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及内涵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及内涵

时间:2022-09-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在新世纪新的起点上,党中央及政府要继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具有统领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统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最初源于2003年初爆发的“非典”疫情和持续攀升的群众上访事件等社会矛盾。科学发展观提出以后,受到了国外媒体和舆论的极大关注。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1.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

在新世纪新的起点上,党中央及政府要继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具有统领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统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个重大战略思想,就是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最初源于2003年初爆发的“非典”疫情和持续攀升的群众上访事件等社会矛盾。“非典”使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我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农村发展和城市发展、东部发展与西部发展还不够协调。我们党同时认识到,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2003年8月28日至9月1日,胡锦涛同志在江西省考察工作时,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2003年10月14日,在党的第十六届三中二次全体会议上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随后很快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迅速形成了广泛的共识。

如果说“非典”疫情是科学发展观形成和提出的直接诱因,那么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更深刻的背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科学发展观是适应于新阶段新要求而提出来的;②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③科学发展观是在吸取国外发展经验、借鉴国外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④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我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发展观(徐崇温,2009)。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后,受到了国外媒体和舆论的极大关注。在党的十七大召开之时,日本共同社发表报道评论说:“胡锦涛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只重视经济发展在量上的扩大,转变为对生活质量和公平观等内容的关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这使得长期以来一边倒式的开发,开始向重视民生及民权的方向转变,大力推进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等各个领域的协调、平衡发展。”美国《新闻周刊》则针对在美国不时掀起的“中国威胁论”,用我们党的十七大强调科学发展观去说明中国正在全神贯注谋发展(施芝鸿,2012)。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学术界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研究基本都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党的十八大报告国家领导人讲话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的。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是这样表述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同时,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了4点要求:①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③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④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对统筹兼顾又界定了3个方面:①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简称“5个统筹”);②统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③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胡锦涛,2007)。

在党的十八大上,确定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全党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对于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意义重大而深远。

党的十八大报告还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立场、基本要求、根本方法等做了深刻阐述。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外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3.科学发展观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理论从20世纪70年代由国外学者提出,20世纪90年代兴起,其传播、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在世界上形成了普遍共识与重视。在理论界的不断探索下,其概念、内涵、基本特征等基本内容逐步形成。科学发展观是由我国提出的,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可见,科学发展观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尽管尚未为全球各国所共识,但其比可持续发展理论更科学、系统、全面、深入。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是全方位的,是一种更为全面系统的发展观;从时间维度来看,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阶段性成果;从空间维度上看,可持续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从内容上看,可持续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内涵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科学发展观不仅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协调发展、全面发展”的要求,更突出了发展的本质和目的是对人的关注。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煤炭工业、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国家的总体要求。因此,本书是在借鉴“可持续发展理论”思想的基础上,研究煤炭企业如何实现科学发展的问题。在后续煤炭企业科学力概念的提出、内涵分析、影响因素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对策建议等方面都要以该理论作为重要支撑。

科学发展观呼唤循环经济,尤其要确立循环经济的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循环经济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主要是通过对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节约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符合当今世界发展潮流。因此,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和全局行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