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科人文包括哪些方面

社科人文包括哪些方面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贵州省共有39所高校,有2所高校设立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处,大多数的院校成立了科研处,有专抓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二级机构,大大加强了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组织管理。2001年以来,贵州省先后出台了《中共贵州省委关于促进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和《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十一五”规划纲要》,加强对高校人文社科工作的统筹指导。

2001—2010年间,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立足自身实际,不断强化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增强创新意识,形成了人文社会科学人才丰富、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基础研究明显增强,应用研究逐渐显现经济社会效益,人文社会科学在传承文明、理论创新、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日益发挥重要作用,为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和人才支持。

一、总体情况

十年来,贵州省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深化科研体制改革,采取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办法培养教学科研人才,加大对科研成果的奖励和科研项目的经费投入,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

(1)工作体系初步形成。大力推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工作体系建设。每年设立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类别已达到10类(重点项目、基地项目、硕士点项目、规划项目、青年项目、辅导员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项目、大学生项目、委托项目、自筹经费项目),项目资助经费实现逐年增长;从2004年启动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建设,通过三轮督导检查评估,目前已建成了21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定期开展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评选,大力支持高校学术刊物的建设和学术交流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总体上看,初步形成了以项目平台为支撑,基地建设为高地,学术带头人评选和成果奖评选进行鼓励的工作体系。

(2)组织管理不断加强。目前,贵州省共有39所高校,有2所高校设立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处,大多数的院校成立了科研处,有专抓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二级机构,大大加强了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组织管理。

(3)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据统计,全省高校现有7745名人文社科类专业人员,具有正高级职称人员816名,副高级职称人员2151名,中级职称人员3600人,中级职称以下人员117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509人,硕士学位人员2359人,国家级知识人才17人,省管专家58人,各类人文社会科学带头人40人,科研团队力量不断增强,科研梯队逐步形成。

(4)研究实力不断增强。十年间,全省陆续成立了21个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涉及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人文社科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人文研究项目水平不断提高,成果奖励不断增多,科研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5)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各高校立足于所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将人文社科的研究项目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积极与各级政府及企事业单位联系和合作,为地方和企业发展出谋献策,科研成果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效日益显著。十年间为地方政府制定“十一五”及“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专项规划共80余项;为盘江煤电、瓮福集团、茅台集团等数十家企业提供咨询研究报告,直接服务企业决策;积极参与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参与贵州民族文化品牌“多彩贵州”的策划、编导等工作、清水江文书的抢救整理工作,积极拓展合作渠道,与青岩镇政府共建贵州古镇文化研究中心;与湄潭县共建湄潭新农村建设研究院,与毕节地区共建毕节循环经济研究院,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1.主要成绩

(1)项目立项增长。贵州省积极鼓励高校研究人员、辅导员、思政课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申请科研项目,并出台相应的激励办法,激励广大师生和研究人员积极主动地从事科研活动,多出成果、多出精品。十年来全省各高校获批科研项目逐年提升。到2010年,全省高校共承担各级各类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823项,其中,基础研究项目1436项,应用研究项目1365项,实验与发展型项目22项;与2001年立项总数不足300项比较,增长了近10倍。

(2)项目成果丰硕。十年来,全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不断增强,成果质量不断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各高校共发表学术论文27683篇,其中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6224篇,出版学术书籍和各类教材共计1513部。研究成果获国家专利13项,获各类奖励1103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部级352项,地厅级745项。

(3)基地建设扩大。十年来,全省通过整合资源逐步建立了21个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承担各级各类课题1500余项,项目经费1亿余元,省部级以上项目经费达4000余万元;出版学术专著35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3500余篇,撰写研究咨询报告260余篇。依托研究基地,逐步凝聚了一支学历高、职称高的专兼职研究队伍,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高层次研究团队,有效推动了全省人文社科研究工作的发展。研究基地的成功经验,在全省高校中发挥了积极的引领示范作用。全省各高校按照研究基地的建设模式,建立了100余所校级研究基地,投入资金近亿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的作用日益彰显。

(4)咨政服务显效。十年来,全省人文社科研究立足本地实际,选取具有地方特色的研究项目立项研究,最终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报告,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如贵州大学受贵州省人民政府法制办、贵州省建设厅委托,起草的《贵州省物业管理条例(草案)》于2010年由贵州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贵阳学院编写的《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教程》首次对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成为贵阳市高等教育的公共教材。

2.主要经验

(1)提高思想认识,创新管理模式。2001年以来,贵州省先后出台了《中共贵州省委关于促进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和《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十一五”规划纲要》,加强对高校人文社科工作的统筹指导。各高校也相应出台了振兴人文社会科学的措施和办法,加大对人文社科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力度,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文社科工作者的积极性,促进和推动了我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为全省人文社科研究工作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根据《规划》,逐步建立了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制度、研究成果奖励制度、学术带头人和学术新人培养制度、在研项目中期检查制度、项目的结题验收鉴定制度、资助经费配套制度等一系列社科管理制度,创新了管理模式,推动了人文社科研究工作规范化,保证了各项研究任务的圆满完成。

