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科人文包括哪些方面

社科人文包括哪些方面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十年,学校获得哲学社会科学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7项。为了加强学科交叉、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文法学院已建成学校第一个人文社科类省部级基地——北京市知识产权研究基地。该基地于2009年12月成立,是学院和学校第一个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学校设立了“青年教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用来专门支持青年教师骨干。
北京化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总结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上)

北京化工大学创建于1958年,原名北京化工学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北京化工大学已经发展成为理科基础夯实,工科实力雄厚,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多学科综合发展的综合性重点大学。2000年以来,尤其是在“十一五”规划期间,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繁荣发展、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的大背景下,北京化工大学在学校领导的支持鼓励下,依托国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良好的学术氛围,抓住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高速发展的机遇,力求实现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大发展,促进整体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主要成绩

(一)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

近十年来,在注重科研质量的基础上,学校教师哲学社科类的科研成果总数不断增长。在“十一五”期间,学校共发表学术论文1951篇,其中在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519篇;出版各类学术著作、教材等346部。

2007年,学校为推动人文社科学科的建设发展,加强对人文社科类科研工作的归口管理,成立了人文与社会科学处,健全了组织机构。该处自成立以来,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促使学校人文社科发展初步具有了自己的特色:一是从重“量”到重“质”,高质量的研究论文数量持续增长;二是成果影响日益扩大。“十一五”期间,学校上下对于人文社科发展已形成共识:坚持质量第一,在保障质量的基础上稳步前进,提升数量,保证人文社科的有序发展。

(二)科研立项取得突破性进展

1.纵向课题

“十一五”期间,学校教师获得各级各类纵向科研立项的数量和经费显著提升,课题研究层次不断提高。近十年,学校获得哲学社会科学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7项。

2.横向课题

虽然学校人文社科工作起步相对较晚,但学校领导充分意识到了横向课题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的重要性,鼓励支持教师利用与理工科交叉的优势,积极与社会合作,推动横向课题合同的签订。学校承担的人文社科类横向课题数量逐年增加,科研到款同比增长显著,其中经管类科研到款近三年来,呈大幅增长趋势。

(三)注重基地和研究所(中心)建设

学校十分注重基地和研究所(中心)建设,将基地和研究所(中心)建设作为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学校的大力关注和努力下,人文社科基地和研究所(中心)建设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进展:在人文社科科学领域相继成立了北京市知识产权基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STS)、法学与知识产权研究所、政治与行政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环境教育研究基地、思想政治教育调研基地、运营管理与战略决策研究中心、低碳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公共安全研究中心、绿色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信息化绩效评估中心(北京化工大学)、金融工程研究所等一批基地和研究所。这些基地和研究所(中心)的建立,促进了研究团队的形成与发展,为提高学校哲学社会学科的科研水平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1)为了加强学科交叉、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文法学院已建成学校第一个人文社科类省部级基地——北京市知识产权研究基地。该基地于2009年12月成立,是学院和学校第一个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市知识产权研究基地是一个集科研、教学、培训和咨询于一体的跨学科研究机构,以科学研究、学术队伍建设以及条件平台建设为重点。研究基地紧密跟踪当前国内外知识产权研究的最新发展趋势,紧密围绕北京市迫切需要解决的知识产权实际问题,展开科研工作,力争尽快将知识产权研究基地建设成为首都知识产权研究、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积极推动北京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

(2)2001年4月,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在文法学院挂牌成立。2006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北京化工大学文化教育素质基地成为国家大学生素质文化教育基地。此基地设有三个教育中心和一个研究所,包括人文教育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艺术教育中心以及高等教育研究所。2010年6月,素质教育基地以丰硕的育人成果获准成为北京市大学生素质文化教育基地。

(3)学校科研机构现有高等教育研究所、法学与知识产权研究所、政治与行政学研究所、公共安全研究中心、绿色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均以国家需求和学科前沿为统领,以重大课题为导向,以集成研究、学科交叉为重点,增强为国家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着力提高为地区和行业发展提供人才培养、理论支持和研究服务的综合实力和水平。

二、主要经验

1.重视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近十年来,学校十分重视制度建设,本着立足校情、着眼发展、开拓进取的原则,制定修改了一系列针对人文社科发展的奖惩制度。为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学校制定了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明确提出了对文科优秀科研成果实行奖励的机制,并于2005年颁布了《北京化工大学文法经管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对优秀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不断扩大,极大地调动了科研人员的参与热情,从制度上保障了人文社科发展的持续性,成为推动人文社科发展的一大动力。

