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律失常(房性早搏

心律失常(房性早搏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律失常可以无临床症状,不需治疗,但持续的室上性和室性快速心律失常临床症状明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活动能力,甚或引起死亡或猝死。本病是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一组疾病,它可单独发病亦可与心血管病伴发,临床最常见的类型有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心房颤动。注重心悸原发疾病的诊断,以提高辨证准确性,如功能性心律失常、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等引起的心悸。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及起源部位的异常,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种类繁多。心律失常可以无临床症状,不需治疗,但持续的室上性和室性快速心律失常临床症状明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活动能力,甚或引起死亡或猝死。本病是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一组疾病,它可单独发病亦可与心血管病伴发,临床最常见的类型有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心房颤动。

中医学虽无心律失常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心悸”“惊悸”“怔忡”“脉结代”等范畴。

●病因病机

赵老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有以下特点。

(1)患者体虚久病,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劳欲过度,气血阴阳亏虚,以致心失所养,发为心悸。

(2)长期饮食劳倦,嗜食膏粱厚味,煎炸炙煿,蕴热化火生痰,或伤脾滋生痰浊,痰火扰心而致心悸。劳倦太过伤脾,或久坐卧伤气,引起生化之源不足,而致心血虚少,心失所养,神不潜藏,而发为心悸。

(3)七情所伤,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或情怀不适,悲哀过极,忧思不解等七情扰动,忤犯心神,心神动摇,不能自主而心悸。

(4)感受外邪,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之气血运行受阻,发为心悸;或风寒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之气血阴阳,亦可引起心悸。如温病、疫毒均可灼伤营阴,心失所养而发为心悸。或邪毒内扰心神,心神不安,也可发为心悸,如春温、风温、暑温、白喉梅毒等病,往往伴见心悸。

(5)药物中毒、药物过量或毒性较剧,损害心气,引起心悸,如中药附子、乌头,或西药锑剂、洋地黄、奎尼丁、肾上腺素、阿托品、肿瘤化疗药物表阿霉素等,当用药过量或不当时,均能引发心悸,此为药物致心律失常。

辨证论治

赵老注重心悸的辨证,认为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病势轻浅,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心悸,无精神因素亦可发生,常呈持续性,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病情较重,每属实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不发时亦可见脏腑虚损症状,日久不愈。同时辨证时分清痰饮、瘀血、火邪之类。要注意分清虚实的多寡,以决定治疗原则。强调辨脉象,观察脉象变化,要仔细体会,掌握其临床意义。注重心悸原发疾病的诊断,以提高辨证准确性,如功能性心律失常、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等引起的心悸。赵老临床常将心悸分为以下几型。

1.心虚胆怯

症状: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食少纳呆,恶闻声响。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处方:安神定志丸。

2.心脾两虚

症状: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少寐多梦,健忘,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腹胀便溏,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处方:归脾汤。

若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心烦失眠,五心烦热,自汗盗汗,胸闷,面色无华,舌淡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为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阴,养心安神,用炙甘草汤加减。

3.阴虚火旺

症状: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有耳鸣,腰酸,头晕目眩,舌红少津,苔薄黄或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处方:黄连阿胶汤。

阴虚而火热不明显者,可改用天王补心丹滋阴养血,养心安神。心阴亏虚、心火偏旺者,可改服朱砂安神丸养阴清热,镇心安神。

4.心阳不振

症状: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处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5.水饮凌心

症状:心悸,胸闷痞满,渴不欲饮,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有眩晕,恶心呕吐,流涎,小便短少。舌淡苔滑或沉细而滑。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利水。

处方:苓桂术甘汤。

若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症见心悸,咳喘,不能平卧,浮肿,小便不利可用真武汤,温阳化气利水。

6.心血瘀阻

症状:心悸,胸闷不适,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处方:桃仁红花煎,也可选用丹参饮或血府逐瘀汤。

