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科人文包括哪些方面

社科人文包括哪些方面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哈尔滨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制定并实施《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十年间,共建设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6个,黑龙江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针对广大教师科研项目申报中存在的问题,该校强化了科研指导。
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总结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上)

一、总体情况

哈尔滨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校设学院25个,其中文科学院17个,文科专业方向49个。该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均比较合理,科研能力较强。该校文科学院共有1386名专职教师,其中教授214名,副教授386名,讲师546名,助教215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有105名,硕士学位486名;博士生导师25名。

2001年至2010年的十年,是该校扩大教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改善基础条件的十年,人文社科研究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二、主要成绩

1.整章建制,全面推进了科研管理体系创新

(1)强化管理,成立人文社科工作处。该校为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管理力度,理顺管理体制,于2008年3月专门成立了主管文科科研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处,并在办公经费、机构和人员配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管理效率明显提高。

(2)完善科研管理政策和制度。该校于2001年、2004年、2009年制定或修订了一系列科研管理政策和制度,使科研管理日趋科学化、规范化。在2009年全校第八次科研工作会议上出台了一系列科研政策和制度,包括:《哈尔滨师范大学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哈尔滨师范大学科研成果管理办法》等近30个科研管理制度,有力地规范了科研管理,进一步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3)制定并实施《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2008年6月出台的这个规划,充分体现了培育的思想,并注重绩效考核。通过该规划的具体实施,将加强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人才建设、学科建设、基地建设,基本形成与建设高教强省、强校相适应的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新格局;建设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管理体系和创新体系,开创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新局面。

(4)科学设计科研工作量标准与津补贴方法,提高了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针对2000年津贴发放办法已经不适应强校建设要求的情况,2009年通过广泛民主,制定了新的科研工作量标准和补贴办法,向教学科研一线教师倾斜,极大调动了广大教师从事教学科研的积极性。

2.人文社科研究对学科学位建设起到了强力支撑作用

学科学位建设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标志。十年间,此校共建设成二级学科硕士点108个,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7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2个,其中人文社科类12个;建成二级学科博士点42个,其中人文社科类4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均为人文社科类。共建成人文社科类省人事厅重点学科10个、省教育厅重点学科15个。学科学位建设的成就充分体现了科研的支撑作用。

3.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历史上最好成就

科研立项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十年间,各级各类科研立项取得显著成就,特别是2008年以来,取得突破性进展。2008年以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共计28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4项,省社科项目127项,特别是今年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项。

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成就显著。十年间,共建设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6个,黑龙江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在已经接受省教育厅验收评估的3个基地中,有2个获得了优秀,得到黑龙江省教育厅50万元的奖励资助。

科研成果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十年间,共发表学术论文7932篇,其中30余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出版学术著作832部。十年间共获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16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7项,二等奖28项,三等奖74项;获得高校人文社会研究优秀成果324项,省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55项,省教育科学成果奖30项,省第二届社科学术年会优秀成果奖12项。获得省委宣传部“六个一批”称号10人。

三、主要经验

1.加大经费投入,保障了科研工作正常运转

随着哈尔滨师范大学“强校”建设理念的提出以及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的确立,对科研工作倍加重视,2008年出台了《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规划中设立了骨干项目、预研项目、青年培育项目、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人文社科学术团队项目以及学术交流基金等7类项目,全校每年投入1000万元,其中人文社科领域400万元,用于各类校内项目(不含上级各类项目的配套经费)的经费支持和投入为社科研究提供了良好保障。

2.注重科研培育,打造优势研究方向

自2008年开始,该校高度重视科研培育工作,重视学术团队建设,重视科研队伍建设和青年教师研究方向的调整。主要措施有:为打造优势研究领域而加强了人文社科学术团队建设;为搭建优势研究平台而推进了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建设;为构建特色研究方向而加强了人文社科学术团组建设;为培养科研后备力量而设立了青年培育项目和骨干项目。该校共建设了8个人文社科学术团队,各级人文社科基地12个,人文社科团组14个,共资助了骨干项目和培育项目共146项。各种平台的搭建,锻炼了队伍,凝练了方向,产出了成果,为强校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3.注重绩效考核,提高了科研工作效能

在2008年出台的《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中,每类项目都明确了结题目标,学校对于资助的每个项目都进行了有效跟踪,并将项目的完成情况与经费投入使用情况结合起来考虑,对于不能完成目标的项目限期完成,对于延期后依旧不能完成的将撤销项目,并且规定三年内不再享受校级的任何项目资助。对于上级各类项目,进行定期督促和检查,随时掌握项目进展和完成情况。通过这些措施,各级各类项目的按期结题率大大提升,从而提高了科研工作的效能(效果和效率)。

4.加强科研指导,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采取措施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抓好学校科研工作的基础。针对广大教师科研项目申报中存在的问题,该校强化了科研指导。每年无论哪一层次的项目,在项目申报之前,都要举办专题指导会,特别是针对选题、论证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指导。不仅如此,我们还有计划地针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特别是进行研究方向上的调整,使广大青年教师尽早明确研究方向。

