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

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期,天津市地方高校举办学术会议605次,与境外大学、研究机构、组织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133个。天津市属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学术交流情况见表4。成立于2004年的天津市首批8个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已走过5年的发展历程。

近十年,天津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的重要作用;研究稳步发展,经费投入稳步增持,队伍不断壮大,科研人员的数量、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科研实力不断提高,研究体系基本形成,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日渐完善,对社会的贡献不断增加。

一、总体情况

1.研究概况

2001—2010年,天津市属高校参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有16所高校,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员情况见表1。其中,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数量稳步增加,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的数量也逐年增长。这表明天津市属高校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整体素质逐年提高。

表1 天津市属高校2001—2009年人文社科活动人员情况表 (单位:人)

续表

2001—2010年间,天津市属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经费呈逐年增长趋势(见表2),科研总经费约56899.6万元,其中政府拨款30603.7万元,企事业单位投入12105.8万元。2009年比2001年科研总经费增长了823.5%,政府拨款增长了464.6%,企事业单位投入增长了435.8%。

表2 天津市属高校2001—2009年人文社科活动经费情况表 (单位:万元)

2001—2010年,天津市属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及成果发展显著(见表3),其中在研项目增长了2251项,发表论文增长了1300篇,提交有关部门的成果增长了223项,地方高校共出版著作1161部,发表CSSCI期刊论文4978篇,国外期刊论文1119篇,2009年比2001年期刊论文增长了91.1%。

表3 天津市属高校2001—2009年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及成果情况表

同期,天津市地方高校举办学术会议605次,与境外大学、研究机构、组织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133个。天津市属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学术交流情况见表4。其中,举办学术会议数量增长较快、派出及邀请讲学人数逐年增长。从与境外合作关系的增长以及合作研究课题的增加等方面可以看出,天津市属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学术交流与国内外联系紧密,发展活跃,创造了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

表4 天津市属高校2001—2009年人文社科研究学术交流情况表

2001—2010年,天津市地方高校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见表5),关注重大现实问题,为中央、天津市政府提供咨询服务,累计承担实际工作部门应用研究课题876项,担任实际部门顾问159人,向中央、省部级单位提供咨询报告271篇,其中被采纳120篇,获中央领导批示3篇。

表5 天津市高校2001—2010年服务社会情况统计表

2.主要措施

天津市努力促进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的发展,积极打造学科建设平台,大力营造学术氛围,服务地方建设,启动科技特派员,以上各项措施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1)积极打造学科建设平台。天津市把学科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把与我国和本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作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方向,积极打造平台,加大资金投入,创新激励机制,改革科研管理体制。在学科发展和建设中,高校“十一五”综合投资学科建设项目稳步推进,打造了一批优势明显、与本市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及若干重大产业化项目密切相关的学科链,为地方经济发展开创新的增长点,成为地方支柱产业发展的原动力。

(2)大力营造学术氛围。市教委与市社联通过联合举办学术年会、理论创新论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研讨会、两届联盟活动,使各高校积极参与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探索综合配套改革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有力地支持了各高校的社科发展,不断创新理论,完善基地建设,打造特色学科,在繁荣社科发展战略中作出了贡献。

(3)启动科技特派员服务地方建设。为深入贯彻落实天津市委确定的“一二三四五六”的奋斗目标和市政府提出的《天津市科教兴市战略行动计划》,天津市教委以服务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为主要方向,进一步促进高等学校与滨海新区优势产业的紧密结合,启动实施“滨海新区双百科技特派员计划”。各高校的科技特派员走进企业和滨海新区有关部门,为滨海新区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1.科研机构不断增多,服务地方能力不断增强

天津市地方高校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实际,以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着眼点,以创新基地和研究中心为平台,开展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从学科的交叉、融合中寻找新的学术营养、研究思路和科研方法。经过有效充实、调整,按照需求创建了一批新的研究机构。截至2009年,天津市高校共建社科研究机构192个。

