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科类期刊

社科类期刊

时间:2022-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社科类期刊一、看天下刊号CN64-1057/C,创刊于2005年5月8日,由宁夏日报社主管主办,是中国期刊市场上唯一面向高消费人群的新闻类文摘杂志。2004年划归宁夏日报社主管主办,后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更名为《看天下》,2005年5月8日正式出版。由宁夏新闻出版局主管,《宁夏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第三节 社科类期刊

一、看天下

刊号CN64-1057/C,创刊于2005年5月8日,由宁夏日报社主管主办,是中国期刊市场上唯一面向高消费人群的新闻类文摘杂志。

《看天下》杂志的前身是《市场经济研究》,双月刊,由宁夏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主办,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类杂志,创刊于1992年。2004年划归宁夏日报社主管主办,后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更名为《看天下》,2005年5月8日正式出版。该杂志以全球政治、经济、文化资讯为主要内容,定位于城市高端商务人群。改刊当年总收入即达217万元,实现利润20万元。2010年经宁夏新闻出版局批准,刊期变更为旬刊,期发量达到50万册,实现经营收入8095万元,广告收入4435万元,发行收入3660万元。

创刊6年来,《看天下》立志做“中国最好看的新闻杂志”,杂志的内容涵盖时政、财经、社会科技、文化、时尚、娱乐等领域,版式风格和阅读节奏始终瞄准国际一流新闻杂志,将过去10天发生在全球的最精彩故事呈送给读者。除此之外,《看天下》还大力发展新媒体阅读终端,已和中国三大运营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在三大主流软件平台上均有《看天下》媒体客户端,可覆盖95%以上移动终端市场。

在发行渠道及实销率方面,《看天下》市场整体表现优异,发行量在全国各大中城市新闻类期刊中名列前茅。在对重点城市及地区报亭、报摊全部覆盖的基础上,杂志全面挺进二、三线城市市场,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行销策略不断地进行调整。在北京的零售市场覆盖率达到了100%,2011年上半年平均实销率达到87.99%,在上海、成都、杭州等城市的覆盖率超过95%。和同类杂志相比,在机场的覆盖率和适销率是最高的,也是绝大多数机场销售排名第一的杂志,单期销量达15.8万册。在上海地铁的销量为同类杂志的单月销售冠军(每期销量超过1.05万册),市场占有率超过65%。在超市的销量也有上好的表现,最好的是上海久远便利店(包括全家、可的、良友、罗森),单期销量超过1.5万册,在北京屈臣氏和其他大中城市超市、便利店,《看天下》均有优异表现。截至2011年6月,经美国BPA媒体发行认证机构认证平均期发行量已达75.11万册,也是全球华文媒体经BPA认证发行量最大的期刊(含港、澳、台地区),创造了中国媒体的“看天下模式”。2009年在中国传媒大会上获得“金长城传媒奖·中国十大期刊”奖,2010年获得中国期刊协会颁发的“最受欢迎的新闻类手机杂志”等4项大奖。

二、博客天下

刊号CN64-1063/C,创刊于2008年10月,旬刊。由宁夏新闻出版局主管,《宁夏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办刊宗旨为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分享人生。秉持可读、隽永、历久弥新的选文风格,执著于弘扬人性美和人文关怀的精神内核,力求把高尚、和谐、完美的刊物奉献给读者。

《博客天下》的前身是《道德生活》,创刊于1998年2月,由宁夏新闻出版局主管,宁夏日报社主办。内容分为四大板块: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探索与对策。2003年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道德生活》改版为《理财世界》,主打内容为“消费”。2005年12月,《理财世界》再次改版为《理财世界·馨家》,为8开64页全彩印刊物。内容包括宁夏房地产业及与之相关的家居生活消费类产业,包含房地产各类楼盘的销售讯息、购房、租房、装修物业管理的新理念、新消息,同时延伸家居消费类以及所有居家装饰用品、汽车、数码类产品等。2008年10月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更名为《博客天下》,主办单位由宁夏日报社变更为《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半月刊。主要栏目有:编读往来、语录、网络热点摸底考、言论、国内国际新闻、虚拟新闻、微博新闻等。截至2011年底,共出版77期,初步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杂志影响力和美誉度与日俱增。

自创刊以来,《博客天下》认真遵守办刊宗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在“精选优秀博客文章,满足读者阅读需求”方面,以责任共享和亲历亲为的理念,顺应信息化社会的历史机遇,善于运用丰富的表现形式、生动的典型事例、鲜活的人物形象,为正面宣传的主题和效果服务,使正面宣传在广度和深度上取得突破,在效果和创新上取得实效。一是注重宣传报道大局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不断提高正面宣传感染力。2011年特设的“来自媒体走基层”专栏,首篇刊发的《黄河善谷爱心接力》的报道,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着力提升正确引导舆论、回应社会关切、服务百姓生活的能力。黄河善谷爱心接力,通过慈善与产业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慈善家与贫困群众互利共赢。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通过《中共解“谜”》的报道,对党史细节进行发掘和解读,见微知著,与读者一起了解党,了解党的发展历史,增强读者的爱党爱国意识。二是在对概念包装上下工夫,在总第37期中,以封面报道的形式,报道了《百年世博会中国第一人》,集中展示了上海世博会场馆建设传递出的很多未来城市生活新的“概念”。三是在组合报道上下工夫,把正面报道做深、做透、做强。在《保密风暴席卷全国》的报道中,通过对力拓案的分析,揭示了一场席卷全国的罕见的保密检查,使一向神秘的国家保密局出现在了公众的视野。

《博客天下》建立健全了一个立体的发行模式:以自办发行为主,确立了大区代理制度,每一大区(华北、东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南、西北)设一个总发行商,同时在发行部开通上门订阅、电话订阅、传真订阅和网络订阅等读者订阅通道,直接面对读者订阅,以便快捷地获得读者信息反馈。另外,还在北京、广州、上海、成都等城市成立了发行办事处,举办了多次市场推广活动,读者反响强烈,对杂志发行起到了明显的促销效果。目前,《博客天下》遍布全国各主要大中城市报刊亭、地铁、超市、机场、酒店、俱乐部、会所等,发行量快速增长,发行量每月以高于17%的速度增长,每期发行量已达到22万份到24万份之间。刊物官方博客点击率累计100多万人次,开在各门户网站的杂志微博粉丝数相加超过1000万。

