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构与适应:中国社会组织内部治理路径

建构与适应:中国社会组织内部治理路径

时间:2022-09-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建构与适应:中国社会组织内部治理路径1.组织建构与治理能力培育面对中国的社会组织贵族型、平民型和草根型[1]的现状,其内部组织建构和运行治理模式等方面有很大差异,故而培育一个高效合理的组织结构及对其有效治理模式的必要性日益突出。在社会转型和重庆市城乡统筹的社会变迁环境中,社会组织要保障自身发展,通过自身努力,通过提高治理

第一节 建构与适应:中国社会组织内部治理路径

1.组织建构与治理能力培育

面对中国的社会组织贵族型、平民型和草根型[1]的现状,其内部组织建构和运行治理模式等方面有很大差异,故而培育一个高效合理的组织结构及对其有效治理模式的必要性日益突出。国际上对于社会组织建构和治理模式一般的实行“董事会型”。这种组织模式对于中国社会组织而言主要是那些具有相当实力的法人组织(即贵族型)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贵族型的社会组织处于一种“半官型”的状态,无论哪方面都处于优势地位,但“科层化”倾向明显。如重庆市于2007年率先在全国开展了“去行政化”改革,实现社会团体的价值回归。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新的问题:“将‘市场的归还市场’之后,政府对社团组织的监管却没有减弱。缺乏必要谋生手段的社团组织断奶之后,如何在法律规范的阳光下茁壮成长?”[2]这就迫切使这些社会组织转型,完善组织建构,激发组织活力。“董事会型”的组织模型,应该成为这些社会组织(包括具有法人资质的行业协会)发展的一个方向。对于草根型的则要尽快取得法人资质,得到法律保护,提升组织的建构、运作能力等。2012年7月广东省委、省政府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的方案》,严格限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社会组织兼职。

在中国城乡统筹发展中,社会组织在组织建构和自我治理能力的提升,还表现在对自我评估能力的培育,这能够防止出现公共物品供给过度、成本上升、预算最大化倾向、组织内部出现私人目标等负面后果;有利于提升和监督组织的共同的价值观、管理技能和业务开展技能、信息网络建设系统、领导层建设、公共关系等。有的社会组织,尤其是草根型的,最终因为组织结构和治理建设不力,缺乏自我评估、市场营销能力和公关能力,在面临危机时不知所措,或组织不力未进行年鉴最终不得走向“曲终人散”的结局。

2.人力资源和志愿者管理能力

当前中国社会组织的人力资源建设比较落后,主要体现在专业性和技术型人才缺乏,一部分从业人员源自“大妈家属型”,即职能单位或主管单位的即将退休人员和一部分家属,该项工作当做养家糊口的普通工作,甚至有的组织领袖是某职能部门退休后的领导[3],对于其“公益性”和“志愿奉献”的精神缺乏本质认识,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活动仅凭个人积极性和上级指导部门的指示,也就无从谈起创新性和专业性。一部分热心的志愿者,缺乏专业知识,在工作中出现“热心有余、能力不足”现象,甚至从业素质较低,这都是组织缺乏人才和志愿者培训机制。如2007年12月在重庆沙坪坝区工人村就出现了重庆某动物保护协会成员在动物保护日进行宣传活动时,发现某摊主宰杀乳狗烧烤,聚众逼该摊主向狗磕头的不良现象,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此外社会组织的人员流失严重,尤其是精英群体,造成了组织人才队伍的缺乏和组织队伍建设的不稳定,降低了组织的办事效率,甚至由工作人员出现了职务犯罪等。这些现象不但影响组织日常工作和开展的活动,而且严重社会组织的社会形象。

在社会组织人力资源建设和志愿者管理能力培育方面,要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之内,建立本组织的管理条例和结构设置,尤其是保障组织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障。如2005年劳社部发[2005]36号《关于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工伤有关问题的通知》;2006年劳社部又出台了对于社会组织工作人员医疗、养老等政策,对于社会组织解决工作人员工伤、养老、医保有关问题,就有了政策保障,也有利于社会组织工作人员工作无后顾之忧。由温洛克社会组织能力开发项目组织编纂的《温洛克非营利组织管理参考资料系列》可为中国社会组织的管理问题提供指导性的参考。建立完善的人才选拔和层级培训体系,吸引更多的技术型人才投入到重庆市社会组织的发展建设,培育组织的人才网络和“志愿精神”,使工作人员与志愿者有一种组织自豪感和归属感,构建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而且也使组织的信息畅通、开展活动。艾力斯(Ellis)和诺伊斯(Noyes)在他们的著作《民治》中认为志愿者是以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而不是以对金钱利益的关心,来呈现个人需求所选择的行动,此举远超过个人基本的义务[4]

3.社会资本建构和财务管理能力的培育

资金匮乏或后续资金断裂或未建立良好的筹资网络,是中国所有社会组织普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故而培育资本建构和财务管理能力是其一个核心问题。具有法人资质的社会组织,有财务制度;草根社会组织情况复杂,有的有财务制度,有的没有,仅靠组织者的“良知”进行管理,即所谓“良知管理”。国家对于没有法人资质的组织是不进行审计的,所以,有的草根组织即使想审计,给公众一个交代,但是审计部门不给审计,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如“森森孤学院”财务收支主要是靠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卖报纸,筹资能力本身有限,在面临财务收支的社会拷问时,其负责人找审计部门审计,结果没有审计部门愿意审计。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该组织是非法的草根组织。最终,“森森孤学院”在社会的拷问中,面临极大的财务危机,不得不迁徙成都、江苏。结果都未如愿,回到重庆后不得不解散。那些不愿回家的孩子,重新回到了流浪的生活状态。

财务管理不但可以有助于组织体现宗旨、防止腐败、提高效率、促进营销;而且也可以提高组织社会公信度、监督组织运行和预防危机,有利于组织发展。对于具有法人资质的社会组织,尤其是商会、专业协会等有能力培育财务管理能力,不但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而且组织内部也应该制定完善的财务制度和建立制度化、常规化的外部审计。

4.培育环境适应,提升创新能力

任何组织都必须有能力从外部环境取得资源,并分配给其各个部分,以满足其成员在生存上的物质需求。冲突论则认为冲突是永恒的。社会各个部分远远不是在整体中顺利地发挥职能的单位,冲突是社会机体自然的必不可少的内容,冲突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社会在不断为利益、资源而发生的冲突中运行,而没有事先制定好功能结构,冲突是正常状态,稳定是暂时的;强调社会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性质,认为社会永远处于一种脆弱的平衡中等。在社会转型和重庆市城乡统筹的社会变迁环境中,社会组织要保障自身发展,通过自身努力,通过提高治理能力、管理水平和组织绩效,加强与政府、企业和社会的沟通,促使外部环境的改善,培育适应环境的能力。

面对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境遇,市场经济巨大冲击,使社会处于大转型,以及城乡统筹的发展机遇,中国社会组织必须正视这一状况,调整组织结构、运作方式,宗旨目标等方面,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使组织持续发展的能力,在中国城乡统筹中恰当地位,实行可持续发展。社会组织要培育正确认识外部环境和判断环境发展变化趋势的能力,提升处理与环境中其他各个主体关系的能力,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与捐助者的关系、与新闻媒体的关系、与专家学者的关系、与国内外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与受助者的关系。社会组织要善于利用有利于组织发展的因素和合理规避不利于组织发展的因素,遇到不利于组织发展的环境要恰当处理,并努力改善外部环境,为组织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5]。最后,提升社会组织创新能力,使社会组织永远适应环境,建构组织网络,激活营销、公关能力,培育营销能力等[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