7.痰火扰心

症状: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处方:黄连温胆汤。

此外,赵老经常使用院内制剂参麦宁心片、护心口服液治疗心悸效果甚佳。重症心悸强调给予心电监护,中西药物综合抢救治疗,常用的中药抢救措施有:心率快速型心悸可选用生脉注射液静脉缓慢注射,或静脉滴注。心率缓慢型心悸可选用参附注射液缓慢静注或静脉滴注。

●医案实录

案一:张某,男,55岁,教师

主诉:阵发性心悸伴心前区憋闷2年余,加重1个月。

现病史:患者多次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右束支不完全性传导阻滞,室性期前收缩,ST段下降”,外院诊为“冠心病、心律失常”,长期服用单硝酸异山梨酯(异乐定)、普罗帕酮(心律平)等症情改善不明显。1个月前因工作繁忙,并面临学生升学压力,自觉前述症状加重,心悸、胸闷频发,伴汗出,饮食减少,疲乏无力,入夜感胸中憋闷,似物压迫,常致憋醒而寐差心烦。平素嗜食肥甘,尿少,面色苍白,面目浮肿,肥胖,少气懒言,步履无力。舌质淡而胖大,苔白厚而滑,脉结代频频,缓而滑,重按无力。

辨证:心气亏虚,心阳不足,兼痰浊瘀血闭阻心脉。

治法:益心气,通心阳而复血脉,宁心利尿,行气化痰,活血通络。

处方:炙甘草15克,党参18克,桂枝9克,瓜蒌皮15克,薤白9克,丹参15克,川芎9克,红花6克,延胡索9克,广木香9克,茯苓30克,泽泻15克。7剂。

二诊:心悸、浮肿大有缓解,胸闷、气憋、心痛亦减轻,结代脉明显减少。于上方中炙甘草增至18克,加黄芪15克,另加三七粉1.5克。每日早、晚温开水送服。14剂。

三诊:自觉心悸大为缓解,精神转振,面色转和,浮肿已退。唯夜间仍偶有胸闷,夜寐欠佳。

处方:炙甘草15克,党参18克,桂枝9克,瓜蒌皮15克,薤白9克,丹参15克,川芎9克,红花6克,延胡索9克,广木香9克,茯苓30克,黄芪15克,炙远志12克,酸枣仁9克。14剂。仍嘱另加三七粉1.5克,每日早、晚温开水送服。

药后症情平稳,遂在此方基础上据症增损,并嘱注意起居调摄,逐步增加活动。

案二:谢某,女,73岁,退休教师。

主诉:反复心悸、胸闷3天。

现病史:2014年7月26日凌晨2点5分因“心悸不适1小时”来黄浦区中心医院急诊,当时查血压90/60毫米汞柱,心率140次/分,律不齐。心电图提示:快房颤。予胺碘酮0.3克,丹参酮40毫克静滴,吸氧,心电监护,留观察室治疗。6点30分补液结束,患者仍感心悸,心率>120次/分,继续予胺碘酮0.3克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氨基酸250毫升静滴,至早8点患者仍有胸闷、心悸症状,心率110次/分,房颤律。11点5分补液结束,测血压124/80毫米汞柱,心率96次/分,律不齐。因患者要求,出观察室回家。既往有房颤病史,平素服用阿司匹林、倍他乐克;有骨质疏松病史。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西医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后续2天患者继续门诊静滴丹参酮、低分子右旋糖酐氨基酸。7月28日患者来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内科复诊,接诊医生认为患者病情有进展,建议到三级医院射频消融治疗。患者因害怕射频消融治疗,经她单位老同事介绍,7月28日至专家门诊要求用中医药治疗。患者由丈夫陪同,自述反复心慌,胸闷不适,无明显疼痛,夜间有恐惧感,睡眠欠安,口干明显,易疲乏,稍做家务疲乏明显,纳食可,大便每日1行,双下肢无浮肿。舌质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结代。

辨证: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心神失养。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养心安神。

处方:生地黄9克,玄参9克,麦冬9克,枸杞子12克,黄芪15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黄精12克,丹参12克,川芎12克,红花9克,赤芍药12克,枳壳12克,佛手12克,焦谷芽、麦芽各12克,甘松9克,蒲公英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苦参15克,夜交藤15克。7剂。同时服用稳心颗粒1袋,每日3次。

