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项目研究概况

项目研究概况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项目研究概况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外国留学生习得不同标记汉语句子的实验研究”终于在2006年12月底完成。

项目研究概况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外国留学生习得不同标记汉语句子的实验研究”终于在2006年12月底完成。现对该项目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1.项目执行情况

按照原设计方案,“外国留学生习得不同标记汉语句子的实验研究”旨在通过研究留学生被试在不同标记汉语句子加工中的表现来探索习得规律。自批准立项以来,课题组遵循原设计框架开展工作,并在研究中进行发展和深化。这种变化也使本课题的最终成果内容比申请时的课题内容丰富,因此我们用“留学生习得汉语句子发展研究”作为出版成果的最终题目。

在研究中,我们及时补充了留学生母语使用文字的差异对习得汉语句子也有影响的相关研究;结合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实际情况,引进当代语言加工的抑制理论,从激活和抑制两个角度对留学生理解汉语句子的过程进行了完整和深入的分析;在对比分析中发现留学生被试和汉语被试理解句子的反应速度存在显著差异后,从留学生在汉语知识上的自动化程度得出他们在宏观教学组织方式上存在单独组织教学的客观需求,解决了困扰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本科生的专业教学组织方式这一有重要应用价值的问题。

立项以来,本课题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一共发表论文研究报告7篇,其中在国家一级学科学会中国心理学会主办的专业核心杂志上发表4篇,在语言学等其他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2篇。还有1篇研究报告已被专业核心期刊接受,即将发表。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句子是最基本的语言交际单位,其习得受到研究者格外关注。汉语句子是怎样为外国留学生习得的?在习得过程中,汉语和留学生母语的语法规则对留学生,包括不同母语类型的留学生有什么影响?这种影响有无规律?这些是对外汉语研究者一直关心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本课题采用现代认知心理学中通行的研究方法,以母语是汉语的大学生被试为参照,对以英语、日语、韩语为母语的留学生被试在不同标记汉语句子上的加工表现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留学生在这些句子上的加工方式,系统地探索了他们习得汉语句子的规律。

对这一课题研究,在理论上有助于从跨语言学习角度认识汉语句子标记现象的认知基础,丰富了标记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内涵。在实践上使我们理解标记因素在汉语作为外语习得中的作用,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包括微观上的具体语言知识点的教学方法、宏观上的分类教学组织方式。

3.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

3.1主要内容

3.1.1 各章内容简介及其联系

本研究综合运用了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探索外国留学生习得汉语句子的问题。全部研究包括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三方面内容。其中,正文分理论前提和相关研究的综述与评论、研究方法与设计、结果与讨论、结论与应用四个部分共11章。这四个部分分别表达在理论或应用上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怎样做、得出的结果和对结果的讨论、结论与应用。本课题是实验研究,这四个部分是这类研究的行文格式,同时也是研究的逻辑程序。

第1~5章是第一部分理论前提和相关研究的综述与评论。这一部分着重对比了汉语作为母语和第二语言在习得上异同,评介了语言习得中的迁移、中介语、语言加工中的抑制、汉语句子理解等跟本研究密切相关的理论和研究。第6章是第二部分研究方法与设计。这一部分先介绍并分析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上的两种基本范式,之后对要研究的问题、使用的语言材料、具体方法、被试等情况进行重点介绍与分析。第7~10章是第三部分结果与讨论,包括本研究的结果和对结果的讨论。其中,第7、8章研究了同一组被试在5个标记因素不同水平和不同句式(即不同标记程度的句子)上的加工差异。在此基础上,第9、10章对3组留学生被试之间、留学生被试与汉语被试之间理解不同标记汉语句子的表现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还对比了初、中等两种汉语水平留学生理解汉语句子的变化趋势。第11章是第四部分结论与应用。我们先对上述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总结留学生理解汉语句子的规律。之后,从应用的角度讨论习得规律在对外汉语教学上的启示。

3.1.2 研究方法上特色

语言习得探索需要对语言本体和习得者主体进行综合研究,涉及问题比单一语言研究要多。特别是对已掌握母语规则的习得者的研究,更是难点。国内学科基础研究薄弱,同类报告或论文大多未使用计量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本课题设计了较严密的实验研究方案,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涉及较多、母语及其使用的文字又有特点的留学生进行了较大规模研究。

实验研究的主体有四个部分,其中“研究方法与设计”是对怎样做这一研究的具体介绍和分析,为研究的核心。它是连接前面“理论前提和相关研究的综述与评论”和后面“结果与讨论”、“结论与应用”的桥梁,体现研究的创造性。本研究的综合性决定其研究上的复杂性,难度主要表现为要设计一套有针对性和可行的方案——语言实验方案,收集不同标记的句子(句式)和不同母语类型被试两类自变量条件下反应时、正确率和反应模式因变量数据,然后采用推论统计,分析不同自变量条件下因变量结果,得出留学生习得汉语句子的规律。

