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新电影类型的形成和发展

美国新电影类型的形成和发展

时间:2022-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些类型逐渐发展成熟起来,各自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叙事风格和体例习惯,从而提升为相对独立的电影类型。拉美西斯傲慢凶残,不断征战;而为了赢得法老的垂青,摩西征召大批劳工,修建巨城。当摩西率众抵达红海岸边时,追兵已将他们的退路切断。这部电影完成后不久,西席·地密尔便与世长辞。

第二节 新电影类型的形成和发展

剧情片本身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广义上的剧情片甚至可以涵盖所有的主流电影。在传统通俗剧情片里面衍生出越来越多的类型元素。例如,以历史故事为主,气势恢宏的历史传记片,以男女两情相悦为主的浪漫爱情片,以情节诡异奇巧、出人意料而达到恐怖效果的惊悚片,以反映社会问题、揭示社会阴暗面为主的社会问题片,以青少年生活为主的青春片,等等。这些类型逐渐发展成熟起来,各自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叙事风格和体例习惯,从而提升为相对独立的电影类型。而这些类型之间绝非各自独立,而是彼此交融、相互借鉴,因而在讨论中往往涉及到多个类型,进行跨类型的研究。

一、历史传记片潮流的形成

战后制作资本的膨胀使制片厂都将赌注压在一些大制作电影上,这种趋势促使一种新的电影类型逐渐成熟完善起来,这就是历史传记片。

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西席·地密尔(Cecil B.Demille)拍摄的一系列《圣经》故事巨片就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商业价值,但是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直到1949年,西席·地密尔的《参孙与达丽拉》(Samson and Delilah)获得了当年的票房之首,才使得业界对这一题材开始重新关注起来。之后的《你往何处去》(Quo Vadis,1951)和《霸王夺姬》(David and Bathsheba,1956)也获得了巨额的票房收入。到这一时期,历史传记片的潮流真正地形成了。

宽银幕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对于历史传记片的发展也产生了推动作用,这种比例的构图比以往任何时期的画面都更适合表现密集的人群、大场面的战斗冲突、奢华雍容的布景,而这些又都是历史传记片的必要元素。

“二战”之后,历史传记片的内容也有所扩展,开始表现几乎所有历史时代的故事,远至古埃及历史的《金字塔》(Land of Pharaohs,1955)和《埃及艳后》(Cleopatra,1963),近至表现20世纪战争与革命的《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1962)和《日瓦戈医生》(Doctor Zhivago,1965),等等。这类影片大多非常吸引观众,但是由于制作经费超出预算,所以其中一些影片一直没有赢利。

西席·地密尔以拍摄《圣经》故事著称,他曾经自负地说过:“给我任何两页《圣经》,我都能拍成一部电影给你。”他认为拍摄《圣经》题材电影,不能仅仅宣传《圣经》的教义,更重要的是通过壮观的景象、生动的人物、戏剧性的情节和电影化的构成,去表现人类的罪孽和灵魂被拯救的必要性。在他所拍摄的《圣经》题材的电影当中,最经久不衰的是他在1956年重拍的自己在1923年的经典之作《十诫》。这部以宽银幕重拍的影片投资成本超过1300万美元(在当时可谓天文数字),征用了25000名临时演员,“把《圣经》故事搬上银幕首先在于诚实,而不能自欺欺人”,这也许就是西席·地密尔成功的秘诀。

重拍版的《十诫》分为上、下两集,全长210分钟。上集从摩西诞生讲起,摩西的生母是希伯来女奴,因为埃及法老下令要将所有以色列男婴扔到河里淹死,刚刚出生的摩西也难逃一劫。幸好,他被埃及公主救了上来,被视为埃及王子。摩西长成一个魁梧英俊的青年,法老赛撒十分喜欢他,甚至胜过喜欢自己的亲生儿子拉美西斯。摩西和拉美西斯不仅是一对天生的仇敌,而且也是一对情敌,因为他们共同爱着王妃奈费尔蒂莉。拉美西斯傲慢凶残,不断征战;而为了赢得法老的垂青,摩西征召大批劳工,修建巨城。充当劳工的都是希伯来奴隶,其中就包括摩西的生母。在拉美西斯的处心积虑之下,摩西的真实身份被暴露了,他被放逐沙漠,等待他的只有一死。幸好他被犹太祭司搭救,并与祭司的长女西坡拉相爱。一天,摩西来到和烈山。突然,一丛荆棘中冒出火焰,耶和华神向摩西显现,命令他回埃及并带领他的人民争取自由。

