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自动尿液分析仪多久出标本

全自动尿液分析仪多久出标本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尿液是由肾脏生成的,是机体的代谢产物。肾脏通过泌尿活动排泄废物,调节体液以及酸碱平衡,此外,肾脏还兼有内分泌功能。尿液常规分析检验方法为干化学试带法,尿液有形成分为流式细胞术和显微镜检查法,参见《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p 276~296。

1.检验目的

尿液是由肾脏生成的,是机体的代谢产物。肾脏通过泌尿活动排泄废物,调节体液以及酸碱平衡,此外,肾脏还兼有内分泌功能。因此,通过检测尿液的颜色、浊度、pH、比重、蛋白、葡萄糖、酮体、亚硝酸盐、胆红素、尿胆原、红细胞、白细胞,不仅能诊断与泌尿系统有关的疾病,而且能够为判断治疗疾病的效果提供线索和依据。

2.检测原理

尿液常规分析检验方法为干化学试带法,尿液有形成分为流式细胞术和显微镜检查法,参见《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p 276~296。

2.1 干化学分析技术

2.1.1 尿液颜色 尿液分析仪通过三个波长(470 nm、555 nm和620 nm)对尿液的反射率进行测定,其测定结果按内置程序进行换算,得出尿液颜色。

2.1.2 尿液透明度 通过透光指数原理,采用尿液与蒸馏水的透射和折射光相比较,计算出尿液的浊度,其公式为:

式中:T—尿液样品的浊度水平;SS—尿液样品的折射率;SW—尿液样品的透光率;TS—蒸馏水的折射率;TW—蒸馏水的透光率;K—系数值。如果T<1,则尿液浊度为清亮;如果1≤T<2,则尿液浊度为微浊;如果T≥2,则尿液浊度为浑浊。

2.1.3 尿液pH 采用酸碱指示剂法,其测试模块区含有甲基红(pH 4.6~6.2)、酚酞(pH 8.2~10.0)和溴麝香草酚蓝(pH 6.0~7.6),三种酸碱指示剂适量配合可反映尿pH 5.0~9.0的变异范围。

2.1.4 尿液比重 URISYS 2400全自动尿液分析仪是采用折射计测量原理测定比重,其原理是当以入射角为90°(即折射角)的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较密)时,被折射的角度称为临界角。在终端观察时依折射临界角的大小可见明暗视场的改变,进而求出相对折射率(对空气,简称折射率)。折射率与光波的波长及温度有关。测定时用已知浓度的若干标准溶液在折射计上测出折射率,绘制折射率-浓度关系曲线,即可进行定量分析。

2.1.5 尿液蛋白 在一定的条件下(pH为3.2时),尿试带模块中的四溴酚蓝产生出阴离子,与带阳离子的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结合发生颜色变化。

2.1.6 尿糖 尿试带模块中的葡萄糖氧化酶(GOD)作用于尿液中葡萄糖,使其形成葡萄糖醛酸和过氧化氢(H2O2),过氧化物酶(POD)催化过氧化氢,氧化色源,生成有色化合物。

2.1.7 尿液酮体 在碱性条件下,尿试带模块中的亚硝基铁氰化钠与尿液中的乙酰乙酸(或丙酮)起反应,呈现紫色变化。

2.1.8 尿液胆红素 在强酸介质中,直接胆红素与尿试带模块中的二氯苯胺重氮盐起偶联反应生成红色的复合物,其反应过程是重氮盐作用胆红素中央使其裂开,再结合形成2分子的偶氮胆红素而呈现颜色变化。

2.1.9 尿液尿胆原 在强酸条件下,尿胆原与尿试带模块中的对-甲氧基苯重氮四氟化硼酸盐发生重氮偶联反应生成胭脂红色的化合物。

2.1.10 尿液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与尿试带模块中的氨苯磺胺重氮化反应生成重氮盐,后者与1,2,3,4-四氢并喹啉-3-酚偶联,使膜块由黄色向红色转变。

2.1.11 尿液红细胞 尿液中的红细胞或其破坏释放的游离血红蛋白均含有亚铁血红素,后者具有过氧化物酶样活性,可使尿试带模块中的无色的四甲替联苯胺脱氢变成蓝色的物质,颜色深浅与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含量成正比。

2.1.12 尿液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胞浆内含有酯酶,此酶可作用于尿试带模块中的吲哚酚酯,使其产生吲哚酚,后者与重氮盐反应形成紫色缩合物,其颜色深浅与白细胞的多少呈比例关系。

2.2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

2.2.1 流式细胞术 UF-1000 i全自动尿细胞分析仪使用流式细胞计数法(FCM)技术来获得尿细胞前向散射光及前向荧光的强度参数。

在对细胞中的特定物质进行荧光染色并调节到悬浮状后,使用鞘液包围此物质然后通过喷嘴以单柱形式喷出。此时每个尿细胞都将暴露在高度密集的激光束照射之下。单个细胞会按不同角度发出荧光和散射光。系统将对这些电信号进行分析,为各尿细胞按照荧光强度生成一维直方图,并按照荧光强度和散射光强度生成二维散点图,以便各个尿细胞进行识别。

