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耳科病人的护理

耳科病人的护理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先天性耳畸形是在胚胎发育早期,由于受遗传、药物损害或病毒感染等因素的作用导致耳的形成和发育异常,产生耳郭、外耳道、中耳和内耳的畸形或瘘管。耳镜检查可见外耳道肿胀。局限性外耳道炎,也称外耳道疖;外耳道皮肤或皮下组织广泛的弥漫性炎症,又称弥漫性外耳道炎。1.病因及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局部感染和变态反应等为其主要病因。

一、先天性耳畸形病人的护理

先天性耳畸形是在胚胎发育早期,由于受遗传、药物损害或病毒感染等因素的作用导致耳的形成和发育异常,产生耳郭、外耳道、中耳和内耳的畸形或瘘管。

(一)先天性耳前瘘管

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一种最常见的先天性耳畸形。单侧与双侧发病之比为4∶1。

1.病因及发病机制 先天性耳前瘘管为胚胎发育时期形成耳郭的第1、2腮弓的6个小丘样结节融合不全或第1腮沟封闭不全而形成的盲道。瘘管多为单侧性,也可为双侧。瘘管为一狭窄盲道,可穿过耳轮脚或耳郭部软骨,深入耳道软骨与骨部交界处或乳突骨面,还可呈分枝状。管腔壁为复层鳞状上皮,具有毛囊、汗腺、皮脂腺等,腔内长有脱落上皮及角化物质等混合形成的鳞屑,有臭味。

2.临床表现 病人出生时先天性耳前瘘管即存在,平时无不适感;继发感染时,局部疼痛,皮肤变红、肿胀、发热,继之形成脓肿。可反复感染破溃,经久不愈。管腔可膨大成囊状,感染时有脓液,挤压时有少量白色黏稠性或干酪样分泌物从管口溢出。严重者形成脓肿,管周有炎性浸润。

3.治疗要点 无症状者,可不做处理。在急性感染时,应用抗生素控制炎症。对已形成脓肿者,宜切开引流。对瘘管反复感染者,可于感染控制后,行手术切除。

4.护理要点

(1)合并感染时,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2)需切开排脓时,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3)瘘管切除术后要保持伤口干燥,按时换药。

(二)先天性外耳畸形

先天性外耳畸形系第1、2腮弓发育不良以及第1腮沟发育障碍所致的耳郭或外耳道的畸形。

1.病因及发病机制 先天性外耳畸形是在胚胎3个月内受遗传因素、药物损害或病毒感染,均可影响外耳发育而导致畸形。

2.临床表现 耳郭畸形可表现为位置、形态及大小的异常。外耳道的畸形表现为狭窄或完全闭锁。先天性外耳道闭锁常与耳郭畸形同时发生。先天性外耳畸形的分类如下:移位耳、隐耳、招风耳、猿耳、杯状耳、副耳、巨耳、小耳。

3.治疗要点 无症状者,可不做处理;手术治疗,手术整形。

4.护理要点

(1)做好心理护理。

(2)术后观察患耳的颜色、温度,了解血供情况。

(3)保持伤口敷料干燥,促进伤口愈合。

二、耳外伤病人的护理

(一)耳郭外伤

耳郭外伤是外耳创伤中的常见病。可单独发生也可伴发于头面部的外伤。

1.病因及发病机制 因耳郭显露于外,易遭受机械性损伤、冻伤及烧伤等,其次以挫伤及撕裂伤多见。

2.临床表现 血肿、出血、耳郭断裂、破溃处容易感染,后期多为缺损或畸形。耳郭可见皮肤擦伤、出血或血肿、耳郭撕裂或缺损或完全断裂等。撕裂伤轻者受伤耳郭仅为一裂口,重者有组织缺损,甚至耳郭部分或完全断离。