下集开始时,拉美西斯已经成为埃及新的法老,他实行铁腕统治,根本不把以外国使节身份来访的摩西放在眼里,拒绝了摩西把以色列人带出埃及的请求。为了让他知道耶和华神的威力,摩西用手中的魔杖施展法术,一时间电闪雷鸣,冰雹大作。耶和华神为了使埃及人放以色列人离去,继续通过摩西向法老施加压力。拉美西斯的精神几乎崩溃,只好同意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这时,已经成为埃及王后的奈费尔蒂莉对摩西由爱变恨,怂恿拉美西斯率兵去追杀摩西和他的人民。当摩西率众抵达红海岸边时,追兵已将他们的退路切断。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摩西得到耶和华神的启示,他把手中的魔杖伸向敌兵,一道冲天的火柱挡住了埃及人的去路,他又把魔杖指向大海,海水居然让出了一条道,使得以色列人绝处逢生。经历了数年的艰辛,以色列人终于走出沙漠,来到西奈山下。这时,淫逸之风开始在百姓中盛行,面对这一切,耶和华神十分恼怒,他用火焰写下了“十诫”。摩西取下刻有“十诫”的石板,回到山下。目睹人们的堕落,他痛心疾首,最终愤怒地将石板扔向人群,以山崩地裂的方式惩戒了众人,使他们对耶和华神和他的“十诫”顿生敬畏之心。又是40年过去了,自强不息的以色列人凭借着对神的坚定信仰,终于看到了上帝许诺给他们的那块土地。但是,年迈的摩西并没有和他的人民一起奔向蓝天下新的地平线,而是把那根魔杖传给他的信徒约书亚,嘱咐他把记载着“十诫”的《圣经》一代一代传下去,永远遵守神的诫命,去争取自由。

地密尔根据米开朗琪罗著名雕塑《摩西》的形象造型,选择查尔顿·赫斯顿(Charlton Heston)扮演先知摩西。赫斯顿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埋头研读《圣经》,甚至重新走过西奈山的石路和沙漠,体验人物的经历和感情,从而成功地创造出摩西的形象。而扮演拉美西斯的光头明星尤尔·布连纳(Yul Brynner)也以严谨的态度和深厚的功底完成了角色创造,得到了普遍好评。这部电影完成后不久,西席·地密尔便与世长辞。有人这样评价西席·地密尔和他的《十诫》:“那些看过西席·地密尔制作并导演的影片的观众,将追随摩西三千年前所踏过的土地,进行一次朝圣之旅。”

威廉·惠勒在1959年拍摄的《宾虚》也是一部《圣经》题材的彩色宽银幕史诗电影,该片同样是翻拍20世纪20年代的同名影片。20年代默片版的《宾虚》预算是400万美元,而1959年的版本则达到了空前的1500万美元,米高梅公司几乎将全部身家性命押在这部巨制上。

img35

《宾虚》中宏大刺激的战车竞赛场面

《宾虚》讲述的是:古罗马时期,耶路撒冷新任总督的部下、护民官米撒拉凯旋回到故乡,见到了儿时好友宾虚。身为犹太人的豪门旺族,宾虚的言行在自己的民族中具有一定的分量。米撒拉希望利用宾虚的影响力控制犹太人的思想,让犹太人臣服于罗马帝国的统治。但宾虚不肯出卖自己的民族和同胞,两个好友就此决裂。新任总督带领部下巡街,宾虚的妹妹在屋顶观看时不慎将瓦片碰落砸到总督。在米撒拉的阴谋下,宾虚全家以谋反被定罪。宾虚从此失去了自由,也失去了家人的消息,被卖到军舰上开始了长达3年的奴隶生活。一次军舰遭遇海盗被击沉,宾虚救出了舰队司令官阿里士,并被阿里士收为养子,一同受到了罗马大帝恺撒的接见。宾虚勇猛顽强,被阿里士培养成了竞技场上优秀的角斗士。但宾虚并没有沉醉于奢华的生活和荣誉中,在他心里没有比找到家庭的其他成员以及向米撒拉报仇更重要的事情了。宾虚告别阿里士回到耶路撒冷,这令米撒拉感到既惊讶又妒忌,于是他向宾虚挑战战车。在比赛场上米撒拉多次暗害宾虚,最终自己却命丧车轮下。米撒拉的死并没有缓解宾虚对罗马帝国统治的仇恨,因为他始终没有找到家人,他确信他们已经丧生。而事实上,宾虚的母亲和妹妹在狱中得了麻风病,被送到了麻风谷。深爱宾虚的老管家的女儿埃斯塔最后把事实真相告诉了宾虚,宾虚找到了家人,家人却不愿走出麻风谷面对外界的鄙视。此刻,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为世人受过,宾虚发现耶稣就是他在危急时刻的救命恩人。宾虚被耶稣的言行所震撼,复仇的火焰逐渐平息,内心也趋于平静。而宾虚家人的麻风病也在此刻奇迹般地康复了。