A.跨学科综合研究。

综合运用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是本研究的显著特点。我们用语言学的标记理论和心理学的原型理论对所研究句子的句法语义因素——即句子标记化的手段进行必要的描写和解释。把标记等级最低的句子当作句子范畴的原型,其他不同标记程度的句子作为这一范畴代表性不同的句子。抓住目标语与留学生母语的“一致程度”这一关键性质,从两种语言入手,分析所研究的句式及其内部构成规则的标记程度。用心理学的迁移理论描述被试理解汉语句子时所受的母语或目标语的影响。上述两方面结合在一起,即从标记迁移的角度概括留学生被试在所研究句式上的理解结果。本研究从语言加工中的激活和抑制过程来分析结果,区别于以往研究主要从激活的角度来分析语言加工,而不能很好地解释第二语言习得中的现象。

B.语言实验技术。

本研究采用科学研究通行的实验和计量分析手段,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前沿方法,区别于一般研究所作的经验总结或简单的描述统计说明。由于采用了语言实验的方法,在研究中就可以获得一般纸笔测验所无法获得的反应时因变量作为被试理解水平的指标。以往对外国留学生习得汉语的研究,大多是研究字词水平上的正确率,对汉语句子水平上的反应时(反应速度)研究得很少。作为反映语言加工难易的另一个指标,反应时是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影响分班等教学组织方式的一个重要因素。假如留学生理解汉语句子的速度不能满足课堂上语言听读所需的速度,同样会导致交际失败,其后果和理解不正确一样。除了选择正确率和反应时作为被试理解水平的因变量指标外,本研究还使用了被试反应模式(含正、误反应,回避反应)指标。反应模式指标有助于在必要的时候对被试施事选择的三个全部项目进行分析,以探明造成他们正确率低的原因。设置反应模式可以全面把握第二语言学习者在汉语语法规则上的掌握情况,这是探索他们在习得汉语过程中的中介语系统的一个有效方法。

本研究为语言理解研究途径。之所以采取被试理解语言的方式,是因为人类主要是通过对可理解的输入信息的吸收获得语言的。在具体方法上采用语言认知研究通用的行为实验法——语言实验,通过施事指认任务,以被试的正确率和反应时作为他们掌握水平的指标,考察被试对这些句式的理解。和以往研究不同的是,实验中使用的语言材料都是合法的句子,以减少人工语言材料对结果的影响。语言理解途径的实验方法可以产生测量水平高的等距或等比数据类型,适合多种统计分析,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重要方法。

本研究编制了专用语言实验软件PSY1,通过语言实验的方法,对被试在这些句式中的加工表现进行探索。语言实验由被试在微机(P4-m)上操作来完成。通过被试在施事指认任务中对不同句式(共10个句式,每个句式有9句)的反应,记录他们在每个句子上的反应时和三个可能反应选项中的一个。

C.统计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对实验中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在删除行为反应或自身条件不符合要求的被试的数据后,首先对在实验中可能出现速度-准确性权衡问题进行了分析。之后使用SPSS分别进行单因变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变量线性模型方差分析等参数检验。在相关参数统计过程中,对同一组被试内句式之间的差异进行多重比较,不同组之间句式上的差异进行多重比较。

经过上述理论和方法上的融合与创新,本研究得出留学生被试在不同标记汉语句子加工中的三个结果。并通过对这三个结果分析,得出了造成这些结果的两个主要原因(具体见3.2.1)。

3.2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

本课题是实验研究范式,因此我们用被试在语言行为实验中的客观表现结果和得出的结论来说明本研究的观点,并从微观上教学内容针对性、宏观上教学组织方式两个角度给对外汉语教学提出参考意见。

3.2.1 留学生习得不同标记汉语句子(句式)的规律

通过对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的融合、创新,本研究得出留学生理解不同标记汉语句子三个结果。

其一,施事位置、生命度差异、VP位置、是否带补语、是否带施受标记5个标记因素是汉语句子标记化(即结构复杂化)的重要手段。它们对留学生理解汉语句子的影响既有共性的一面,也表现出个性特点。

