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分类引导的构建方法与技术

分类引导的构建方法与技术

时间:2022-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个基础上,延续科学、严谨、辅助决策的思路,海绵型城市绿地系统的构建将要求着重强化对水文循环流程的信息收集、过程跟踪、事件预判与应急状态模拟等方面技术的引入,对水文流程的关注应该贯彻绿地系统构建的全过程,落实到对各类绿地的分类管控与引导措施,才能最终实现其海绵与其他多元功能之间的耦合。由此可见,海绵型城市绿地系统的构建必定是一个较传统城市绿地系统更综合、更强调多学科融合的工作。
分类引导的构建方法与技术_江苏建设 第13辑 海绵城市

城市绿地系统的构建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落在实处的效果与成绩,与较为成熟且不断演进的技术方法密不可分,基于各专项目标进行的深化研究,如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网络的构建、公园绿地布局均衡性的深度评估、城市特色景观风貌的塑造等,在各个方面均推进了城乡绿化建设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信息收集、模拟与处理系统等辅助手段的不断提升,也提升了绿地系统实施方案的客观性。在这个基础上,延续科学、严谨、辅助决策的思路,海绵型城市绿地系统的构建将要求着重强化对水文循环流程的信息收集、过程跟踪、事件预判与应急状态模拟等方面技术的引入,对水文流程的关注应该贯彻绿地系统构建的全过程,落实到对各类绿地的分类管控与引导措施,才能最终实现其海绵与其他多元功能之间的耦合。由此可见,海绵型城市绿地系统的构建必定是一个较传统城市绿地系统更综合、更强调多学科融合的工作。

现状研判阶段,在传统数据收集与分析的基础上,海绵型城市绿地系统必须强调对城市降雨特征、各区域土壤分布特征、地表水水文基础条件与水质条件、水体面源污染分布特征、地下水地质基础条件、现状城市排水等灰色市政基础设施条件、城市人工建设区域竖向标高分布条件、现有绿地与植被的水文调蓄功能、城市综合现状汇水分区等一系列相关基础资料进行准确而系统的收集与整理,在此基础上借助GIS等计算机辅助程序,通过流程模拟来客观评估城市现状径流流量分布特征、现状径流控制率、现状污染去除率等重要指标,从而针对城市现状需求明确未来构建的重点方向与目标体系。

方案决策阶段,秉持多元目标博弈的决策原则,海绵型城市绿地系统必须强调对绿地系统的空间布局方案进行海绵调蓄功能的专项统筹,结合城市规划用地布局、规划排水等灰色基础设施布局、规划竖向体系分布条件、规划地表水环境格局等联动要素进行综合研判,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对绿地布局与分类实施引导技术进行体系化的提升:

(1)布局层面。能够承载相应海绵专项功能的绿地优先设置在水文循环的重要节点,需要进行重点统筹的水文关键节点优先设置能满足功能与规模需求的绿地,如城市大型综合公园的布点应该充分发挥其在水文循环过程中的专项潜力,成为海绵城市尤其是城市建成区之中的重要功能节点,由此,绿地系统布局选址应整体有机地对接好城市水文循环结构,充分发挥其海绵专项功能,形成一个有机、有序的整体。

(2)各种类型绿地的建设实施引导与控制层面。对能够改善周边区域海绵环境的绿地,应优先以符合专项功能需要的空间载体进行引导,针对各类绿地的空间与环境属性来强化其海绵专项功能。例如,点状公园绿地以雨水调节、收集利用为主,并应尽可能收集调控周边硬化表面的径流;带状公园、道路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等以线性为主的绿地空间应以雨水截污净化、控制径流污染以及引导径流流向为主;生产绿地应强化面源污染的控制,并利用规模较大的场地特征适度强化雨水收集利用及径流流量的调蓄功能;单位与居住区绿地则应充分结合人工活动强度高等环境特征,结合建筑场所设计,实现以雨水集蓄利用为主的专项职能;城市建成区外围的其他绿地应强化对自然水文循环流程的保护与恢复。各类绿地依据自身类型的区别,有目标地强化专项职能,才能最终有助于实现绿地系统海绵功能的效益最大化。

(3)针对绿地自身的环境属性,设置对应的控制要求,最终明确在下沉式绿地率、下沉式绿地深度、透水铺装率、雨水回收设施容量、各类污染物去除能力等直接指导实施方案的具体指标上,有助于在实施建设的过程中结合场地建设条件选择适宜的“海绵型工法”,最终从实施层面实现专项功能。影响指标设置的属性主要包括:新建或改造所对应的实施难度、周边场所整体的竖向条件、所处场地对径流调蓄功能的需求大小、周边面源污染的分布条件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