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部人文社科一等奖是什么级别

教育部人文社科一等奖是什么级别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将10年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情况总结如下:一、总体情况人文社科是四川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是学校实现未来发展战略目标,建设中国一流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重要支撑。截至2010年,学校从事哲学社会科学活动人员1335人,占全校教职工总人数9894人的13.5%。这些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反映出我校哲学社会科学总体科研实力和竞争力已经大大增强。
四川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总结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上)

2001—2010年,是四川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十年,在人才队伍建设、科研立项、科研经费和成果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各项指标逐年大幅提高,为实现学校总体目标作出了贡献。现将10年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总体情况

人文社科是四川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是学校实现未来发展战略目标,建设中国一流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重要支撑。从总体看,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禀承传统,服务现实,开拓创新,发展势头良好。目前,我校人文社科现有一级国家重点学科1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2个;有文科杰出教授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讲座教授1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人事部首批“百千万人才”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2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5人、“新世纪人才”20人;有教育部重点人文社科基地4个,“985”国家社科创新平台3个;2010年人文社科科研经费突破1亿元;2001—2010年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81项,其中重大项目13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377项,其中一等奖18项。

学校设置有文学与新闻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法学院、外国语学院、政治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10个人文社科学院和宗教研究所、南亚研究所、人口研究所等实体研究机构。140多个横向合作的非实体科研机构。

截至2010年,学校从事哲学社会科学活动人员1335人,占全校教职工总人数9894人的13.5%。有“杰出教授”4人,“长江学者”2人,“杰出青年”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97人,“教育部跨世纪和新世纪优秀人才”25人。

1.科研经费

10年间,学校科研总经费保持稳步增长。从2001年的1065万元增长到了2010年的10700万元。从2006年开始科研总经费进入全国前十名,2008、2009、2010年连创新高,2008年科研总经费突破6000万元,2009年科研总经费达7558.53万元,2010年更是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前五年平均年增长率达15.11%,10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0%以上。其中,横向经费增长迅猛,从2001年的134项、433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648项、8000万元,增加了近20倍,人文社科服务地方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彰显。

2.科研项目

10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181项,其中获得重大项目13项。教育部社科项目235项,其中重大项目7项;四川省社科项目385项。另外,学校承担了80项教育部年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从经费和领域上也有新的较大的拓展。尤其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总数和重大招标项目数在2007年均取得历史性突破(重大招标项目数与北京师范大学并列全国第四)。这些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反映出我校哲学社会科学总体科研实力和竞争力已经大大增强。

3.科研成果

10年中,学校共出版学术专著1570部,平均每年157部,古籍整理72套(部),译著180部,保持平稳的态势。10年发表论文13744篇,每年平均近1400篇。其中CSSCI检索论文占60%以上。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377项,其中一等奖18项。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优秀成果文库4部,调研报告和咨询报告等应用类成果也逐年增加,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4.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2002年获得“宗教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门史”四个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十五”期间学校获得了“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中国俗文化研究所”、“中国藏学研究所”、“南亚研究所”四个教育部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并建设了“宗教与社会”、“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南亚与中国藏区研究”三个国家社科创新基地。10年间学校获得了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哲学、法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公共管理9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加上原有的2个,现已达到11个)和诉讼法学、英语语言文学、新闻学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使学校人文社科博士点数达到52个,学科布局更加完善。

二、主要措施和成功经验

1.精选建设重点

坚持“两个鼓励、一个重点”的学科建设指导方针。“两个鼓励”就是鼓励学术自由、思想自由、自由探索,促使传统优势学科加快发展;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潜力与优势。“一个重点”就是抓住“211工程”、“985工程”等国家大型建设计划的契机,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汇聚不同学科优势力量,将有限资源,用于有限目标,力争重点突破,带动全局。

2.凝练学科方向

根据学校已有基础,一方面充分发挥学校已有的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社科重点研究基地、“985”国家社科创新基地的带动力,另一方面着眼于长远的发展,对学科方向进行凝练。根据学科的发展趋势,瞄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通过创新与突破,大力发展新兴、前沿、边缘和交叉学科。

3.汇聚创新团队

加强学科建设要以人为本,强调团队精神,组建大团队,争取大项目,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高素质的中青年人才为骨干,形成创新团队,在出标志性科研成果的同时,培养和锻炼出优秀的学术队伍。