与其他的《圣经》史诗不同,《宾虚》更真诚地关注人类本身,并且这种关注没有牺牲影片的史诗奇观元素,二者的结合达到了一个较为平衡的状态,因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宾虚与米撒拉在令人叹为观止的竞技场内进行的长达40分钟的战车对决,成为影视作品中最惊心动魄的视听体验之一。查尔顿·赫斯顿扮演的宾虚浑身散发出一种少有的高贵与尊严,而斯蒂芬·博埃德(Stephen Boyd)塑造的米撒拉也突破了普通反派角色的桎梏,成功地表现出对于罗马帝国的奉献和忠诚。《宾虚》至今仍是历史上获奖最多、荣誉最高的好莱坞电影,共获得了12项奥斯卡大奖提名,并夺得了其中的11项大奖,这一纪录直到近年来才被1997年的《泰坦尼克号》和2004年的《指环王Ⅲ·王者归来》追平。

斯坦利·库布里克的《斯巴达克斯》(Spartacus,1960)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传记巨片。它是一部大制作的古罗马史诗式电影,除了有宏伟的外观,描写角色亦较同类电影深入和有力得多,呈现出一种悲壮动人的气势。该片曾荣获最佳男配角、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四项奥斯卡金像奖。柯克·道格拉斯(Kirk Douglas)在片中饰演一名不堪被欺压的、遭人虐待的奴隶,勇敢地站起来率领其他奴隶反抗罗马帝国,结果被大军镇压而失败。影片细腻地描写了主要角色的内心世界和人性戏剧,因而呈现出远胜于其他同类作品的悲壮气氛和内涵深度。

至于当代战争和革命题材的历史传记片,成就最高的导演当属大卫·里恩(David Lean)。里恩是一位英国导演,他的作品不多,一生只执导过19部电影,但是其中经典云集。他善于制作豪华严谨的电影,特别能在激动人心的时间和地点捕捉演员无懈可击的绝佳表演。他成功地在主流商业电影的情感主题中融入高雅艺术片的理性品质,对观众的心灵和感官造成内外结合的强烈冲击。

里恩的辉煌开始于战争名片《桂河大桥》(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1957),该片反映的是“二战”期间英军战俘被迫修建桂河大桥而最后又不得不炸毁大桥的故事。这部电影取得了商业和艺术上的双重成功,还赢得了七项奥斯卡大奖。之后,里恩拍摄了三部70毫米宽银幕的历史传记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日瓦戈医生》和《瑞安的女儿》(Ryan’s Daughter,1970),其中《阿拉伯的劳伦斯》成就最高。

img36

《阿拉伯的劳伦斯》

《阿拉伯的劳伦斯》取材于T.E.劳伦斯的自传《智慧的七根柱石》,讲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德国的盟友土耳其趁机侵入阿拉伯半岛,而该地区的各个部族正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无力抵抗土耳其侵略军。英国军方派了一个“阿拉伯通”、陆军情报军官劳伦斯到那里进行活动。劳伦斯在去麦地那会见部族首领费萨尔王子的途中,遇见了哈里苏部族的首领阿里,此人年轻剽悍,后来给了劳伦斯很大的帮助。劳伦斯到费萨尔处,只见他的大本营遭到土耳其飞机的轰炸,伤亡惨重。费萨尔采纳了劳伦斯的意见,从陆路攻打亚喀巴,为占领大马士革铺平道路。劳伦斯则与阿里率领突击队穿越沙漠,冒着炎热与风沙,日夜兼程,很快攻下该城。英国在阿拉伯半岛的意图是给阿拉伯人提供有限的枪支弹药,叫他们牵制土耳其的兵力,同时将阿拉伯各部族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劳伦斯基本上是按照这一战略采取行动的,但做法上比较讲究策略。他换上阿拉伯人的服装,尽量在生活上接近阿拉伯人。由于突击队屡建战功,威震中东,劳伦斯被誉为“阿拉伯的劳伦斯”。在对大马士革发动的总攻势中,劳伦斯与阿里率领的阿拉伯军队骁勇善战,长驱直入,比英军提前一天攻入。但战后,英阿双方在管辖大马士革这一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劳伦斯困于复杂的政治外交斗争之中,仕途失意,不得已退役。他回到英国后,忧郁不得志,在一次交通事故中身亡。

在影片的视觉影像冲击力方面,很多桥段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这要归功于摄影大师弗拉迪·扬(Fleddie Young)。沙漠的色彩和质感,海市蜃楼般的热浪,凌厉自如的摇移镜头,都给观众在视觉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阿里在空旷的沙漠上由远及近,逐渐出现乃至占满整个银幕的段落更是无可争议的经典桥段。《时报》杂志曾经评论道:“一次又一次地,宽银幕的巨大的长方形画框就像一个极大的熔炉的门那样敞开着,观众全神贯注盯住纯净的金子般的沙子熔化的闪光,盯住空旷、灿烂的无垠苍茫,就好像盯住上帝的眼睛一样。”

这一时期值得注意的历史传记电影还包括:《圣袍千秋》(The Robe,1953)、《罗马帝国沦亡记》(The Fall of Roman Empire,1964)、《萨巴特传》(Viva Zapata! 1952)、《凡·高传》(Lust for Life,1956),等等。

