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同疾病病人的心理护理

不同疾病病人的心理护理

时间:2022-05-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急性病人的心理反应强烈、心理活动复杂。急性病人随时要面临生命威胁,心理处于高度的应激状态。不同病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条件等因素可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对慢性病人的护理要做到身心同护。手术对于病人是一件严重的应激事件,会引起强烈的心理应激,导致病人出现各种心理反应。因此,护理工作者应了解手术病人的心理特点,提供有效的心理护理,消除病人消极的心理,保证手术顺利进行,促进康复。

第四节 不同疾病病人的心理护理

一、急性病人的心理护理

急性病人,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病势凶险而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急性病人紧张不安、焦虑恐惧、渴望得到护理工作者及时、有效的抢救与治疗,转危为安。但急性病人的心理反应强烈、心理活动复杂。因此,护理工作者要认真分析每位急性病人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

(一)心理特点

1.心理处于高度的应激状态

急性病人发病急、来势凶猛、病情重,需要紧急抢救。急性病人随时要面临生命威胁,心理处于高度的应激状态。如果病人能得到护理工作者有效的心理护理,能缓解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相反,心理上处于高度紧张,加之各种不良刺激,会加重病人病情。

2.心理活动复杂多样

突发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刺激,可以摧毁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如健康的人突然患了心肌梗死等,也会因过度恐惧导致心理失衡。也有些病人因病情突然恶化,产生濒死感,恐怖、悲哀、失落、绝望等消极情绪,加速死亡。不同病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条件等因素可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护理工作者要善于分析急性病人的心理状态,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二)心理护理

由于急性病人的主导心理活动是恐惧,因此,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是增强病人的安全感。

(1)热情接待、迅速抢救,使病人感到可亲。急性病人求医心切,一旦入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若能得到护理工作者迅速热情的接待、及时有效的抢救、亲切耐心的询问、悉心周到的服务,可让病人感到在危难之时遇上了救命的亲人。这种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助于抢救顺利进行。

(2)操作娴熟、工作作风严谨,使病人感到可信。护理工作者娴熟的抢救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但为急性病人赢得抢救时间,而且给病人更多的是支持、鼓舞和力量。使病人感到可敬、可信、安全感增强。

(3)医德良好、技术精湛,使病人感到安全。护理工作者要以良好的医德和精湛的技术让病人获得安全感,解除心理痛苦,还要根据每位病人的不同情况给予保证、支持、疏导、鼓励,避免消极暗示,使其身心放松,感到安全。

二、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

慢性病人病情延续数年,甚至数十年,迁延不愈。要经历疾病反复发作、病情逐渐恶化、出现并发症等严重的威胁。慢性疾病严重地影响着病人生活、学习、工作和家庭,使其产生复杂的心理反应。因此,护理工作者针对慢性病人的心理特点,实施心理护理,对提高慢性病人生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心理特点

1.心理活动复杂

慢性病人要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经历漫长的病程,使其产生复杂的心理活动。慢性病人开始多存有侥幸心理,不肯承认自己患病的事实,迟迟不愿进入病人角色,一旦确诊,易产生急躁情绪,想立即服用灵丹妙药,把疾病尽快治好。此时病人对自己的疾病格外敏感和关心,不断向护理工作者寻根刨底,向病友“取经”,翻阅大量有关书籍,希望弄清病因和愈后。

2.情绪易波动

慢性病人随着病情变化,情绪易波动,时而高兴、时而悲伤、时而满意、时而失望。经常出现紧张、焦虑、忧愁、愤懑、急躁、烦闷等消极情绪。

3.心境抑郁

有的慢性病人丧失了劳动力,严重地影响了工作、生活,感到自己是家人的累赘,易产生自卑、自责、抑郁心境,甚至丧失治疗的信心和生活的勇气。

4.个性改变

有的慢性病人由于长期忍受疾病折磨,心身疲惫,导致个性改变。表现为好挑剔、对治疗护理提出过高要求,责怪服务不周、照顾不到、技术水平差,埋怨家人不关心、不够重视、没有精心照顾自己,易出现敌对、怨恨和愤怒情绪。

5.角色强化与依赖

部分慢性病人由于担心疾病复发,病情反复,表现过度依赖药物,不按医嘱停药和出院;也有部分病人表现为行为退缩,仍沉溺于病人角色,习惯于护理工作者和家人的照顾,拒绝承担力所能及的活动。

(二)心理护理

对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护理工作者应结合慢性疾病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的特点,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将疾病治疗与心理护理有效地结合,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

1.给予积极的心理支持

围绕慢性疾病病情长、见效慢、易反复发作等特点,护理工作者要耐心解释、诱导和激发病人的治愈信心,还要积极动员病人家属、亲朋好友多鼓励、多关心,给予心理支持,使其重新鼓起生活勇气,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

2.生理护理与心理护理相结合

对慢性病人的护理要做到身心同护。如慢性病人易出现疼痛、发热、呕吐、便秘、呼吸困难等不舒适症状,这些症状会导致病人出现不良情绪,护理工作者应及时妥善处理,给予开导安慰,消除不良情绪,有利缓解症状。又如,护理工作者给病人实施操作时,可能不但使病人身体上感到难受,而且在心理上感到恐慌,因此护理工作者在操作前应耐心解释操作目的、认真执行操作规程,操作熟练、动作轻柔,尽可能减少给病人带来的心理痛苦;在饮食护理方面,尊重病人的饮食习惯,注意食物的烹调方式和有效搭配,合理安排饮食,营造良好就餐氛围,增强病人食欲,保证营养的需求;组织病人开展读书、绘画、欣赏音乐、看电视、听广播等活动,活跃单调的病房生活,减少不良情绪,缓解身体不适。总之,对慢性病人要加强日常生活、饮食、睡眠、排泄等方面的护理,减轻其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

3.帮助病人克服依赖心理

护理工作者要为病人提供舒适、整洁、安静、安全的疗养环境,稳定病人的情绪,劝说病人要安心养病;鼓励病人进行适当的活动与功能锻炼,以摆脱依赖心理,尽早达到身心的全面康复。