2.注重团队建设,重点培养青年学者

团队建设一直是学校关注的重点,通过团队建设,着重加强对广大的青年学者的培养力度,每年划拨专款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与课题给予重点资助。学校设立了“青年教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用来专门支持青年教师骨干。学校的人文社科发展呈现出了加速趋势,青年学者撑起了学校人文社科发展的半边天,青年教师申请课题项目的数量逐年持续显著增加。

3.重视培训和交流,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学校在发展人文社科的过程中,立足国内,面向世界,拓展眼光,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思想和文化,交流借鉴国外有益文化成果,积极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充分了解国际学术前沿,努力扩大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知名度,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战略,与国际学术界形成互动,推进学校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快学校的学术国际化进程。十年来,在人文社科领域,学校先后与美国休斯敦大学、苏格兰爱丁堡大学、瑞士弗赖堡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十几所国际名校实现了人员互访和学术交流。

4.提升科研管理水平,注重科研管理效力

“服务学科发展、服务教师科研、服务社会进步”是学校科研管理机构一贯奉行并贯彻的原则。针对学校人文社科起步时间不长,发展不完善的情况,人文社科处制订了详细的发展规划,并积极指导我校人文社科工作的开展。该处一直采取“以人文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建立科学合理、协调严谨的科研工作流程,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手段,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形成了一种为科研事业服务的良好风气,有力地推动了科研事业的发展。

三、标志性成果

1.国际化成果取得突破性进展

郑小平教授仅在2010年前后几个月时间里就发表了SSCI论文3篇,在学校人文社科类研究国际化进程中起到了示范作用。其中论文Forecasting model for pedestrian distribution under emergency evacuation(《紧急疏散的人群分布预测模型》)发表于Reliability Engineering&System Safety。该期刊同时被SCI、SSCI收录,在安全类期刊中有较大的影响。此文论述了人群分布预测作为疏散干预的依据和输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动态预测人群分布的状态和趋势,根据预测值进行干预可以避免因延误积累而产生拥堵,从而提高疏散效率。这一研究成果为道路规划、建筑设计和疏散计划制订提供了决策参考和支持。

2.代表性国家社科基金成果

龚赛红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成果《医疗损害赔偿立法研究》的出版,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该专著利用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及最新资料,对医疗损害赔偿问题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见解,认为医疗契约是一种综合性契约;应根据赔偿额限制原则、区分不同损害原则和法官酌情原则进行精神损害赔偿额的具体计算;医疗损害赔偿的支付方式,需根据损害项目做具体的分析。这些见解对我国在民法理论和实务中解决医疗损害这一社会问题起到了参考作用。

3.学校教师成果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数有较大提高

崔伟奇教授的学术论文《论现代性与后现代化》和《超越现代性何以可能》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在学术界产生重要反响。此论文指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矛盾的存在与发展绝不是偶然的。它们既是现代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现实社会矛盾的具体反映,又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对现代文明发展历史进程的批判性反思”。这些成果对于学术界认识后现代主义思潮具有启发意义。

4.出具的研究报告在提升企业软实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张英奎教授的《提升中国石油软实力研究》,2008年2月20日通过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政策研究室组织的鉴定。此项目通过评审后,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实施过程中社会反映良好。这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07年立项的战略与政策研究课题,承担单位为北京化工大学,课题于2008年2月20日通过了评审验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采纳实施。以本课题研究为基础撰写的论文《我国环保服务业的PEST分析》,发表在《环境保护》2009年第8期上;《提升企业‘软实力’的内涵与机理分析》将发表在《管理世界》2012年第6期上。

四、“十二五”工作思路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按照“把北京化工大学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结合学校的实际,充分利用学校理工科背景雄厚的优势,充分调动广大骨干教师的科研热情和科研积极性,鼓励支持人文社会科学等发展中学科的成长,在学习兄弟院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以特色求发展,通过深化改革,以实际行动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大繁荣大发展”。

1.加强规划,明确任务和发展方向

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现实问题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重大前沿问题,服务于文化传承的发展战略目标,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认真执行我校“十二五”学科规划,以课题指南的方式,明确“十二五”任务和发展方向。

2.凝练学科方向,加强平台建设

继续按照“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提升内涵、增强能力、服务国家”的总体要求,做好学校内部的各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评估、管理工作,发挥省部级基地的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通过加强科研机构建设、团队建设,增强参与各类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实力和能力,力争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十二五”期间再创建1~2个省部级人文社科基地。

3.以质量为导向,进一步创新管理模式

通过完善、细化科研项目管理和科研机构管理的实施细则,全面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同时,坚持“以质量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校内的科研成果奖励制度。

4.整体推进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

继续组织开展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学习研讨活动,通过加强制度建设,防微杜渐,努力遏制各级各类学术不正之风,规范学术不端行为,进一步促进人文社会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