未来《博客天下》将继续探索以互联网“反哺”纸媒体的全媒体发展新模式,实践人人都是记录者的办刊理念。在满足和适应读者需要的同时,用鲜活的内容和富有创意的营销发行手段,激发读者的需求,激活市场因子,挖掘市场潜力,扩大发行量,提高在业界品牌影响力。

三、名汇Famous

CN64-1069/G0,创刊于2010年5月,半月刊,是由黄河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管,黄河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新京报》传媒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文化综合类期刊。办刊宗旨:通过经济、文化、科技、娱乐、体育等各领域公众人物的采写记录,折射时代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方向与进程,为读者提供兼具新闻气息和时代特征的文化阅读体验。

《名汇Famous》的前身是《周末文汇》,创刊于1992年9月,月刊,由宁夏新闻出版局主管,宁夏人民出版社主办。阅读人群主要是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的城市居民。栏目主要有周末新闻、社会散步、凡间禅指、家与故乡、欣赏、周末星云、广角纪实、读者沙龙等,刊物内容具有时代感强、生活味浓、信息量大、趣味性高等特点。1994年《周末文汇》期发行量跃居宁夏期刊之首,以后又逐年增长,高点期发行量达到50000册。1996年,刊社统计当年《周末文汇》与《读者》共同刊登的20余篇文章,其中60%以上文章《周末文汇》先于《读者》刊出。从1994年起,《周末文汇》在中国文摘期刊研究会及其他全国性期刊评比中获优秀稿件、优秀封面、版式设计一二三等奖16项。到1995年底投资近15万元购买电脑等配套设施,杂志社技术设备在当时达到一流水平。从创刊之日起,杂志社始终自行承担每年20余万元生产、经营费用。1998年在全国性读者评刊活动中,《周末文汇》被评为“读者最喜爱的文摘期刊”;同年,美国EZLIFE网站又选择《读者》《当代》《东西南北》《现代家庭》《周末文汇》五刊作为“最佳中文杂志”向世界展示。2010年5月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周末文汇》更名为《名汇Famous》,半月刊,国际标准16开本,全彩铜版印刷,每期定价人民币10元。《名汇Famous》定位为“中国前线人物生活期刊”,致力于从人物的角度报道中国正在高速崛起的娱乐文化时尚新媒体等创意产业,关注文化中的商业规则,商业中的人文情怀。内容分为四大板块:

名FEATURE:特写板块,也是本刊最重头的板块。主要栏目有“封面故事”“专题报道”“封面人物”“名对话”“个人史”,分别用专题策划、报道、对话、人物自述、人物大片的展现形式,关注人文时尚商业领域最重大的话题,最具核心价值的人物、作品、商业模式。

名LIFE:对当下活跃的生活进行现场的展示,用人物、现场报道、评论表达对生活时尚的态度。

名COLUMN:约请国内外最有代表性的人文、时尚、商业专栏作家,撰写深度的报道和专栏评论,关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物和话题。主要栏目有“国际人物”“偶像录”“商业”等。

名STYLE:职业人士的时尚手册。关注真正经典与实用的时尚精品,拒绝时尚的虚构化。特色栏目“私人生活”“玩家”,对珠宝、手表、汽车、数码等领域进行深入报道和观察。

《名汇Famous》的征订由每日销量79万份的《新京报》作为坚实后盾,《新京报》的订阅读者都是《名汇Famous》读者俱乐部的默认会员,5万名《新京报》高端读者已经被发展为《名汇Famous》的忠实订户。征订人群具有高学历、高收入等鲜明特征。

《名汇Famous》的发行立足于《新京报》传媒在北京强大、精准的发行网络,同时建立了完善的全国性发行网络,并在特殊渠道的进驻上呈现独特的竞争优势。全国大型省会城市全面覆盖,尤其在中国当今经济最活跃的大城市群达到高密度覆盖。

零售渠道:全国一线城市市区内所有邮政报刊亭;全国省会及一线城市机场、高铁内报刊、图书零售点;全国家乐福、北京华润、北京华联BHG、屈臣氏、世纪联华、易初莲花、美廉美、物美、沃尔玛、大润发、OK便利店等几十家超市;上海喜士多、全家等几十家超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地铁报刊零售点。

订阅渠道:邮局:全国订阅,邮发代号74-28;机构订户:全国720多家图书馆、35%的酒店、3000多家大型公司、部分政府机构;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中国移动VIP用户7000个;《新京报》高端订阅客户5万户。

直投展示:北京、上海60家五星酒店、俱乐部;民生银行私人银行13家、北京交通银行VIP室60余家,北京银行VIP室60余家,北京招商银行VIP室60余家;北京《新京报》传媒高端展示网:高端餐饮、咖啡厅、健身中心、4S店、GOLF等600多家;VIP读者赠阅。

四、新魅力

刊号CN64-1067/G0,2009年10月创刊,旬刊,是由黄河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管、主办的一本城市消费生活类期刊。办刊宗旨:致力于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提供新鲜生活资讯,引领时尚消费文化。精致新潮的时尚用品,理想舒适的居家生活,健康睿智的话题讨论,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时刻与读者分享时下的趣味生活。

《新魅力》国际标准16开本,全彩铜版印刷,每期定价人民币15元。内容分为四大板块:

专题:专题报道、搜店、明星、流行。介绍好看的好玩的人、物、事。

体面GRACE:名表、名品、时装、美容,世界知名品牌手表及服饰均有介绍。每期都会有个摄制主题介绍本季流行趋势。杂志有自己的平面摄影机构,在宣传上都是独家的宣传图片,模特也是各大知名模特机构的签约模特,还会定期举办“魅力模特大赛”,推选出有潜力的模特,并在杂志宣传广告和各类商品的宣传广告大片中推出,保持杂志的新鲜度。