3.治疗要点 尽早处理伤口,早期清创缝合,尽量保留皮肤。

4.护理要点

(1)协助医师处理伤口。

(2)观察耳郭的颜色及温度、耳道内有无无色透明水样液体,如有提示有脑脊液耳漏,应及时通知医师。

(3)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4)告知病人耳部不要受外力撞击。

(二)鼓膜外伤

鼓膜外伤是指鼓膜受到间接或直接的外力冲击而导致破裂。

1.病因及发病机制

(1)直接外伤:如使用吸引器时负压过低,外耳道异物时取异物时用力过猛,挖耳、外耳道冲洗等。

(2)间接外伤:多发生与空气压力急剧改变之时,如掌击耳部、爆炸、炮震等均可使鼓膜破裂。

(3)咽鼓管吹张或擤鼻时用力过猛等也能使鼓膜损伤。

2.临床表现 突然耳聋、听力下降、耳鸣,耳痛及耳闷塞感等。鼓膜多呈不规则形或裂隙状穿孔,边缘常有少量血迹或血痂。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聋。

3.治疗要点 鼓膜的外伤性穿孔可于3~4周内自愈。较大而不能自愈的穿孔可行鼓膜修补术。

4.护理要点

(1)协助医师清理伤口。

(2)需要行鼓膜修补术者,做好心理护理。

(3)密切观察伤口的情况及生命体征。

(4)按医嘱使用抗生素,防治感染。

(5)告诉病人避免感冒,避免用力擤鼻、咳嗽、打喷嚏等。

(6)告知病人尽量避免外力撞击耳郭。

三、外耳疾病病人的护理

(一)耵聍栓塞

耵聍为外耳道软骨皮肤内的耵聍腺分泌的淡黄色黏稠液体。耵聍栓塞是指外耳道耵聍积聚过多,形成团块,阻塞外耳道,导致听力减退。

1.病因及发病机制 各种原因引起耵聍分泌过多可引起耵聍栓塞,如外耳道炎、湿疹等;耵聍排出受阻及油性耵聍或耵聍变质也可引起耵聍栓塞,如外耳道狭窄、瘢痕、畸形、肿瘤、异物存留等均可阻碍耵聍排出。

2.临床表现 可出现耳闭塞感、听力减退、耳鸣、甚至眩晕。可见棕黑色或黄褐色块状物堵塞外耳道,耵聍团块质地不等,有的松软如泥或蜡,有的坚硬如石。

3.治疗要点 用耵聍钩取出,对难取出者,可使用药物软化后再用吸引器或外耳道冲洗清除;有炎症者应控制感染。

4.护理要点 教会病人正确的滴药方法;取出耵聍时动作要轻柔;行外耳道冲洗时应注意冲洗液的温度,应与体温接近。

(二)外耳道异物

外耳道异物系外界小物体或昆虫进入外耳道,多见于儿童,成人也可发生。

1.病因及发病机制 小儿玩耍时误将小物体塞入耳内。成人多为挖耳或外伤时遗留小物体或昆虫侵入等。

2.临床表现 小而无刺激性的非微生物异物一般不会引起症状。异物越大、越接近鼓膜,症状就越明显。剧烈耳痛、噪声,耳闷胀感、耳痛及听力减退,并可继发外耳道炎,反射性咳嗽或眩晕。耳镜检查可见外耳道肿胀。

3.治疗要点 根据异物不同的种类及大小采取相应的取出方法,防止外耳道损伤;继发感染者,行抗感染治疗。

4.护理要点

(1)了解异物的大小、形态、种类,密切观察局部症状。

(2)积极协助医师取出异物。

(3)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治疗和预防感染。

(4)健康指导,引导家长加强儿童管理,勿将异物塞入耳内,一旦发生外耳道异物,立即到医院就诊,不要自行取出。

(三)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系外耳道皮肤或皮下组织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炎症。局限性外耳道炎,也称外耳道疖;外耳道皮肤或皮下组织广泛的弥漫性炎症,又称弥漫性外耳道炎。