从激光源向前至侧面发出的散射光称为散射光。从前向散射光的发光度即可获知细胞的大小和表面状态等。由于荧光标识抗体的性质和荧光色素的作用,从染色尿细胞发出的荧光能够反映量化的细胞表面和胞质内的性状,以及细胞核的性质(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的数量)。UF-1000 i分析仪基于流式细胞计数原理分析尿样中的五个有机成分,如RBC(红细胞)、WBC(白细胞)、EC(上皮细胞)、CAST(管型)和BACT(细菌),并可定量显示。

2.2.2 显微镜检测技术 尿液有形成分有细胞、管型、结晶、细菌、寄生虫等,这些物质虽然具有不同的形态,但是由于细胞太少,肉眼不能看见,利用显微镜放大的特性能够将尿液沉渣中的有形成分放大,根据细胞形态加以识别鉴定。

3.仪器设备性能参数

URISYS 2400全自动尿液分析仪仪器设备性能参数见相应尿液分析仪操作规程。

UF-1000 i全自动尿液分析仪设备性能参数见相应尿液分析仪操作规程。

4.标本

尿液标本管理见尿液标本的采集与处理程序。

5.设备和试剂

5.1 设备 URISYS 2400、UF-1000 i全自动尿液分析仪,显微镜和离心机

5.2 试剂 罗氏公司的URISYS 2400全自动尿液分析仪专用试带(Cat. No.:3012557,贮存于干燥2~30℃条件)、校准试带(Cat. No.:3012590,贮存于干燥2~30℃条件)。

SYSMEX公司的UF-1000 i全自动尿液分析仪专用试剂:UFⅡSHEATH(鞘液)(UTS-900A)、UFⅡSEARCH-SED(染色液)(USS-800)、UFⅡPACK-SED(稀释液)(UPS-300)、UFⅡSEARCH-BAC(染色液)(USB-800)、UFⅡPACK-BAC(稀释液)(UPB-300)和UFⅡCONTROL(质控液)(UTC-900)。所有试剂储藏温度为2~35℃(染色液最好放冰箱保存),须存储在干净闭光环境中,请勿冰冻。

6.容器及添加剂

尿液常规标本容器为清洁一次性塑料尿杯和一次性尿常规特殊试管;尿液常规检查的标本不加任何添加剂。

7.校准程序

7.1 URISYS 2400全自动尿液分析仪校准程序

根据URISYS 2400全自动尿液分析仪使用说明书,尿液分析仪的校准每月进行一次。

尿液分析仪的校准,只有在仪器出现“STAND-BY”的状态下才能进行操作。

仪器校准时,必须使用全部配套试带,试带都必须在有效期内。

操作过程见《URISYS 2400全自动尿液分析仪操作规程》。

7.2 UF-1000 i全自动尿液分析仪校准程序 UF-1000 i全自动尿液分析仪安装时或搬运后,对仪器进行一次校准定标;分析仪每次大修或更换了主要的零部件后需要进行校准;通过质控发现系统偏差时,对仪器进行校准,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UF-1000 i全自动尿液分析仪的校准只能由经过制造商严格培训的代理商的高级工程师来操作,经过专门培训的技术人员通过分析UF校正品并通过适当调整来校准UF-1000 i全自动尿液分析仪。

8.操作步骤

8.1 检验申请单及标本的检查、标识编号 整理尿液常规检验申请单及尿液标本,审核合格后,对检验申请单和尿液标本进行编号。

编号原则:尿液常规检验申请单编号每天从××1号开始进行编号,对应于尿液标本就应编同样的编号,编号完毕再对全部检验申请单、标本编号进行复查,确认无误后上机测试。

URISYS 2400全自动尿液分析仪上机放置原则:1~5号标本放在URISYS 2400全自动尿液分析仪仪器试管架第一个架上,顺序以右至左,每5个号为一组,依次类推。

UF-1000 i全自动尿液分析仪上机放置原则:1~10号标本放在UF-1000 i全自动尿液分析仪仪器试管架第一个架上,顺序以右至左,每10个号为一组,依次类推。

8.2 检验项目的申请

8.2.1 有检验申请号检验项目的申请 打开电脑,启动“检验程序”,输入用户名及口令后,进入检验程序。单击“检验”菜单。选择“申请单编号”,在申请序号中输入或读码器读取临床检验科检验申请单中申请序号或申请条码后,选择“工作单号”,① 体液检查室:尿液工作单号为U加当前检验编号(U00+××1,工作单号为六位,不足六位中间用0添充);② 门诊化验室:尿液工作单号为NK加当前检验编号;③急诊化验室:尿液工作单号为N加当前检验编号,同时输入当前患者的样品“采集时间”和“接收时间”,并逐个确认检查申请项目是否正确,按“保存”键进行确认。