4.针对性心理与行为指导

护理工作者应帮助病人正确认识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康复与转归的过程,全面分析消极情绪与行为发生的关系。协助病人纠正对疾病的错误认知,保持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于抑郁情绪较重者,应帮助其分析病情及预后,给予积极的情感支持,耐心劝导、鼓励倾诉、合理疏泄,预防自杀行为;对于焦虑者,应采取积极暗示、分散注意力、给予解释、适度保证、安慰、鼓励等手段,增强病人治疗的信心;对于角色强化和存在依赖心理者,鼓励病人积极学习适应性行为,淡化病人角色,积极参与护理计划的制订,并实施“慢性病的自我管理”,提高生活质量;对挑剔易怒者,护理工作者应理解、宽容,保持冷静态度,认真倾听,耐心解释,或暂时回避,避免直接冲突,待病人情绪平稳后,帮助指出不良情绪的后果与严重性,并指导病人正确调节情绪;指导病人根据自身的情况,积极地进行身体锻炼与康复,如散步、打太极拳等,促使其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三、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

手术是临床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手术对于病人是一件严重的应激事件,会引起强烈的心理应激,导致病人出现各种心理反应。当心理反应过于强烈时,将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和康复的进程。因此,护理工作者应了解手术病人的心理特点,提供有效的心理护理,消除病人消极的心理,保证手术顺利进行,促进康复。

(一)心理特点

1.手术前病人的心理特点

焦虑和恐惧是术前病人最常见的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对手术的担心和恐惧,以及心悸、气促、胸闷、胸痛、腹痛、腹泻、睡眠障碍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产生焦虑和恐惧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对手术的安全性缺乏了解。对手术、麻醉过程缺乏认识,担心手术中出血过多、发生麻醉意外、手术失败,甚至死亡。

(2)担心手术效果。由于病人心理准备不足,不能对手术作出客观的分析与评价。

(3)害怕疼痛。30%术前病人害怕术中疼痛难忍,手术范围越小,病人越害怕手术期间的疼痛。

(4)过去负性经验的影响。

(5)对医护人员技术水平不信任,医疗设备的落后。

(6)其他方面。担心手术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影响家庭关系和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如接受大手术的病人,通常把做手术当做一场生离死别或一件牵肠挂肚的事情,尤其是有未成年子女的病人,这种心理活动尤为强烈。

病人在术前出现轻度的焦虑是可以理解的,但严重的焦虑往往影响手术效果和预后恢复。有临床发现,术前焦虑程度对术后效果存在着倒“U”字形的函数关系,即术前焦虑水平很高或很低者,术后的心身反应严重且恢复缓慢,预后不佳;术前焦虑水平适中者,术后恢复效果最好。这是因为高焦虑水平往往能降低痛阈及耐痛阈,使病人在术中或术后感受到更强烈的疼痛和心理上的痛苦,因而对手术效果感觉不佳;术前焦虑水平低或完全没有焦虑者,在心理上采取了回避和否认的心理应对机制,对手术的危险性、术后并发症的可能性及术后康复的艰巨性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一旦面临不尽如人意的现实时,便一筹莫展,无法应对,甚至彻底崩溃,从而影响术后的恢复。术前焦虑水平适中者,在心理上能够对手术及其带来的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和充分的心理准备,能较好地适应手术和处理术后情况,结果术后恢复效果最好。

2.手术后病人的心理特点

多数病人因手术解除了病痛而心情轻松愉快,即使有躯体不适和疼痛反应,也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然而,由于大手术后可能引起部分生理功能丧失和体像改变,所示容易导致病人出现焦虑、自卑、抑郁等。反复手术而久治不愈者心理反应尤为强烈,因病人术后生活不能自理、长期卧床、难以恢复工作和正常生活等,继发严重的心理障碍。常见的术后严重心理障碍如下。

(1)意识障碍。意识障碍多在手术后2~5天出现,轻者表现为定向障碍、应答缓慢、近事记忆障碍;重者伴有幻觉、恐惧感,可自伤或伤害他人。意识障碍一般在1~3周消失,少数可继发抑郁。手术所致的严重创伤、失血缺氧、电解质紊乱、继发感染等均可诱发术后意识障碍。

(2)抑郁状态。有的病人术后因生理功能丧失和体像改变而产生抑郁情绪,表现为自我感觉不良、睡眠障碍、活动减少、生活不感兴趣、自责自罪、悲观失望、抑郁、绝望,甚至产生自杀行为。多见于乳房切除术、颜面手术、眼球摘除术、子宫全切术、卵巢切除术、睾丸摘除术、肠切除术、截肢等术后病人。

(3)术后持久疼痛。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情绪是影响疼痛的主要因素。焦虑、抑郁情绪可加剧疼痛。愉快、开朗、乐观的情绪可降低疼痛。一般情况下,手术伤口愈合良好,功能恢复,疼痛即消失。如果病人疼痛持续存在,持续数周或更长时间,而又不能以躯体情况解释时,则成为一种术后不良心理反应。

(4)术后精神疾病复发。有的病人因心理压力过重导致精神疾病复发。

(二)心理护理

1.手术前病人的心理护理

术前病人的心理状态存在个体差异性,因此护理工作者应根据术前病人的病情、心理反应和应对方式,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这能有效地减轻病人的应激反应。术前心理护理措施如下。

(1)提供有关信息。向病人详细介绍医院的规章制度、生活作息、病室环境等信息,消除其陌生感;介绍病人病情,说明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手术过程、术中配合方法、术后注意事项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对于手术复杂、危险性大、心理负担重的病人,为其介绍手术医生的业务水平和以往手术成功的经验,让病人产生安全感。

(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可赢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增强病人对手术的安全感,稳定情绪,使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手术,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3)应用行为控制技术。应用行为控制技术,及时减轻病人术前焦虑和恐惧。常用的行为控制技术有以下几种。

①示范法。让病人观看克服术前焦虑与恐惧的录像片,或请同类手术成功者现身说法、介绍经验,帮助病人克服术前焦虑与恐惧,增强手术的信心。

②认知行为疗法。病人对手术的认知和评价可影响术前焦虑反应的程度,因此,护理工作者可帮助病人改变其认知偏差,以减轻焦虑反应。

③催眠暗示法。护理工作者运用催眠暗示性质的正性暗示语,可增加病人的安全感,降低心理应激的程度。

④放松训练。采用肌肉松弛疗法、腹式呼吸法也能有效地减轻病人的焦虑和恐惧。

(4)帮助病人获得有力的社会支持。护理工作者应鼓励病人的家属、同事、朋友及时探视,并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给予支持、鼓励和帮助,给病人温暖和勇气,从而减轻术前焦虑。

