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时间:2022-09-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七大报告将科学发展观对发展实践的指导地位界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这些发展理念,对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指导意义。自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党和国家陆续推出了一系列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适应的方针政策。这些战略部署,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并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就要着力推进改革开放。

二、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地位是就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而言,指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理论对发展实践的指导地位。十七大报告将科学发展观对发展实践的指导地位界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地位源于其内在的质的规定性,即科学发展既为理论形态,又为实践形态,是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的有机统一。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特质。列宁指出:“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义’中去。”这就是说,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一方面,它必须也必然具备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实践性特征;另一方面,它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贯性要求。科学发展观既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论在当代中国具体化,又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化,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科学发展观就是紧扣着时代脉搏,紧贴着实践发展,不断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又不断指导我国发展实践,而形成和确立的科学发展理论,是用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又用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的结晶。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就根源于它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内在统一,根源于它具有显著的实践性特征。

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首先表现为形成了科学的发展理念。这就是:以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推进“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些发展理念,对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又体现在推动科学发展的具体方针政策上。方针政策是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科学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主要通过体现其理念的方针政策来实现。自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党和国家陆续推出了一系列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适应的方针政策。十七大报告不仅集中阐发了这些方针政策,又作出许多新的战略部署。比如,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出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方面的转变;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改善民生和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提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建设目标等等。这些战略部署,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并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

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还体现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性要求上。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条要求,这四条要求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保证,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并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一个基本原因,就在于它与基本路线的要求具有一致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而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所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做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而深化改革开放,要求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等,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而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使党的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政治和组织保障。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就要着力搞好宏观调控。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根据不断变化的经济运行情况搞好宏观调控。近两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之所以能够成功扭转某些被动局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适时提出并实行宏观调控政策,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从当前经济运行的总体情况看,宏观调控工作不能放松。关键是要根据经济运行的变化,把握好调控的方向、重点、时机和力度,改进调控方式方法,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和持续较快发展。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积极扩大消费需求,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进一步消除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就要着力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仍处在攻坚阶段。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坚持以改革推动各项工作,把深化改革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用改革的办法消除阻碍经济发展和造成经济不稳定的体制性根源,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要继续推进农村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推进财税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力求在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上取得新突破。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经济体系,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继续积极合理利用外资,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抓紧做好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的各项工作。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协调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就要着力建设和谐社会,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和改善对构建和谐社会各项工作的领导,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不断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认真研究和解决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着力点: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首先是要发展经济。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与要求,经济的发展最能体现与符合人们的最本质要求。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就是在具体行动中实践科学发展观。在21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更要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无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进步,还是国际竞争、民族生存,都必须依靠发展。不发展经济,就没有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谈不上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要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搞好经济建设,特别要积极实施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科技效益型经济。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环节:坚持“五个统筹”。“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就是兼顾,统筹就是整合,统筹就是协调。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毫不动摇地做到“五个统筹”,最大限度地兼顾到各个方面,其结果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能顺利实现。“五个统筹”的根本点是统筹兼顾,这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过程中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在形成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以来,我们党在把握全局、统筹兼顾问题上的理论和实践都有了新的重大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党面对的社会利益主体更多,领域更广,利益关系也更复杂,因而对统筹兼顾的要求也更高更全面。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去统筹各方发展,就能促使这些矛盾的各个方面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五个统筹”的重要方针使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有了更加明确的切入点和现实途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和西部地区。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立足于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尊重每一个人的创新愿望,维护每一个人的创新权利,支持每一次创新实践,重视每一项创新成果,努力营造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社会氛围,使广大干部群众把潜在的能量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必须切实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增强公民的法制意识,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我们要正确处理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与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之间的关系,及时化解和消除不稳定因素。必须大力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风气,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动力源:不断创新。勇于创新并善于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中国共产党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并具有创新传统的伟大政党。落实科学发展观尤其需要创新,观念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政策创新和环境创新等是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创新关系链,它们构成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创新网络。一是在结合中创新。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一个在结合中创新的范例,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必须结合不断变化的实际、结合各地的不同情况进行大胆创新和实践。二是在比较中创新。科学发展观就是把中国的发展问题放在世界范围的横向比较以及与中国自身发展的纵向比较中得出的科学结论。三是在扬弃中创新。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对传统发展理念进行扬弃和超越,既要继承历史上的成功经验,又要摒弃与经济、社会和自然发展规律不相适应的东西。四是在实干中创新。五是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创新,就是通过人才资源的开发与管理,通过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局面,把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保障: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形成更为有力的保障。在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国内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的条件下,我们党能不能从容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能不能维护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党能否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上的与时俱进,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按照这一原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对于确保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实践、不断提高的过程。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和评估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永不自满,永不懈怠,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进一步增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按照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要求,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坚持科学发展规,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发展,如果我们不加快发展,就会落后,甚至会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因此,始终一心一意谋发展,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协调,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资源一代接一代地永久利用,保证人类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总的来说,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造福人民的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是整体推进的发展观,是坚持和平发展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以高效益发展为前提,以协调发展为中心,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的统一。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要义;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重要时期,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键在于把以人为本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出发点。发展的出发点是否正确,直接决定着发展的思路、手段、目的是否正确,最终决定着发展的效果是否有价值、是否有意义。