优品ELEGANT:座驾、红酒、数码、房产,各类流行车型、电子产品应有尽有,介绍这些产品的优缺点,读者购买时可以用作参考。

私享SHARING:新娘、旅游、移民、文化。《新魅力》和魅力传媒合作,每期推出一对新人,这个“魅力时尚新娘”的栏目目前颇受年轻读者欢迎,新娘的装扮是准备结婚的小青年的膜拜对象。另外“婚礼”栏目每期推出的婚礼现场照片,也成为年轻人结婚场景的参照。

《新魅力》读者对象为城市中的现代时尚人士、成功人士、精英人士。发行采取自办发行模式,面向全国销售。在面向全国发行中,辽宁省大连市的发行量和覆盖面居全国其他城市之首。

五、财经天下

刊号CN64-1070/F,创刊于2011年,周刊,由黄河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管、主办。办刊宗旨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理念,结合西部省份的特殊地理环境及其产业优势,面向大众,以媒体的角度关注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反映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的绿色、低碳、环保、产业升级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财经天下》的前身《少年读者》创刊于2000年,是由宁夏新闻出版局主管,宁夏人民出版社主办,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少儿类刊物。为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2011年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少年读者》更名为《财经天下》,主管主办单位变更为黄河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国际标准16开本,全彩铜版印刷,每期定价人民币10元。设置的栏目有:封面故事、特写、专题(杂志最具影响力和传播力的版面),对当下最重要、最热点、最具价值的商业、金融、政经、绿色科技及生活等领域的事件、人物及公司进行报道。编辑团队由来自《第一财经周刊》《环球企业家》等主流媒体的具有10年以上采编经验的优秀编辑组成。出版内容更加注重互联网时代下的读者阅读需求,力求用轻松、有趣、故事化的手法将原创内容呈现给读者,强调原创性、服务性、时效性、价值性、易读性,注重资讯本身的权威性和前瞻性。

《财经天下》读者对象为位于中国一、二线省会城市及经济发达城市的商业决策者和管理者,以及城市工作的白领、政府官员及经济系统公务员、政经产经金融等领域的专业人员。

《财经天下》发行目标为借助业内最强的发行团队构建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商业周刊,杂志创刊初以零售为主要发行渠道,强势推动读者个人订阅及集团订购,加强高端读者资格赠阅和重点场所展示,力求让杂志呈现在目标读者的生活圈和工作圈之中。

零售:涵盖所有零售渠道,核心渠道包括全国各一线及二线城市报刊亭、机场书店、地铁售卖摊点、超市、大卖场、书店、电子商务(网站、团购、淘宝、移动终端)等渠道等。

订阅:充分发挥团队优势,制定优惠订阅政策,推动个人订阅及集团订阅,加大订阅推广及优惠幅度,订阅渠道包括邮政订阅、电话上门收订、网络订阅、团购订阅、移动终端电子支付订阅等渠道。

资格赠阅:建立资格赠阅机制,对符合赠阅要求的目标读者进行一定期限的资格赠阅,既积累了有价值的读者数据库,又能有效地把有价值的读者转化为年订阅客户或者付费购买读者客户。

高端场所展示:涵盖机场休息区、五星级及以上酒店、商务区高档写字楼会所及餐厅、咖啡厅、高尔夫俱乐部、健身房、4S车店、银行营业网点、MBA院校场所等。

《财经天下》目前试刊4期,将于2012年3月正式出版发行。

六、宁夏画报

刊号CN64-1009/Z,创刊于1983年,由黄河出版传媒集团主管主办。原为季刊,后改为双月刊,是集新闻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期刊。立足宁夏、兼及西部,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是宁夏与国内各省及世界各地经济、文化等交流的桥梁,是国内外各界人士来宁参观、考察、投资、兴办实业、旅游观光、访亲会友的一本导向性刊物。

2007年宁夏画报社首先大胆尝试引进社会资金办刊的路子,与宁夏德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合作,变更刊期创办了《宁夏画报·生活版》,单月出版《宁夏画报·生活版》,双月出版《宁夏画报·时政版》,并于2007年8月19日在银川黄沙古渡举行了《宁夏画报·生活版》首发式。在首发式上,宁夏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局长朱昌平同志肯定了《宁夏画报》进行体制改革的破冰之举,强调宁夏新闻出版业要勇于探索,将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出版单位改革的突破口。2007年11月24日,原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同志对《宁夏画报》作出批示:《宁夏画报》越办越好,群众爱看,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希望《宁夏画报》全体工作人员再接再厉,为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推动宁夏的跨越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2008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大胆创新,继续加大对画报社改革力度,将《宁夏画报》时政版和生活版合并,由宁夏德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资协办,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局面。率先实行了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办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面向市场办刊。同时,在画报社内部实行全员聘用制和劳动合同制,建立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健全财务管理,加强经济核算,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出版质量。

2008年《宁夏文化蓝皮书》将《宁夏画报》的改革作为2008年全区文化体制工作的亮点之一,全文刊发了由惠冰主编撰写的《〈宁夏画报〉实践宁夏期刊改革破冰之举》。

2009年文化体制改革中,宁夏画报社随宁夏人民出版社一起转企改制为由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占51%股份、宁夏德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占49%股份的国有控股公司。公司注册资金600万元,是以编辑出版《宁夏画报》为主业,兼营期刊、图书、报纸、书刊批发零售、影像摄制、平面广告及艺术类制作等行业的多种经营的现代文化产业公司。

2010年,宁夏画报社正式转企改制成立《宁夏画报》实业有限公司,从企业管理到经营方式都焕发了新的活力。改制后的《宁夏画报》实业有限公司依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运营,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按业务需要和公司发展要求定岗定员,实行层级管理。设置部门和岗位为:办公室、财务部、总编室、采编部、广告经营部、设计部、发行部、营销部等部门。《宁夏画报》也进行了全面的改版,改版后的《宁夏画报》定位更加明确,力争将生活版打造为宁夏人文·地理第一刊,时政版打造为宁夏时政·财经第一刊。同时,为了适应改版后画报的需要,《宁夏画报》从2010年第一期开始扩版,将原来的80个页码,扩版为112个页码,增加了画报的容量,使得画报更可读,版面更加精美,第一期发行量一举突破20万册,其后各期都保持在1万册以上的发行量,比以前的发行量增加了3倍以上。在改版的基础上,2010年9月中阿经贸论坛召开期间,由《宁夏画报》实业有限公司策划试刊了《宁夏画报》阿文版一期,发送到中阿经贸论坛和回商大会的代表及下榻宾馆里,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好评。

