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实践本体论”的三种理论观点述评

对“实践本体论”的三种理论观点述评

时间:2022-09-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实践本体论”的三种理论观点述评王晓晓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立足于“现实的人”,坚持实践本体论。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本体论的三种理论形态总的来说,“现实的人”本体论思想是马克思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属。依据对实践范畴的理解不同,我国理论界中的实践本体论,大体有“实践生存论”的本体论、“实践生活论”的本体论以及“从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理解的”实践本体论这三种理论观点。

对“实践本体论”的三种理论观点述评

王晓晓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400715)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立足于“现实的人”,坚持实践本体论。基于对实践范畴的不同理解,实践本体论的形态又各有不同。文章阐述了从探讨实践概念和人的现实生命之间关系的生存本体论,从人的生活和自由角度谈论的生活本体论,还有从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思维逻辑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本体论这三种主要形态以及它们的意义。这些思想都能推动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繁荣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实践本体论 思维方式 生存本体论 生活本体论

“本体论”是哲学理论中说明什么是世界本原或本性问题的部分,它是关于存在的学说。马克思在对旧哲学的批判和构建新的唯物主义的过程中,阐述了不同于西方传统本体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思想。目前国内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主流分法,是分为以物质作为整个世界的本原,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的“物质本体论”和从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主体改造客体的对象化活动出发来探寻人类世界的本质,即人类世界的本体问题的实践本体论。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把感性的对象性活动理解为现实的人的存在,理解为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坚持实践本体论,把物质统一性作为人的实践活动的前提。在实践本体论中,基于对实践范畴的不同理解,实践本体论又有从探讨实践概念和人的现实生命之间关系的生存本体论,从人的生活和自由角度谈论的生活本体论,还有从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思维逻辑去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论等理论形态。学术界关于实践本体论的这三种理论形态的发展完善,不仅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繁荣,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还有利于推动“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发展。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还是“实践本体论”

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大改革的发展,相应地,指导这个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相应转变。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在当时的传统的教科书中,被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两大部分。物质本体论认为,恩格斯早在枟路易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枠中就有关于“世界本原到底是精神还是物质”并以此划分为两大哲学阵营的论断:“凡是认为精神对自然界来说是本原的,是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对自然界来说是本原的,是唯物主义。”[1]以及他的那句著名论断:“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他们认为,现实世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物质是这个世界的共同基础和本质。列宁对物质的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本体,应该是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本质或本原,这样的本体只能是物质。因此,在作为整体的世界中,实践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组成部分,不可能成为本体。然而,物质本体论没有看到,“标志客观实在的范畴”的物质,显然不同于具体可见的单个“物质”,它只是抽象的物质。“范畴”追根到底也应该是精神层面的东西,这其中离开了具体的人,没有强调实践的人的作用,也不能解释具体历史的发展。马克思本人并没有直接使用本体论这一名词,恩格斯、列宁的观点也不是马克思本人的本体论观点,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物质本体论是难以成立的。

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实践的“关于属人世界的本体论”,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把物质统一性作为一个既存的、内在的前提,物质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前提,实践是人改造世界的活动。他所说的人,是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他所说的实践,是现实的人的实践,而这种关于现实的人的实践的观点,正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活动性理论和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理论的综合和改铸,其结果是对象性活动原则的形成,也就是感性的对象性活动是现实的人的存在,也是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没有一个比“人的现实的自然界”更广泛的世界,自然科学所指证的自然界也是以人和现实存在的世界为前提和基础的。对象性活动原则为人们提供了与人的生活世界相适应的现实解释原则,解决了人和自然、思维和存在、存在和本质、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抽象分离和对立的问题。马克思为我们提供的从实践去理解人类世界的本体,从现实性而不是抽象性去把握属人世界的本质,开拓了人类哲学对世界把握的新境界,从而使人类哲学对世界的把握进入了全新的领域,把握人类世界的本质即本体问题。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本体论的三种理论形态