8.2.2 无检验申请序号检验项目的申请 打开电脑,启动“检验程序”,输入用户名及口令后,进入检验程序。单击“检验”菜单,选择“申请录入”。①有患者ID号的申请:直接在“病人ID”输入ID号,并逐个输入“工作单号(同上)”、“优先标志”、“标本”类型、“申请科室”、“申请医生”、“临床诊断”、”采集时间”、“收到日期”,通过F8或F9输入“申请项目名称”,确认无误后按“保存”键进行确认。②无患者ID号的申请:在“姓名”输入患者姓名,并逐个输入“工作单号(同上)”、“性别”、“年龄”、“优先标志”、“标本”类型、“申请科室”、“申请医生”、“临床诊断”、“采集时间”、“收到日期”,通过F8或F9输入“申请项目名称”,确认无误后按“保存”键进行确认。

8.3 上机测试 操作过程分别见《URISYS 2400全自动尿液分析仪操作规程》和《UF-1000 i全自动尿液分析仪操作规程》的部分内容。

8.4 检验结果的查看 打开电脑,启动“检验程序”,输入用户名及口令后,进入检验程序。单击“检验”菜单,选择“检验结果录入\修改”。通过输入申请序号或读取申请条码对检验结果的查看,并逐项对患者以前尿液检测结果进行历史回顾,观察变化趋势。

8.5 尿沉渣显微镜检查操作步骤

8.5.1 尿液常规分析需要镜检的标本筛选 在进行检验结果输入的同时,检验人员对仪器分析结果进行观察,发现有阳性结果时,记录在检验申请单上,并对尿液标本进行显微镜检验。

检验结果需要进一步显微镜检测的筛选标准:如果干化学法检查结果红细胞、白细胞和UF-1000i检测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及管型等都正常的患者标本可以不需要镜检。

8.5.2 样本的准备 选择上述测试过需要镜检的尿液标本10 ml,加盖。

8.5.3 离心 用有效离心半径15 cm的水平式离心机,每分钟1 500转速度(相对离心力400 g),离心5 min。

8.5.4 尿沉渣制备 离心后,待离心机自然停转,取出离心管,手持离心管45°~90°倾斜弃掉上清尿液,留取尿沉渣(大约0.2 ml),轻轻摇动离心管,使尿沉渣有形成分混匀。

8.5.5 固定的沉渣量镜检 用混匀后的尿液沉渣滴入一次性尿板内,在显微镜下,首先在低倍镜(10×10)下观察尿沉渣分布情况,再用高倍镜(10×40)观察细胞。

细胞成分:检查10个高倍视野,以每个高倍视野的最低-最高数进行报告。

管型:应观察20个低倍视野,用高倍视野鉴定,以每个低倍视野的最低~最高数进行报告。

结晶及其他成分:检查10个高倍视野,以每个高倍视野的偶见、少量、中量及大量进行报告。

8.6 镜检结果的输入及报告确认

8.6.1 镜检结果的输入 单击“结果处理”菜单,选择“报告确认”进入结果确认,通过选择“工作单元”、“报告日期”、“单张”或“批量”后,按“提取”键提取检测结果,对镜检检验结果进行逐一输入,并按“保存”进行保存。

8.6.2 检验结果的确认 检验结果的确认应由主管技师(主治医师)或专业实验室负责人进行确认,方法为单击“结果处理”菜单,选择“报告确认”进入结果确认,通过选择“工作单元”、“报告日期”、“单张”或“批量”后,按“提取”键提取检测结果,逐一按显微镜检验结果记录核对,按“确认”键进行确认。

9.质量控制措施

9.1 室内质控措施 使用尿液分析仪测定尿液标本过程中,每天应至少一次选择两个水平(正常和阳性)质控液按《分析仪操作规程》常规操作方法对仪器进行室内质量监控。

测试结果与允许值范围对比,质控合格后才能报告当天患者尿液标本检测结果。对于失控结果应按《质量保证程序》(PLA301-LJK-CX-026)处理,仪器质量控制当天的结果进行逐一登记。

如果当天工作中更换不同批次的试剂应重新使用质控液进行监控。

9.2 室间质控措施 每年参加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的尿液分析室间质量控制。

10.干扰因素

10.1 干化学分析干扰因素 尿液放置时间过长,盐类结晶析出、尿胆原转变为尿胆素、细菌增殖和腐败、尿素分解,均可使尿液颜色加深和透明度增高。

尿液颜色受某些食物或药物的影响,如食入大量胡萝卜,服用呋喃唑酮、维生素B2、大黄和黄连等,均可使尿液呈亮黄色或深黄色,但振荡后所产生的泡沫无色,而尿液含有胆红素时产生的气泡呈黄色;氨基比林或碱性尿液中有酚红、酚酞时,尿液呈亮红色,但不难与血尿颜色(红或暗红,浑浊而无光泽)区别。