(5)保证病人充足的睡眠。必要时护理工作者按医嘱给予抗焦虑、镇静催眠药物,降低焦虑和保证睡眠。

2.术后病人的心理护理

病人经过手术,尤其大手术后,一旦从麻醉中醒来,意识到自己已经活过来,颇感侥幸,这时他们渴望知道自己手术的真实情况和手术效果。由于术后躯体组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病人会感到伤口疼痛,担心伤口流血或裂开,不敢自主活动;疼痛缓解后,又担心预后情况,这些使病人心感焦躁不安。因此,对术后病人的心理护理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及时告知手术效果。病人醒来后,护理工作者应亲切、和蔼地告知其手术情况及效果,如手术顺利、术中出血不多、病灶已切除,目的达到,以便及时消除病人的疑虑。对手术不顺利者,或病灶未能切除者,应注意告知的时机与方式。

(2)帮助病人缓解疼痛。术后病人疼痛的程度与手术部位、切口方式、镇静剂的应用、个体的疼痛阈值、耐受力和对疼痛的经验等有关。护理工作者应告知病人术后疼痛是一种正常反应,是暂时的,一般24小时内疼痛最明显,2~3天后逐渐缓解,让病人有心理准备;观察病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鼓励其用言语表达疼痛;指导病人正确的咳嗽方法和排痰方法,以减轻咳嗽时伤口的疼痛和担心伤口裂开的顾虑;指导病人运用听音乐、数数字、愉快交谈等方法来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帮助病人减轻紧张、焦虑、抑郁的情绪,有助于减轻疼痛;对剧烈疼痛者遵医嘱应用止痛药物,缓解病人疼痛。

(3)帮助病人克服抑郁情绪。由于反复手术而久治不愈、术后生活难以自理者,易出现抑郁情绪,主要表现为不愿说话、不愿活动、食欲缺乏及睡眠障碍等。护理工作者应给予支持、鼓励和开导,帮助其克服抑郁情绪。

(4)鼓励病人积极对待人生。手术后导致生理功能损坏或外观缺失的病人,如脏器切除、截肢等,会受到巨大的心理创伤,护理工作者不可疏远或背后议论,应给予关心、照顾、支持和鼓励,并提出一些补救建议,如安装假肢、假眼球等,使病人勇敢地面对生活,接受现实。

四、癌症病人的心理护理

癌症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已成为目前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癌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有关研究发现,心理社会因素与癌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且癌症病人的不良心理反应和应对方式也影响着病情的发展和生存期。因此,妥善解决癌症病人的心理问题,能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

(一)人格特点

目前很多研究认为,癌症病人存在着易感性行为特征,称之为C型人格特征,其特征是:情绪向外释放减少和压制愤怒、怨恨、攻击、敌意等负性情绪。主要表现为:与他人过分合作,原谅一些不该原谅的行为,生活和工作中没有主意和目标,不确定性多,尽量回避各种冲突,不表达愤怒等负性情绪,屈从于权威等。他们常自感无所依靠、无能为力而处于情绪低沉、悲观、绝望状态。相关研究发现,癌症发生率C型人格特征者是非C型人格特征者的3倍以上;但并非所有C型人格特征者一定会患癌症。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可促发癌症的发生,许多资料表明:忧郁、失望、悲哀等不良情绪是癌症的先兆。恶劣情绪是癌症的活化剂。

(二)心理特点

多数癌症难治愈、死亡率高,这使人们“谈癌色变”。尽管现代医学对癌症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癌症病人仍然面临着因死亡威胁、放疗、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等而承受的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护理工作者应了解癌症病人的心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根据癌症的诊断、治疗和转归可将病人的心理特点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诊断阶段

当一个人在体检时被怀疑患有癌症,首先表现为震惊、茫然和不知所措,当震惊过后,常常通过逃避、否认、幻想等心理防卫机制来缓解诊断带来的痛苦。病人一方面回避疾病,隐瞒病情,继续正常工作,或心存侥幸,否认医生的诊断,四处求医,重复检查,幻想得到相反的诊断结果;另一方面,又担心癌症诊断被证实而惶恐不安、焦虑。病人对于癌症的最初否认,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长期否认,会延误病情而丧失最佳的治疗时间。

2.确诊阶段

一旦被确诊为癌症,病人的主要心理特点如下。

(1)恐惧。由于人们对癌症的认识存在不同程度的片面性,联想到“不治之症”和“死亡”,因而感到强烈的恐惧心理,并伴有心慌、眩晕、昏厥甚至木僵等。如有些女性病人会因惧怕而哭泣。也有的病人产生敌对行为,以发泄内心的恐惧。

(2)怀疑与否认。被确诊为癌症,病人一方面恐惧,另一方面怀疑医生误诊。病人不相信自己患癌症的事实,便以“否认”心理应对恐惧,主要表现为:烦躁、紧张、焦虑,极力否认患癌事实,到各间医院重复检查,到处就医求证。

(3)愤怒与沮丧。一旦癌症被证实,病人表现为愤怒和攻击性行为。有的病人痛恨命运的不公、悲观、沮丧、绝望,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4)认可和依赖。随着时间推移,病人的幻想破灭,不得不接受患癌的事实,情绪逐渐趋于平静,表现出既不痛苦也不害怕,显得格外平静。但多数病人不能恢复患病前的情绪状态,长期表现出抑郁和悲伤。

3.治疗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多数病人被迫接受癌症的事实,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但在此过程中,病人处于希望与绝望的矛盾中,任何病情变化及治疗的反应均可引起情绪上的巨大波动,产生恐惧、抑郁、沮丧和绝望的情绪。

(1)侥幸与幻想。有的病人心存侥幸,寄希望于民间偏方,希望发生医学奇迹,身体恢复到以前健康的状态。

(2)合作与依赖。多数病人的心境逐渐趋于平衡,无可改变的事实迫使他们与疾病妥协,生存的欲望使他们愿意配合治疗,希望医生能帮助自己减轻痛苦,控制病情,延长生命。

(3)焦虑与恐惧。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恶心、呕吐、脱发等副作用会使病人感到严重的焦虑和恐惧。研究表明,80%晚期癌症病人有剧痛,疼痛程度与焦虑恐惧情绪呈正相关。癌症病人由于接受了有关治疗和预后的负面信息,这种极度的恐惧使病人丧失治疗的信心和生活的勇气。