总的来说,“现实的人”本体论思想是马克思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属。实践范畴的含义包含三个部分。第一,实践是“真正的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真正的“人的感性活动”,是人的感性活动中的“革命的活动”。第二,实践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是主体能动的对象化的活动。它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的双重对象化活动,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相互转化、辩证统一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主客体相互规定,主体通过实践改变客体对象,在此改变中,主体本身也实现了改造。第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人在实践中生成和展现着人的本质和人的世界,同时,人的本质、人的世界又会使人的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依据对实践范畴的理解不同,我国理论界中的实践本体论,大体有“实践生存论”的本体论、“实践生活论”的本体论以及“从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理解的”实践本体论这三种理论观点。

2.1 “实践生存论”的本体论

“实践生存论”的本体论主要是通过探讨实践概念和人的现实生命之间的内在关系来把握实践。按照马克思的理解,实践是人创造自己需要的生活资料即人的对象世界,并且把自己创造为人即实现人的自我生成和自我创造的活动。它是一种自觉地创造人的生存价值的目的性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一方面人改造外部世界,使之成为人的活动客体;另一方面也改造了人自身,人由此成为自身活动的主体。人的实践性是人为之人的基本规定性。以人的“生存”为出发点,实践作为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关注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人类历史就是关于人的历史性存在的自我意识理论。“实践生存论”的本体论实际包含了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实践作为人的生存方式是在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历史中体现出来的,实践就是某种抽象的直观活动或者客观活动;第二,由于实践观点以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作为人的存在规定,理解人的本性要从人自身的实践活动去理解,人在实践活动中应该被视为自己活动的目的和创造者。人作为人的生存活动和存在本性,是一种“自我规定”的本性。“人的现实生命”作为自己最本原的理论基础。“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地活动。”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出发去看待哲学,人的现实的生命活动是区别于动物的生存本能的生命活动。他把寻求现实的人的生命作为最重要的理论目标,人在实践过程中的“生活”活动,目的是在于使世界满足人类本身的需要,就如马克思所说的“把自己的生活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的活动,并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把对整个哲学“为何存在”的追问诉诸“人是怎样的存在的”追问,把整个世界变成对人来说是“真善美”相统一的世界。

相对于传统的物质本体论,“实践生存论”的本体论以人的存在为出发点,一方面凸显了当代哲学的自我理解,即把哲学视为关于人类存在的自我意识理论,马克思关注人的生存方式,关注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实践作为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人类在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造成了现实世界即自然世界和属人世界的二重化。要全面深入地理解实践,就需要从人的“生存”出发,这样也避免了只把实践理解为某种抽象的“客观活动”。从另一方面讲,还凸显了当代哲学的价值取向,它以理论的方式表达了人的“本真性”存在的哲学诉求。马克思从人的活动本身来确定人的本质和历史的内涵,把“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对象化的实践视野作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实践是规定人的本质的活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的自然界,进而改造人本身的活动。”[3]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类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的历史。

2.2 “实践生活论”的本体论

“实践生活论”的本体论从感性活动和人的自由出发看待实践。人的自由是人的本质规定,这是本体论的根据。感性生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视域,“人们的现实生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视域,从本体论层面上看,立足于人之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关系活动探究生活主体的本质是马克思的一个理论支撑点。马克思在批判青年黑格尔哲学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地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的反对并改变现存事物”。在这里,马克思哲学中的“现实生活世界”就是马克思“改变世界”的理论视域。他把人的解放和自由问题根植于人的现实生活之中来考察,把对现实生活的批判与改造作为实现人的解放与自由之根本路径。进入到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生活”,并不是被哲学家们抽象化、泛化意义上的人的“生活”,而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的生活,马克思从一开始就是从生产中无产阶级的活动出发的。生活的本质是生产生命的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展开。马克思在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枠中就指出:“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活动。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活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4]人的生活即是自己创造生产自身生命的活动。认识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并使这种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并且“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实践生活论”的本体论超越了黑格尔把生活观念化、抽象化的路线,强调现实生活第一,不是现实生活符合观念逻辑,而是观念逻辑要符合现实生活逻辑,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也超越了费尔巴哈生活只指自然的、抽象的类人的生活。强调生活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生活。生产生命的活动是人为之“生活”的实质,生产成为生成“生活”的根本,凸显了“人的生路”的内在规定。从人的感性活动和自由理解诠释实践,与传统的本体论对“人”的本质之研究不同,马克思从人之所以成为人的社会关系为切入点,进而在社会存在论层面上深刻揭示了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和人的目的性。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实践的目的就是要在人类“自主创造”活动中,不断改变人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不断提高人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造就全面而又和谐发展的个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3 “从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思维逻辑理解”的实践本体论

