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献身文化体育法治建设

献身文化体育法治建设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撒拉族简史》修订本等。民间文学在相关章节已作介绍,而作家文学的出现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献身文化体育法治建设_中国撒拉族

第四节 献身文化体育法治建设

文化、体育、卫生、科研等社会事业向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重视的重要领域,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程度和思维高度。撒拉族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限于篇幅,不可能面面俱到,一一介绍,只能梳理一些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贡献。

一、人文社科研究方面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撒拉族学者涉足的领域主要有民族学、宗教学历史学、文化学、民俗学、语言学、经济学等,在这些领域有一定成就者均在“撒拉族文化人物”中加以介绍,此处着重从全国视野叙述有全国性影响的贡献。

(一)宗教学、民族学、文化学等领域

在宗教学、民族学、历史学、文化学和文明对话领域,马明良教授及其所领导的西北民族大学伊斯兰文化研究所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

全球化时代,是各种文化和各种宗教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激荡、相互竞争的时代,此间西方一些媒体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进行妖魔化宣传,而把伊斯兰教说成是恐怖主义的宗教,这在国际国内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特别是对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带来严重冲击,比如有些人对媒体报道信以为真,人云亦云,以讹传讹,认定伊斯兰教就是恐怖主义的宗教,混淆视听,有些民族干部和知识分子在舆论的误导面前抬不起头,自卑感越来越重,有些穆斯林在盛怒之下,口无遮拦,与西方和国内有些怀有偏见的人互相对骂。而西北民族大学伊斯兰文化研究所所长马明良教授带领其学术团队,面对挑战,不辱使命,冷静思考,沉着应对,以严谨的学术规范和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全面阐述伊斯兰的理念,有理有据地驳斥“伊斯兰恐怖论”,彰显伊斯兰的和平、和谐、合作精神,还原伊斯兰真相,消除误解,增进了解,为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认同。2010年该所被评为西北民族大学科研先进集体,该所所长马明良教授因科研成果近年来在该校人文社科类成果中名列第一而受到表彰奖励。

马教授及其学术团队从传承文明,弘扬优秀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出发,瞄准国际伊斯兰研究前沿,结合中国实际,踏踏实实做学问,努力占领学术制高点和科研高峰,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推出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有些成果在全国占有领先地位,获得了权威专家的认可,如《伊斯兰文化丛书》,由国家级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另外还出版8部专著和译著,如《伊斯兰文化新论》《简明伊斯兰史》(入选北京大学季羡林先生主编的“世界性文化工程”)《东方文化集成》)《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往历程和前景》。《撒拉族简史》修订本等。在《世界宗教研究》《世界宗教文化》《中国宗教》《西亚非洲研究》《回族研究》《西北民族研究》《阿拉伯世界研究》等国内外有影响的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200篇论文,其中许多论文被国内媒体转载。马教授和他的学术团队积极倡导伊斯兰的中正和谐理念,提出伊斯兰的核心价值观是“敬主爱人,普慈众生”。多次举办“伊斯兰中正和谐理念”研讨会,与伊斯兰世界顶尖学者、世界穆斯林学者联合会主席格尔达维教授面对面交流沟通,就非伊斯兰国家的穆斯林少数民族相关问题达成广泛共识,从思想理论上为消解极端主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作出了特殊贡献。

研究所学者还应邀给相关党政领导和统战系统及北京大学、厦门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高校作关于伊斯兰文化的学术报告,澄清事实,消除误会,增进理解,搭起了沟通的桥梁,也邀请一些伊斯兰世界著名学者来该校面向全校师生作学术报告,进行学术交流,取得良好效果。

该所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系政府智库)于2008年6月中旬共同主办以“伊斯兰文化视野下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主题的研讨会,并就国际民族宗教问题与国内民族宗教问题经常交流与沟通,将达成的共识和研究成果上报中央有关决策部门参考。马教授在2009年和2010年两次“中国民族宗教高层论坛”上,就解决西北民族宗教问题提出独到见解,受到高层重视,他呼吁要保持来之不易的社会稳定,必须警惕和防止“两极”,即政治上的极“左”和宗教上的极端,引起强烈共鸣。

目前,马教授和他的学术团队承担着12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如国家社科基金“‘圣训’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宗教学的复兴(伊赫亚亿)》翻译研究”等。“圣训”是伊斯兰教的第二大经典,其价值不言而喻,《宗教学的复兴》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学术名著,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这些科研项目的研究和已经取得的成果,使该学术团队在全国学术界占据了一席之地,为社会贡献了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了人们的内心需求。