2.推进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实现新的跨越发展

成立于2004年的天津市首批8个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已走过5年的发展历程。从总体上看,大多数研究基地在凝练学科方向、建设研究团队、提高研究质量、加强基地管理等方面都进入了相对成熟的阶段。近年来,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注重从现实问题出发,提高重点科研课题的立项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多出科研成果,出好研究成果,带动了学科的整体发展。2001—2010年,8个基地获得天津市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情况如下:第八届81项,第九届88项,第十届103项,第十一届115项。

3.开展“重中之重”学科建设,完善学科专业体系

2001—2010年,地方高校新增博士点29个,硕士点89个;新增国家重点学科3个,天津市重点学科18个;新增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天津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8个。一批优势明显、与天津市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及重大产业化项目密切相关的学科链,为地方经济发展开创了新的增长点,成为地方支柱产业发展的原动力。

三、标志性成果

(1)天津财经大学张维《计算实验金融研究》,荣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管理学二等奖,被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国泰君安证券公司、长盛基金管理公司等多家金融实务界部门直接应用于投资策略与风险管理,产生了较大反响。

(2)天津师范大学侯建新的《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该成果出版后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刘景华教授、龙秀清教授等先后撰文评论,2003年被教育部评选为全国研究生用书,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再版发行。

(3)天津师范大学徐大同主编的《西方政治思想史》,全书分为5卷。《中华读书报》、《政治学研究》等刊对该书发表多篇书评并给予高度好评。它先后荣获首届中国政府出版奖提名奖(2007年)、中国政治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2010年)。

(4)天津师范大学庞卓恒的《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共3编,成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八五”重点项目的最终成果,2002年获得天津市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并作为研究生教学用书。

(5)天津城市建设学院王建廷的《中新天津生态城发展政策研究》,荣获天津市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该项目对国内外生态城市的发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回顾和评价,着重分析了新加坡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经验,对天津市生态城建设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6)天津理工大学李健的《创建国家级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区的思路研究》,获天津市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为天津及周边地区发展循环经济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7)天津财经大学肖红叶的《中国区域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王爱俭的《虚拟经济合理规模与风险预警系统研究》、张俊民的《会计师事务所诚信评价》等成果,均获天津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8)天津师范大学王晓平的《日本诗经学史》,是国内外第一部对日本诗经学的学术史深入考证、辨析和阐述的专著,全书共50万字,获得天津市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光明日报》、《中国比较文学》对该著作发表录入书评。日本诗经学会常务理事田中和夫撰文说:“《日本诗经学史》对日本诗经学的未来发展和中日学术交流将产生巨大影响,这是不容置疑的。”

(9)天津财经大学罗永泰的《打好明年攻坚战,关键抓好上半年》、《关于促进天津中心区都市工业向都市产业转型的建议》、《关于加快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议》均得到市长黄兴国同志的批示。

(10)天津财经大学王爱俭的《金融支持天津经济结构调整研究》,刊登在市委研究室《参阅件》(三期),并得到张高丽同志的批示。

四、“十二五”工作思路

“十二五”时期,天津市高校要大力提升科学研究的内涵质量,转变科研发展方式,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加快构筑学术高地,加快提高知识贡献、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

(1)要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进一步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向质量高、创新力度大、有利于综合解决社会重大问题的研究领域和科研课题倾斜,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以争取国家级科研项目为龙头,带动各级各类项目数的增长。在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方面要有新的突破,逐步增强高校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大力开展横向科研项目的研究,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特别是为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方面提供咨询服务。

(2)要着力培养一批标志性成果,科研成果要以产出精品力作为导向,争取更多的学科级刊物论文以及学术专著问世。推出一批立得住、影响大、传得远的标志性成果。

(3)要加强科研平台建设,着力加强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促进不同学科之间尤其是文理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和综合解决社会重大问题的能力,成为党和国家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4)要切实提高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社会的水平,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扎根现实,研究问题。增强高校广大科研工作者对国家、社会、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关注重大现实问题,提供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发挥高校为社会服务、为党和政府决策咨询服务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