在2007年全国画报年会中,《宁夏画报》的《美丽银川》《歌唱的理由》《小村张家树》《山城固原》等作品共获一等奖两项、二等奖四项、三等奖七项共13个奖项,成为当年全国画报获奖之最,打破了《宁夏画报》此前从没获全国画报年会一等奖的记录。2008年全国画报年会中再获6个奖项。

2010年元月,被黄河出版传媒集团授予“2009年度黄河出版传媒集团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10年9月,《宁夏画报》实业有限公司承办了“美丽宁夏·黄河金岸”全国画报媒体宁夏大采风暨2010年全国画报年会,全国30多家画报媒体、10余家航空杂志的领导和资深摄影记者以及国内摄影名家百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在此次大会上,画报共有12篇选题获奖。其中一等奖3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6个,是画报创刊近30年来一年内获得国家级奖项最多的一次。

2011年7月,第三届宁夏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综合展览在银川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宁夏画报》实业有限公司的展位得到了主办方的高度肯定,并荣获了由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旅游局、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名颁发的文化旅游影视产品展最佳组织奖、最佳展览展示奖。

七、宁夏社会科学

刊号64-1001/C,创刊于1982年,双月刊,由宁夏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办刊宗旨为努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的前沿问题以及重点、难点问题,积极刊载最新研究成果,注重学术性、原创性、开放性,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是一份反映和代表宁夏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水平的综合理论性刊物。

《宁夏社会科学》自1982年创刊以来,一贯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注意刊载内容丰富、科技含量高、观点新颖的富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学术研究成果,努力传播一切有益于学术积累、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全面进步的思想理论,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现辟有政治、法律、公共管理、经济、社会、民族、宗教、历史、文化、哲学等栏目,其中,回族学、伊斯兰教、西夏学为特色栏目。刊物先后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双效期刊”“宁夏回族自治区社科优秀期刊”,并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1996、2000、2004、2008、2011年《宁夏社会科学》五次入选北京大学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常年连续入选南京大学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目录》(包括2010-2011年版);2000、2004、2008三次入选中国社科院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是目前宁夏唯一的“三核心”期刊。2003年1月,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称号。1991~2006年的15年中,共有353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社科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报刊转载,转载率和转引率居于宁夏各学术期刊之首。在宁夏历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刊载于《宁夏社会科学》上的文章的获奖率也名列前茅。随着期刊信息化、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宁夏社会科学》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网”和“万方数据库”,还分别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宁夏社会科学》编辑部曾荣获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颁发的“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09年以来,《宁夏社会科学》所刊载的文章多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级社科基金项目。作者队伍多为全国各高校教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全国各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读者遍及全国各地。

八、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刊号CN64-1004/G,创刊于1986年,由宁夏文化厅主管,宁夏图书馆学会、宁夏图书馆主办。办刊宗旨为“立足西部,面向全国”“理论与实践并重”“繁荣图书馆学研究,发展图书馆事业,开发图书情报资源,培养新型图书馆员”“鼓励学术探讨与争鸣,扶持新人新作”,是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学、信息学等相关专业的社科类期刊。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前身是《宁夏图书馆通讯》,创刊于1979年,16开48页,内部发行刊物。1984年之前一直不定期出版。1985年变更为季刊。1986年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更名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由内部发行刊物正式成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季刊。通过邮局面向全国征订,订数由最初的4000份很快发展到1992年的7000份以上。2000年从第1期起变更为双月刊,每期从64页增加到72页,每双月15日出版。2001年增加为80页。2002年开本改为国际流行大16开,页码增至88页。2003年页码增至96页。2004年页码增至112页,同年底页码增至128页。2009年变更为月刊。

编辑部现有人员10人。设主编1人,副主编4人。现有专职编辑4人(外聘3人),编务1人。其中,具有研究馆员职称6人,副研究馆员职称1人,馆员职称2人,管理员职称1人。1998年主编高树榆被中国科技期刊学会授予“银牛奖”,时任副主编张欣毅获“宁夏出版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2002年主编张欣毅荣获宁夏第二届“十佳编辑”称号。2004年时任副主编于建文获中国图书馆学会“全国图书馆学术期刊优秀编辑”称号。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分别于1989、1993、1995、1998、2002、2006年6次蝉联“全国图书馆学优秀期刊奖”。1992年起连续5次入选由北京大学等单位主持测评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4年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1997~2007年入选由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单位主持测评并公布的《全国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表》,并分别入选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核心期刊数据库》、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之“来源期刊”、上海图书馆《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之“来源期刊”。1999、2004年入选“中国万方科学技术期刊网”核心期刊。1998、2000年获“宁夏社会科学期刊质量评估优秀奖”,2002年进入“宁夏社会科学十大一级期刊”行列。2007年获“第二届北方优秀期刊奖”。《图书馆理论与实践》还被列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的《世界著名图书馆学期刊表》。

2010年《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栏目设置有“当代图书馆人”“学术探讨·工作研究”“综合评述”“信息管理与信息学”“文献学”“图书馆数字化技术平台”“三大类型图书馆事业”“区域图书馆事业”“专题讲座”“争鸣”“海外链接”“专业史苑”“地方文献·民族文献:研究与开发”“经验交流”“基层图书馆”“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精选文摘”等栏目。特色栏目有“当代图书馆人”“图书馆与西部大开发”“地方文献·民族文献:研究与开发”“专业史苑”“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精选文摘”等专题栏目,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办刊特色,深得文献信息工作者及科研、教学人员的厚爱。刊物刊发的论文主要涉及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学、信息学的理论、实践、方法、技术、事业建设等多个层面。