“从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思维逻辑理解”的实践本体论是立足于方法论的维度,从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思考、理解、诠释和评价“人类世界的本体”的本体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思维方式产生以前,黑格尔的思辨思维方式把先前旧世界观的抽象统一转变为思辨的对立面的统一,费尔巴哈是以人本思维方式把先前旧世界观的抽象性转变为直观的现实性。从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不是强调“对实践的理解”,而是强调“从实践去理解”人类世界的本质或本体。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是由自然世界和实践生成发展的人类世界的对立统一体。自然世界指未纳入人的实践活动范围内的自在自然,人类世界指在自然世界的基础上,由人的实践活动生成发展的人化自然、人类社会、人类自身和人的思维等对立统一的属人世界。自然界相较于人类世界来说,具有抽象的自然时空上的先在性和优越性,人类世界及其组成部分的每一部分发展都依存于实践所扩大的自然世界的基础;还具有实践逻辑的优先性,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世界,但实践作为双重对象化活动,离不开自然世界所提供的劳动对象。人类世界是相对于人的活动来说的现实世界,它既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对立统一体,又是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对立统一体。只有从人的实践活动的现实性去理解,才能理解只有人类世界才是人的现实世界。只有从实践理解人类世界的实践本质,从主体活动的实践方面,理解人自身,人类社会和人化自然的生成发展的实践性,去理解作为人的本质规定性的能动性和自由性,才能使人在自己的活动中,既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又能尊重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到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从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不同于以前的物质本体论采用的唯物辩证或辩证唯物的思维方式,以单纯的自然物质作为本体,把人归结为物,忽略了作为人的本质规定的能动性和自由性,也不同于黑格尔的思辨思维方式思考本体问题,把“绝对观念”的本质看作是人的思维,把人的内容看作是存在的存在的学说;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维方式,仅把人理解为抽象的直观的“类”的本质学说。把以前哲学的抽象性转变为合理的现实性,抽象的同一性转变为合理的现实的统一性。也不是“实践生存论”和“实践生活论”的本体论的主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实践,而是强调从实践去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相关问题。

3 实践本体论几种理论形态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论的几种形态研究都深入人的现实生活,以人的实践为根基,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从理论层面上讲,首先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本体论的完善,深化了对传统本体论的变革和整个哲学观念的现代变革,使哲学的本体论回到了追求人的“本真性”的形态,更好地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其次,马克思通过透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的对抗性,以及分析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性总结出科学的理论指导我国现代化的建设,实践本体论的几种形态的发展和完善也促使我们能更好地利用哲学这个精神武器,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从现实意义的层面上看,首先实践本体论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能不断提高人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坚持发展个体而又和谐的个性,对于和谐社会中*导的“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其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论作为理论指导形成一种新的理解人和人的方式,构建科学的社会发展机制,推动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建英,俞吾金.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8.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孙正聿.本体论的反思与表征——追问和理解哲学的一种思路.哲学动态[J].2001(3).

[5]倪志安.论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探索[J].2011(2).

[6]杨楹.生活与自由——我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研究[J].2006(1).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

[2]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8.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0.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