(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激励机制。省教育厅和各高校设立人文社科研究专项经费并逐年增加投入,十年来共投入科研经费超过2亿元。同时,不断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或获得省部级以上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奖励的人员给予奖励,激发研究人员参与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我省人文社科研究的繁荣发展。省教育厅定期开展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选表彰,已开展了两届共评选表彰了100余项成果,并将这些成果摘编成册,在全省高校广泛宣传。

(3)重视人才培养,加强队伍建设。省教育厅注重对全省高校高水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培养和鼓励,已评选表彰了三批共60余人,营造了鼓励优秀社科人才健康成长的氛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形成制度,每年组织4期研修班,第一轮研修已将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500余人轮训了一遍,第二轮研修已全面启动。通过研修,进一步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高了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人员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各高校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引进和培养人才,在稳定现有队伍和引进优秀人才的基础上,大力抓好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工作,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和科研中的带头和带动作用;注重学术梯队建设,引进优秀青年人才,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为他们在学术上的尽快成长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注重集体攻关,形成学术团队;构建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的机制,倡导团结协作、乐于奉献、与时俱进的精神,建设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善于协作、勇于创新的学术队伍。

(4)搭建研究平台,整合科研优势。为整合优势研究力量,贵州省先后制定了《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实施意见》、《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意见实施细则(试行)》、《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管理办法》等文件,给予全省人文研究基地相应的经费资助和制度支持。各基地积极地整合研究力量,加强相互交流、立足实际,积极申请科研项目,正逐步成为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大项目攻关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咨政服务基地。

(5)开展交流合作,开阔研究视野。全省高校积极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战略,积极拓展学术交流渠道。通过举办国际性或全国性的学术会议,聘请著名专家学者来学校讲学,选派访问学者,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与国内外大学建立长期友好关系等形式来加强对外交流。目前,开展各种学术讲座1343次,科研人员外出交流和参加学术会议276次。

(6)立足社会发展,提升服务水平。各高校的科研工作立足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注重加强与经济社会的联系,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种责任、一种使命和办学目标的追求。近年来各高校与各级政府尤其是学校所在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建立科研协作服务关系,还通过培养人才、培训教师、社会经济发展研究等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或运用到社会经济发展中,服务社会的水平不断提高,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科研人员更加深入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1)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完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云贵渝)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经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签发,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审议通过。

(2)贵州大学李建军教授于2006年结题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青少年自杀问题研究》,被国家社科规划办以《成果要报》形式提交中央政治局,为党和政府进行有关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并获贵州省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3)在农村发展问题方面出现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其中贵州大学洪名勇教授撰写的专著《农地习俗元制度及实施机制研究》,获第四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

(4)贵州师范大学教师朱伟华的《欧洲两种戏剧文本心态之比较》和王洪礼的《自然数码奇象记忆跟踪实验》分别获教育部第四、五届高校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

(5)贵州大学龙宇晓教授主持的两项关于贵州传统知识遗产和相关知识产权保护的科研项目产生了良好社会效应,引起了国际科学研究界的高度关注。2008年5月9日,国际著名的Science(《科学》)杂志的亚洲分社主编Richard Stone在Science上发表专文,对龙宇晓教授的两个研究项目及其创新意义进行了详细报道,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6)承担了一批国家基金研究项目。如贵州民族学院杜国景的农业合作化小说研究、石开忠的侗族鼓楼文化调查研究、王子尧的彝族古代文艺理论研究。

(7)贵州大学章迪诚教授的专著《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编年史(1978—2005)》,在学术界、政府部门和企业产生了较大反响,并获贵州省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8)贵州大学2008年受贵州省人民政府法制办、贵州省建设厅委托的起草《贵州省物业管理条例(草案)》于2010年由贵州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这是贵州省首次委托社会力量起草省级地方性法规。

(9)贵阳学院的“阳明学”与布依族文化研究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在全国也有一定影响,并逐渐成为学院地方文化研究的特色。王晓昕、赵平略教授的《阳明先生集要》与阳明学研究系列丛书的出版,使该学院逐渐成为“阳明学”研究的重镇;周国茂编审的《摩教与摩文化》首次对布依族的宗教文化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得到国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10)安顺学院2002年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百村调查”《中国百村经济社会调查——九溪村》课题,2005年其结题成果《屯堡乡民社会》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并获得贵州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

四、“十二五”工作思路

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目标,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彰显特色,以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来推动科研水平的提升。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不断增强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

坚持学科交叉、文理交融的原则,推动跨学科研究,力争在某些重要跨学科研究领域获得领先优势。坚持基础文科和应用文科并重,稳固发展基础文科,深度发展应用文科。以国家重大攻关项目突破,提升人文社科国内影响力;以承担更多国家级、省部级项目,提升人文社科竞争力;以科研平台、创新团队建设,加强人才凝聚力;以出原创性、标志性成果,彰显科研实力;以科研成果转化,增强服务地方能力。加强对外合作交流,针对我省高校与国际科研前沿的差距,提高原始创新力,在引进和消化中进行自主创新,通过科研资源整合,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贵州人文社会科学的历史性跨越

力争通过“十二五”期间的努力,使该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能力、科研成果和学术水平在现有基础上跃上一个新台阶。加强优势、特色学科的培育与快速发展,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此省人文社科博士点、教育部重点学科及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零的突破;努力造就一支学历、年龄、职称和专业结构更加合理的高水平学术队伍;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培育几个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