(4)抑郁与绝望。病人对医生的治疗表现出极大的希望,一旦希望落空,如癌症复发、转移或转入病危状态,病人会陷入极度的抑郁和绝望之中。心理研究表明,30~45岁年龄段病人抑郁与绝望者居多,此阶段的病人因要承担过多的社会和家庭角色,其社会角色与病人角色反差较大,易产生强烈矛盾、抑郁与绝望心理,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从而丧失了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甚至出现“生不如死”的念头,产生自杀行为。

(5)消极拒医。部分年轻的女性病人,对癌症手术中切除乳房、子宫和卵巢等不能接受,担心形象受损和影响婚姻生活;有的病人则对术后肛门改造、化疗导致脱发等不能接受,从而出现消极拒医的心理与行为。

4.康复与转归阶段

多数癌症病人最后能平静接受癌症的康复,适应以后的生活,但很难恢复到患病前的心理状态。有的癌症病人因完全或部分丧失了自理能力,担心成为家庭与社会的累赘而产生孤独感;还有的病人因沉溺于病人角色,表现为行为退缩,不愿与人交往,这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有的病人由于癌症的复发、转移和疼痛,丧失治疗的勇气和信心,消极、被动等待死亡,甚至出现自杀行为。

(三)心理护理

研究表明,病人的心理活动、情绪好坏、生活态度对病症的转归与康复密切相关。癌症治疗不仅是为了延长病人生命,减轻痛苦,更重要的是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做好癌症病人的心理护理,是一项重要、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1.诊断阶段

护理工作者应对病人的焦虑和否认的情绪反应表示理解,暂时不要打破病人的心理防卫机制,不能勉强病人面对现实、承认患癌的事实。护理工作者要关心、同情,并给予其积极的情感支持,尽量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

2.确诊阶段

(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工作者说话时要态度诚恳、言语温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病人的信任,提供心理支持。

(2)慎重告知诊断。研究表明,对已确诊为癌症的病人,采取对其保密的做法弊多利少。那样做不利于病人建立足够的精神准备,更无法有效地激发、调动其机体抵御癌细胞的能力,但考虑到病人的机体已受癌细胞侵害,为避免其再受精神压力,保密的动机无可非议。故在实际工作中,护理工作者应根据病人的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及病情程度,慎重决定如何告知病人真相及告知的时间和方法。对有治疗价值、发现较早、性格开朗、热爱生活、意志坚强的病人,应及早告知真实情况,以便开展早期治疗和积极应对。对内向、抑郁质的晚期和保守治疗者,采取保护性医疗制度,避免病人知道真相后,精神崩溃以至病情恶化。

(3)纠正错误认知。病人许多消极心理反应均来自“癌症等于死亡”的错误认识。大量研究表明,正确认识癌症,保持良好心态的癌症病人,五年生存率显著提高。故纠正癌症病人的错误认知,是维持其乐观情绪的第一要素。护理工作者应加强癌症科普知识的宣教,使病人认识癌症虽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但只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保持积极的心态,还是有可能治愈的;即使不能完全治愈,也可提高生存质量。

(4)给予积极的心理支持。要关心体贴病人,鼓励其倾诉,协助其疏导愤怒和抑郁情绪,保持乐观情绪。护理工作者应给予积极暗示,利用家属、亲朋好友的支持和现身说法者的榜样的力量,让病人感到心理支持和希望,从而提高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

3.治疗阶段

(1)减轻不良情绪。当病人治疗效果不理想,出现疼痛或严重并发症时,常有焦虑和抑郁情绪。护理工作者应要同情、关心病人、指导病人通过听音乐、静思、放松心身的行为方式,改善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

(2)减轻疼痛。护理工作者应高度重视癌症病人的疼痛问题,癌症病人的疼痛常伴有恐惧、绝望和孤独的心理反应,这会更加重疼痛的主观感受。由于疼痛可以加剧病人心身交互影响的恶性循环,因此,处理原则首先是要采用各种措施减轻和消除疼痛,同时处理疼痛出现的心理问题。

(3)争取社会支持。鼓励家属、同事和朋友的积极支持,多给予探视、信息沟通、精心照顾,使病人体验到亲人的关爱和温暖,有利于病人康复,重返社会。

(4)榜样示范。病友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增强病人抗击癌症的决心具有重要的作用。护理工作者组织病人与“抗癌明星”座谈,请“明星”讲述其与癌症抗争、身体康复的经历与经验,使病人从“明星”的现身说法中获得巨大的心理支持和情感鼓励,增强病人治疗的信心;鼓励病人之间的交流与讨论,说出所面临的问题及如何提高生存质量等,使病人在群体抗癌中得到心理支持与安慰。

4.康复与转归阶段

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支持是癌症病人改善不良情绪、回归社会的信心来源。护理工作者应鼓励家属和亲人多陪伴病人,减少病人的孤独感,满足其归属的需要;积极关注,倡导全社会同情、关怀、理解和尊重病人;鼓励病人积极参加抗癌社团活动,采取有效应对方式,重建生活;实施人文关怀,减轻晚期癌症病人的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对于濒临死亡的病人,实施临终关怀,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维护病人的尊严。

五、重症监护病人的心理护理

急危重症病人由于病情危重,随时面临生命危险,心理活动极其复杂,护理工作者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对提高抢救的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心理特点

临床观察表明,不同病种的急危重症病人的心理特点存在一定的共性规律,依据进入重症监护病房后时间的不同,病人的一般心理反应有以下特点。

1.焦虑、恐惧

多发生在病人进入监护室后1~2天,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恐惧。主要与重症监护病房特殊环境相关,如昼夜不分地受监护、无亲人陪护、目睹病友死亡、紧张的抢救氛围、与外界隔离等。

2.否认

约50%的病人进入监护室第2天开始出现否认心理,第3~4天达高峰。病人否认患病或承认患病但认为无必要住进监护病房,坚决要求换病房或出院。这种否认心理可以缓冲病人过度紧张、焦虑的情绪,暂时维持心理平衡。