检测时尿标本必须新鲜,放置过久细菌分解尿液成分可导致pH改变(大多数细菌如变形杆菌等分解尿素产生氨可使尿液呈碱性,pH增高;但在偶尔情况下,细菌也分解尿液成分产生酸性物质,使尿液呈偏酸,pH偏低)。

尿液中蛋白和糖对折射仪法测定尿液比重产生干扰。每增加10 g/L蛋白质,在原测定值的基础上减去0.005;每增加10 g/L葡萄糖,应从原测定值的基础上减去0.004。浑浊尿液及细胞尿液也可影响尿液比重测定。

尿液标本必须新鲜,变质的尿液会使尿pH发生变化,或者尿液本身过酸、过碱都会影响尿蛋白检测结果。当患者服用奎宁、奎尼丁和嘧啶等药物时,引起尿液呈强碱尿(pH≥9.0),超过了试剂带本身的缓冲能力,会使干化学法检测尿蛋白结果出现假阳性结果;干化学法对球蛋白的敏感性较低。尿液中青霉素浓度达到一定浓度时,对干化学法尿蛋白测定产生假阴性。

高浓度维生素C、高浓度酮体尿可引起干化学法测定尿糖出现假阴性;尿液比重增高,可降低试剂带对糖的敏感性;尿液被过氧化物或次氯酸盐污染,尿糖测定可产生假阳性。

由于尿酮体中的丙酮和乙酰乙酸都具有挥发性,乙酰乙酸更易受热分解成丙酮,尿液被细菌污染利用酮体,使尿酮体检测结果出现假阴性结果或结果偏低。

尿液中含高浓度维生素C和亚硝酸盐时,抑制偶氮反应,使尿胆红素检测结果出现假阴性结果或结果偏低;当患者接受大剂量氯丙嗪治疗或尿中含有盐酸苯偶氮吡啶的代谢产物时,胆红素检测也可呈假阴性结果。由于胆红素不够稳定,尤其在阳光照射下更易分解,故留尿标本后应及时检查。尿液中含有吩噻嗪类或吩嗪类药物时,可使胆红素呈现假阳性。

由于尿胆原不够稳定,尤其在阳光照射下更易分解,故留尿标本后应及时检查,以免尿胆原氧化成尿胆素而呈现假阴性。尿液中一些内源性物质如胆色素原、吲哚、胆红素等和一些药物如吩噻嗪类、维生素K、磺胺药等,因颜色干扰尿胆原检测可呈现假阳性。

亚硝酸盐检测的尿液标本必须新鲜,留取尿液标本后应及时检查,以免细菌繁殖产生亚硝酸盐,使检测结果呈现假阳性;非那吡啶也可引起亚硝酸盐检测出现假阳性结果。大量维生素C(25 mg/dl或以上),竞争性抑制反应使检测结果出现假阴性;高比重尿和硝基呋喃,可能降低亚硝酸盐反应的灵敏性使检测结果出现假阴性反应。

尿液中肌红蛋白或菌尿可引起干化学法测定尿红细胞的假阳性;尿液大量维生素C的存在,可竞争性抑制反应致使干化学法红细胞测定产生假阴性。

尿液中污染甲醛或高浓度胆红素或使用某些药物(如呋喃呾啶)时,可使干化学法白细胞测定产生假阳性;尿蛋白>5 g/L,或尿液中含有大剂量先锋Ⅳ、庆大霉素等药物时,可使干化学法白细胞测定结果偏低或出现假阴性。

尿液标本必须新鲜,排尿后应立即送检。放置过久即可因腐败而使管型及细胞溶解,影响试验准确性。

10.2 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的干扰因素 尿液标本必须新鲜,留尿后应在2 h之内检测完毕,标本放置过长会因细胞形态改变或细菌过多繁殖影响细胞计数和细胞形态。

尿液的酸碱度和尿液的渗透压都直接影响尿红细胞的形态。1996年Georgopoulos研究证实尿红细胞在渗透量<700 Osm/L或尿pH≥7时,形态会发生变化,从均一性向非均一性改变。

尿液标本中的一些物质如结晶(草酸钙、尿酸、磷酸铵镁及非晶形盐结晶)、细菌、酵母菌、精子、黏丝菌等,可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使检测结果出现假阳性;标本若含有颜色的防腐剂或荧光素,可降低分析结果的可信性。

11.结果计算及测量不确定度

11.1 尿液浊度

式中:T—尿液样品的浊度水平;SS—尿液样品的折射率;SW—尿液样品的透光率;TS—蒸馏水的折射率;TW—蒸馏水的透光率;K—系数值。

11.2 尿液比重

折射率=(η-η0)×104

11.3 尿液其他参数 URISYS 2400尿液分析系统会自动地计算出结果,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R(%)—反射率;Tm—试剂垫对测定波长的反射强度;Cs—标准垫对参考波长的反射强度;Ts—试剂垫对参考波长的反射强度;Cm—标准垫对测定波长的反射强度。