复诊:8月4日患者服药7剂仍述口干,口淡无味,夜间有恐惧感,舌脉同前。原方生地黄、玄参、麦冬改12克,加天花粉18克,石斛12克。继服稳心颗粒。8月11日、18日、25日复诊仍在原方基础上加沙参12克、柏子仁12克。续服稳心颗粒。9月1日、10日、22日复诊均服用上药,患者心悸、胸闷未复发,睡眠正常,体力改善。后患者每两周复诊1次,病情平稳,心悸、胸闷未发。2015年9月丈夫骨折不能做家务,患者全部承担日常家务并照顾丈夫日常起居,一般情况良好。2015年12月22日复诊配药,均无特殊不适,患者满意。

案三:王某,女,33岁,2014年1月21日初诊。

主诉:突发性心慌、心悸反复发作半年余。

现病史:心慌、心悸发作时伴有呼吸困难,全身发麻,无力,甚者跌坐于地,恢复后查心电图、心超均正常。动态心电图:室早(二联律)9686次/24小时。夜寐不安,梦多。三年前曾有重度感冒后心悸史,当时诊为病毒性心肌炎。有乳房小叶增生史。外院就诊后目前已服用氟西汀5个月余。刻下:舌红暗,边有瘀斑,苔薄黄腻,脉细。

辨证:肝气郁滞,热扰心神。

治法:疏肝理气,清热宁心。

处方:柴胡10克,当归10克,川芎15克,姜半夏9克,茯神15克,木香6克,炒白芍药9克,炙远志10克,枳实15克,竹茹15克,青蒿20克,黄芩9克,夜交藤30克,炒酸枣仁30克,淮小麦30克,炙甘草9克。14剂。

二诊:患者自觉有乏力气喘,心慌,有沉重感,原方加龙骨15克,生牡蛎30克。14剂。

三诊:患者心悸、乏力好转,见恶寒,略有咽痛,舌红苔薄白,脉细。继予原法,兼清热解表,加荆芥9克、生山栀9克。14剂。

四诊:患者较前明显好转,原法加减,佐加玄参12克、知母9克、淡竹叶9克、丹参12克、牡丹皮12克养阴凉血。建议复查动态心电图,患者服药3个月后未再就诊。

【按】追其病史,患者前期因工作压力较大,加之生活感情上之不如意,肝气郁结,肝失疏泄,而至肝络不和,气滞则心气郁结,肝气郁而化火,则心神受扰,故夜寐多梦。方中柴胡、白芍药疏肝柔肝,当归、川芎养血活血,木香、枳实理气解郁,竹茹、青蒿、黄芩清心养阴,夜交藤、酸枣仁、淮小麦养心安神。后玄参、知母、淡竹叶养阴清心,丹参、牡丹皮活血凉血。本病患即从肝论治,以疏肝清热为主,辅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而收奇效。

案四:张某,女,51岁。2014年3月11日初诊。

主诉:反复阵发性心悸10余年。

现病史:患者既往极易感冒,有慢性鼻炎史,心悸、心慌反复发作近十余年,伴气短乏力,胆怯,睡眠极差,轻声即醒,曾有晕厥史,夜尿3至4次,大便可。查心电图未见早搏,动态心电图提示:室早24次/24小时。舌淡红,苔薄黄腻,脉细弦。

辨证:冲任失和,心胆气虚。

治法:调益冲任,安神定志。

处方:仙茅15克,淫羊藿15克,知母9克,黄柏9克,生黄芪30克,当归15克,川芎15克,党参9克,丹参15克,木香6克,炙远志10克,枳实15克,竹茹15克,龙骨、龙齿各15克,夜交藤30克,生地黄15克,麦冬15克,炙甘草9克。14剂。

二诊:患者诉畏寒腰酸,余症同前。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予原方加桂枝4.5克、川断9克、杜仲9克。14剂。

