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和谐世界的提出及其内涵介绍

和谐世界的提出及其内涵介绍

时间:2022-09-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和谐世界的提出经历了一个过程,是国内政治理念中的和谐社会概念在国际范围内的延伸。一是和谐世界以承认全球化时代的差异和矛盾为必要前提。二是和谐世界以追求实现整个世界的和谐状态为理想目标。

二、和谐世界的提出及其内涵

在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主旋律的特定历史背景下,面对多样化的世界和多元化的文明,中国响亮地提出了和谐世界的重大倡议,标志着中国国际政治文明观的转型。

和谐世界的提出经历了一个过程,是国内政治理念中的和谐社会概念在国际范围内的延伸。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概念,它的完整表述首次出现在2004年的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建设和谐社会被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将和谐社会冠以“世界”两字,使这一提法不仅意味着要达成人与人的和睦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且要赢得国家与国家的和平共处。最早提出和谐世界概念是2005年4月22日,胡锦涛在雅加达的亚非峰会上发表演讲时,提出亚非国家之间应当建立政治上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经济上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文化上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安全上平等互信、对话协作。同时,倡导开放包容精神,尊重文明、宗教、价值观的多样性,尊重各国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自主权,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52]。2005年5月7日,中国外长李肇星在日本参加亚欧外长会议期间说,应继续加强文化交流,促进不同文明平等对话,包容共处,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53]。9月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见出席世界法律大会的部分国家、国际组织和港澳台代表时再次强调建设国际和谐社会,符合世界各国人民要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共同心愿。世界各国应该共同努力,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国际和谐社会[54]。9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鲜明地提出,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光明的未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55]。这是中国第一次在代表世界最高权威的讲坛上、以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名义,向全世界推广和谐社会的理念,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政府和人民的理想追求和世界目标:建设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标志着中国外交之世界理想的正式确立。

何谓和谐?这是理解和谐世界理念的关键。美国学者罗伯特·基欧汉在《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一书中区别了和谐与合作的概念。基欧汉认为,和谐是指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行为者的政策(追求自身利益而不考虑其他人)能够自动地促进其他行为者目标的实现,关于和谐最经典的例子是古典经济学世界中假设的竞争性市场。而合作是需要通过谈判过程(政策调整)将各个独立的个体或组织的行动变得相互一致起来。当行为者将它们的行为调整到适应其他行为者现行或者可预料的偏好上时,合作就会出现[56]。显然,在基欧汉看来,和谐是不需要政策调整努力而实现的一种目标状态。

根据《古今汉语辞典》的解释,和谐,是指和睦协调,《后汉书·仲长统传》说,政专则和谐,相倚则违戾。还有一个解释是指音韵配合得适当,匀称[57]。在古汉语中,“和”是由“禾”与“口”合并而成的,谷物称禾,禾在口边,丰衣足食,天地人和;“谐”字左边是“言”右边是“皆”,含人人有发言权之意。不难看出,如果说“禾”显示的是自然的整齐与成熟的话,“和”则强调的是认为通过调剂所达到的统一与和谐。谐,最初表示音调协调,搭配妥当。将“和”与“谐”放在一起组成词组则意味着使自然意义上的“和”通过调剂以致和谐,从而使和谐的概念演化成一个以兼容各种矛盾关系为前提,以调和矛盾关系为主旨,以建立一个相成相济的和谐整体为目的的深刻哲学概念。显然,追求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过程是一种“摆平对抗、缓和矛盾”的过程[58],在实现和谐的过程中,和谐并不排除矛盾,而是在矛盾中求发展。和谐不是一团和气,和谐内含着争论,和谐并不回避矛盾,和谐从根本上来说是在矛盾中求发展。那些试图消除一切矛盾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构建和谐社会不能回避矛盾,更不能害怕矛盾。和谐非但并不回避矛盾,而且不断在创造矛盾,内在着创造活力的充分焕发。和谐必须以整个社会活力得到充分焕发为前提。故而,强调和谐并非否定发展,而是以发展为前提的。