11.4 测量不确定度 URISYS 2400全自动尿液分析仪检测尿比重的测量不确定度为±0.003,其他试验均为定性试验,暂无测量不确定度。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尿液有形成分试验的测量不确定度见《UF-1000 i全自动尿液分析仪操作规程》。

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包括样本、标本采集过程、送检时间、保存条件、药物、测试系统、员工素质等因素。

12.生物参考区间

正常尿液颜色呈淡黄色或黄色 ;pH为5.0~8.0(平均6.0),多数标本为5.5~6.5 ;浊度为清亮;随机尿比重为1.003~1.030(一般为1.010~1.025),首次晨尿应>1.020;蛋白、糖、酮体、胆红素及亚硝酸盐定性呈阴性;尿胆原定性为正常;干化学法检查尿白细胞、红细胞没有生物参考区间,只起过筛作用。

尿液红细胞:镜检法为0~3/HPF;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法为男性0~17/μl,女性0~27/μl。尿液白细胞:镜检法为0~5/HPF;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法为男性0~21/μl,女性0~36/μl。尿液管型:0~1/LPF(透明管型)。

13.患者检验结果可报告区间

13.1 尿液分析仪测定患者结果可报告区间 尿液分析仪测定患者结果可报告区间见相应尿液分析仪操作规程。

13.2 尿液沉渣显微镜检查患者结果可报告区间 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以每高倍视野(HPF)报告:0~满视野/HPF;管型以每低倍视野(LPF)报告:0~满视野/LPF;其他沉渣成分(如结晶等)以高倍视野报告:以偶见、少量、中量和多量报告。

14.警告/危急值

尿液分析仪常规尿液检测项目无警告/危急值。

15.尿液分析的临床意义

15.1 尿液颜色 健康人群尿液呈淡黄色或黄色。近于无色多见于大量饮水、尿崩症、糖尿病、精神性多饮多尿症等,以上原因均伴多尿。如尿量少颜色很淡,提示肾功能不良。黄褐色、黄绿色、棕绿色见于肝细胞性、阻塞性黄疸,服用大黄、番泻叶(在酸性尿液中)。棕色、棕黑色见于:尿路出血(在酸性尿液中)、黑色素瘤,服用酚、左旋多巴、来苏儿、甲酚、苯肼等。淡红、粉红、红色、棕色、紫红色见于血尿(肾结核、急性肾炎、泌尿系肿瘤等),血红蛋白尿(严重挤压伤等),卟啉尿(血卟啉病等),服用甜菜等食物染料色素及酚红、酚酞、刚果红、氨基比林、利福平、大黄、番泻叶(在碱性尿液中)等药物。黄色、橙黄色见于饮水少、尿浓缩、发热病、失水及其他代谢增高疾病,食用胡萝卜、核黄素等。蓝绿色、蓝色见于服用亚甲蓝、靛卡红、石炭酸,蓝尿布综合征,服用氨苯蝶啶(尿呈淡蓝色),小肠阻塞、伤寒、腹膜炎所致肠蠕动障碍胃病(如胃癌、慢性胃炎)。乳白色见于乳糜尿(丝虫病等)、脓尿(泌尿系化脓感染)、脂肪尿(骨折、糖尿病)、大量盐类(磷酸盐、尿酸盐、碳酸盐尿)。黄色荧光见于服用核黄素、吖啶橙等。

15.2 尿液浊度 健康人群尿液浊度为清亮。生理性浑浊的主要原因是因含有结晶(由于pH改变或温度改变后形成或析出的)。病理性浑浊可因尿液中含有白细胞、红细胞及细菌等所致。尿液中如有黏蛋白、核蛋白也可因pH变化析出产生混浊。淋巴管破裂产生的乳糜尿也可引起浑浊。

15.3 尿液pH

15.3.1 生理性变化

尿液pH易受饮食的影响:如进食含蛋白质高的食物过多(如含硫、磷较多的肉类、蛋类等)或饥饿状态等,由尿液排出的酸磷酸盐和硫酸盐较多,尿液pH减低;而进食过多的蔬菜、水果等含碱性物质较多的食品时,尿液pH增高(pH>6)。

进餐后尿pH增高:当机体每次进餐后,由于胃黏膜必然要分泌更多量的盐酸以帮助消化,为保证有足够的H+和Cl-进入消化液中,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肾小管的泌H+作用减低和增高Cl-的重吸收,而使尿液的pH值呈一过性增高,称之为碱潮。

生理性活动及药物影响:①生理活动:包括剧烈运动、饥饿、出汗、应激状态、夜间入睡后呼吸减慢等,使体内酸性代谢产物增多。②药物:如氯化钙、氯化铵、氯化钾、稀盐酸等可使尿液酸化;小苏打、碳酸钾、碳酸镁、枸橼酸钠、酵母制剂等可使尿液碱化;服用利尿药可使尿pH增高。