二、科幻片、恐怖片和惊悚悬疑片

在“二战”后的政治因素和国际环境影响下,对核武器和核战争的威胁,科技飞速进步,航天工业起步,共产主义和“麦卡锡”主义的臆想,都对恐怖片和科幻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类电影往往描述科技与未知的自然界之间的冲突,因而兼备恐怖片和科幻片的主要元素。

20世纪50年代,美国迎来了科幻片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作为整体的美国科幻片在50年代初期首次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取得了成功,得到了评论界的认可。科幻片这一类型的出现是对当时最抢眼和最具文化的科技发展的回应:原子弹和氢弹、计算机、电视媒体……人们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对于这些新技术所产生的强烈的不确定性心理,一方面是先进、进步和新殖民主义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是大规模的社会变迁、外力入侵,乃至全人类毁灭的恐怖性可能。

戈登·道格拉斯(Gordon Douglas)的《它们》(Them!)展现了核灾难之后变异巨蚁带来的恐怖。在霍华德·霍克斯的《突变》(The Thing,1951)中,科学家和军事人员在北极的某荒地发现了一个可以吞噬一切的怪物,影片暗示了科学新发现和先进技术的应用所带给人们的悲观主义和恐惧,在叙事风格上显示出导演妄想的偏执,场面调度和剪辑手法中传导出人们对于银幕外的空间的极端不信任感,一种黑色和绝望的歇斯底里。唐·西格尔(Don Siegel)的《人体入侵者》(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1956)中,一个普通的小镇受到了一群海豹的侵扰,海豹附着在市民身上,将他们置换成没有感觉的复制品,这是对冷战时代人们的恐惧感和相互猜疑的不信任感的暗喻。人们对冷战制度和核能辐射所导致严重后果的恐惧渗透在此时期大多数恐怖片和科幻片之中,也成为对这一时期影片解读的主要方式之一。

罗伯特·怀斯在1951年拍摄的《地球停转之日》是明显受到冷战影响,带有宗教色彩的科幻片。影片从一个外星飞碟降落在华盛顿展开故事。面对飞碟的降落,美国人如临大敌。从飞碟中走出了外星人克拉图,在他身后还跟着一个高大的机器人戈特。克拉图此行的使命是警告人类不要制造核武器——因为这将造成人类的灭绝。可是美国人又怎么可能接受这种善意的警告呢?一个因为紧张害怕而失去控制的士兵向外星人开了枪,打伤了他。这随即遭到他身后外星机器人的惩罚,当时自认为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的武器,转瞬间变成一堆堆废铁。双方都有所克制,很快停火,但军队继续包围着飞碟,机器人则看守着飞碟,双方形成了对峙的局面。外星人克拉图的伤很快就自愈。他的当务之急是要完成使命——把上述警告传达给地球人。他意识到他必须和地球上的高层人物接触。克拉图混入地球人群中,以房客的身份住进了一户人家,并获得了女房东小儿子的好感和信任,由此得以接近一位著名的教授。由于他轻而易举就帮助教授解决了百思不得其解的科学难题,使得教授对他另眼相看,答应帮助安排他与高层人物的会晤。外星人克拉图并未能真正完成他的使命,虽然看上去科学家们接受了他的观点——核武器将造成人类的灭绝,但是地球上的高层人物显然不会答应销毁已有的核武器,并不再研发新的核武器。最后,克拉图为了让愚蠢而自负的地球人类醒悟,展示了他的力量——他使地球上所有的电器瘫痪了一个小时,这样他就向地球人传达了“一个强有力的信息”。然后克拉图带着他的机器人一起回到飞碟中,升空而去了。克拉图的形象(从降临、受难、复活到升天)显然是对耶稣基督的翻版,其理智、从容、宽容、献身的态度也与人类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制片人乔治·帕尔针对战后的科幻小说市场的扩张,制作了一批科幻题材的电影,包括《星际撞击》(When Worlds Collide,1951)、《世界大战》(The War of the Worlds,1953)、《时光机器》(The Time Machine,1960)等,此时期较具影响力的是《目标月球》(Destination Moon,1950)和《惑星历险》(Forbidden Planet,1956)。

《目标月球》是对科技改变未来的肯定性颂歌,在影像上强调未来科技的新奇、闪亮和宇宙新疆域的壮观、绚丽,欢呼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美国人在登上月球之后还觊觎更遥远的星球。《惑星历险》描述在2200年,地球上的太空人登陆一个行星,发现那里只有劫后余生的博士和他漂亮的女儿活着。当他们计划把两人带回地球时,一个神秘的怪物出现,对他们的来访发动致命攻击。经过研究发现,这个怪物竟是博士的另一个邪恶本能的自我,由于博士和女儿保持着乱伦的奸情,所以怪物要摧毁一切胆敢接近他女儿的事物。博士在两个自我的斗争之间痛不欲生,最后以自我毁灭为代价,拯救了女儿。导演弗雷德·M.威尔科克斯(Fred M.Wilcox)制造出复杂玄妙的未来世界观。沃尔特·皮金(Walter Pidgeon)与安妮·弗朗西斯(Anne Francis)饰演的父女则有人性化的表现。电子乐的配乐,“遗传怪兽”的形象,以及改编自《暴风雨》的情节,都对日后的科幻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惊悚悬疑片的领域里,唯一可以称为大师的导演恐怕只有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了,他独自界定并支撑着惊悚悬疑片的天下。在希区柯克的影片中,叙事核心往往存在一个相对单纯的主旨,一场围绕着情爱和金钱展开的角力,但这并不是真正吸引和刺激观众之处,希区柯克有意识地拖延必定产生的行为,积累观众的观影情感能量,使其在适当的时刻予以释放,这才是希区柯克的惊悚悬疑片的最独特之处。

