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竭动力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竭动力

时间:2022-09-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再次,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的源泉。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改革开放坚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深化改革开放,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第三节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竭动力

改革和发展始终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大主题。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启动的改革开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可以说深刻地改变了我国发展的道路、发展的模式和发展的进程。正是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在新的征途上,只有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继续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一、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首先,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实践,中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最伟大的实践。社会主义是什么?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如何走向未来?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所做的,正是探索了一条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路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找到并探索出来的。改革开放首要的和基本的任务是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与经济体制的这种根本变革相适应,要全面推进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的改革。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经历一个从不完善、不成熟到相对完善和逐步成熟的过程。这种变化和发展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实现,需要通过改革加以推动,需要通过开放不断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加以发展。

改革开放已有30年的历程。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用三个“我们要永远铭记”,强调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是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开创和发展的,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对改革开放的探索和贡献,使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表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实现现代化。

其次,只有改革开放才能使社会主义国家真正发展。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是已被历史所证明的客观真理,但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则需要进一步研究。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证明,要使国家发展起来,只有社会主义这个前提是不够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实行改革开放是发展不起来的,即便一时发展起来了也是不能持久和不能巩固的。

苏联和东欧国家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其发展速度有一段时间是比较快的,前苏联曾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大国。但是由于不进行改革开放,形成了僵化封闭的体制,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普遍陷于经济社会发展停滞的状态,才不得不开始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但在改革中又发生了方向性的错误,最后导致了苏东剧变。

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几年,发展情况也是比较好的,但在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后,由于没有找到改革开放这条发展之路,还在继续沿袭革命时期的许多做法,大搞群众运动和政治斗争,结果发展道路极为曲折,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时,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而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由于实行了改革开放,国家迅速地发展起来了,30年来保持了年均9.5%的发展速度,现在已成为世界第四经济大国和第三贸易大国。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目前的不到3000万。世界上还从来未出现过如此大规模而持久的经济增长,也从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取得如此巨大的减贫成绩和发展成就。越南、老挝等社会主义国家,继中国之后也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同样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发展。事实充分说明,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使社会主义国家真正地发展起来。

再次,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的源泉。在新的历史时期,正是由于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才取得了巨大成功。新世纪新阶段,只有牢牢把握这一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进一步保持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和执行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改革开放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实惠。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当家作主权利得到保证,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状态、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时俱进、勇于变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讲求实效等成为社会思想意识的主流,迸发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积极性。

改革开放坚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广大人民群众从亲身经历和历史比较中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同时,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深化改革开放,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最后,改革开放是中国实现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中心工作的根本转变,使发展成为硬道理,成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上了科学发展的轨道。

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使我国经济发展充满活力,使人民群众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效益意识大大增强。

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折,既“引进来”又“走出去”,参与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与竞争,实现借力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式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

通过改革开放,我们的思想观念实现了从保守到解放、从僵化到开拓的重大转变,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持实践标准,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的要求搞好各项工作。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在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中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然要坚持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自觉走科学发展道路,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解放思想,科学看待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回望改革,我们既有收益也付出了成本。改革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出现一些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那种把问题和困难简单归罪于改革开放的观点,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脱离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借这些困难和问题而否定改革开放的看法是极端错误的。要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绝不能指望使用老办法,回归旧体制,只能用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社会经济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一种经济运行机制,是人类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创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有效抑制了市场经济的周期性起落,实现经济平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我国经济社会注入了以往一切时代都不可比拟的生机和活力。因此,我们必须要继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不断加强和改善国家宏观调控,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必须毫不动摇地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带发展。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联系日益紧密、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影响日益加深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要继续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树立全球战略意识,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建设开放型经济,把走出去和引进来结合起来,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着力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引进外资结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运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深化改革,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把坚持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证。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深化改革开放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复杂性,敢于攻坚,锐意进取,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开放,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开放的新突破,同时注重提高改革开放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开放措施的协调性。对认准的行政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制度、财政税收体制、金融体制、现代市场体系等领域和环节的改革,要坚决推进。同时切实加强对各项改革的总体指导、统筹协调和综合配套,努力做到改革方案周密稳妥、工作推进深入细致、风险防范及时有效。对关系全局、涉及面广的改革,一定要充分论证、科学决策,先行试点、逐步推开,并注重把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各项改革都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三、在进一步深化改革中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同构成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强大动力、基本要求和奋斗目标,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所在,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

按照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也就意味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继续推进全方位的改革。协调发展包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协调。这种协调也就意味着要改革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改革不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使之相互协调。

通过建立和完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开辟更加广阔的道路。我国既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也是一个改革中的大国。进入新阶段,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矛盾和问题也比较突出,如资源环境问题、民生问题、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等,这些问题反映了现有的各项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近几年,资源环境问题相当突出,反映了我们在资源要素领域市场化改革的滞后。资源要素价格长期不能够反映稀缺程度,助长了浪费性使用资源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增加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困难。民生问题是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相联系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老百姓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等问题凸显,主要在于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一个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公共服务体系。目前计划经济时代的公共服务体系尚未根本打破,新的公共服务体系仍在重构当中。收入分配差距比较大,既反映了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也反映了再分配体制的缺陷。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础秩序,只有规范的产权制度安排,才能产生规范的初次分配。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在再分配中扮演重要角色,但由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政府职能转变尚不到位,完善的再分配机制还未形成。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不高也反映了相关制度建设的滞后。如随着全方位融入全球化进程,我们的汇率制度和外贸体制改革滞后的问题开始逐步暴露出来。这些问题的解决仍然依赖于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仍然依赖于继续创造出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良好的政策和体制环境条件。如果不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就不能又好又快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继续发展和完善。

通过深化改革,努力实现社会和谐。一是按照社会和谐的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与改革之初相比,我国的社会结构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社会利益分化和利益博弈新格局。但与此同时,我们还未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社会利益整合和协调机制,社会管理方式还相当落后,不少方面仍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色彩。建设和谐社会,当务之急就是要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二是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胡锦涛总书记在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时明确指出:“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细细品味这番论述,我们可以看到,要实现社会和谐,关键所在就是要“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同时在改革中要“注重社会公平”,并力求使得“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这就对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改革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照顾到各方面关切,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里,不仅表明了党中央坚定不移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而且对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进行改革开放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改革的新要求正在逐步体现为各种具体的政策和措施。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4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