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糖尿病病人的心理问题及护理

糖尿病病人的心理问题及护理

时间:2022-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糖尿病可能构成一种带恐惧的心理应激因而降低病人的适应与应对能力,这在少年儿童患糖尿病时更为明显。体力活动减少,致使营养过剩,肥胖者日益增多,也是导致糖尿病病例增加的原因。也就是说,糖尿病病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合理化用得少,很少潜抑,亦即他们不善于使用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经过心理护理,大部分病人的忧郁、沮丧心理明显减轻。

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慢性疾病,全国约有3000万糖尿病病人,居世界第二,仅次于印度,发病率约为5%,且呈年轻化趋势。

糖尿病受情绪影响并与灾难性环境变化有关虽早有记载,但由于没有以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研究,所以尚缺乏可信的证据。Dunbar研究糖尿病病人的人格特质,提出了被动、依赖、幼稚、性适应不良、动摇、受虐狂等因素。但这些人格特质与其他慢性病病人相仿,缺少特异性。蔡雄鑫等(1986)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测定病人个性特征,结果表明,糖尿病组与甲亢组的N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E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但糖尿病与甲亢两组无组间差异。以上所述的人格特质可能是:①因患病而使个性固定;②随病情发展而倒退到早年的个性,但多数人认为糖尿病并无特异的人格因素。

糖尿病可能构成一种带恐惧的心理应激因而降低病人的适应与应对能力,这在少年儿童患糖尿病时更为明显。由于心理应激可使很多人的代谢障碍发生较大波动。因此,饮食及药物安排需要特别严格,当遇到重大生活事件冲击(如亲人丧亡等)时,病人可以通过变更食谱或改变胰岛素剂量来进行调整,这样就有意、无意缓解了糖尿病酸中毒或明显低血糖带来的致死性威胁。社会环境的改变,例如,亲人丧故、骤然的惊吓、婚姻危机、人际关系紧张、职称住房不满意、无辜的冤枉、诬陷、难以容忍的挫折等诸多原因造成病人的情绪改变——愤怒、焦虑、紧张、抑郁等多种不良状态,可降低胰岛素的分泌,使血糖升高或诱发糖尿病。

随着现代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营养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体力活动减少,致使营养过剩,肥胖者日益增多,也是导致糖尿病病例增加的原因。

1996年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心理学教研室,编制了D型糖尿病特征问卷,对糖尿病147人(其中男性59人,女性88人),健康组112人(其中男性55人,女性57人)进行了人格特征的调查,其结果发现糖尿病组和健康组比较,糖尿病病人更加抑郁,有显著性差异。糖尿病组男女之间在焦虑、抑郁和愤怒上有显著性差异,女性比男性更加焦虑、抑郁和愤怒。

糖尿病是一种易复发的慢性疾病,与其他的慢性疾病一样,时间长了以后,会有心理上的变化,通常是变得更加抑郁。Lustman等人通过对抑郁症病人的研究表明,抑郁这种心理状态可以影响体内的糖代谢,抑郁症病人糖代谢的调节能力降低,可导致空腹血中胰岛素含量降低和血糖升高,这也正是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特征。所以很可能糖尿病病人在患病前就比一般人抑郁,是抑郁使他们易患糖尿病。

合理化是一种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常见的非情绪性反应,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可用来反映潜抑,因为潜抑是意识不到的,无法直接测量,即越合理化的人越潜抑,反之亦然。也就是说,糖尿病病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合理化用得少,很少潜抑,亦即他们不善于使用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合理化用得少,潜抑的降低,很可能使他们易患糖尿病。

被诊断为糖尿病的病人,一部分人认为无所谓,对病情比较轻视,不认识后期糖尿病可能带来的多器官损害,仍然不注意节制饮食,不注意劳逸结合和必要的药物治疗,结果很可能加重病情,甚至延误治疗。

多数病人罹患该病后,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压力,从而产生紧张、恐惧、忧虑和焦虑的情绪。病人原有的饮食习惯被改变,由于长期控制饮食,无法享受到“美味佳肴”,无法与亲朋好友“开怀畅饮”,对自己不能与正常人一样生活感到悲观失望,有的甚至失去治愈的信心。

