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主要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主要内涵

时间:2022-09-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主要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它是对当代社会发展新趋势的综合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创新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南。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扩大人民民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这些情况表明,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必须始终保持头脑清醒,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是:

(1)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4)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途径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又好又快发展。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发展,而发展必须要有新思路。科学发展观倡导的又好又快发展,绝不是只盯着国内生产总值,一味求速度、求增量,也不是撇开发展谈进步,而是兼顾“质”和“量”、“好”与“快”,在“质”中求“量”,在“好”中求“快”,克服以往在某些方面存在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当前利益、轻长远利益,重物质财富、轻精神财富的偏差,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质”中求“量”,在“好”中求“快”,就意味着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与人的发展之间必须讲求协调共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必须实现协调平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必须相互协调适应。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强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着力于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着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三,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改革创新,转变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切实节能降耗、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冲破、改变、革除一切阻碍科学发展观落实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重视制度改革和建设;必须坚持把创新精神贯穿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能够得到发挥,保护创新热情,鼓励创新实践,完善创新机制,宽容创新挫折,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第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良好的综合评估机制和政绩考核体系。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能否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对新形势下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一定要认真落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各项部署,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统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能力;牢固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政绩观,依靠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和监督机制,坚持把是否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是否遵循科学规律,是否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否对子孙后代负责,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根本标准。

科学发展观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是指导推进社会发展的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发展速度与效益、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改革发展与稳定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在大力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促进政治、文化、社会共同发展,解决好与经济增长相关的各种社会问题。科学发展观提出统筹兼顾的根本要求,把发展看做相互推进、系统协调的过程,强调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使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协调一致地运转。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以前瞻的眼光创新发展模式,健全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处理中心与全面、重点与非重点、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注重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实现发展的均衡和协调,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

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在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也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理论。科学发展观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环节,贯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工程的各个方面,坚持和丰富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党执政理念的丰富和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