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意义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结合当代中国和世界新的历史条件,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我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十五”计划进一步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这个讲话中,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已经提出。这一发展观的明确表达,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课题,马克思和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提出的社会发展理论,揭示了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本质,揭示了人类社会运动过程及其发展规律,它作为客观世界全面、深刻、毫无片面性的发展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列宁的社会发展理论是揭露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根源,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本国实践和时代特点的分析,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列宁主义阶段,成功地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指导社会主义的初步建设;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社会发展理论。

毛泽东的社会发展理论,不仅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艰苦奋斗中把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引向社会主义道路,而且在20世纪50年代《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对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作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初步探索,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历史经验。邓小平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作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等一系列科学论断,就发展的目的、方向、动力、条件、要素以及战略、政策和措施的选择等作了充分的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进一步回答了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结合当代中国和世界新的历史条件,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我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发展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把握发展方向,解决实际发展问题的观点、思路和方法的新的理论概括。

▷13.1.1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发展观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总的看法,它回答为何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的基本问题,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这三个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它的提出有一个历史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发展问题即提上了中国共产党的日程。在这期间,中国共产党对发展问题进行了有益的大量探索,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同时也经历了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继往开来,实现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一战略决策,并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20》世纪90年代初,党中央又制定了快速、协调和持续发展的方针,特别是制定并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始注意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协调问题,开始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十五”计划进一步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但是,在实践中还是把经济增长,特别是GDP增长作为发展的核心,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重视不够。

新世纪之初,党中央根据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并把人的全面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作为中国发展的重要内容,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发展观内涵的深化。

2003年4月15日,胡锦涛同志在广东考察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在新世纪新阶段,包括广东在内的东部地区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我们要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积极探索加快发展的新路子,通过完善发展思路不断增创新优势;着力深化改革,通过制度创新不断增创新优势;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通过扩大对外开放不断增创新优势;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战略,通过科技创新和发挥人才效应不断增创新优势;坚持全面的发展观,通过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增创新优势。”[1]在这一讲话中,胡锦涛同志不仅明确提出了广东这个改革的先发之地要积极探索加快发展的新路子,通过完善、发展思路,不断增创新优势,而且第一次提出了“坚持全面的发展观,通过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增创新优势”。可以说,这是科学发展观的雏形。

2003年4月18日,全国防治“非典”斗争最紧张的时刻,《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起草组在北京成立,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担任起草组组长,国务院副总理任起草组副组长。18日,从广东回到北京的胡锦涛同志对起草小组指出: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新路子,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起来,把推进城市发展和推进农村发展结合起来,把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和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结合起来,把发展经济和保护资源环境结合起来,把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结合起来,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胡锦涛同志的这一重要思想,成为十六届三中全会报告起草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

2003年9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江西考察工作时说;“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新路子。”[2]这是胡锦涛同志在公开发表的讲话中首次使用“科学发展观”一词。

温家宝总理在2003年国庆讲话中指出:抗击非典斗争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就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坚持统筹兼顾,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应该成为我们长期坚持的重大指导方针。在这个讲话中,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已经提出。

2003年10月14日,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作了题为《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讲话。在讲话中他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一发展观的明确表达,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为了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2004年2月,中共中央在中央党校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温家宝总理发表题为“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强调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曾庆红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是关键。

在全党和全国已经掀起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高潮的情况下,2004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进一步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内涵和要求,对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进行了逻辑上清晰的规定,并对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也在科学上得到了确立。同时,胡锦涛同志就如何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

这样,科学发展观就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它不仅成为我们在发展战略上形成的一种重大对策,而且成为我们在发展理论上进行的一场科学变革,它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必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13.1.2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3]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科学体系,系统回答了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支撑、缺一不可的。

第一,全面发展是前提和基础。无论是经济社会实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还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必须做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基础,没有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片面地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不仅协调发展无从谈起,可持续发展也会受到很大的制约,甚至受到损害,人的全面发展更是不可能的。一些地方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速度,盲目上项目、办企业、搞投资,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挤占了群众的实际利益,某些项目的实施恶化了环境,给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因此,全面发展是实现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协调发展是根本保证。促进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客观上必然要求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必须以全面发展为前提和基础,但全面不等于协调,全面了也往往更难以协调。要协调,就要在全面中体现科学的比例,进行必要的平衡。协调发展,就是在发展中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事实说明,没有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就难以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也将落空。因此,协调发展是实现社会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

第三,可持续发展是内在要求。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国有13亿人口,资源相对不足,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多。如果走人口增长失控、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道路,当环境破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无法逆转的严重后果,最终给我们带来很多难以解决甚至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不仅制约经济社会的全面和协调发展,而且也制约人的全面发展。只有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统筹考虑,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全面和协调发展才有可能持续不断地向前,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我们在以往的建设中,上述方面产生的问题和矛盾已经引起了国内甚至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会生活表明,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全面和协调发展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四,以人为本是出发点与最终目的。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它指明了发展的目的,说明发展不是个人和小集团的经济利益,而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了中央领导一再强调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强调的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理念,这就是我们发展的出发点与最终目的。

第五,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互为前提和动力。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而人的全面发展必然推动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向更高的阶段迈进。人的发展越全面,一个国家或民族创造各种财富的能力就越强,由此带来的物质文化财富的增加,又会进一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形成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过程。这两个过程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越充分,物质文化财富就创造得越多,物质精神生活条件越充分,人就越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严密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上述几个层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发展观的内在统一。全面发展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协调发展是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和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是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与最终目的。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必然推动经济社会沿着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迈向更高的阶段,形成经济社会进步,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这种良性互动关系要通过科学的发展观体现出来,这就要求在明确发展的目的性以后把重点放在怎样发展,如何实现科学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问题上。

▷13.1.3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对党的执政目标、观点、原则和价值取向做了富于创造性的深刻阐发,是我们党对于如何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执政理念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是我们党执政的新理念。这种新理念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三大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全面、深刻地认识“三个规律”,关系到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科学发展观提出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坚持正确的政绩观,这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进一步深化认识的结果。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来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的结果。科学发展观作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观,它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一步深化认识的结果。三大规律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决定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体系。

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导方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有机体,这是一个重要飞跃,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重要的规定。概括地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二要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科学发展观实现了经济发展、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高度结合和协调发展,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抓住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的关键,是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针。正如中央领导同志所指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是统领我国经济生活发展全局的,因而也是统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好,‘五个统筹’也好,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从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等方面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社会治理,是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从社会关系、社会状态方面反映和检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成效,是从和谐的角度促发展。”[4]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的新的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学说包括:其一,关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发展包含着人从旧式分工和非人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的意思,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中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是统一的;其二,关注所有人的和每个人的发展,把每个人的发展视为一切人发展的条件,这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真实性;其三、关注人的当前发展、现实利益和人的长远发展、根本利益。我们党提出的发展观具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学说,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