20世纪50年代之后,希区柯克的创作达到了巅峰期。经典的黑白惊悚悬疑片《列车上的陌生人》(Strangers on a Train,1951),展现列车上两个陌生男人相互为对方铲除心腹之患的图谋和作案。之后,希区柯克将彩色片、奇异的外景和充满魅力的明星融入自己黯淡阴郁的影片当中,相继拍摄了《电话谋杀案》、《后窗》、《一个知道太多的人》、《眩晕》、《西北偏北》、《精神病患者》、《群鸟》等影片。

《后窗》将希区柯克常用的“偷窥”主题推向极致。它讲述的是,摄影记者杰弗瑞由于一次意外摔断一条腿,不得不在轮椅上度过一段无聊的日子,他就在窥视中打发无聊的时间。杰弗瑞其实并不寂寞,除了每天如慈母般耐心照料他病体生活的护士斯泰拉以外,他还有个聪明、美丽,狂热地爱着他的女友莉莎。对面窗口的推销商夫妇又一次发生了争执,当晚杰弗瑞发现那个苏先生三次冒雨拿着大皮箱走出家门。第二天,杰弗瑞发现苏先生正在包裹刀和锯条,苏太太也从她卧病很久的床上消失了,小狗在楼下花坛不停地刨着什么,一切都令杰弗瑞不安。莉莎来了,又注意到苏先生正在准备一个大箱子,还从太太的手包里拿出首饰、戒指,两个人由此得出苏先生杀人分尸的结论。杰弗瑞找来当警察的老友调查此事,但结果是苏太太到外地疗养,老友对杰弗瑞等人的紧张不无嘲讽。那只小狗被杀了,杰弗瑞、莉莎和斯泰拉再度紧张起来。为了找到真凭实据,两位女士决定亲自寻找证据。莉莎在苏先生家寻找证据时被堵在屋子里,杰弗瑞及时报警才使她免遭毒手,她向杰弗瑞示意自己已经找到证据,推销商才知道自己正在被人监视。苏先生很快找到杰弗瑞,行动不便的杰弗瑞只能在黑暗中用闪光灯保护自己,拖延时间。两人扭打的时候,老友带着莉莎和警察赶到,但杰弗瑞还是从楼上摔了下去。

影片开头一大段偷窥的描绘显得悠然自得,丝毫没有大部分惊险影片的凌厉之气。镜头从杰弗瑞家对面的邻居家窗口一一扫过,接着摇入杰弗瑞家中,绑着石膏的腿,惊险的赛车比赛照片,桌上被砸坏的照相机,在摄影机不动声色的摇移中,有关人物的背景一一得到了交代,于无声处等待惊雷,这也成为后来无数电影纷纷效仿的范本,比如《马路天使》、《蛇眼》(Snake Eyes,1998)等。在后面莉莎遇险的段落里,观众和远远在窗子这边的杰弗瑞一样,只能眼看着她冒险、遇险、搏斗而帮不上一点忙,这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是前所未有的。