九、宁夏教育

刊号CN64-1003/G,创刊于1980年,月刊,由宁夏教育厅主管,宁夏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办刊宗旨:宣传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民族教育发展,提供终身教育咨询,突出理论性、实用性,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开设的栏目有热点传真、专题报道、本期话题、德育园地、教研沙龙、教改探索、边教边悟、教育杂谈等栏目。

《宁夏教育》作为宁夏公开发行的省级教育类期刊,创刊30年来始终坚持“二为”方针,主业突出,锐意进取,坚持刊物的公益性和学术性,立足于宁夏区域实际,长期坚持为宁夏基础教育和民族教育服务,为宁夏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是西北五省教育厅主管的刊物中唯一进入“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的期刊,是宁夏一级期刊。在宁夏新闻出版局历次期刊质量考评中,次次被评为优秀质量等级。宁夏教育杂志社还被全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领导小组评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先进单位”。

杂志社根据事业的发展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制订了“三审三校制”和“审读制”“轮校制”“三会制”(编前编后会、信息交流会、民主评刊会)等,以确保期刊编校质量。经过多年的探索,刊物已经形成了教育、教学、博览三大框架,下设结合实际的数十个子栏目,从而更有效地增强了刊物的指导性、实用性、可读性。

《宁夏教育》一直关注宁夏教育事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配合宁夏教育中心工作进行宣传报道。突出重点、阐释政策、沟通交流、正确引导,营造全社会关注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舆论氛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宁夏教育》永远研究的课题,刊物常设的“教研沙龙”“教改探索”“课堂视窗”“边教边悟”“精彩片段”“教学故事”等栏目多角度、全方位关注研究课堂教学,既重视课题教学理论研究,更重视课题教学实践探讨;既重视常规课题教学研究,更重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既重视传播全国乃至世界最前沿的教改信息,更重视宁夏本土富裕地区和民族特色教学经验的交流。

十、收藏界

收藏界刊号CN64-1046/K,创刊于2002年1月,月刊,由宁夏新闻出版局主管,宁夏雅观收藏文化研究所主办。国际标准大16开,105克进口铜版纸印制。栏目设置有:藏界聚焦、藏书论画、说瓷赏陶、玩玉鉴玉、老董泉苑、海外遗珍、藏游天下、拍卖收藏、艺术家档案等。杂志内容精彩纷呈,博古通今;文章通俗易懂,雅俗共赏;设计美观大方,赏心悦目;印刷装帧精美,图文并茂。读者群体主要是海内外从事或热爱收藏文化艺术事业的人士。发行渠道除国家邮政部门统一征订外,自办发行网络遍布国内各省、市、自治区县级以上200多个城市,海外发行遍布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韩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及地区。常年订阅《收藏界》的除普通读者外,各地的图书馆、党政机关、部队、大专院校、艺术品机构及拍卖公司等机构均有订阅。为了拓展市场、扩大杂志的影响,杂志社还在北京、西安设有采稿、广告、发行机构。银川、北京、西安共有工作人员40余人。杂志社依托北京在海内外的广阔市场,开展杂志的发行和广告宣传;借助西安十三朝古都的厚重历史及人才优势,提升杂志的质量及编辑水平。

《收藏界》汇集了国内一大批文博界一流的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并与全国许多著名文博艺术机构、各地收藏家协会、艺术品拍卖公司有着非常广泛和密切的合作。曾与央视二套、三套、四套,北京、江苏、吉林、湖南卫视,西安电视台、陕西日报,陕西历史博物馆、耀州窑博物馆、景德镇窑等媒体和单位成功合作,推广、普及古文化收藏知识,传承中华千年文明。多次在全国各地举办古玩艺术品义务鉴定活动,开设艺术鉴赏与经营管理高级研修班、文物鉴定培训班,为培养我国优秀艺术品鉴定师、拍卖师、评估师、工艺师、美术师、经纪人等人才做出了贡献。

《收藏界》创刊时国内已有好几种同类型刊物,经过十年的打拼,在同类期刊中脱颖而出,已成为中国收藏文化艺术领域最有影响力的期刊之一。刊物不仅在质量上取胜其他同类刊物,而且组织和开展的各种大型社会文化艺术活动,在业界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2004年,杂志社在北京策划和举办的“首届中国收藏界年度排行榜”,第一次评选出中国十大艺术品拍卖机构、十大收藏协会、十大古玩市场、十大民间博物馆、十大画廊,在收藏文化艺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新华社誉为收藏界业内的“百花奖”。2006年,启动的“首届中国民间国宝评选活动”,历时一年之久,从上万件藏品中评选出6件价值连城的“民间国宝”。2007年6月,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了隆重的颁奖典礼。2007年9月,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新闻发布会,征集《国宝》歌曲,经过两年多的筛选,评选出15首《国宝》歌曲,在收藏界和音乐界引起强烈反响,首次将文物收藏品纳入音乐作品中,用歌曲演唱来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为了促进我国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创作热情,发现和培养年轻一代工艺美术大师,2008年4月,在全国政协礼堂召开新闻发布会,启动“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提名奖”。提名奖开展以来,受到工艺美术界高度赞扬,各个门类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纷纷推荐自己的学生或徒弟踊跃参加。《收藏界》杂志发起的此次活动,为挽救我国许多濒临失传和灭绝的工艺美术做出了贡献。《收藏界》无疑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最具影响力的文化艺术类期刊之一。

自创刊以来,《收藏界》始终坚持弘扬及宣传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为社会服务,为广大收藏爱好者以及从事收藏文化艺术品行业的机构或个人服务,提升全民族的文化艺术水平,促进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十一、中华奇石

刊号CN64-1060/N,创刊于2007年7月,月刊,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史研究馆主管,《中华奇石》杂志社主办。办刊宗旨:介绍中华自然奇石的产地、质地、硬度、色泽、形状,研究自然奇石的品相、生成、观赏等知识,传播自然奇石科普知识。