15.3.2 病理性变化

尿pH减低(酸性尿)见于:①酸中毒、慢性肾小球肾炎、发热等。②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痛风、低血钾性碱中毒(肾小管分泌H+增强,尿酸度增高)等。③其他:如白血病、呼吸性酸中毒(因CO2潴留等尿多呈酸性)。

尿pH增高(碱性尿)见于:①碱中毒:如呼吸性碱中毒,丢失CO2过多。②严重呕吐:丢失胃酸过多。③尿路感染:如膀胱炎、肾盂肾炎、变形杆菌性尿路感染,由于细菌分解尿素产生氨等。④肾小管性酸中毒:肾小球虽滤过正常,但远曲小管形成氨和H+的交换功能受损。肾小管泌H+、排H+及H+-Na+交换能力减低,故产生明显酸中毒,但尿pH呈偏碱性,pH>6.0。

15.4 尿液比重 尿比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肾脏的浓缩功能,它与尿内所含溶质的多少成正比,而与尿量成反比,并与尿液的颜色深浅平行。

15.5 尿比重增高表示尿液浓缩,见于急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高热、大量出汗、脱水、心功能不全、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等。

尿比重减低:表示肾脏浓缩功能减退,见于尿崩症、慢性肾炎、精神性多饮多尿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及恢复期。

尿比重比较固定:尿比重变化不大,一般固定在1.010左右,呈等张尿,表示肾实质有严重损害。

15.6 尿液蛋白

15.6.1 生理性变化 生理性蛋白尿指泌尿系统并无器质性病变,而是由于各种体内环境因素对正常机体的影响所导致的尿蛋白含量增多。

功能性蛋白尿:功能性蛋白尿是指机体剧烈运动、发热、低温刺激、精神紧张、交感神经兴奋等所致的暂时性轻度的蛋白尿。其形成机制可能是由于上述因素使肾血管痉挛或充血,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一旦诱发因素消失,尿蛋白也迅速消失,此类尿蛋白定量试验<0.5 g/24 h尿,多见于青少年

体位性蛋白尿:又称直立性蛋白尿,是指由于直立位或腰部前突时引起的轻度或中度蛋白尿。其特点为夜间尿蛋白定性为阴性,起床活动若干时间后出现蛋白尿,再平卧后又转为阴性,常发生于青少年,一般随年龄增长而消失。

摄入性蛋白尿:输入成分血浆、清蛋白及其他蛋白制剂,或进食过多蛋白时,尿液中可偶然被检出尿蛋白。

偶然性蛋白尿:受白带、月经血、精液、前列腺液的污染,偶尔出现的假性蛋白尿。

老年性蛋白尿:与年龄低于60岁的人相比,老年人蛋白尿的发生率增高。如功能性蛋白尿者,病史、体检及肾功能检查均正常,尿检除偶尔有尿蛋白外,尿液分析均无异常。

妊娠性蛋白尿:妊娠时可有蛋白尿,但应注意随访。若无症状者,尿蛋白持续1~2 g/d或伴血尿时,则预后比暂时性或体位性蛋白尿者差。

15.6.2 病理性变化 病理性蛋白尿指泌尿系统因器质性病变,尿内持续出现蛋白而言。

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球性蛋白尿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受损而使通透性增加,滤出较多的血浆蛋白,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此型蛋白尿最为常见,蛋白尿以白蛋白为主,尿蛋白定量常大于2 g/24 h,主要见于肾小球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某些继发性肾病如糖尿病肾病,免疫性疾病如SLE等。

肾小管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是由于炎症或中毒引起近曲小管对低分子量蛋白质的重吸收障碍而导致的以低分子量蛋白质为主的蛋白尿。此类的特点是以β2微球蛋白、溶菌酶等增多为主,白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主要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重金属(汞、镉、铋)中毒等。

混合性蛋白尿:混合性蛋白尿是由于肾病同时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而产生的蛋白尿。此类特点是白蛋白、低分子量蛋白质和高分子量蛋白质同时增多,主要见于肾小球疾病后期如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全身性疾病同时侵犯肾小球和肾小管如狼疮性肾炎、多发性骨髓瘤等。

溢出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主要是血循环中出现低分子量蛋白质(如游离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及溶菌酶)或本-周蛋白过多,肾小球滤过及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均正常而溢出尿液中。主要见于多发性骨髓瘤,肌肉严重损伤或急性血管内溶血,髓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等。

15.7 尿糖

15.7.1 生理性变化

饮食性糖尿:短时间内食用大量糖所致,糖的同化存在着个体差异,但健康人一次食入葡萄糖200 g以上即可产生糖尿。

应激性糖尿:又称一过性糖尿,原因是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延脑血糖中枢受刺激,导致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大量释放,因而可出现暂时性高血糖和糖尿。