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主人翁地位,不仅体现在宪法所规定的各种民主权利上,而且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谋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仅使人民群众得到眼前的实惠,而且有利于长远发展,有利于创造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一切发展都必须依托人的主动性。以人为出发点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必须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具体转化为人民群众参与发展、支持发展的强大力量。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如果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就不可能取得成效,更不可能持久进行。依托人民群众的主动性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就要注重把发展这个主题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与创造精神。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目的。一切发展都必须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发展先进生产力,建设高度物质文明;发展先进文化,建设高度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高度政治文明;不断解决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的都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对人民的利益实现有利,是判断发展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发展是否正确的根本尺度。

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现在,中国的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并将进一步证明,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我们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切实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由于近代以来中国落后于世界历史的发展,由于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张中制造的二元化格局,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的生产和发展一直陷于困境、举步维艰。毛泽东说过,自从先进的中国人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才真正找到了“救中国”的道路。同样,中国共产党在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程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找到了“发展中国”的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表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在中国共产党、关键在中国共产党,而党实现领导核心作用的根本在于保持指导思想上的先进性并在武装全党中达成共识。

用先进的指导思想武装全党,本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它不仅表现为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回答不同的历史课题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科学理论体系,也表现为在大致相同的历史条件下针对阶段性特征所形成的新的共识。20世纪70年代以来,和平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一切政党、一切社会制度都在其面前决定取舍。正是在回应时代主题的挑战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两大理论成果,通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继续引领着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今天,中国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新阶段的转折点,即面对发展以后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邓小平曾富有远见地指出,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我们不但要关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同时要更加注重发展的质的提升;不但要关注社会财富的创造和涌流,同时要更加注重社会利益的分配;不但要关注“突出重围”、“闯出一条路”,同时要更加注重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协调;不但要关注经济实力的增长,同时要更加注重社会各方面的均衡发展;不但要关注群众的基本需求的满足,同时要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等等。面对新形势、新特点、新任务,我们必须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在发展观上形成新的共识,并用以指导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局。准确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指导思想的新发展,坚定不移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这是当前和今后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我国今天发展所面对的新阶段,是以往发展的继续;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改革发展实践的科学总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红线,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内核,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基本思路。虽然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会突出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但其在精神实质上的一致性则是明确无误的。就现实挑战而言,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矛盾是在取得了长足发展基础上的矛盾,是朝着更好更快发展目标前进中的矛盾,因而是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才能得以解决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性提高,不仅为今后的改革攻坚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而且增强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加大了创造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的分量。准确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首先要正确判断形势,全面估量我国发展的现状,增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信心。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到现阶段,格局有新变化、矛盾有新积累、困难有新表现。我们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不仅有已经明显表露的,如“三农”问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自主创新等,还有难以预测的,如国际环境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国际市场的走势等;有些是发达国家已经走出的困境,如污染、城市化等,但由于初始条件不复存在而不能照搬,有些则是没有任何成功先例的崭新课题,如和谐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许多中央已有明确思路和周密部署的,如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和城乡二元结构问题,通过“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等解决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通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等。如何结合各地实际加以贯彻,还存在着认识不清、心中无数、应对不力的状况。这些挑战所涉及的深层次矛盾,都必须通过切实可行的改革去解决。改革的攻坚战已经绕不开、躲不过,势在必行。因此,应对挑战不仅是承认困难、解决问题,更是一种战略眼光、一种精神状态、一种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准确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充分认识到我们面对挑战的复杂性、问题的新颖性,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科学发展观提出至今已有两年,仍然存在着认识不足、贯彻不力的问题,显然与对新的阶段性特征之“新”的估量不够相关。从根本上说,我们今天所面对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以后如何进一步加以完善的挑战,是初步发展以后形成的新矛盾、新问题的挑战,是朝着新目标、新方向前进中出现的新情况、新任务的挑战,也是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去闯新路、开新篇的挑战。