《中华奇石》杂志社位于塞上江南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赏石文化”,是银川市的一张为人熟知的城市文化名片。银川和奇石有渊源,从地理条件上看,宁夏地处黄河中上游,有一定的黄河石资源。同时,宁夏又与盛产戈壁石的阿拉善盟一山相连,坐拥两大奇石资源,又因交通、人气和经济辐射力,银川市成为西北奇石主要集散地。在这样的环境优势下,2007年,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华奇石》正式创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双月刊,大16开本。设置的栏目有珍品阁、石事传真、石人风采、鉴辨赏、市场纵横等。

2008年经宁夏新闻出版局同意刊期由双月刊变更为月刊,同年5月对刊物的版式和栏目进行了调整。改版后的刊物在栏目设置和风格定位上更深入、更详细,更全方位地关注赏石界发展和动态。品牌栏目:银川“圣雪绒”杯奇石节,南方新兴的奇石市场——深圳市龙岗区倾力打造的龙文化与石文化相结合的主题公园等深受欢迎。除此之外,刊物注重奇石理论的传播,发表了“江山如画——画面石系列专题”,地质专家张家志教授文章连载等。在“珍品阁”等特色栏目中搜集全国各地的奇石精品,丰富了各地石友的视野,受到了广泛好评。

2009年,刊物继续扩容改版,增加了全新栏目专题,集中报道各地区赏石文化发展、奇石资源的分布以及精品奇石的展示。杂志社派出编辑远赴新疆、广东、云南等省,相继考察了新疆戈壁石、云南黄龙玉、阳春孔雀石的资源情况。新疆专题的成功策划,不仅让更多的新疆石友有了与外界沟通、联系的桥梁,也让其他地区因路途遥远无法亲临产地的石友们认识了新疆奇石,扩大了新疆奇石的影响力,为新疆奇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009年云南黄龙玉发展势头迅猛,如今已成为国内炙手可热的主流石种,在宝玉石界都具有一定影响力。《中华奇石》积极把握市场脉搏,追踪了黄龙玉的发展历程,收集到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广东的孔雀石以其翠绿的色彩一直受到各地欢迎,杂志收集了孔雀石的精品,集体亮相,专题刊出后,反响热烈,孔雀石在当地又掀起一次销售高潮,石商们无不称赞《中华奇石》的宣传效果。另外,杂志开辟的介绍台湾石界的特色栏目“石之艺术”,也为大陆与台湾的石友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台湾石友通过刊物了解内地丰富的奇石资源,而内地石友能更好地学习到台湾石友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赏石文化中吸取过来的赏石艺术与赏玩理念,石友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2010年,《中华奇石》根据市场和读者需求,对版面又进行了适时调整,充实内容,增加可读性与专业性,读者群逐步扩大。与云南水富县观赏石协会达成一致,合作出版了一期《中华奇石》杂志增刊——《中国·水富金沙江奇石》,为水富县石文化的推广做出了贡献。为扩大刊物发行数量,杂志社先后在广东、山东、内蒙古、甘肃、陕西、新疆等省的报刊发行目录图册上做彩页广告,颇见成效。另外,杂志的发行团队联络各地机场书店,已初步与银川机场、呼和浩特市机场等北方机场达成合作共识,在机场高端客户群中宣传刊物。

2011年,《中华奇石》继续改革、创新、不断发展,赢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刊物在全国的覆盖率继续稳步增加。内容上更注重品质,以引领行业发展为己任,为推动地方奇石文化的发展做贡献。尤其是年初重磅推出的“光荣与梦想——阿拉善奇石文化巡礼”大型专题,为带动阿拉善左旗奇石市场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对西北赏石市场格局的分析和定位也为阿拉善左旗以及周边石市带来了商机,与杂志社的大本营银川仅一山之隔的奇石产地阿拉善左旗成为《中华奇石》的第二大根据地。作为宁夏出版的刊物,刊物时刻关心着家乡的赏石市场的发展,2011年9月17日,作为首届“中国·银川观菊赏石艺术节暨第二届花艺大赛”的承办单位,《中华奇石》杂志社圆满完成了大会全程跟踪报道任务以及赏石主会场的嘉宾接待工作和奇石鉴评统计工作。艺术节期间,与会者和所有参观者一起见证了一块天然带有阿文“宁夏,和平,真主”的奇石,拉近了宁夏银川与阿拉伯国家的距离,促进了中阿两国的友好关系。

《中华奇石》的出版发行,不仅填补了国内赏石界专业期刊杂志的空白,更成为引领赏石文化发展的标杆,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颇有影响力的奇石期刊。

十二、回族研究

刊号CN64-1016/C,创刊于1991年2月,季刊,由宁夏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是广大回族和一切关心回族问题研究者交流思想与成果的园地,是回族人民学习和了解本民族历史文化、掌握当前本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动态的便捷渠道,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份全方位研究回族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是党政部门、各界人士及其他各民族群众获得有关回族方面知识和信息的重要窗口。

自创刊以来,《回族研究》作为研究回族历史文化及社会发展问题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集中反映了回族学术文化研究的最高水平,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欢迎,更受到全国各地回族人民的好评,成为广大汉族与其他兄弟民族了解回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渠道。它在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团结、弘扬民族文化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多次受到中央与宁夏回族自治区领导的关注支持。在各方支持及不断努力下,《回族研究》学术地位逐渐确立,学术影响和刊物质量得到相关权威评价机构的认可,是中国民族学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创刊21年来,《回族研究》共出版84期,发表有关回族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文章1600余篇。据有关数据统计,在1990年代初期以来的10余年里,国内涉及民族问题研究的刊物100多家,发表有关回族方面的研究文章1300多篇,《回族研究》占了一半还多。《回族研究》已成为专业研究工作者和国内各大图书馆、资料中心必备的资料,更是各地回族干部群众爱不释手的精神食粮。《回族研究》作者队伍涉及国外15个国家和国内28个省市区及港台地区,读者队伍遍及国外40多个国家和国内31个省市区及港澳台地区,学术影响与社会影响同步增长。《回族研究》目前每期发行4000多份,最高时达5000份,这在学术期刊中是不多见的。1992年12月、1999年12月、2001年12月、2004年7月、2007年4月,《回族研究》在宁夏一、二、三、四、五次期刊编校质量评比中均名列前茅,并先后被授予“优秀期刊”“一级期刊”称号。1996、2000、2004、2008年《回族研究》连续4次入选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9年12月《回族研究》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4家联合认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该数据库为国家“863火炬计划”项目),收录期限为1994~2006年。2000、2004年《回族研究》2次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0、2001、2003、2004、2005、2006、2007、2009年《回族研究》8次入选受教育部委托、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发布的CSSCI来源期刊名录。2001年《回族研究》获《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CAJ—CD)执行优秀奖。2001年11月《回族研究》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同时入选“中国期刊网阵”,在网上发行。2002年1月《回族研究》编辑部获自治区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颁发的全区新闻出版行业1999-2001年“先进集体”奖牌。