3.孤独、抑郁

约30%的病人在入住监护室5天后出现孤独、抑郁的消极情绪,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产生孤独、抑郁的主要原因:①与外界隔离,生活枯燥;②因病重缺乏交流;③家属少探视或陪伴;④病人被忽视;⑤担心因疾病失去工作和生活能力。

4.愤怒

意外受伤者因委屈而愤怒;不治之症者常抱怨命运不好、倒霉,产生愤怒情绪,病人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敌意仇恨、行为失控、吵闹哭泣、寝食难安,同时伴有血压、血糖升高,心率加快等。

5.依赖

重症监护病房给病人在心理上带来安全感,然而有病人在撤离监护病房时,由于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或已对监护病房产生心理依赖,常常不愿离开。

(二)心理护理

1.针对负性情绪的心理护理

负性情绪可影响病情,保持病人稳定情绪是心理护理的首要工作。针对负性情绪主要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1)热情接待病人,介绍环境,让病人熟悉环境,消除恐惧心理,产生安全感。

(2)有条不紊、沉着冷静,轻、稳、准、快地进行各项抢救,增强病人安全感和信任感,忌大呼小叫、手忙脚乱、惊慌失措。

(3)不要在病人面前讨论病情,以免引起不良情绪。

(4)充分理解病人的愤怒,帮助合理宣泄,缓解心理压力。

(5)告诉家属不要在病人面前流露悲伤情绪,以免增加病人的心理负担。

2.针对否认的心理护理

对病人短期的否认,可不予纠正,但持续存在的否认,则应引起注意。疾病不会因病人的否认而消失,反而会加重病情。护理工作者应耐心解释,说明进入监护病房的重要性,鼓励病人接受事实,纠正认知偏差,配合治疗。

3.针对依赖的心理护理

有的病人对监护室的环境和护理工作者的特殊照顾产生心理依赖。过度依赖不利于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会影响身体的康复。因此,护理工作者对即将撤离监护室的病人,要耐心做解释,消除顾虑,必要时逐渐减少病人在监护室所受的特殊照料,作好撤离监护室的准备,使其逐渐摆脱依赖。

4.优化环境

努力为病人提供舒适、整洁、安静、安全的治疗环境。如夜间采用柔和的灯光,避免光线直射病人的眼睛;室内放置时钟和日历,让其保持时间观念;在护理操作时,将噪声降至最低。

5.加强护患沟通,给予心理支持

护理工作者应运用沟通技巧,对语言沟通有困难的病人,如用呼吸机治疗、气管切开的病人,更应注意观察其面部表情、手势及身体姿势,必要时,结合护患交流本、通过纸笔书写进行沟通,以了解其需求,尽可能满足需要;进行各种操作前,应做好解释,以取得病人支持和配合;对于病情重且反复发作的病人,应帮助其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在积极调整治疗的同时,给予病人安慰、鼓励和支持,从而战胜疾病。

六、疼痛病人的心理护理

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促使病人就诊最常见的原因,而慢性疼痛又是护理工作者要经常面对和难处理的问题之一。由于疼痛具有心理学属性,因此,了解疼痛的心理学知识,减轻病人的疼痛,提高护理质量,是护理工作者重要且迫切要解决的护理问题。

(一)心理特点

疼痛是由实际的或潜在的伤害所引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的体验。疼痛是人们求医的常见原因:一方面,疼痛与机体组织的损伤相联系,是组织器官的物理、化学损伤或病理改变的结果;另一方面,疼痛又与某种心理状态相联系,常伴有不舒适、不愉快的情绪反应。总之,疼痛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疼痛的心理学特点有以下方面。

(1)疼痛是个体化的主观体验。病人的疼痛症状是否出现及疼痛强度与心理状态有关,且与不愉快的情绪相伴,如抑郁情绪通常会引起慢性和持续性疼痛。

(2)疼痛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相同性质和强度的刺激作用于不同个体,所引起的心理反应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①早期经验。以往经受过的疼痛体验,特别是儿童时期的早期经验,对疼痛产生明显影响,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例如儿童从小受轻伤时,父母泰然处之,则该儿童成人后对疼痛的耐受性增强,疼痛阈值也提高;反之,则对疼痛敏感,耐受疼痛的能力也降低。

②对情境的认知评价。同等程度的疼痛,个体对其意义认知评价不同,主观感受疼痛也不同。例如,儿童在玩耍时,有人在背后拍他一下,他会装着不知或笑出声来,没有疼痛的感觉与反应,但是如果儿童犯了错误,为了惩罚他而给他同样的一拍,他会感觉很痛,放声痛哭。

研究发现,相对于在和平环境中受伤的市民,战场上的士兵对疼痛有更大的耐受性,因为对于一个受伤的士兵来说,从战场上死里逃生已经很庆幸了;而对一个和平环境的市民来说,受伤或动手术则是一场灾难。

③情绪状态。一般情况,积极的情绪如愉快、兴奋、乐观情绪可减轻疼痛,而消极的情绪如焦虑、恐惧、失望、悲伤、抑郁可加剧疼痛。

④注意力。注意力过分集中在自身的痛觉上,疼痛会加剧,如果把注意力转向疼痛以外的事物,疼痛会减轻,甚至意识不到。例如无痛分娩术就是医护人员有系统地采取分散注意力的方法,使产妇在分娩时放松或自我控制,达到无痛分娩。另外,也可运用放松疗法、听音乐、看电视、愉快交谈等分散病人的注意力,从而减轻疼痛。

⑤人格特征。不同人格的人,对疼痛的敏感性不同,且对疼痛的表达方式或行为反应也不同。自控力及自尊心强的人常表现出较高的疼痛耐受性。一般来说,性格刚毅、勇敢者对疼痛耐受性较强,反应较平淡,而性格脆弱、敏感者对疼痛耐受性较差,反应较强烈。