其二,母语和目标语汉语的结构规则对中等汉语水平留学生理解汉语句子都有影响,但后者的影响逐渐增大。

受汉语句子本身结构的影响,他们理解标记高低不同的句式表现出难易。其原因在于,理解标记程度低的句式时留学生能够容易激活和提取与之相关的信息,而理解标记程度高的句式时他们则需要抑制汉语或母语中相关范畴的无标记规则的干扰。此外,英语被试在有些句式上理解难度小,在另外一些句式上理解难度大,与日语被试、韩语被试理解这些句式的结果存在显著差异。理解难度小是因为英语被试易于激活和提取相关信息,能够适当从其母语中迁移相关语言规则或策略;理解难度大是因为他们从汉语中迁移标记程度高的语言规则时,需要抑制相应范畴标记程度低的规则的干扰。尽管母语和目标语对理解句子都有影响,但与初等汉语水平留学生相比,中等汉语水平留学生受母语的影响越来越小,受目标语汉语输入的影响越来越大。

其三,中等汉语水平留学生理解汉语句子时受汉语结构规则的积极影响增大。他们能够从目标语汉语中正确地迁移相关规则,尤其是标记程度低的语言规则,但他们汉语知识的自动化程度较低。

从语言规则的标记程度高低对习得的影响看,造成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无标记的语言规则易于激活和提取。在无标记规则加工过程中,目标语汉语的无标记规则影响更大。有时,它抑制住了被试对母语中相应范畴无标记规则的提取。因此,汉语中无标记规则比较容易习得。二是被试理解有标记规则时,需要抑制相应范畴的无标记规则。如果某一语言规则在汉语和留学生母语中都是有标记的,那么这一规则就难以习得。此外,留学生母语使用的文字的差异对习得也有影响。

3.2.2 从习得规律看对外汉语教学方式

本研究发现,标记因素对留学生理解句子的作用,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母语和汉语的结构规则都影响句子理解。上述规律表明,在具体微观语言教学中,我们仍需要注意针对来自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主体,安排详略不等的教学内容,因材施教;要根据语法规则的难易程度,循序渐进;特别要强化难的语法规则(常为标记程度高的规则)的教学,增加这些规则的输入频率;对于语境依赖比较大的句式,如主题句、被把句等,尤其要结合一定的语境来教学,因为这些句式也常是标记程度高的。

本研究发现,尽管这些留学生汉语水平已经达到了较高程度,但跟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学生相比,仍有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会给他们在具备一定汉语水平后直接进入专业院系,跟中国学生一起学习专业知识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对于这部分需要学习专业的留学生来说,存在单独组织教学的客观需求。留学生汉语知识的自动化程度较低这一结果说明,我们还应该重视他们跟中国学生汉语水平差异带来的宏观教学组织问题。另外,从不同母语类型中等水平留学生理解汉语句子的规律可以看出,在他们水平得到一定程度提高后,可以根据实际差异情况来确定合适的编班方法,结合教学对象的总体规模,有针对性、分类别地组织教学。分级和分类是两个不同的教学组织角度,有时还会产生矛盾。国家有关部门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使对外汉语教学相对集中,建立分类和分级相互协调的教学组织机制。

4.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本研究融合了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并进行了创新。汉语本体研究、汉语习得与认知研究是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基础。两者结合研究更为重要,唯有结合,才能分别解决它们自身不能解决的科学研究定量分析和研究的应用价值问题。本课题综合运用了心理学与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在理论上,把标记理论、原型理论和语言习得的竞争模型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留学生习得汉语句子进行多角度分析。在方法上,采用语言描写与解释、心理实验与计量分析的研究范式,注重对被试行为结果的客观分析。本成果以方法创新、科学实证为显著特点。我们设计了专门的语言实验软件,使用了现代统计技术。这些区别于这一领域里的多数研究只作理论介绍和经验描述,这种采用科学实验的研究范式与国际应用语言学学科科学化发展方向相一致。

在实际应用和社会效益方面,本研究针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选择教学中涉及人数多,母语为韩语、日语和英语的留学生为被试。这些留学生或是数量大而集中,如韩国和日本留学生;或是分布范围广,如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目前,这些留学生是来华学习的国际学生的主体。跟汉语和汉字相比,他们的母语及其使用的文字又有特点,怎样提高这些有不同语言文字背景的学生学汉语汉字的效率,这就要研究他们习得汉语汉字的规律,使教的方法适应习得的规律。本研究的结果为实施在微观上有针对性汉语教学、在宏观上分类教学组织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了实验证据。

5.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作为一个基本的语言交际单位,句子研究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地位无疑是很重要的。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按照一定规则组合而成的,不同语言文字背景的留学生阅读时怎样才能既准确又快速地把视觉上接受的词或词组组配成有意义的句子,其中仍有许多细节和过程需要进行专题研究。阅读只是理解的一个方面,此外还可以从听觉途径对句子理解进行研究。与理解相对应的语言加工是表达,不同语言文字背景的留学生表达汉语句子的研究也是有价值的。当然,表达研究应该是在一定的实验控制下,最好能够分析表达句子的一些重要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