(二)经济学、城市化研究领域

在经济学、城市化研究领域,青海民族大学马维胜教授提出了独特观点,推出了极具特色的成果,如《青藏高原城市化模式研究》,比较系统地勾勒出了青藏高原城市形成发展的历史,全面分析了青藏高原城市化历史进程和发展现状,青藏高原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条件;探讨了青藏高原在全国的功能定位问题,提出青藏高原最大的功能在于其显要的生态保障功能、无可替代的生态服务价值和突出的地缘政治地位;提出了青藏高原应实施“生态城市化模式”的思路,全面阐述了生态城市化模式的含义和特征;对生态城市化模式所追求的目标进行系统分析;提出青海省城市空间和规模布局构想;以生态城市化模式的基本精神为指导,对青藏高原城市形象设计和建设进行典型研究;提出实施生态城市化模式的制度和政策建议。

该成果提出:在青藏高原地区实施生态城市化模式,并把青藏高原作为“生态特区”加以保护和建设的思路,有助于促进青藏高原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对全面理解青藏高原的功能,明确青藏高原在全国的定位,促进区域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有助于促进对青藏高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对青藏高原各级政府特别是为青藏两省区政府部门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区域现代化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建议;对提升青藏高原区域功能的认识,推动青藏高原地区城市化发展的研究,促进高原可持续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产生积极影响。该成果经专家鉴定其等级为“良好”。

二、文学艺术方面

(一)文 学

中国撒拉族文学是以传统的民间文学作品和作家文学作品两部分组成。民间文学在相关章节已作介绍,而作家文学的出现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而撒拉族的书面文学史,正是从20世纪50年代由撒拉族诗人韩秋夫的第一首诗《二月的庄子羞了》开始的。在那个年代,诗人不仅发表了一系列的诗作,而且秋夫与程秀山等人是新中国青海文艺的开拓者,1956年积极参与创办了青海省第一个文学刊物《青海文艺》,翌年更名为《青海湖》,沿用至今。可以说,韩秋夫为青海的文学发展尽了自己一份天职。在历尽23年沧桑后复出文坛,他又写下一系列精美的诗篇。1986年出版的《秋夫诗选》,荣获“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文学奖”优秀奖。改革开放以后,撒拉族作家文学进入了繁荣时期,不仅拓宽了文学领域,出现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而且形成了自己的作家队伍。在小说创作上出现了马学义、闻采等作家。在诗歌创作上,除了老诗人秋夫以外,还有马毅(翼人)、马学功(马丁)、韩文德(撒玛尔罕)、马梅英等优秀中青年诗人。在散文创作上有马学功、韩新华、韩文德、马梅英。就体裁而言,有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文学剧本等,据不完全统计,发表在全国报纸杂志的诗有1400余首,散文约70篇,小说20余篇,报告文学十数篇,文学评论30余篇。其中,诗歌创作占绝对优势,全国性刊物《民族文学》创刊20年来,撒拉族作家发表的作品居人口较少民族首位,而且以诗歌为主。撒拉族的诗歌创作在人口较少民族文学创作中已处于领先地位。