1.病因及发病机制 外耳道局部环境的改变,外伤可造成细菌进入表皮层甚至真皮层的机会;中耳炎病人脓液流入外耳道,刺激皮肤感染;外耳道的深浅和宽窄与炎症的发生也有关系;耵聍缺乏,因正常人的耵聍微呈酸性,具有抗感染作用;全身性疾病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是本病的诱因。

2.临床表现 外耳道疖早期剧烈搏动性耳痛,张口、咀嚼时加重,并可放射至同侧头部;可有耳鸣及耳闷。弥漫性外耳道炎急性者表现为耳痛、灼热,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耳周淋巴结肿痛。慢性者外耳道发痒。外耳道皮肤增厚、皲裂、脱屑,分泌物积存。耳屏压痛和耳郭牵引痛。外耳道疖可见外耳道软骨部有局限性红肿隆起或在隆起中央有白色脓栓,触之有波动感,脓液很稠;耳郭周围可见水肿,耳周淋巴结肿胀或压痛。

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可见外耳道弥漫性充血、肿胀、潮湿,有时可见小脓疱。

3.治疗要点 局部和全身用药消炎止痛;切开排脓;理疗缓解疼痛。

4.护理要点

(1)遵医嘱使用药物消炎止痛。

(2)未化脓者局部敷药。

(3)脓肿形成后配合医师切开排脓,并做好局部换药。

(4)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

(四)耳郭假囊肿

耳郭假囊肿是指耳郭软骨夹层内的非化脓性浆液性囊肿。常见于一侧耳郭的外侧前面上半部,里面有浆液性渗出液,形成囊肿样隆起。

1.病因及发病机制 耳郭假性囊肿是一种软骨内的无菌性浆液性渗出炎症,病因尚不明了,可能与局部受到某些机械性刺激,如无意触摸、挤压等,而引起局部微循环障碍、组织间出现反应性渗出液积聚有关。

2.临床表现 耳郭外侧面出现局限性隆起,逐渐增大。小者可无任何症状,大的可有胀感、灼热感或痒感常无痛感。

3.治疗要点 发病早期或小囊肿可用冷敷、紫外线照射或超短波等物理治疗,以制止渗液与促进吸收;穿刺抽液,促进囊肿平复;给予囊腔内注射药物;经久不愈可考虑手术。

4.护理要点 协助医师穿刺抽液、局部包扎;需手术者,做好心理护理及术后护理。

四、中耳疾病病人的护理

(一)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及传导性聋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本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炎症未愈、病程超过8周者,可称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1.病因及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局部感染和变态反应等为其主要病因。在正常情况下,中耳内、外的气压基本相等,约相当于大气的压力,由于咽鼓管的功能不良和阻塞使中耳内形成负压,由于负压的影响,中耳黏膜中的静脉出现扩张,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清漏出并积聚于中耳,便开始形成鼓室积液。

2.临床表现 听力减退、耳痛、耳鸣和耳内闭塞感。鼓膜松弛部充血,鼓膜内陷,鼓室积液。

3.治疗要点 清除中耳积液,控制感染,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及病因治疗。

4.护理要点

(1)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2)教会病人正确的滴鼻和擤鼻方法,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

(3)遵医嘱行穿刺抽液。

(4)行鼓膜切开者应交代病人注意事项。

(二)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由细菌感染导致的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病变主要位于鼓室。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

1.病因及发病机制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致病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等。常见的感染途径有,咽鼓管途径、外耳道鼓膜途径及血行感染。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身体抵抗力下降,全身慢性疾病以及邻近部位的病灶疾病、小儿腺样体肥大等是本病的诱因。