经过不懈努力,《回族研究》逐渐确定了其在学术界、社会各界及读者中稳固的地位,从各方面反馈来的信息分析,《回族研究》已成为外界了解宁夏、了解中国回族的一个重要渠道。《回族研究》作为宁夏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窗口,是体现宁夏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与知名度的少有的文化品牌之一。

十三、西夏研究

刊号CN64-1068/C,创刊于2010年,季刊,由宁夏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办刊宗旨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聚合国内外学术力量,挖掘、整理、研究西夏历史文化,推动西夏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打造具有特色的西夏学术研究平台。是面向国内外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西夏研究》2009年9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办,2010年1月正式出版。目前已出版8期,发表西夏语言文字、历史文化及相关论文126篇。设置的栏目有:西夏历史、西夏文化、西夏语言文字、西夏文物考古、西北史地和西夏文献等。主要刊登西夏历史地理文化、西夏语言文字、西夏文献整理研究、宋辽金元史研究、北方边疆民族史研究、文物考古等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相关的多样性研究成果,力求凸显西夏研究前沿成果。编辑部由主编、副主编及编辑人员5人组成。

《西夏研究》立足宁夏、面向全国、辐射世界,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舆论导向,坚持创新的锐气和学术水准,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不断努力推出大量具有原创性的学术研究成果,充分利用西夏这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不断为宁夏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大局服务。

《西夏研究》现已经成为国内学术界在西夏学研究领域的一块崭新阵地与独特奇葩,是外界了解西夏、认识宁夏的一个重要渠道,弘扬民族精神、宣扬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文明财富的有效载体。《西夏研究》在深度挖掘整理地区民族文化、积极传承中华文明、客观反映地方社会发展脉络与历史现实方面狠下工夫,搭建了挖掘、整理、研究和传播地方优秀历史文化的平台,不断扩大社会各界对西夏历史文化的关注度,从而更好地加强对西夏历史文化的保护、整理与研究。

十四、民族艺林

刊号CN64-1011/J,创刊于1988年1月,由宁夏文化厅主管,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主办。办刊宗旨:贯彻“二为”和“双百”方针,立足宁夏,面向全国,挖掘整理民族(重点是回族)艺术遗产,研究民族艺术理论,扶植艺术创作,以戏剧创作和戏剧理论的研究为主,兼顾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理论门类的理论研究,充分发扬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通过刊物培养和扶植回族及其他民族的艺术创作和研究人才,促进我区艺术研究事业繁荣发展,是我区唯一的研究回族艺术为主的艺术园地,受到我区及全国文化界,特别是回族学者和艺术工作者的喜爱与支持。

《民族艺林》原名为《宁夏戏剧》,1980年1月经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批准创刊,季刊,内部发行。《宁夏戏剧》为宁夏文化局文艺创作研究室主办的综合性戏剧刊物,刊载宁夏本地区创作的各种类型戏剧剧本和评论文章。其中较有影响的剧本有京剧《人鬼鉴》《金积堡》,秦腔《三举人》《回汉支队》《成双成对》《三伏马天武》,越剧《霓裳恨歌》等。1980年至1983年底共编印16期,发表的内容主要有影视剧作品及评论,音乐、舞蹈、美术理论研究,阿拉伯艺术,回族艺术家,民族风情等,还发表了近百幅美术、摄影、书法作品。同时通过刊物联系,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创作队伍,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联系的单位和个人有2500多个,本区的有500多个。

1984年初,宁夏文艺创作研究室撤销,成立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艺术研究所。同年10月,经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批准,《宁夏戏剧》更名为《宁夏艺术》(宁党宣[1984]62号),季刊,由内部发行改为公开发行。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主管主办,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承办。《宁夏艺术》1984年10月出版试刊号一期,1985年起在国内公开发行。1988年1月,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宁夏艺术》更名为《民族艺林》,季刊,公开发行,由宁夏文化厅主管,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主办。

《民族艺林》以研究回族艺术为主,兼及其他兄弟民族的文化艺术,包括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等等。陆续发表了多篇论述著名回族艺术家及其作品的专访和专论,如元代回族诗人萨都剌、清代回族画家改琦,当代著名回族艺术家张平、王苹、李默然等;还刊载了一些深入探讨回族文化艺术源流的文章,如《论回族群众文化的特点及发展》《回族使用汉语中的问题》以及关于回族音乐、舞蹈的讨论;另外还介绍一些回族的建筑艺术以及阿拉伯国家的文化艺术。对于其他兄弟民族的艺术,坚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努力挖掘、整理、研究民族艺术遗产,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从而受到全国各地艺术理论和民族文化工作者的欢迎。

随着《民族艺林》期刊知名度的不断扩大,它已成为全国各文化艺术研究单位以及高校图书馆的必备期刊。一些从事民族艺术理论研究和喜爱回族文化的人士纷纷成为《民族艺林》的忠实读者。《民族艺林》不仅拥有一大批国内的读者,还有一些国外的朋友。澳大利亚文化参赞博贝特先生,在给《民族艺林》编辑部的回信中说:“对你们为澳中两国文化交流所做出的贡献,我再次表示感谢。”