进入21世纪以来,很多作家的创作势头更猛,作品不断在《诗刊》《中国作家》《民族文学》《诗选刊》等国家级刊物发表,在全国文坛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微澜。马丁获得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韩文德连续获得青海省第六届文学艺术创作奖和《青海湖》文学奖以及其他奖项。翼人的作品选入《香港大陆青年诗人诗选》《1991年诗歌导读丛书》《第三代诗人诗选》《西部交响曲》等多种诗歌选集;组诗《古栈道上的魂》曾荣获青海省首届青年优秀作品奖,《蜃景:题在历史的悬崖上》曾荣获全国首届当代文坛力作一等奖,诗集《被神img110放逐的誓文》荣获第四届(1988~1991)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长诗《遥望:盛秋的麦穗》荣获青海省第四届文学艺术创作评奖优秀作品奖;2010年又获得“中国当代十大杰出民族诗人”称号,评委会如此评价阿尔丁夫·翼人的诗:“阿尔丁夫·翼人的诗歌富有信仰的灵魂,如血脉一样尊贵,他以30年对诗歌的坚守与勤奋创作承袭了伟大的撒拉族的精神气质。在他诗歌庞大的心灵气象里,我们能够感知他的赤诚与深厚的精神依托。他由此成为青藏高原上独树一帜的优秀诗人。阿尔丁夫·翼人的诗歌,是对生命信仰的提炼与锻造,他的诗歌形如预言,属于久远。由于阿尔丁夫·翼人重要的诗歌成就,特授予中国当代杰出民族诗人诗歌奖。”2011年1月26日,翼人发起成立了青海民族文化促进会,这是为繁荣文化作出贡献的良好契机,文化界的人士对他寄予很高的期待,希望以他为会长的促进会扎扎实实做一些促进文化的工作,联合广大文化工作者,在搞文化活动的同时,多出文化产品,尤其是精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文艺和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艺事业和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方面,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处处长马盛德研究员作出了贡献。他长期从事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和宗教舞蹈研究,著有《人神共舞——青海宗教祭祀舞蹈考察与研究》(合著),撰写《西北地区撒拉族、回族、维吾尔族婚俗民间舞蹈比较研究》《论回族宴席舞的式微》《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的回顾》《古代舞蹈的当代遗存——於菟》《藏族舞蹈在藏戏艺术中的运用与发展》《热贡的“巫风舞祭”》《从“堆依奥依纳”的消失看撒拉族艺术发展缓慢的原因》《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动作》等论文数十篇,发表或转载于《西北民族研究》《回族研究》《文艺理论与批评》《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重要学术期刊。曾任文化部第二届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委,《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舞蹈学科分支主编,第六届全国舞蹈比赛评委,2004~2005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评委,第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委。鉴于其突出贡献,现为国家重点课题“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专家组成员,主持“西北民间舞蹈数据库”课题。

(三)书画领域

在书画领域,甘肃省政协书画研究室高职画家陈珊长期从事美术教学和国画创作,其国画作品获全国画展优秀奖并被国家收藏。所辅导的青少年美术作品获得国际奖项和全国一等奖、优秀奖等,本人作品曾参加国内外美展获奖并被编入《92’中国美术家专集》《现代中日美术通鉴》等。作品被日本、瑞士、英国、美国等国收藏。作品主要描绘中国西部边塞风土人情、画风深沉浑厚而悲壮。出版有《陈珊画集》《陈珊甘南风采集》和《陈珊桂林速写集》等,多件作品被国家文化部、人民政协及海外文化部门收藏。1982年《撒拉人》获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佳作奖,1993年《荒野春韵》获1993年中国西部画展优秀奖,1996年《河州古韵》获中国青年国画大展一等奖。1996年《96’甘肃首届当代中国画展》优秀奖,2002年《奶香醉人》获中国西部风情画展优秀奖。

(四)舞蹈领域

在舞蹈领域,董淑琴贡献了毕生的精力。1966年被选拔到青海民族歌舞剧团,1971年转为正式演员。1983年,青海民族歌舞团到塞浦路斯、土耳其、突尼斯、马耳他等国访问演出,参加迦太艺术节,其中《阿丽玛》等舞蹈在演出中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并得到高度的评价。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阿丽玛》入围被选中,并在人民大会堂为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1987年,担任舞蹈编导。1996年秋,循化举办首届“撒拉尔艺术节”,编创了《奥土斯山魂》18人男子群舞,舞蹈演出后在撒拉族中引起较大反响。2004年,她和焦福才同志编创了《撒拉族婚礼》舞蹈,参加了青海省文化旅游节,深受观众的好评。

2001年大型民族组舞《高天厚土》(编导之一)荣获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金奖。2001年撒拉族舞蹈《天池梦》(编导)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一等奖。2005年编创的《阿哥的悄悄话》荣获全国民族民间舞蹈优秀作品展演,荣获编导十佳荣誉证书

三、体育方面

1986年,国家体委授予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篮球之乡”称号。

2005年8月6日,循化县成功承办了中国青海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来自美国、德国、韩国3个国家22个地区37支游泳队共300名运动员参加比赛,组织清水、积石、查汗都斯3个乡镇130余名撒拉族水手进行了泅渡、皮筏、木洼等水上精彩表演。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大赛形象代言人、横渡勇士张健亲临现场助兴表演,中央电视台、青海电视台对赛事进行现场直播,33家新闻媒体、新闻网站予以报道,向外界宣传循化,为扩大循化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对而言,撒拉族成员大多体质较好,加上其民族性格刚强,荣誉感强,故竞技体育较发达,在历次各级各类体育比赛中屡屡获胜。