三诊:患者诉较前明显好转,再与原方14剂。服药加减2月余,患者症状消失。

【按】“悸病虽多,无非心病”。本着“以人为本”,注意该患者的年龄,以及心理状态、社会环境。该患者为香港人,多年家庭主妇,育有二子一女,丈夫工作较忙,经常出差。辨证该患者属更年期冲任失和,心胆气虚。治法上取二仙汤补益肝肾,使肾元得固,心肾相交。根据阴阳互根互长原理,治疗中可治以“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法。根据患者肾中阴阳偏盛偏衰的状况,分别予以温肾阳,补肾气,滋肾阴之法。该患者病程较久,肾之气血阴阳本身就比较亏虚。方中黄芪、党参健脾补气,当归、丹参、川芎养血活血,生地黄、麦冬益气养阴,木香、枳实理气,远志养心安神,竹茹清心火,龙骨、龙齿、夜交藤安神定悸。全方心肾、阴阳、气血均有兼顾。

案五:王某,男,26岁。2014年3月4日初诊。

主诉:心慌、胸闷、易惊2年。

现病史:2年前重症感冒后常见心慌疲乏,曾查心电图:频发室早;动态心电图提示:室早9806次/24小时。面色㿠白,动辄汗出,易眩晕,大便日行3次,不成形,纳欠佳。刻下:听诊早搏10次/分。舌淡红,苔薄白边有齿印,脉细结代。

辨证:心脾两虚,湿邪外侵。

治法:健脾化湿,宁心通脉。

处方:葛根20克,党参15克,炒白术9克,木香6克,炒川连6克,生黄芪30克,苦参9克,炙远志10克,鹿角片9克,制香附9克,龙骨15克,竹茹15克,朱茯苓15克,当归9克,柴胡9克,生甘草9克。14剂。

二诊:3月18日。患者服药3剂后心慌即平,余无不适。舌淡,苔薄白,脉细小滑。原方继服。嘱注意保暖。患者就诊约3个月,随方加减,后心悸未再发作。

【按】本例患者就诊前曾经多方诊治,疗效不佳,心悸反复发作,审其病因证候,患者每感外邪,兼见泄泻,而后心悸加重,可见患者素本脾虚体质,湿为土之邪,故本患者易受湿邪之侵,脾失健运则见泄泻,泄泻日久则津液耗伤,心失所养则惊悸不宁。本例属本虚标实,取用葛根芩连汤中葛根、黄连、苦参清里祛湿,白术健脾化湿,朱茯苓、炙远志宁心安神,黄芪、党参益气健脾兼固表,当归调和气血,鹿角温阳反佐。全方标本兼治,气血、阴阳同补,疗效显著。

案六:刘某,女,68岁。2012年10月17日住院。

主诉:反复胸闷心悸10余年,头晕乏力2个月。

现病史:患者10年前出现胸闷气短,四肢无力,静息片刻后症状稍缓解,患者未予重视。此后经常出现胸闷心慌,气短乏力,自服“麝香保心丸”等药物症状未缓解,至龙华医院检查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遂口服中草药治疗,症状好转。近2个月患者自觉乏力甚,感觉无法应付日常活动,至中山医院门诊心电图提示:心率58次/分,窦性心动过缓。平板运动提示:有心肌缺血(报告未见)。本院心脏超声检查心脏未见明显异常;颈动脉超声提示未见明显斑块及异常血流信号。心电图示:窦缓,T波改变。动态心电图:窦性心律,ST-T正常,无长间歇和传导异常。心衰指数正常。刻下:患者胸闷心悸,气短乏力,面色萎黄,睡眠一般,二便畅,舌质淡暗,苔薄,脉沉迟。

辨证:心脾阳虚,痰瘀交阻。

治法:健脾益气,化痰活血,养心定悸。

处方:黄芪15克,党参12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陈皮9克,半夏6克,瓜蒌15克,枳壳12克,丹参12克,川芎12克,桃仁9克,红花9克,赤芍药12克,降香9克,谷芽12克,麦芽12克,砂仁6克(后下),甘松9克。7剂。同时静脉滴注丹红注射液和参附注射液14天,患者胸闷心悸明显好转,出院后继服中药巩固治疗。

(任建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