⑥暗示。暗示是指通过语言或安慰剂的作用影响人体的心理状态的过程。暗示可提高也可降低疼痛,有癔症的人易受暗示。暗示有安慰剂的功效,说明暗示对痛觉的影响。临床实验证明,安慰剂可消除30%的病人的外科术后疼痛,而大剂量的吗啡也只能使70%的病人术后疼痛减轻,可见,止痛药的效力实际是安慰剂的效力。另外,护理工作者不当的言语、动作、表情及各种负性暗示,也可使病人产生焦虑、恐惧和抑郁情绪,从而加重病人的疼痛。

(3)不同性质的疼痛刺激所伴随的心理反应也存在较大差异。慢性疼痛的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抑郁;急性危重病人疼痛的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紧张和恐惧。

(4)疼痛对病人的心理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疼痛是机体组织受到伤害的一种信号,提醒人们采取保护措施,因而对个体生存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因疼痛寻求医生帮助或取得别人的同情和理解,所以疼痛被看做是一种求助的信号。

(二)心理护理

疼痛可使病人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一系列心理反应。因此,做好疼痛病人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

1.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

护理工作者应与病人建立相互信任的友好关系,使病人感受到护理工作者的关爱,协助其克服疼痛;耐心倾听病人关于疼痛的主诉,鼓励其表达疼痛的感受;尊重、理解、同情病人疼痛时的行为反应;向病人详细解释疼痛的原因及规律性,消除病人焦虑、紧张、恐惧的情绪。

2.分散注意力

分散病人对疼痛的注意力,如听音乐、听故事、看电视、愉快交谈、参加活动等,能减轻病人疼痛。又如有经验的护理工作者给病人打针时,边攀谈边注射或轻柔地局部按摩,也可减轻注射所致的疼痛。

3.暗示

病人的消极自我暗示和病人间的相互暗示,都可对病人的痛阈值和耐受性产生特殊的影响。消极暗示可引发或增加疼痛,积极暗示可减轻或消除疼痛。故采用积极暗示可使病人心情放松、消除紧张,提高其痛阈值,对降低疼痛或止痛有良好效果。如良好的言语暗示、安慰剂的使用或合理利用医生的权威作用等均可减轻病人的疼痛或增强疗效。

4.引导想象

让疼痛者想象一个美丽的意境或风景,并想象自己身处其中,让其产生愉悦感,心情放松,使病人从疼痛中转移出来,起到减轻疼痛的作用。作引导性想象前,可让病人先做节律性的深呼吸,使全身肌肉放松,效果更好。

5.行为疗法

疼痛行为可以通过学习产生,也可以通过学习的方法来矫正。如无痛分娩,通过形象生动的宣传教育,使产妇对分娩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消除“分娩疼痛”的观念,从而减轻分娩疼痛。

6.松弛疗法

疼痛病人常伴有明显紧张情绪。松弛疗法是通过程序化的训练和学习,达到精神以及身体,特别是肌肉放松的一种行为训练方法。用松弛疗法可使病人放松,缓解紧张情绪,从而减轻疼痛。常用的松弛疗法有瑜伽、坐禅、气功、渐进式放松等。

七、药物治疗病人的心理护理

曾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将一种淀粉分别装在红、白色胶囊中,分别送给两组健康人服用,并当面告诉受试,红色胶囊装着兴奋性药物,白色胶囊装着抑制性药物。结果发现服用红色胶囊者情绪活跃、脉搏加快、血压升高、动作反应加快,服用白色胶囊者则情绪抑郁、无精打采、脉搏减弱、血压下降、动作反应减慢。

药物治疗是住院病人最常用的治疗方法,病人在接受药物治疗时的心理状态对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掌握药物治疗病人的心理问题,有助于理解心理因素在药物治疗中的作用,指导临床合理、安全、有效用药。

(一)药物的心理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1.药物的心理效应

药物不但可通过其药理作用产生生理效应,还可通过非药理作用产生心理效应,两种效应相互作用。积极的心理效应可提高药物的生理效应,消极的心理效应可降低药物的生理效应。

药物的心理效应是指病人对医生的威信,对药物的信任感和接受药物治疗时的体验、评价,治疗时外界的暗示等心理作用而产生的综合效应,也是影响药物治疗效应的重要因素。

知识链接

药物的心理反应

美国一位生理心理学家Wolf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吐根碱(致吐剂)通过胃管注入呕吐病人的胃中,并告诉病人这是止吐药物,结果在短时间内病人的恶心呕吐感消失。经过一段时间后病人又出现呕吐,再次注入吐根碱,恶心感又很快消失。这个实验说明药物不但有生理效应,而且通过一定的诱导会产生心理效应。在这个实验中,心理效应(镇吐和安慰)的作用超过了药物的生理效应(催吐)。

2.影响药物心理效应的因素

(1)药物附属特性。药物附属特性是指药物的名称、产地、商标、价格、包装、颜色、剂型等,会影响病人的心理效应。调查显示:多数病人相信声誉好、实力强、名牌药厂生产的药物;喜欢选择白颜色、轻携带便、甜味的药物。

(2)药物种类。并非每种药物对每位病人都起作用,同种药物对不同病人的作用程度不同。就药物性质而言,镇静、催眠、镇咳、镇痛、助消化药等以消除病因为主的药物,易产生心理效应;而抗生素、抗寄生虫、解毒剂等以消除病症为主的药物,则以产生生理效应为主。

(3)用药的方法和途径。一般服药次数少、采用静脉注射途径给药的药物可产生较高心理效应。例如有人感冒时要求注射1针青霉素(只一次)。

(4)用药心理。病人喜欢服用作用强、见效快、安全的药物。一般经济状况好的病人,喜欢选用新药、进口药、名贵药,而经济状况差的病人,则喜欢选用老药和平价的药物。

(5)人格特征。人格特征也可影响药物的心理效应。如热情、活跃、开朗、健谈者易对安慰剂产生明显的心理效应;对治疗充满信心、心情愉快的病人,可能凭借自我暗示的心理作用,增强药物的生理作用。具有癔症人格特征者,由于暗示性强,极易体现药物的心理效应。

(6)文化因素。病人的求医行为、选择用药的习惯与偏见、民间用药的习俗、舆论、宣传、病人的文化层次、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等因素均可影响药物的心理效应。

(7)其他因素。如医护人员对病人的态度、行为举止、权威性、责任感及药物的毒副作用等均可影响药物的心理效应。

(二)药物的心理依赖

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是药物,但用药不当,易导致病人心理性药物依赖或成瘾,既危害病人身体,又给治疗带来极大困难。