4.完善公共平台

以开放、共享为目标,加强文献保障体系、信息网络与优质资源共享系统建设,努力建成学校教育资源、信息和人才的三大平台,并使这些公共平台不仅为重点学科服务,也为全校服务,并对外开放,实现学科建设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共同发展,推进学校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和科研条件的改善。

5.争取重大任务

充分发挥学校学科的综合优势,特别是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通过优势集成,争取承担国家和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

6.创造标志成果

根据学科发展趋势、社会发展需要和原有基础条件,高标准地提出科研工作的目标和具体措施,争取产生一批显示度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的标志性成果,实现一批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7.加强国际合作

立足学科前沿,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加强与国际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8.充分发挥科研的杠杆作用

完善和量化科研评价指标,在人事、职称评定、214人才工程、硕导申报、博导申报、人才引进等项工作中,科研都成为重要指标,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1)古籍所历经20年终于全部编撰出版的《全宋文》,共360册,约1亿字,2006年8月校庆期间学校举行了《全宋文》首发式暨宋代国际研讨会,在全国甚至在全世界都产生重要影响。

(2)2005年,学校在国内目前从事《儒藏》编纂的各高校中,率先推出了首批成果50部,并在北京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儒学研究的权威专家和权威机构都应邀出席,至2010年底,已出版儒藏248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3)4部专著入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成果文库。它们分别是公共管理学院邓生庆教授完成的专著《归纳逻辑百年》、文学与新闻学院项楚教授等完成的专著《唐代白话诗派研究》、宗教所卿希泰教授等完成的《中国道教思想史》、宗教所潘显一教授主持完成的《道教美学思想史研究》。

(4)4项成果频获国家领导人批示。①公共管理学院、成都科学发展研究院姜晓萍教授牵头完成的研究报告——《四川地震灾区受灾群众需求调查与潜在社会风险分析(上、下)》获温家宝总理批示。②法学院周伟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禁止歧视与保护少数人暨弱势群体权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关于完善对乌鲁木齐市“7·5”事件后续新闻报道及其相关涉民族问题报道的建议》受到刘云山同志的重视并做重要批示。③经济学院蒋永穆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进一步加强我国农业投入品管理的建议》,文中提出的观点和建议受到中央领导同志和国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的重视。④经济学院蒋永穆教授完成的《妥善处理土地流转与返乡农民工需求矛盾》的研究报告,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同志的批示。

(5)7篇报告入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成果要报。工商管理学院徐玖平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制造型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控制》、经济学院李天德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洗钱与反洗钱的金融学分析》、政治学院王国敏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与防范体系研究》、经济学院杨明洪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成果《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的理论与政策研究》、法学院周伟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关于完善对乌鲁木齐市“7·5”事件后续新闻报道及其相关涉民族问题报道的建议》、经济学院蒋永穆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的阶段性成果《进一步加强我国农业投入品管理的建议》、经济学院李天德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成果《对世界经济走势的预测及对策建议》7篇报告,先后被选编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成果要报》。

四、“十二五”工作思路

1.指导思想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瞄准国际前沿,以传统优势人文社科为支撑,以“985”国家社科创新基地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为龙头,以跨学科、跨学院的新型科研组织的组建为重要抓手,大力实施人文社科发展“五项工程”,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人才培养,努力提高我校人文社科的整体水平,切实增强服务国家、引领社会发展的能力,全面提升人文社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2.行动目标

总体目标是:通过实施人文社科发展“五项工程”,努力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综合实力进入全国高校前列,整体水平再上新的台阶。

主要指标为:文科杰出教授5~10人;长江学者5~10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50人左右;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学术流派3~5个,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学者6~10人;一级国家重点学科达到3~5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达到20~25个(含一级学科覆盖数);新增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6个;科研经费1.5亿~2亿元;标志性成果15~20部(篇);省部级以上奖励180~200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达到6~8个;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新增4~5篇。

3.具体措施

一是抓住重点,突出特色,促进各类学科的协调发展;二是完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营造学术氛围;三是加大投入,合理配置资源;四是加强领导,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五是加强国际交流,拓展社会渠道,丰富合作内容;六是营造人文环境,活跃校园文化,为塑造学校整体形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服务;七是尊重学术权利,实行民主决策,充分发挥教授在治学方面的作用;八是坚持正确方向,加强“三风”建设,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