四、标志性研究成果

1.学术著作

(1)张锦池教授的著作《中国四大古典小说论稿》,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1月再版,被上海三联书店收入上海三联书店教材文库《大学生必读书目》。

(2)傅道彬教授的著作《文学是什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被称为“是懂文学的人所写的文学理论著作”,“迥异于通行的文学理论教材”,荣获中国新闻出版署“青年优秀读物”一等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出版不久即发行香港版和台湾版,已再版多次,多所高校列为文学理论课参考教材,其中“典型”一章入选上海市高中语文课本。

(3)冯毓云教授主持编著的《龙江当代文学大系》,由北方文艺出版社2010年2月出版。这是一部筑造龙江当代文学的宏伟景观的精品力作。

(4)陈一教授的专著《现代汉语语误研究》,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获得黑龙江省第十三届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专著类一等奖。

(5)张守臣教授的著作《心理教学论》,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获得黑龙江省第十三届社科优秀科研成果编著类一等奖。

(6)隋丽娟教授的著作《说慈禧》,由中华书局2007年2月出版,获得黑龙江省第十三届社科优秀科研成果编著类一等奖。

(7)郭崇林教授的著作《中国歌谣集成黑龙江卷》,由中国ISDN中心2007年5月出版,获得黑龙江省第十三届社科优秀科研成果编著类一等奖。

(8)姜玉洪教授的著作《印度文化模式研究》,由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出版,获得黑龙江省第十四届社科优秀科研成果编著类一等奖。

(9)陈爱中副教授的专著《中国现代新诗语言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获得黑龙江省第十四届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专著类一等奖。

2.学术论文

(1)傅道彬教授的论文《春秋时代的“文言”变革与文学繁荣》,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获得黑龙江省第十四届社科优秀科研成果特等奖。

(2)李洲良教授的论文《春秋笔法的内涵外延与本质特征》,载于《文学评论》2006年第1期,获得黑龙江省第十三届社科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一等奖。

(3)马书琴教授的论文《中国股市文化构建思考》,载于《求是学刊》2008年第4期,获得黑龙江省第十四届社科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一等奖。

(4)李庆霞教授的学术论文《全球化视域中的文化本土化研究》,载于《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1期,获得黑龙江省第十四届社科优秀科研成果论文类一等奖。

(5)白夜昕教授的论文《前苏联技术哲学初探》发表于《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第4期,获得黑龙江省第十四届社科优秀科研成果青年类一等奖。

(6)王洪军教授的学术论文《汉代古文经的应然使命:学术诉求与政治期望》,载于《北方论丛》2007年第6期,获得黑龙江省第十四届社科优秀科研成果论文类一等奖。

3.研究报告

郝文斌教授的研究报告《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研究报告》,2010年获黑龙江省第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五、“十二五”工作基本思路

1.发展目标

通过五年的努力,使学校人文社科研究总体水平有显著提高。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抓住学科前沿问题,注重创新,多出精品成果,在文学、哲学、教育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七个学科门类的30个研究方向上省内领先,其中10个方向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在应用研究和对策性研究方面,努力探讨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切入点,产出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准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2.基本思路

以科研队伍建设为基础,以课题规划为导向,以构建优势稳定研究方向为切入点,以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为基本目标,科学合理地制定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完善激励机制,强化保障措施,推进人文社科研究事业大力发展。

3.主要任务

(1)采取强力措施,推进科研队伍整体水平的显著提升。第一,重视对学术带头人的培养;第二,加强学术骨干队伍的建设;第三,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第四,充分调动广大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2)加强规划,打造特色鲜明的优势研究方向。第一,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团队建设,打造优势研究领域;第二,推进人文社科基地建设,搭建优势研究平台;第三,加强人文社科团组建设,构建特色研究方向。

(3)增强精品意识,强化科研对强校建设的支撑作用。要提升科研品质,树立精品意识。提升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理论创新能力,多出具有原创性的重大学术价值的学术精品。在提升成果质量数量的同时,注重积累相关材料,为人文社科评奖创造更好的条件,努力提升高级别奖项的命中率。

(4)加强设计,努力提升科研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要充分整合学校科研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创造条件,努力提升人文社科研究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5)加强管理,发挥科研机构和科研团体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整合现有科研资源,集中优势科研力量,打造优质科研机构。加强统筹筹划和管理调控,使科研资源合理分配有效利用。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的辐射作用,不断提升科研人员素质和理论水平,全力创造科研精品。

4.具体目标

(1)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在已建设的11个基础上,着力在中国文学、文艺学、文化产业、边疆历史文化、心理学、艺术学、体育学等优势特色领域建设1~2个省级基地,1~2个省高校基地,5~10个校级基地。力争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取得突破。

(2)人文社科学术团队在现有8个人文社科学术团队基础上,本着成熟一批,建设一批的原则,建设新的学术团队。在未来五年里争取建设12个具有较高水平和发展潜质的学术团队。

(3)争取建设30个省内领先、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人文社科学术团组。

(4)科研立项及成果目标方面,争取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立项中获得较好成绩。力争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出版的高水平学术著作数量大幅度提高。争取获得更多数量的高层次奖励,尤其是在部级奖项方面有所突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