在《眩晕》中,希区柯克将恐高症和种种难以名状的心理疾病以及恋物癖、仪式化行为、施虐和受虐的倾向完美地整合在故事情节之中,全片充满了神秘、灵异、爱情和谋杀的气氛。斯考蒂·费古森警官在一次追捕中,在高楼上失手惊吓后得了恐高症。虽然身体外伤痊愈了,但恐高症似乎无法根治,他只好从警署辞职改行做了私家侦探。一天,斯考蒂过去的同学加文·艾斯特来找他,委托斯考蒂作为私人侦探跟踪他的妻子玛伦。玛伦似乎有一种精神惶惑症,而她的丈夫则认为她是中了邪,正受着她死去的祖母夏洛塔·威德兹的控制。斯考蒂开始觉得这个想法十分可笑,但他还是开始跟踪玛伦。玛伦在荣誉军团宫殿里对着祖母的一幅画像看了几个小时,还去了墓地,甚至企图跳水自杀。斯考蒂把她救上来,并把她带到自己家里。他问她过去这一天里都干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但玛伦自己也迷惑不解。不久,斯考蒂意外地又遇见了玛伦,她感谢斯考蒂救了她,还对自己的行为表示抱歉。斯考蒂开始对玛伦身上的神秘的美发生了兴趣,他邀请玛伦去旧金山旅行。在杉树自然公园,玛伦让他看一个被锯断的树桩,说上面记载着她的出生和死亡。斯考蒂安慰玛伦,让她从死亡的恐惧中解脱出来,他们的距离更近了,互相表白了爱意。从那以后,他们的关系发展得很快,玛伦也更加恐惧和忧郁,她对斯考蒂说起她的梦和想法,斯考蒂也越来越担心。玛伦说梦到塔、西班牙村落和白色的房子,斯考蒂就领着玛伦来到和梦境相似的圣胡安教区。欲言又止的玛伦离开斯考蒂,很快跑进了附近的一个钟塔,等斯考蒂冲上去的时候,玛伦已经在一声尖叫中跌落高塔,摔死了。法庭很快结束了调查,认为玛伦是死于精神崩溃后的自杀。此后,斯考蒂一直很颓废,直到他见到了朱迪·巴顿。一个闪回就让观众知道了事实的真相:真正的玛伦死于丈夫手下,而朱迪只不过是造成了玛伦精神崩溃的假象。玛伦以前常戴的项链出现在朱迪身上,终于使斯考蒂产生了怀疑。深夜,斯考蒂又带朱迪去那个西班牙教区,在那里他揭穿了所有的阴谋。此时,一个修女突然出现,惊慌失措的朱迪以为看见了死亡天使,在恐惧中,她从塔上摔下来,死了。不知是愤怒还是悲痛的斯考蒂从高塔上向下看去,此时他的恐高症痊愈了。

影片一开始就表现出十足的迷幻感,从女子的脸部特征开始引出眩晕感十足的螺旋线条,希区柯克对恐高症心理的描写堪称经典,采用镜头焦距前拉的同时摄影机后移,配以伯纳德·赫尔曼(Bernard Herrmann)配乐的抽搐感,效果十分完美;玛伦在河边徘徊的桥段画面构图出色,显示出强烈的压抑感和孤独感;片中还多次采用了表现主义的手法,使用光影效果、色彩,甚至动画渲染气氛,极具超现实主义感觉。

《精神病患者》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惊悚悬疑电影,自公映以来已经被无数评论家和影迷逐个镜头分析,成为惊悚片中当之无愧的扛鼎之作。它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玛丽恩·克兰是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上班女郎,她厌倦了在午休时间偷偷去和情人萨姆·卢米斯幽会,因为他赚的钱几乎都得付前妻的赡养费,不能和她结婚。有一天,玛丽恩的老板让她带四十万元现金到当地的银行存款,由于她极想改变自己的生活,因此在一时冲动之下她驾车卷款逃离小镇,她决定和情人萨姆到加州开始新的生活。当她开车逃离小镇后,夜色暗了下来,并下起倾盆大雨,于是她只好将车开下高速公路,长途驾车的劳累加上卷款潜逃的压力让她几乎精神崩溃,因此她决定在路旁的贝兹汽车旅馆休息一晚。汽车旅馆的老板诺曼·贝兹,这个性情古怪的青年对他卧病在床的母亲是又爱又怕。就在玛丽恩吃完诺曼为她准备的晚餐之后,她回到房间准备洗澡,当她进入浴缸拉起浴帘,一个离奇恐怖的故事即将发生……

img37

《精神病患者》

影片运用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解释主人公杀人动机的做法可信度不高,但是希区柯克利用操纵观众注意力的方式讲述单薄故事的手法精彩绝伦。他用斜视和偷窥的镜头观察主人公的偷情生活、盗窃、变态,直到观众对这种观看感到难受并出现犯罪感。通过女主人公和私人侦探的相继被谋杀,继续误导观众,观众通过杀人者的眼睛观看到动作,引导观众认同一个又一个人物。这种手法打破了传统恐怖片的法则,提升了观众的焦虑程度,拓展了主观摄影镜头的操纵性运用,为后来的惊悚片创造出新颖和更具自我反省的成分。

影片最经典的“浴室杀人”桥段共历时48秒,由78个快速切换的镜头组成,花费了七天时间拍摄。摄影机移位60余次,尽管连一个刀刺入人体的血腥画面都没有出现,但其恐怖效果却因蒙太奇、场面调度、节奏、灯光及音响手法的综合运用而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境界。诺曼将汽车沉入池塘的段落中,汽车先是缓缓沉入,诺曼表情轻松,突然汽车停止下沉,诺曼的表情极为紧张,过了一会儿,汽车慢慢沉入水底,这个段落是典型的希区柯克“罪孽转移”段落,使观众为有罪的人担心不已。在影片的结尾处,诺曼的面部特写叠化到他母亲的骷髅,又叠化到将汽车拖出池塘的锁链,这条锁链似乎将母子二人的心灵紧紧地联结在一起,这种组合所呈现出来的气氛十分惊人。

