相关信息上传到哈佛岗位数据库,同时通过广告、互联网等宣传媒介向全社会公布学校师资招聘信息。应聘者可以通过哈佛网站在线申请,也可以直接向校人事主管部门提交个人应聘材料。校人事主管部门将应聘者名单和材料转交各学院、系。各学院院长、系主任组织同行专家以电话会谈、信函交流、与应聘者毕业院校对话等方式对应聘人员的教育观念、知识水平、性格特点、交往及团队协作能力等进行全方面考核,精选出2~5名候选人;然后,候选人依次参加面试。面试结束后,由聘任委员会评议,院长签署意见并转呈校长和校教授会评议,最后报董事会批准。若候选人中未能产生最佳人选,聘任委员会则公开宣布结果,来年按照聘任程序重新招聘。第四,坚持“非升即走”的原则。凡在哈佛大学担任讲师或副教授的教师,若在规定的限期内不能晋升高一级教职,则必须辞职,另谋他路。[12]其次是校长遴选制度。哈佛大学具有严格的校长遴选程序,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在选择过程中充分体现民主性和广泛性。由校董事会成员、教师代表、职工代表以及校友代表等组成校长遴选委员会,广泛征求并认真采纳学校高级管理人员、教职工及各层次学生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对确定的候选人进行较长时间的、全面的考察与调研,最后由董事会成员投票决定最终人选。这一过程,是依据哈佛大学1650年制定的、1780年经马萨诸塞州宪法确认的《哈佛校章》进行的。[13]再来看哈佛大学的“资源”要素。在非人力资源方面,该校“富可敌国”,被称为“哈佛帝国”;人力资源方面,则千方百计地去吸纳全球“最最好、最最有潜质的学者加入”,因为“最优秀大学……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只有一件事至关重要,那就是最好的大学应该有最富创造力、最有头脑的教员”[14]。除了以上四大要素构成的内因外,哈佛大学的崛起,还离不开美国充满活力的、富足的经济环境,民主的、自由的政治环境,崇尚“个人英雄主义”、鼓励创新、鼓励竞争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支撑,当然与它地处作为全球精英汇集地的美国及身在美国东海岸马萨诸塞州这一优越的地理位置也不无关系。

再以近一点的“新秀”大学——中国的香港科技大学为例。香港科技大学之所以能够在短短20年间从“一张白纸”成为亚洲最好的大学之一,进而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也全赖上述五大要素样样具备。香港科技大学前校长朱经武就曾总结道:“我们一开始有足够的资源在这里支持”,有了钱“就可以去聘请世界上最好的老师、购买最好的仪器”。“第二,我们有一个很好的制度,就是老师的聘任、辞退、奖惩,都是非常公平和透明的,而且对于老师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在一个完整的制度下,找最好的人,然后放手让他们去做。这样的话,一所优秀的大学一定会建立起来的。”[15]至于环境方面,该校的丁学良教授则将其归于遇到特殊的运气—“—它创校时是亚洲经济最繁荣时期。而那时,北美的学术市场不是很好,很多人毕业以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香港的优厚待遇挖来很多人才;另外,那时香港很快要回归,海外很多华人对于在中国土地上建一所世界的好学校怀有一种理想主义。”[16]至于该校的理念(如“教授是学校的灵魂”)和技术方面,自创校伊始就紧跟时代潮流、领世界风气之先,也是十分先进和恰切的。

【注释】

[1]韩立文,程栋昱,欧冬舒.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 (4):102.

[2]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1(3):4.

[3]徐显明.光大传统开启未来为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而努力奋斗——在庆祝山东大学建校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年10月15日.

[4]邬大光.何为现代大学制度[N].中国教育报,2010-03-15 (5).

[5]转引自:李福华.高等学校资源利用效率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9-200.

[6]李福华.高等学校资源利用效率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3.

[7]李风圣.制度高于技术[J].读书,2005(4):87.

[8]邬大光.何为现代大学制度[N].中国教育报,2010-03-15(5).

[9]王建华.大学的三种概念[J].高等教育研究,2011 (8) :10.

[10]邬大光.大学的“潜规则”[N].中国教育报,2010-07-05(5).

[11]韩延明.新世纪美国大学发展走向及其对中国大学改革发展的启示——以哈佛大学为例[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8(4):4.

[12]罗云,黄值.哈佛大学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及启示[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4) :119.

[13]韩延明.新世纪美国大学发展走向及其对中国大学改革发展的启示——以哈佛大学为例[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8 (4) :6.

[14]〔美〕劳伦斯·萨默斯.什么是世界一流的大学[J].新闻周刊,2002(6):60.

[15]王寻.“想做成功,就一定要世界级的”——专访香港科技大学校长朱经武[N].中国新闻周刊,2006-10-02 (36、 37).

[16]丁学良,等.为我国创建一流大学号脉[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0(3):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