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分类引导的定位分析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分类引导的定位分析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思想分类引导工作必须适应社会实践及其发展的客观要求,其引导对象的思想品德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和发展。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分类引导的定位分析_思想文化新论

高 健

摘 要:新时期社会变革下,大学生群体出现分化,呈现出不同的类型,这就给新时期高校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的大学生群体,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正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亟待解决与破解的新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分类引导;新问题;特点;基本环节

“分类引导”的教育思想早在我国春秋时期就被重视。孔子曾提出“性相近,习相远”,并在教学活动中自觉进行分类引导。当代教学理论从人具有人性差异的基础上更全面深入地分析了人,论述了人的存在问题。这些理论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分类引导思想内涵。但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的大学生群体,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正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了高等教育亟待解决与破解的新课题。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分类引导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新时期的大学生有着蓬勃向上的锐气和朝气,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但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大学生群体出现分化,呈现出不同的类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分类引导与教学组织形式的矛盾。个别教学是分类引导最初的教学形式,教师通过个别教学能充分认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人而异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样更加适应每个学生自身学习发展需要,具有针对性强、适应个性发展需要、尊重学生自我决定和选择、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灵活多变等特点,而这些特点恰是班级授课制所不具备的。但当前,我国教育教学资源较为紧缺,实现广泛的个别教学可能性不大。因此,班级授课制还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继续发挥作用。笔者认为当代可以以班级授课为基本形式,采用其他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综合并存发展的态势。采用多种科学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策略,使教学活动多样化,有利于分类引导。

(2)分类引导与教育资源短缺间的矛盾。目前存在的矛盾主要集中在教师不能充分认识学生个体差异,教师不能顺畅、有效适应学生学习需要差异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源于大班授课,学生人数较多,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时间、精力等方面无法保障,自身专业化水平不高,教师主动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理念不够等因素,同时一些高校没有在教学资源保障上提供足够的支持。

(3)分类引导与大学生时尚丰富的思想价值观间的矛盾。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种思潮与价值观念在传播、交流中呈现糅杂形态。大学生思想较为独立、自主、多变,同时差异性明显,他们对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性选择渠道也相对较多,主体意识、独立意识、参与意识和担当意识强,有强烈的对精神文化生活和自我发展的渴望与期待。这同时也使得大学生思想过于繁杂,稍有疏忽便会偏离正确轨道,这也是大学生思想分类引导工作的重要意义。

二、当前大学生思想分类引导工作的特点

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全面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高等学校针对不同类型的大学生群体,应当也必须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正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对当前大学生思想分类引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做好这一工作要明确当前引导工作存在的四方面特点:

(1)多端性。大学生思想分类引导工作多具有多种开端,可以从多处入手。受教育者的认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相互渗透性,因此具有个体差异也是必然,在发展中出现不平衡性也是正常。因此,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时,就不能拘泥于知、情、意、信、行的固定顺序,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根据受教育者当时思想品德诸心理要素发展的具体情况,找出其中最薄弱、最关键的方面,以此作为实施教育的开端。总之,大学生思想分类引导工作具有多端性,究竟从何入手,应当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不能机械地规定一个固定的模式。

(2)社会性。这是指大学生思想分类引导工作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必须主动面向社会,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才能全面实现社会要求。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工作者要切实重视社会环境对引导工作的影响,及时地对各种环境影响做出选择和调节,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影响,抵制和克服环境中的不良影响,并着力清除环境中的不健康因素,努力净化和优化环境。要树立大教育观,主动面向社会,加强单位、学校同家庭和社会的联系,在强化单位教育、学校教育的同时,积极引导和利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依靠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切实做好大学生思想分类引导工作。

(3)实践性。大学生思想分类引导工作必须适应社会实践及其发展的客观要求,其引导对象的思想品德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和发展。在大学生思想分类引导工作中,受教育者正确的思想认识,只有在活动和交往中才能获得,教育者所灌输的思想观点作为间接经验也只有通过受教育者亲身的实践活动的体验才能为受教育者所理解和掌握,从而转化为其自身的思想认识;受教育者的思想情感、思想意志和思想信念只有通过多次实践活动的锻炼才能得到强化;受教育者良好的行为习惯更只有在长期的践行社会思想品德规范的行为实践中才能逐步养成。总之,受教育者思想品德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形成和巩固;大学生思想分类引导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只有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双边的实践活动才能完成。