2.临床表现 耳痛、听力减退及耳鸣、流脓。鼓膜弥漫性充血、肿胀、向外膨出,局部可见小黄点。

3.治疗要点 控制感染,通畅引流,去除病因。

4.护理要点

(1)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2)根据病人疼痛情况对症处理。

(3)正确使用滴耳药。

(4)配合医师行鼓膜切开,以利排脓。

(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病变不仅位于鼓室,还可侵犯鼓窦、乳突和咽鼓管。临床上以反复耳流脓、鼓膜穿孔和听力下降为特点;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外并发症。

1.病因及发病机制

(1)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不彻底。

(2)由于鼻、咽部存在腺样体肥大、慢性扁桃体炎、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等疾病,导致中耳炎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3)全身或局部抵抗力下降。

2.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分3型,单纯型、骨疡型、胆脂瘤型。

(1)单纯型:间歇性流脓,量多少不等。分泌物为黏液脓液,或稀薄或黏稠,不臭,鼓膜呈中央性穿孔。听觉损伤为轻度传导性聋。

(2)骨疡型:耳持续流黏液脓液,有臭味,有血丝或耳内出血。鼓膜为边缘性穿孔、紧张部大穿孔或完全缺失。听觉损伤,为较重的传导性聋。

(3)胆脂瘤型:长期耳流脓,量多少不等,特殊恶臭。鼓膜松弛部穿孔或紧张部边缘性穿孔。有不同程度的传导性聋。

(4)颅内并发症:病人有头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表明炎症已侵犯到颅内。胆脂瘤型最易产生颅内并发症。

3.治疗要点 消除病因,清除病灶,通畅引流,控制感染,恢复听力。

4.护理要点

(1)指导病人正确使用滴鼻药,保持咽鼓管引流通畅。

(2)正确使用滴耳药。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有无颅内并发症的发生。

(4)需行手术者按“耳部手术前、后的护理”进行护理。

五、内耳疾病病人的护理

(一)耳硬化症

耳硬化症是骨迷路发生反复的局灶性吸收并被富含血管和细胞的海绵状新骨所替代,继而血管减少,骨质沉着,形成骨质硬化病灶而产生的疾病。好发部位为前庭窗前区和圆窗边缘。多数病人因硬化病灶侵及前庭窗,导致镫骨固定而出现临床症状,成为临床耳硬化。有些病人终身无症状,仅见于尸解病理学检查,成为组织学耳硬化。

1.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种族、代谢紊乱及内分泌障碍等因素有关。

2.临床表现 主要有听力减退、耳鸣、威利斯听觉倒错及眩晕。

3.治疗要点 可分为手术疗法、药物防治和选配助听器,应视病人具体情况而定。

4.护理要点 告知病人助听器的相关知识;遵医嘱给予镇静药,改善微循环药,减轻膜迷路积水等药物;按“耳科病人手术前、后护理”。

(二)梅尼埃病

梅尼埃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膜迷路积水为主要病理基础,以发作性眩晕、波动性耳聋、耳鸣和耳胀满感为临床特征的内耳疾病。

1.病因及发病机制 梅尼埃病的病因尚无定论,有下列几种学说:耳蜗微循环障碍;内淋巴液生成、吸收平衡失调;膜迷路破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病灶及病毒感染;内分泌障碍;变态反应及其他学说。

2.临床表现 主要有眩晕多为先兆突发旋转性眩晕,持续数十分钟至数小时,长者可达数日甚至数周;耳鸣为间歇性或持续性,多与眩晕同时出现;耳聋有单侧或双侧。

3.治疗要点 为对初次发作或间隔1年、数年再次发作者,应予积极对症处理;对频繁发作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4.护理要点 做好心理护理;提高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防止坠床跌倒;手术病人按“耳部手术前、后的护理”进行护理。

六、耳聋病人的护理

(一)概述

人类言语频率通常在500~3 000Hz。正常人耳能听到的频率为20~20 000Hz,声强为0~140dB的声音。耳聋是听觉传导通路发生病变致听力障碍或听力减退。为人耳听觉功能损失的总称。