由此来看,构建和谐世界所强调的并非是和谐状态本身,而是追求和谐状态的过程。具体来说,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和谐世界以承认全球化时代的差异和矛盾为必要前提。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矛盾的对立统一是世界万物的普遍规律。因此,和谐世界并非是一种一劳永逸的无矛盾状态,我们不能把和谐世界看作是一个十全十美静止不变的社会状态,事实上这种社会状态从来没有存在过,也永远不会存在。那种将和谐世界理解成为一旦建立就永远存在的看法,是人们对和谐世界的最大误解。相反,和谐世界恰恰是以矛盾的存在为前提的,和谐世界观是一个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目标,一个矛盾解决了,必然会出现新的矛盾。在全球化时代,和谐世界建设所针对的正是当下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众多差异和矛盾,比如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局部战争、跨国犯罪等问题仍然影响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环境恶化、自然灾害、传染性疾病等,依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由于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南北差距扩大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外部因素,加之自身基础薄弱,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着不少困难,有的甚至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当下建设和谐世界,不能回避这些矛盾,而应该围绕这些矛盾,寻求解决这些矛盾的思路和对策。一旦这些问题解决了,还将会产生另外的其他矛盾,和谐世界建设的主题相应地进行改变。

二是和谐世界以追求实现整个世界的和谐状态为理想目标。和谐世界建设以承认全球化时代的矛盾为前提,立足于解决困扰当今世界的重大现实问题,并不意味着放弃和谐世界的理想追求。在积极应对重大现实问题的基础上,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提出了一系列带有强烈理想色彩的目标蓝图,比如主张政治上和平共处,相互尊重,就是世界各国有大小强弱之分,但无高低贵贱之别,在国际事务中应一律平等,共同参与解决,不能由一个或几个大国操纵、垄断,更不允许搞大欺小,富压贫,强凌弱;经济上互利合作,共同繁荣,就是注重共同利益的增加和由此决定的双赢和共赢,国际社会应该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两个合作,即“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特别是发达国家有责任采取切实措施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目标,使发展中国家在其中获得更多的参与权和利益,以免造成更大的贫富差距;安全上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就是在政治和军事上的相互尊重以及有限目标,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文化上对话交流,求同存异;就是增强包容精神,承认和尊重各国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差异性,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使各种制度与文明和平共存、和谐交往。所有这些理想目标在目前都是非常理想化的目标,在短期内是很难真正实现的。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中国所倡导的和谐世界观更多是一种新理想主义的方案,与老理想主义不同的是,它并不过多寄希望于人类社会的道德伦理和国际制度,而是在肯定国家追求权力、安全和利益的基础上,从双赢和共赢的角度寻求实现和谐状态的途径,在这一点上具有相当的可行性。

三是和谐世界体现的是一种新合作主义的思维,开辟了国际合作的广阔空间。贯穿和谐世界建设的主线索就是合作主义的思维,力求通过合作实现和平,通过合作谋发展。此种新合作主义思维的重要特征在于从不同共同体的共同利益出发,本着对双方都有利的原则,求同存异,实现共同的增量。在和谐世界观看来,并非站在强者的立场为强权辩护,也非站在弱者立场为弱者鼓呼,而是超脱于传统的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差异,真正站在全球共同发展的大局寻求广泛的合作空间,并不对任何一方存有偏见。和谐世界观的此种新合作主义的立场和思维,为扩大不同国家、社会、文明之间的合作开辟广阔的空间。

四是和谐世界的建设过程是不平衡性与平衡性的统一。在发展过程中寻求的动态平衡,不强求统一和绝对均衡,是和谐世界的内在要求。关于这个问题,毛泽东曾经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不平衡是普遍的客观规律,从不平衡到平衡,又从平衡到不平衡,循环不已,永远如此,但是每一循环都进到高的一级。”因此,构建和谐世界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针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不平衡和各种矛盾问题,胡锦涛明确指出,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59]。不难看出,中国的和谐世界观是平衡发展和不平衡发展理念在国际关系领域的生动展现。

综上所述,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显然要比那些“民主”、“人权”等裹挟着狭隘的国家私利的学说更加博大精深,更加具有远见卓识,更加富有亲和力和穿透力。它可以超越所有国家和地区在政治、宗教、种族、文化等方方面面存在的歧见,为更多的国家、民族和人民所接受——这或许正是胡主席建设“和谐世界”理论的世界性意义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