1.心理性药物依赖的临床表现

药物的心理性依赖主要原因是滥用或误用药物,用药疗程长、剂量大、依照病人主观愿望用药,造成病人对单一药物或给药方式的心理依赖。

病人表现为强烈的用药愿望,经常向医护人员诉说病情如何严重,全身如何不适,主动要求用药,甚至采用不良手段骗取药物。病人用药后自觉症状消失;若得不到药物则感觉症状加重、烦躁不安,全身不适,严重者出现躯体性依赖,甚至药物成瘾。

2.产生药物心理依赖的因素

(1)药物因素。药物心理依赖的产生与药物种类有关,有的药物依赖性强,如吗啡、可待因、哌替啶及巴比妥类药物。

(2)疾病因素。疼痛、失眠病人因长期服用镇痛药、催眠药;焦虑症、抑郁症病人因精神痛苦不能自拔,服用抗焦虑药、抗抑郁药而产生药物心理依赖。

(3)人格因素。敏感多疑、内心孤独、依赖性强、自制力差、不善交往等病人容易对药物产生直接快感,或因药物减轻精神和躯体的痛苦而产生间接快感,从而造成药物的心理依赖。

(4)社会因素。药物心理依赖的产生与风俗习惯、经济状况、文化程度、人际关系、社会制度等有关。

(三)心理护理

1.一般药物治疗病人的心理护理

(1)用药前的指导。为加强药物心理效应对生理效应的作用,用药前,护理工作者应根据病人病情、年龄、文化程度、人格特征、心理特点,正确选择给药时机,并配合恰当的言语暗示,使病人相信药物的作用。若病人有抗药心理、怀疑而拒绝用药,护理工作者应耐心解释,切勿谩骂、批评指责、恐吓病人接受用药。

(2)积极的心理暗示。护理工作者应在给药前因势利导地运用言语和行为,巧妙地对病人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避免消极的心理暗示,使病人充满信心,积极愉快地配合治疗,使药物作用达到最佳疗效,促进疾病的康复。例如国外有人发现,三分之一的病人在选用安慰剂后收到了神奇效果。

(3)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工作者应与病人密切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病人信任,避免因怀疑药物而产生消极的心理效应。

2.化疗病人的心理护理

化疗是目前治疗癌症复发的主要手段,对对化疗药物敏感者具有明显疗效,对延长病人生命具有积极作用。但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使病人出现巨大的心理压力,产生紧张、悲观、抑郁的情绪。心理护理除按照癌症病人及一般药物治疗病人的护理措施外,还应注意如下方面。

(1)化疗前。护理工作者应耐心介绍化疗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化疗方案及其优越性、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让病人有心理准备,心情放松,配合治疗;如条件允许将相同病种的病人安排入住同一病室,以增加病人间的情感交流;鼓励病人做到生活自理,淡化病人角色,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2)化疗中。护理工作者及时向病人介绍化疗的有关信息,争取病人主动配合治疗,增强治疗信心。对病人在化疗中提出的问题,给予明确、有效、积极的回答,消除其后顾之忧。

(3)化疗后。病人由于难以适应化疗后所致的恶心、呕吐、乏力、脱发等带来的痛苦,易产生负性情绪,甚至放弃治疗的念头。护理工作者应主动与病人沟通,给予安慰和鼓励;利用有效的社会支持,安慰、关心和照顾病人,使其感受各方的关爱,激发其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乐观地对待疾病;请同类病人进行现身说法,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八、临终病人的心理护理

临终是指生命过程即将终结。临终病人面对即将结束的人生,难免感到悲伤和痛苦,有着特殊的心理反应。护理工作者应了解其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提高尚存的生命质量,使临终病人无痛苦、有尊严、舒适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同时对临终病人家属给予心理支持,减轻家属的悲痛情绪。

(一)临终病人的心理特点

临终病人由于受躯体疾病的折磨,对生的渴望和对死亡的恐惧,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变化。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Kubler-Rose把临终病人的心理特点分为五个阶段。

1.否认期

“不,这不会是我,那不是真的”,“医生一定是弄错了”这是病人获知病重将面临死亡首先产生的心理反应,典型的心理反应是震惊与否认。病人在此阶段常常怀着侥幸的心理四处求医,重复检查,试图否认诊断。这种否认心理是一种心理防卫机制反应,它可减少不良信息对病人的刺激,使病人有较多的时间来调整自己,面对压力。否认期的长短因人而异,大部分病人能较快停止,但也有少部分病人持续至死亡。

2.愤怒期

此阶段病人不再坚持否认态度,而表现出愤怒、怨恨、嫉妒心理,产生“为什么偏偏是我”、“老天太不公平”的反应,在心身煎熬中病人会将愤怒情绪发泄于医护人员与家人身上,以谩骂、打人等行为发泄其内心的痛苦,对医院的制度、饮食、治疗等方面表示不满,对护理工作者百般挑剔。愤怒是病人面对残酷命运,无助自怜的表现。

3.妥协期

此阶段病人愤怒反应平息,不再怨天尤人。病人变得平静、友善,为了延长生命,祈求会有奇迹发生,对治疗抱有希望,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提出许多承诺作为交换条件,出现“请让我好起来,我一定……”的想法。

4.抑郁期

当病人发现身体状况日益恶化,意识到治疗无望,不久将会死亡时,会有强烈的失落感,产生“好吧,那就是我”的反应,表现悲伤、退缩、情绪低落、沉默寡言、哭泣,病人急于向亲人交代后事,留下遗言,希望家属整日陪伴照顾,以度过不多的时日。

5.接受期

接受期是临终病人的最后阶段。病人心情平静,产生“好吧,既然是我,那就去面对吧”的反应,接受即将死亡的事实,对死亡已有心理准备,重要的事已安排妥当,以平和的心态等待死亡的到来,既不悲伤也不害怕,坦然地接受死亡。

临终的心理反应过程因人而异,发生的顺序和时间没有一定规律,有的可重合、提前和推后,也有的始终停留在否认期。所以,护理工作者要认真细致地进行观察和分析。

(二)临终病人的心理护理

1.临终关怀与临终病人的心理护理

临终关怀以提高病人生命质量为宗旨,体现对人生命价值的尊重。护理工作者应用科学的方法、精湛的技术,充满人文关怀地、最大限度地帮助病人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使其平静、有尊严地离开人间。了解临终病人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满足病人生理及心理需要,是做好临终关怀的基本。