妊娠性糖尿:以妊娠中末期多见,由于肾小球滤过增加,肾小管的重吸收相对减少;另外,妊娠末期和哺乳期间可因乳腺产生乳糖过多而致乳糖尿。

15.7.2 病理性变化

真性糖尿:真性糖尿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值而从尿中排出所致,主要见于糖尿病。

肾性糖尿:肾性糖尿是由于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减退,肾糖阈降低而引起的糖尿。如家族性糖尿。

其他糖尿:生长激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都可使血糖浓度上升而引起糖尿。主要见于肢端肥大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和库欣综合征等。

15.8 尿酮体

尿酮体阳性见于: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由于糖利用减少,分解脂肪产生酮体增加而引起酮症。未控制或治疗不当的糖尿病出现酸中毒或昏迷时,尿酮体检查极有价值。应与低血糖、心脑疾病酸中毒或高血糖渗透性糖尿病昏迷相区别。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阳性,而后者尿酮体一般不增高,但应注意糖尿病酮症者肾功能严重损伤而肾阈值增高时,尿酮体亦可减少,甚至完全消失。②非糖尿病性酮症:如感染性疾病(肺炎、伤寒、败血症、结核等发热期),严重呕吐、腹泻、长期饥饿、禁食、全身麻醉后等均可出现酮症,这些情况相当常见。妊娠妇女孕期因妊娠反应呕吐、进食少、体脂降解代谢明显增多,发生酮症而致酮尿。③中毒:如氯仿、乙醚麻醉后、磷中毒等。④药物:服用降糖灵时,由于药物有抑制细胞呼吸的作用,可出现血糖正常,尿酮体阳性的现象。

15.9 尿胆红素

胆红素定性阳性常见于肝实质性(病毒性、中毒性肝炎)及阻塞性(胆石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黄疸。在肝实质性及阻塞性黄疸时,血液中结合胆红素增高,超过肾阈时,可以从尿液中排出。

15.10 尿液尿胆原

尿胆原阴性常见于完全阻塞性黄疸。

尿胆原增加常见于溶血性疾患及肝实质性病变如肝炎时。

15.11 尿亚硝酸盐

尿亚硝酸盐阳性常见于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泌尿系感染,但尿亚硝酸盐定性阴性并不能排除菌尿的可能;同样,亚硝酸盐定性阳性也不能完全肯定泌尿系统感染,标本放置过久或污染可呈假阳性,应结合其他尿液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得出正确的判断。

15.12 尿沉渣

15.12.1 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肾源性血尿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红斑狼疮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该特点为尿红细胞增多,尿蛋白增高明显。

非肾源性血尿见于:①暂时性血尿:女性患者月经血污染尿液;青少年剧烈运动、急行军、冷水浴、久站或重体力劳动后。②泌尿系统自身疾病:泌尿系统各部位的炎症、肿瘤、结核、结石、创伤、肾移植排异反应、先天性畸形等。③其他疾病: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紫癜、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合并血小板减少、DIC、高血压、动脉硬化、高热等;某些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泌尿系统附近器官的疾病如前列腺炎、精腺炎、盆腔炎等。该特点为尿红细胞增多,而尿蛋白不增多或增多不明显。

15.12.2 白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尿液白细胞检查主要用于泌尿系统及邻近组织器官感染性或炎症性疾病的诊断。

尿液白细胞增高见于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肿瘤、肾移植排异反应、肾结核、前列腺炎、阴道炎、宫颈炎和附件炎等。

中性粒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炎症;淋巴细胞增多多见于肾移植排异反应和尿路淋巴瘘管患者尿液中;单核细胞增高见于药物性急性间质性肾炎及新月形肾小球肾炎;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多见于过敏性炎症、变态反应性疾患引起的泌尿系炎症。

15.12.3 上皮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肾小管上皮细胞,正常尿中不见或偶见,在急性肾小球肾炎时最为多见。成堆出现时,表示肾小管有坏死性病变。

表层移行上皮细胞成片脱落见于膀胱炎;中层移行上皮细胞成堆出现见于肾盂、输尿管及膀胱炎;底层移行上皮细胞增多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

鳞状上皮细胞(又称扁平上皮细胞),大量出现时,表示泌尿道有炎性病变。

多核巨细胞增多,见于麻疹、水痘、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毒性感染的尿中。

15.12.4 管型检测的临床意义

透明管型正常人在剧烈运动后或老年人的尿液中可少量出现。此管型持续多量出现,同时可见红细胞时,表示肾小管上皮细胞有剥落现象,说明肾脏有严重的病变。

细颗粒管型偶见于正常尿液中,常见于运动后、脱水及发热时,如大量出现,提示存在肾实质损伤的可能。

粗颗粒管型多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或肾病综合征。若颗粒管型与透明管型同时存在,多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严重感染及肾动脉硬化等。

上皮细胞管型,常出现于肾病、长期高热、紫癜、重金属中毒及肾淀粉样变性等患者的尿液中。

白细胞管型,常出现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多发性动脉炎、肾盂肾炎和细菌尿伴有尿路感染等患者的尿液中。