(二)传导性聋

传导性聋由外耳、中耳病变所致;是经空气路径传导的声波,受到外耳道、中耳病变的阻碍,到达内耳的声能减弱,导致不同程度听力减退。

1.病因及发病机制 主要是因炎症、外伤、异物或机械性阻塞、畸形,如外耳道闭锁、听骨链畸形、鼓膜缺失、前庭窗发育不全等原因使声音的传导路径受到阻碍。

2.临床表现 病人表现为耳鸣、听力不同程度减退,耳鸣多为低音调。主要由单纯耳郭畸形、鼓膜病变、听骨链病变、狭窄或闭锁、外耳道堵塞等所致。

3.治疗要点 可根据病因进行相应治疗;手术治疗;选配适宜的助听器。

4.护理要点 做好心理护理;需手术者按“耳部手术前、后的护理”进行护理。

(三)感音神经性聋

感音神经性聋由内耳、听神经及听中枢病变引起。感音神经性聋是指由于内耳听毛细胞、血管纹、螺旋神经节、听神经或听觉中枢的器质性病变阻碍了声音的感受与分析或影响声音信息的传递,导致听力减退或丧失。

1.病因及发病机制 感音性聋可分为遗传性和非遗传性。遗传性耳聋由来自亲代的致聋基因;非遗传性于妊娠期或分娩时病毒感染、产伤和核黄疸症为主要病因。

2.临床表现 听力下降,耳鸣多为高音调。

3.治疗要点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适时进行听觉言语训练,适当应用人工听觉。具体治疗有:药物疗法、高压氧疗法、手术疗法,应用助听器,人工耳蜗置入。

4.护理要点 需行人工耳蜗置入者,应告知手术目的和注意事项,以取得病人的配合。同时协助病人做好全面而系统的检查,主要包括医学常规检查,听力学检查以及精神因素检查等。

5.人工耳蜗置入术的按“人工耳蜗手术的常规”。

七、耳肿瘤病人的护理

(一)中耳癌

中耳癌是发生在中耳和乳突区的少见恶性肿瘤。病理上以鳞状细胞癌最常见。

1.病因及发病机制 约80%的中耳癌病人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史,故认为其发生可能与炎症有关,因中耳炎症使得鼓室黏膜上皮因血循环及营养障碍,可转变成复层鳞状上皮,中耳癌以鳞状上皮癌最多见;外耳道癌可侵犯至中耳乳突腔,导致中耳癌。

2.临床表现 耳痛;听力减退;远处转移,血行转移时,则有相应内脏器官转移的症状;眩晕;面瘫;其他脑神经受累症状;颈淋巴结肿大,局部淋巴结转移时出现颈部包块;张口困难。

3.治疗要点 手术切除和放射治疗,手术辅以放疗可以明显提高疗效。

4.护理要点 手术病人按“耳部手术前、后的护理”进行护理。放射治疗病人应告知病人放射治疗目的以及不良反应,如皮肤损害,皮肤颜色改变等,避免用肥皂等清洁皮肤。

(二)听神经瘤

听神经瘤为耳神经外科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占桥小脑角肿瘤的70%~80%,占颅内肿瘤总数的5%~10%,发病率次于神经胶质瘤、脑膜瘤和垂体瘤。多为单侧,双侧少见。

1.病因及发病机制 目前该病发生的原因不明。听神经瘤大多来自于前庭神经,70%~75%原发在内听道内。多为单侧,双侧者罕见。

2.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体积较小的早期肿瘤可无明显症状。耳鸣、感音神经性聋、眩晕可为本病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后期症状随着肿瘤增长扩大,早期症状加重,且可因颅内压增高和肿瘤侵入颅后窝,出现以下症状:三叉神经损害;面瘫;小脑功能障碍;颅内高压症状;其他脑神经损害症状。

3.治疗要点 尽早手术,完全切除肿瘤为本病的治疗原则。

4.护理要点 按“耳部手术前、后的护理”进行护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