《群鸟》可以看成是动物灾难片的先驱。剧情描述旧金山上流社会的淑女米兰妮与律师米奇在一家鸟店中一见钟情。当他们的爱情遭到米奇的母亲误解时,不断有海鸥和麻雀飞来米奇家附近对人类发动攻击,甚至在加油站引起了一场大火。米兰妮奋勇地保护小妹妹免遭鸟群袭击,终于赢得米奇之母亲的心。

《群鸟》的镜头数多达1400多个,其中将近400个是特技镜头。镜头的剪辑十分精彩。其中,米兰妮赶到学校报警的段落是希区柯克运用时间的延伸性来构筑紧张气氛的最经典的段落之一:伴随着米兰妮的等待,越来越多的鸟落在铁架上。鸟的进攻开始之后,希区柯克使用鸟群啄屋顶和门窗的音效来渲染气氛,而在气氛极其紧张之时,有一只海鸥破窗而入,由这种逐步崩溃的手法可见希区柯克炉火纯青的控制观众情绪的能力。米兰妮向阁楼上走去的段落中,楼梯的空镜头的神秘感和后面米兰妮手部和门把手的特写也频繁地出现在后来的恐怖片之中。

除了希区柯克的作品之外,这一时期还有一些其他的惊悚悬疑片值得关注,如卡洛尔·里德(Carol Reed)导演的《第三个人》(The Third Man,1949)。该片改编自英国著名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的短篇小说,描述美国通俗小说作家马丁斯应朋友哈里之邀来到“二战”后的维也纳,但一抵达便惊闻哈里车祸逝世的消息,而且警方告诉他哈里是无恶不作的黑帮分子,但马丁斯在追查真相时发现了破绽。有一个神秘的第三者是其中关键,同时,马丁斯也认识并爱上了哈里的女友安娜。可是,哈里的突然出现,使马丁斯了解了丑陋的事实真相。导演卡洛尔·里德成功地以光影对比鲜明的影像效果重塑战后欧洲的混乱气氛,亦反映出美苏冷战的时代特色。饰演马丁斯的约瑟夫·哥顿(Joseph Cotten)表现出色,但在黑暗中现身的奥森·威尔斯饰演的配角哈里却更抢镜头。

三、其他电影题材的强化

“二战”结束之后,好莱坞的战争片也先后经历了纪实宣传阶段和史诗性战争片阶段。在这一类电影中,大卫·里恩的《桂河大桥》是佼佼者。

《桂河大桥》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尼克尔森上校和他的属下成为日军的俘虏,被命令修建泰国西部地区的桂河大桥。身为英国绅士的尼克尔森上校纵然被俘也坚持着一贯理念,因对日军的做法不满,他拒绝执行修桥任务,而被日军首领斋藤关了禁闭。然而,由于其他战俘消极怠工,斋藤只好释放了尼克森,并答应了他改善战俘待遇的要求。在尼克尔森的带领下,战俘们用三个月就完成了修筑大桥任务,然而,此刻先前逃出的战俘希尔兹少校找到了英军,并接受了炸毁桂河大桥的任务。辛苦修建好大桥的尼克尔森上校不愿桥被炸掉,与斋藤一起去检查大桥,日军因发生情况异常而开枪射击,尼克尔森、斋藤、希尔兹等人在混乱之中均饮弹而亡。尼克尔森倒下时撞上了炸药的引爆装置,飞驶到桥上的第一辆日军火车与桥一同被炸毁了。

《桂河大桥》在闷热潮湿的斯里兰卡热带丛林实地拍摄,通过英军上校和日军大佐之间的对峙,展现出英国式的傲慢和日本式效忠的荒唐可笑。两位主人公成为不同文化的对立象征却具有相似的共性:自负的骄傲、敬业、献身精神、保留面子的信念和对自身阶级以及军队条例固执的遵从。这些有关英雄主义、骄傲、军人传统、等级制度和权力机制的主体,被精彩绝伦地交织在故事情节之中,并雄心勃勃地展示了不同的观点和层面。