(4)长期性和反复性。大学生思想分类引导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思想品德诸心理要素的形成是随着认识能力发展而发展的,并通过实际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一个长期练习和反复实践的过程。由于受外界影响因素的干扰,一个人的思想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反复过程,也随着社会要求的不断更替而更替,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分类引导工作也必然是一个反复的长期的过程。

三、做好大学生思想分类引导过程的基本环节

对新时期大学生群体的具体引导,要突出针对性,统筹兼顾,以点带面,有序推进,确保不同类型大学生群体共同进步,切实取得思想分类引导工作的实效。

(1)确定目标,抓住关键,制订计划。思想分类引导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受教育者的教育影响方法。现阶段,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面对各种浮躁、诱惑、机遇,帮助大学生顺利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型人才,是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要增强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实效性,就必须加强对不同类型大学生群体引导的针对性,这就要求首先要找准引起大学生思想认识分歧的“关键点”或具体思想问题。而新时期大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分歧往往体现在对一些关键问题和利益节点的认识上。根据调查显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分化主要体现在人生基本信念、人生定位目标以及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等三个大方面。这些关键点可能有其深层次原因和逻辑关系。首先应以这三大方面作为高校针对新时期不同大学生群体分类引导工作的方向。应按照这三个方向,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逐一解决。同时,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并经过对多种可行方案的比较,从中选出最佳方案。当然,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要在注意计划的相对稳定性的同时,考虑到计划的灵活性,在必要时对计划做出适当的调整和修改。

(2)实施教育,加强调研,促成转化。这一阶段是大学生思想分类引导工作的中心环节和关键阶段。包括三个环节的工作:

第一,强化教育。高校教育引导工作要将培养学生的坚定信念作为重点内容和主要培养目标。要强化对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坚定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形式可以采取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只有入耳、入脑、入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使大学生目标正确,方向明确,行动坚定,自觉地承担起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第二,加强调研。改进大学生教育引导模式的前提必须建立在充分科学的调研基础之上。新时期的部分大学生将缺乏学习动力归结为对大学教育心存不满,不满的原因主要在于学校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训练,课程设置过于单一,以致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差。加上现实社会中就业压力日益增大,无形中将这份不满扩大化。这是当今大学乃至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高校教育者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大学教育首先应搞清楚社会需求的人才类型,要积极探索如何适应这种社会需求,再结合需求制订适应人才培养需要的教育教学计划。这要求高校及时加强调查研究,反馈外界信息,调整教育教学方法。因此,应将对新时期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与专业教育、课外素质拓展紧密结合,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紧密结合,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教育重心,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合社会需求的现代大学生。

第三,氛围营造。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只有在求学阶段,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使之成为自身前进的动力,才能在走入社会之时抓住机遇,实现人生价值。高校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创建优良的学风、教风和校风,丰富校园文化,传统文化中的“自省”与“慎独”无疑就是培育当代大学生积极政治人格最基本的自律途径,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正确定位人生;另一方面不断挖掘现实危机中的机遇,利用为思想教育提供有力佐证、提高思想引导工作的说服力和可信度的事件,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育学生树立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引导学生自觉地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

(3)信息反馈,科学评估,检验实效。在第二阶段实施后,高校还必须收集反馈信息,对整个思想引导状况进行科学总结、评估,检验思想分类引导的实际效果。这是大学生思想分类引导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大学生思想分类引导工作的完成阶段。高校应当加强调查,获取反馈信息,评估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引导方式方法。这是大学生思想分类引导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不仅标志着一次具体的大学生思想分类引导工作的结束,更主要的是为新的思想教育引导过程提供重要参考条件,并构成了下一个教育引导过程的起点。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王波.新时期大学生思想引领方法和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4).

[3]余守萍.分类引导——新时期大学生思想引导的重要举措[J].理论观察,2011(2).

[4]曾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引导论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