(1)对否认期病人。护理工作者与病人间应坦诚沟通,不要轻易揭穿病人的防卫机制,也不要对病人撒谎,要认真地回答病人的询问,医护人员和家属言语要保持一致;护理工作者要经常巡视病房,与病人多交流,让病人感受护理工作者对其的关心,产生信赖感;在与病人交谈中应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病人既要面对现实,又要看到生存的希望;劝说家属不可当着病人面表现出难过,使病人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2)对愤怒期病人。病人的愤怒是源于其内心的恐惧与绝望,护理工作者应认真倾听病人的诉说,理解病人的内心感受,给病人提供释放愤怒情绪的机会,以宣泄内心的不快,疏导病人情绪,保护其自尊;还要劝说家属不要计较与难过、应给予病人宽容、关爱、理解与支持。

(3)对妥协期病人。病人能积极配合治疗并试图延长生命。该期的心理反应对病人是有利的。护理工作者应调动病人的积极性,更好地配合治疗,同时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安慰,尽可能满足其需求,减轻痛苦与不适。

(4)对抑郁期病人。护理工作者应给予同情与悉心的照顾,做好个人的清洁卫生,促进舒适;允许家属陪伴和亲朋好友探望,但要嘱咐亲人要控制情绪,避免增加病人的悲痛;密切观察病人的行为变化,预防自杀倾向;满足病人的需要,帮助病人完成未完成的事情,继续给予心理支持。

(5)对接受期病人。护理工作者要尊重其选择,保持适度的陪伴和心理支持;提供安静、明亮、整洁、舒适、单独的环境,减少外界干扰,加强生活护理,帮助病人了却心愿,使病人安详、平静地走向生命的终点。

2.临终病人家属的心理护理

(1)争取家属的配合。临终病人因患病给家人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而倍感不安。护理工作者应鼓励家属给予病人心理支持和照顾,减轻病人的焦虑情绪,与病人共同渡过难关。

(2)为病人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当家属得知亲人的病情将无法救治时,心理悲痛之极。尤其是在意外事故或突发性疾病的病人临终前,由于家属缺乏心理准备,心理创伤更为严重,护理工作者应对病人家属提供心理支持、积极引导,减轻其悲痛情绪。

(3)鼓励家属表达感情。护理工作者要与家属建立良好的关系,并取得家属的信任,鼓励其说出内心的感受和遇到的困难,减轻家属的焦虑情绪。

(4)指导家属照料病人的生活。解释、示范有关的护理技术,指导家属照料病人的生活,在照料亲人中获得心理慰藉。

(5)满足家属的需求。护理工作者要多关心体贴家属,帮助安排陪伴期间的生活,尽力解决实际困难,以满足家属的需求。

(6)协助维持家庭的完整性。协助家属在医院环境中,安排日常的家庭活动,如共同进餐、谈话、看电视、下棋等活动,以增进病人的心理调适,保持家庭的完整性。

小结

心理护理指在整个护理过程中,护理工作者通过各种技巧和途径,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积极有效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健康的一种护理方法。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护理的实施程序包括五个步骤:心理护理评估、确立心理护理诊断、制订心理护理计划、实施心理护理计划、评价心理护理效果。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成功的基石。临床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疾病的病人有不同的心理特点,护理工作者应掌握不同病人的心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能力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儿童病人的心理特点不包括( )。

A.分离性焦虑   B.恐惧   C.行为退化

D.震惊   D.自卑

2.影响疼痛的心理因素不包括( )。

A.情绪状态   B.暗示   C.经济因素

D.人格特征E.认知评价

3.有关术前焦虑的程度与手术效果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

A.无焦虑者手术效果最好

B.轻度焦虑者手术效果较好

C.严重焦虑者手术效果最差

D.过度焦虑者不用服药,避免影响手术效果

E.对手术满不在乎,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4.手术病人术前最常见的心理反应是( )。

A.抑郁   B.愤怒   C.焦虑、恐惧

D.敌对E.过度依赖

5.急危重症病人入院的1~2天,最典型的心理特点是( )。

A.焦虑、恐惧   B.否认   C.孤独、愤怒

D.依赖E.自我形象紊乱

6.病人男性,69岁,胰腺癌晚期,病情日趋恶化,病人情绪低落,要求见好友,并急于交代后事,此时病人心理反应处于( )。

A.忧郁期   B.愤怒期   C.否认期

D.协议期E.接受期

7.濒死期病人临终阶段的心理反应,一般排列顺序为( )。

A.否认期、忧郁期、协议期、愤怒期、接受期

B.否认期、协议期、愤怒期、接受期、忧郁期

C.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忧郁期、接受期

D.忧郁期、愤怒期、否认期、协议期、接受期

E.忧郁期、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接受期

8.护理听力障碍的病人应注意做到( )。

A.尽量少说话,以免伤害病人的自尊心

B.提高音量大声和他说话

C.借用非语词性语言与之沟通

D.以上都是

E.减少交流

9.当外科手术不得不摘除某些器官时,心理护理应着重进行( )。

A.多做解释,说明做手术的意义    B.生活上多给予照顾

C.协作训练,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D.多给予安慰和同情

E.什么都不说,让他安心养病

10.恢复期病人的心理护理最值得注意的问题是( )。

A.鼓励病人积极参加活动    B.消除病人不必要的顾虑

C.安慰病人要安心养病    D.针对不同气质给予相应的引导

E.向病人保证可以完全恢复

二、填空题

1.心理护理应该以良好的________关系为基础。

2.心理护理的程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护理诊断由四个部分组成,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急性病人的主导心理活动是________,心理护理中心任务是________。

5.临终病人的一般心理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

三、简答题

1.简述手术前后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2.护理工作者应如何做好疼痛病人的心理护理?

3.谢先生,63岁,肝癌晚期,入院了解病情后,情绪异常,抱怨家人不关心自己,指责医护人员不尽力,不能配合治疗护理。请问病人的心理反应属于哪个阶段?针对病人的心理反应,护理工作者应当如何做好心理护理?

(李艳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