1965年11月,青海省农民篮球赛在湟源县城关镇举行,循化县男子篮球队荣获冠军。

1972年5月,青海省青少年田径选拔赛在西宁举行。循化12名少年儿童组成代表队参加。撒拉族少年运动员韩兴邦获乙组手榴弹投掷全省第1名,女子乙组马金兰获跳远第3名。6月,省体委举办全省少年乒乓球赛,循化县获少年男乙组、女乙组、儿童组女子3个团体第1名。

1977年6月,青海省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在西宁举行,循化县派19名男女运动员组成代表队参赛。撒拉族运动员陕永祥获少年男子800米第1名,撒拉族运动员马智德获少年男子甲组3000米第1名。1978年8月,海北州浩门镇举行青海省第八届中学生运动会,撒拉族运动员马智德获男子甲组5000米第1名、3000米第3名。

1979年6月,循化县选拔45名男女运动员组成代表队,参加青海省第七届运动会,撒拉族运动员马智德获男子甲组5000米第1名、3000米第3名。1984年5月,全省农民篮球赛在乐都举行,循化男子篮球获第1名。7月,在海西州举行的全省青年篮球赛中,循化篮球队获冠军。

1999年9月4日,全国第6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在北京召开,循化9人组成的撒拉族传统体育项目牛皮筏代表队,夺得水上牛皮筏表演二等奖。

2001年8月,选拔24名运动员和10名教练及工作人员组成代表团,参加全省第二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参加4个竞赛项目和1个表演项目角逐。在摔跤比赛中,撒拉族运动员韩舍木素获90公斤以上级别冠军。是年7月18日,省十三届运动会少年组篮球赛在循化举行,来自西宁(区、县)及海东地区7个代表队参赛,循化代表队获男子组冠军,7名运动员被授予优秀运动员称号,1名获优秀裁判员称号,1名获优秀教练员称号。

8月,循化县选拔35名运动员,教练员组成代表团参加在西宁举办的省十三届运动会田径比赛项目,获63公斤级自由式摔跤个人第1名,获竞走、长短跑第2名4人。其中马晓伟的摔跤成绩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省运会共获6金4银的最佳成绩,创循化体育运动史之最。

2003年初,全省农民篮球邀请赛在湟源县举行,循化农民篮球队获冠军。

2005年7~8月,循化县承办了第四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第八赛段的比赛和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两大赛事,承办了6州9县15支篮球代表队参加的全省农牧民篮球锦标赛。

值得一提的是,在竞技体育领域马明善为中国的体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自1964年至2002年在青海省体工大队历任运动员、教练员、主教练,培养省、市、地、县教练员212名,培养全国冠军88人次。他由一名摔跤运动员成长为一名优秀体育工作者,是撒拉族贡献给全国的杰出体育人才和文体活动的积极倡导者、参与者,为活跃撒拉族文体活动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撒拉族中也涌现了一批法律工作者,他们为极力推进法治建设,维护司法公正,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做出了不凡的业绩,青海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马德良、青海省民和县人民法院院长马有诚、青海省海东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马少云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原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马有功大法官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马有功历任青海省循化县人民法院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庭长、副院长、院长,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县政府副县长,县委副书记、书记,青海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主任等职,1988~1998年间任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青海省法官协会会长,中国法官协会常务理事,现任最高人民法院咨询委员会委员。他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为社会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但就国家层面和社会影响来说,最值得骄傲和欣慰的是在任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的10年间,积极推行公开审判制度,为国家法治建设,为维护司法公正作出了特殊贡献。

马有功院长不负人民的期望,为了维护宪法的尊严和司法公正,大胆推行公开审判制度。他首先进行深入的研究,做了理论上和法理上的充分准备,发表了《论公开审判》《认真贯彻公开审理的宪法原则》《关于执法环境中的问题及对策》《努力改革审判方式,坚持和完善公开审判制度》《狠抓业务建设,确保严肃执法》等高水平的论文,同时,他认为,要提高思想认识,首先要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的认识。他亲自动手动员组织,重新学习《宪法》《法院组织法》和《拆讼法》,联系审判实际讨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全面落实公开审判制度,在全省各级法院大力推行公开审判制度,省法院率先以死刑案件公开审判为突破口,一扇公开审判的改革大门从此打开。从这扇门折射出的,是中国民主与法治点滴前行的进程。

从此,马有功的事迹在中国司法界传开了,他成了名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东方之子》栏目报道了他的事迹。《中华英才》两次刊载了马有功的事迹,并被收入《当代世界名人传》《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少数民族名人录》《中国改革者风采录》等。

【注释】

[1]费孝通:《费孝通文化随笔》,群言出版社,200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