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思想,具有鲜明的党性、阶级性,具有明确的政治导向性。从党的指导思想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改革开放是同义语,没有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和没有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都是死路一条。面对发展新阶段的种种矛盾,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改革方向才能解决。我们必须树立的科学发展观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观,是以人为本、造福人民的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整体推进的发展观,是坚持和平发展的发展观。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发展观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我们一定要从这样的高度来领会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指导意义,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所谓统领,就是统率全局、引领各方。居于统领地位的,往往带有根本性的意义。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它科学地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具有根本指导意义。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认识。

科学发展观坚持和丰富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问题的一系列基本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它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为科学发展提供体制保障、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等重要思想,坚持和丰富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实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纲领和未来最高纲领的辩证统一,坚持和丰富了党的基本纲领;它对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我们党治国理政经验做出了新概括,坚持和丰富了党的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生动体现。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作为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科学发展观形成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系统认识,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在发展的目的上,它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强调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反映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在发展的方向上,它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向前推进,体现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在发展的要求上,它坚持又好又快发展,强调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途径;在发展的依靠力量上,它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把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统一起来,强调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深厚基础和力量源泉;等等。同时,它在发展的动力、发展的标准、发展的环境等问题上也都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思想。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必将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科学发展观为在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科学发展观创新了党的执政理念,丰富了党的执政理论。它强调以人为本,突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进一步指明了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基础;它强调科学发展,突出提高党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这一关键环节,进一步指明了党执政的根本任务和途径;它强调求真务实,突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进一步指明了党执政的根本准则和要求。同时,科学发展观还赋予党的先进性建设以时代内涵和历史任务,强调把党的先进性落实到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民主政治、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期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在思想上深刻认识统领的意义,在实践中牢牢把握统领的要求,不断提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这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根本保证。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恩格斯的这个精辟论断,同样适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应从认识论意义上完整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而且应从方法论意义上正确地领会和掌握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科学方法。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它所回答的是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从方法论的角度讲,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其一,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其二,做任何决策,都应立足于决策所涉及的各阶层、各群体、各地域人员的实际状况、实际利益和现实需求,特别应注重研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的实际状况,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充分考虑所做决策对他们的切身利益可能产生的影响。其三,在贯彻执行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有关决策的具体行为中,善待每一位当事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合法权益,注意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要严格按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有关决策办事,又注重人文关怀和人情味、亲和力,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简而言之,所谓全面发展,就是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注重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又要注重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和系统论方法在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上的具体运用与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键在落实“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努力把“五个统筹”落到实处。统筹城乡发展:正确处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中的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建立有利于克服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统筹区域发展:正确处理发展中的不平衡与平衡的关系,建立区域之间资源合理配置机制和互动机制,发挥发达地区的带动作用,加快后进地区的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整体进步的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有机统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防止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趋利避害,既发挥对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又防止由于对世界经济的过度依赖而影响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由于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因此,要推进事物的发展,必须着力把握和解决主要矛盾。但是,在抓住主要矛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而要坚持“两手抓”,实现事物内部诸矛盾发展的均衡协调。科学发展观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坚持正确处理中心与全面、重点与非重点、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注重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实现发展的均衡和协调,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本地区本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有机统一,既突出工作重点,又兼顾全盘;既巩固已有的基础和优势,又着力加强薄弱环节;既善于调动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又注重持续稳定发展,努力实现发展的均衡性。

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致力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力量,未来社会是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必须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相适应。人类依存于自然界、人和自然界应和谐相处,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彼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等重要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出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战略思想和重大观点,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科学发展观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广泛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贯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严密的内在逻辑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同时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科学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