随着制作投入的不断增加,先前很多B级电影题材得到了强化和发展,其中受到影响最明显的应该是更需要巨额预算的间谍影片。

1959年,希区柯克拍摄的《西北偏北》是一部精致的间谍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罗杰是个有点儿幽默感的普通广告商,在他和客户吃饭的时候,忽然两个人上来绑架了他,并叫他凯普林。罗杰莫名其妙地被带到一间大房子里,见到了几个不明身份的人,为首的一个也认定他就是凯普林,并要他合作交出东西。还没等罗杰弄明白,几个人给他灌了大瓶波旁酒,把他扶上一辆汽车,看来要制造一个酒后驾车坠海而死的假象。罗杰朦胧中居然没有出事,只是被警察指控酒后驾驶偷来的汽车。第二天,罗杰的供词没有人相信,大房子里的人也一口咬定是他参加宴会后酒醉而去的。为了自己的清白,也是出于好奇心,罗杰根据前晚的线索,找到凯普林的酒店房间,但没有发现什么,却又被人追赶。他又来到联合国大厦,想找大房子的主人,却背上杀害联合国官员的凶手的罪名。罗杰根据其他线索上了开往芝加哥的火车,一位迷人的年轻女郎坎多主动帮他逃过了警察的搜查,并和他一夜风流。火车到站后,坎多又替他联络了凯普林,约定了见面的时间和地点。在见面的地点,罗杰不仅没有见到凯普林,反而被一架小飞机追杀。当他逃过追杀去找凯普林时,却发现他早已退房了,罗杰似乎明白了。他找到坎多,坎多虽然很高兴,但还是让他尽快离去。罗杰跟踪坎多来到拍卖会,遇到了上次绑架他的男人维丹。当维丹准备再次绑架他时,他在现场开始胡闹,最后被警察带走。FBI的负责人把罗杰带走,告诉了他事实真相,原来根本没有凯普林这个人,都是FBI制造出来迷惑冷战间谍维丹的,而坎多则是FBI的卧底。为了让坎多彻底得到维丹的信任,罗杰和坎多上演了一出空包弹的假枪杀,两人也冰释前嫌。FBI想利用坎多跟维丹离开美国,以获取更多情报,但罗杰不能无视坎多接受这样的结果。罗杰赶到维丹的住所,正好遇到维丹识破了空包弹的计策,罗杰和坎多抢过装有情报胶片的古董逃走。双方在雕刻着美国历任总统头像的巨大山岩上展开搏斗,最终维丹落下山崖,同伙也被赶来的FBI击毙。

影片《西北偏北》发挥了希区柯克一贯的悬疑风格,紧张刺激。其中,罗杰被小飞机追杀的桥段是电影剪辑的教科书式必修段落,在短短七分钟之内,采用了131个镜头,完美交代了时间和空间关系,同时表现出悬念和紧张气氛。

事实上,真正使间谍片得到大幅度提升的催化剂当属伊安·弗莱明(Ian Fleming)在小说中创造的人物——英国情报员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在小说两度被拍成电影之后,由于《金手指》(Goldfinger,1964)创造的奇迹般的票房收益,007成为了经过市场验证的品牌型商品。007系列电影结合了带有色情意味的情感纠葛、半喜剧式的追逐打斗、超常的武器装备、辛辣挖苦的幽默感和令人眩晕的场景设计,成为电影史上获利最大的系列电影,并在20世纪60-70年代衍生出无数模仿和反讽式的影片。

源于德国表现主义的黑色电影在“二战”期间和之后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并在1945—1955的十年间达到了高潮。

《沉睡》是霍华德·霍克斯的经典黑色电影,改编自雷蒙·钱德勒的小说。故事起源于富翁伍德的小女儿卡尔曼爱上了一个私人侦探,但因她有精神病而遭到拒绝,失去理智的她把这位私人侦探杀掉了。这一切成了赌场老板马斯勒索伍德的把柄,真相大白后,马斯被伍德雇佣的私人侦探马罗打死。影片的叙事结构精巧、对称,叙事条理清楚,片中的人物对话十分简练、精彩。

img38

《沉睡》

《邮差总按两次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弗兰克是一位穷困潦倒的汽车修理工,因坐牢而失去了工作,只得流浪街头,靠打零工为生。好心的老板尼克雇佣他为饭店照看货车,弗兰克看上了老板美丽的妻子考拉,并与之勾搭成奸。考拉在弗兰克的帮助下“意外地”杀死了尼克,但是杀人的恐惧如影随形,他们最终付出了代价。影片缓慢的节奏营造出相当阴郁的气氛,为犯罪的转换和突变提供了必要的铺垫。

拉奥尔·华尔许执导的《白热》(White Heat,1949)也是一部经典的黑色电影,由詹姆斯·卡格尼主演。他在这部演技光芒四射的代表作之中饰演有严重恋母情结的歹徒柯弟·贾勒特,他像精神病患者一样弃妻子于不顾,到处疯狂作案。警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围捕他,他则率领手下暴徒躲在深山中跟警方对峙。导演在片中安排了不少气氛十足的暴力动作场面,但更出色的是对男主角偏执狂的生动刻画,结局拍出了相当感人的悲剧性。

弗朗兹·朗格的《伟大的警察》(The Big Heat,1953)是最经典的黑色电影之一,讲述了一个有关个人反抗犯罪和体制的故事:凶杀组警长福特卷入一场涉及市政府高层的有组织犯罪的调查,出于自身的正直诚实和警察的荣誉,他没有放弃追查,但是他险些被放置在汽车中的炸弹炸死,而他无辜的妻子不幸身亡,他的孩子也受到绑架的威胁,他本人又受到上级革职开除的处分,这一切都没有让福特放弃,他仍以顽强的意志和超人的胆识最终取得了孤胆英雄式的胜利。朗格的执导创造了紧张的悬疑,合理的意外,黑暗的惊悚和可信的真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