由于中晚期可能会引起心、脑、神经血管等多系统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生命,病人可以产生记忆力下降,特别是近事记忆减退,注意力集中困难、智力减退等。由于胰岛素不足引起大脑代谢紊乱,临床上可以出现情感不稳,神经衰弱综合征,食欲减退,癫样痉挛发作和焦虑抑郁状态,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和幻觉妄想。

糖尿病的治疗必须建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即要采用饮食、药物、运动、教育的方法外,加上心理治疗共“五套马车”才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一)常用的心理治疗

1.支持性心理治疗 要提供必要的“支持”,包括同情、体贴、鼓励、安慰,提供解决和处理问题的方向;调整对“挫折”的看法,患糖尿病是人生中的一种挫折,调整对挫折的感受,改变对挫折的态度;善用各种“资源”,善于用家人朋友可能提供的帮助,包括鼓励、支持和好的意见;排除外在的困难,比如家庭的不和睦;鼓励功能性的适应——“即来之,则安之”,安心养病,适应现实环境。

2.集体心理治疗 可以采用合理情绪疗法为主的集体心理治疗。

(1)开始阶段:首先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通过自我介绍,让病人自己说出对心理治疗的期望;了解病人的糖尿病病史、生活条件、自我感觉症状、个性特征以及生活质量现状,建立尿糖曲线图,每天做4次尿糖检测,结果标在一张图上,连成曲线,作为敏感“生物反馈仪”来指导每位病人的情绪与行为。

(2)中间阶段:结合尿糖曲线的变化,找出最可能影响病情变化的因素,学会放松(可做生物反馈放松训练),坚持早、晚每天2次,找出自己不合理的信念(如绝对化、过分概括化或糟糕至极)与自己辩论;采用合理情绪想象进行情感训练,利用角色扮演以及强有力的自我声明,学会如何保持良好的情绪以及克服不良情绪的方法;学会应对生活工作中的压力与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技巧。

(3)最后阶段:进行巩固治疗,反复强化,可以评比“抗糖尿病明星”等方法,作为行为治疗的强化治疗。

(二)注射胰岛素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1.心理特点 ①忧郁和沮丧:病人普遍存在明显的忧郁情绪、沮丧心理、情绪低沉、承受力下降;②焦虑和担忧:病人表现为失眠、食欲下降,担心胰岛素成瘾为主要原因;③愤怒和暴躁:其主要表现为激惹性增高。

2.心理护理 针对病人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首先主动与病人接触,关心体贴病人,缩短护患间距离,使病人向护士倾吐病情和心声。耐心倾听病人谈话,分析其忧郁、沮丧的原因。在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时,首先讲解疾病知识,使其对糖尿病有正确地认识和了解,再向病人讲明注射胰岛素的意义在于早日控制病情,防止病情恶化。同时还以治愈病人为例鼓励病人,帮助他们消除不良情绪。经过心理护理,大部分病人的忧郁、沮丧心理明显减轻。对少数心理障碍较重者,采取个别谈心的方式,耐心开导,早日消除其心理障碍,配合治疗。

(2)协助病人间建立密切关系:焦虑、担忧和心理表现较突出者,除做好病人的日常照顾外,要安排一些对疾病了解多,有正确认识的病人与其谈体会,定期组织工休活动,以密切病人间的关系,减轻其焦虑、担忧心理。

(3)利用各种方式,宣传疾病防治知识。充分利用电视、多媒体、幻灯片、墙报等,向病人讲解疾病,使其认识疾病,了解疾病,从而建立正确的认知观消除不良心理情绪。在对愤怒、暴躁的病人进行护理时,首先要耐心倾听,充当病人的发泄对象,等其情绪缓解后,再讲解注射胰岛素的目的、意义和重要性,纠正误解。并适时组织病人进行趣味活动,既可活跃病房气氛,使他们保持乐观的情绪,又能促进病人间的沟通交流,减轻心理障碍,促进疾病的转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