红细胞管型,表示肾脏内有出血,有时因溶血现象而只存在红细胞的轮廓,此管型常出现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期及溶血性输血反应等患者的尿中。

混合管型,表示肾小球肾炎反复发作、出血和血管坏死,常见于活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进行期、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狼疮性肾炎及恶性高血压等患者的尿液中。

蜡样管型,尿液中出现此管型是不良之征,表示肾小管有严重的变性坏死,常见于重症肾小球肾炎,尤其慢性肾小球肾炎后期及肾淀粉样变等患者的尿液中。

脂肪管型,常见于类脂性肾病及肾小球肾炎等患者的尿液中。

血液管型,常出现于急性出血性肾炎、血红蛋白尿、骨折及溶血反应引起的肝胆系统疾患等患者的尿液中。

宽幅管型,在重症的肾脏疾患或肾性昏迷时易见。相反直径在15μm以下的称为狭幅管型,在新生儿或小儿中可见。

15.12.5 各种盐类、结晶检测的临床意义

尿酸结晶一般无临床意义,但在新鲜尿液中如大量出现且伴有红细胞时,又有肾或膀胱刺激症状,多为肾或膀胱结石的征兆。

草酸钙结晶,一般无临床意义,但在新鲜尿液中如大量出现且伴有红细胞,又有肾或膀胱刺激症状,多为肾或膀胱结石的征兆。

亮氨酸和酪氨酸结晶,此两种结晶常在尿液中同时出现,多见于急性肝萎缩、急性磷中毒、白血病等患者的尿液中。

胱氨酸结晶,正常尿液中少见,大量出现时多为肾或膀胱结石之征。

胆固醇结晶,正常尿液中少见,多出现于膀胱炎、肾盂肾炎或乳糜尿等尿液中。

尿酸铵结晶,此结晶见于陈旧性尿液中,则无任何意义。小儿或乳幼儿尿液中多见,如在新鲜尿液中出现时,则表示膀胱已受细菌感染。

胆红质结晶,此结晶不出现于正常尿液中,多出现于黄疸、急性肝萎缩、肝癌、肝硬化、磷中毒、伤寒等患者尿液中。

磺胺类药物结晶,如尿液中大量出现,表示在输尿管、肾盂等处有形成沉淀阻塞尿路的危险,故可形成无尿或伴有血尿。

15.13 检验结果影响之因素的说明 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较多,请临床结合患者病情及其他检验结果对本次检验结果综合分析,正确对待每一项检验结果。

16.安全防护措施

16.1 实验室及工作人员一般安全防护措施见《临床检验科安全手册》和《实验室安全管理程序》。

16.2 尿液标本的运送都必须加盖,防止溢出。标本溢出后,由工作人员立即用0.2%过氧乙酸溶液或75%酒精溶液对污染的环境进行消毒。

16.3 如果操作人员的皮肤或衣物上沾到了尿液或废液,应立即用0.2%过氧乙酸溶液或75%酒精溶液消毒处理,再用肥皂水、清水进行冲洗。如果眼睛中被溅入尿液及废液,用大量的清水冲洗并采取必要的医疗措施。

16.4 在仪器运转过程中,勿触及样品针、移动的传输装置等,避免造成人身伤害。禁止触摸尿液分析仪密封面板内的电路板。触摸电路是危险的,可能造成电击,尤其用湿手触摸时。

16.5 尿液标本在离心时,试管必须加盖,防止因离心产生的气雾胶污染环境。离心标本在打开尿液试管盖时,应在生物安全柜进行或小心打开试管盖,防止气雾胶污染环境。

16.6 与尿液标本接触的一切器皿、仪器组装/拆卸组合零件都应视为污染源,因此操作人员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性措施,如穿戴保护性外套、手套等。不小心接触了这种污染源时,应立即用清水冲洗被污染区域并用0.2%过氧乙酸溶液或75%酒精溶液进行消毒处理。

16.7 对突发传染性疾病的尿液标本的防护应启动特殊的安全防护程序。

17.变异的潜在来源

尿液放置时间过长或保存不当,尿液成分发生改变,可能使部分项目检测出现假阴性结果或结果偏低和检测出现假阳性或结果偏高。

尿液中某些物质可能使部分项目检测出现假阴性结果或结果偏低和检测出现假阳性或结果偏高。

18.报告时间

尿液常规分析住院患者4 h出结果,门诊患者40 min后发出检验结果报告单;急诊检验住院患者1 h出结果,门诊急诊患者15 min后发出检验结果报告单。

19.参考文献

[1] 《URISYS 2400 Operator’s Manual》使用手册.

[2] 《UF-1000 i》操作手册.

[3]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3版.南京:东南大学

出版社,2007.

[4] 丛玉隆.现代尿液分析技术与临床.北京:人民军医出版,20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