1990年9月,《民族艺林》在国家新闻出版署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期刊展览整体设计评比中荣获三等奖。2000年1月,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经宁夏新闻出版局批准,《民族艺林》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开本由16开改为大16开,页码由80页改为64页。改刊后的《民族艺林》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变化:弘扬民族精神,传播民族文化;展现民族风情,解读民族生活;关注社会热点,扫描人生时空;纵览艺苑风景,探寻艺林奥秘。在保留回族文化、突出西部特色的基础上,把视野拓展至中国56个少数民族以及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艺术和风土人情。以时代为背景,以文化为内涵,以民族、社会、人生为主题,讲述艺苑名家的曲折人生,展现海内外艺术家的风采神韵。2003年10月,经新闻出版局批准《民族艺林》由双月刊改为半月刊,开本由大16开改为32开,页码由64页改为96页。2011年,《民族艺林》改为季刊,坚持突出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行业特色,刊载文化艺术理论研究成果的办刊宗旨。到12月底,共出版263期。

十五、宁夏党校学报

刊号CN64-1034/D,创刊于1999年,双月刊,由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校主管主办。办刊宗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双百方针”,着重宣传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探讨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和探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介绍科研成果,传播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信息。

《宁夏党校学报》的前身是《宁夏党校学刊》,创办于1986年,属内部发行刊物。1994年更名为《长河求索》。1999年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更名为《宁夏党校学报》正式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双月刊,大16开本,设置栏目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研究、科学发展观研究、党建研究、哲学与文化、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争鸣与探索等。“党的建设”、“消费经济”等品牌专栏,在《新华文摘》、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率达到20%以上。编辑部现有编辑人员5名,40岁以上有3人,其中1人为正高职称,2人为副高职称。

在历届校委的领导下,《宁夏党校学报》积极落实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哲学社会科学和思想文化战线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严格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质量第一的用稿标准,实施品牌栏目带动战略,注重队伍建设。经过多年努力,《宁夏党校学报》发行量由创刊时的不足500份到最高发行量13000份,现已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展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一个重要平台,同时也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重要的思想理论阵地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阵地。2000年《宁夏党校学报》被列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全文收录于《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2001年在自治区社科期刊界率先获得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2002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三次社科质量评定中获得一级期刊荣誉称号;2004年在自治区第四次期刊质量评定中,再次被确定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一级期刊”;2009年被评为中国北方优秀期刊。自正式创刊以来,学报在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和《新华文摘》的全文转载量一直稳定在18篇左右,位居全国党校、行政学院学报前列,曾经连续4年名列西北五省区党校期刊第一。编辑部有多名编辑在国内知名刊物发表论文,主持或参与自治区各级各类课题。多名编辑获得全国党校系统、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及其他各级各类优秀论文奖;多名编辑先后获得全国党校系统优秀编辑荣誉称号。2008年1名常务副主编还获得宁夏期刊协会评选的宁夏期刊“十大领军人物”光荣称号。

《宁夏党校学报》充分发挥党校科研优势,始终遵循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强调优化选题,倡导学术争鸣,推动理论创新,努力形成自由平等、相互尊重的学术研究氛围。学报改变单纯以学科进行栏目划分和编排的传统做法,而代之以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学术问题为栏目划分和编排的依据,紧紧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国际、国内、区内形势发展的需要策划学报品牌专栏。编辑部先后策划、设计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党的先进性建设”“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党的建设”“消费经济”“宁夏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等专栏,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得到了业界的认可。

十六、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

刊号CN64-1044/D,创刊于2000年,由中共银川市委主管,由原《塞上论苑》更名为《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是综合类社会科学期刊并纳入哲学社会科学类高校学报系列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首府银川市唯一一份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社会科学期刊,也是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首府城市中第二家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

创刊以来,《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坚持“党刊姓党”和“百花齐放”的方针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重刊载追求理论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前瞻性的文章,刊载了大量国内著名专家、教授、学者以及党政官员撰写的具有较高质量的理论文章,发表的有些作品在国内引起热烈反响,引起党政高层的重视;刊载的文章不断被一些文献引用和转载,极大地提高了刊物的知名度。

200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备案,《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等联合主办的国家信息化“重中之重”工程——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学术论文作者数据库、中国科学计量指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引证报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以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国家权威数据库收录。目前,《学报》已通过中国期刊网、电子光盘(DVD)、纸质平面印刷三种方式面向国内外发行,传播范围已分布在全球10个国家和地区,机构用户4743个。

在办刊中,坚持以追求特色、满足读者需求为目标,逐步体现出了自己的特色:一是地域特色。通过对西部民族地区这片“热土”的发掘,抓住“人无我有”的地域文化做文章,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得到了广大专家读者的肯定。二是高校特色。对专业性较强的高校学报而言,围绕学校的专业性质展开专题报道,能够在一定的学术范围内形成个性。坚持“党校姓党”的原则,以党校特色选择题材。三是学术特色。紧紧抓住银川市乃至西部民族地区的优势学科,优先发表具有前瞻性和热点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努力使学报逐步形成自己的学科优势。

十七、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刊号CN64-1065/G4,创办于1998年,双月刊,由宁夏教育厅主管,北方民族大学主办,是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理论期刊。办刊宗旨:贯彻落实党的出版方针政策,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充分发挥学报积累成果、交流学术、培养人才、促进教学的功能。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创刊于1989年,时为内部刊物。199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成为国内外公开发行出版物,季刊。2007年经宁夏新闻出版局批准由季刊变更为双月刊。学报以推介本学校科研成果、体现学校科学研究水平为办刊目的,是学校加强对外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和园地。学报编辑部拥有一支具有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和编辑出版工作经验的人才队伍。目前,编辑部有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1人,中级职称2人;博士1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1人。编辑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渐趋合理,为提升办刊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在办刊过程中,十分注重树立精品意识,追求学术创新、理论创新,提升学术品位,“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努力打造期刊品牌,突出刊物的“民族性、文化性、时代性、地方性、区域性”,以高校教师、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国家机关公务员等为读者对象。坚持以“民族学”栏目为主要内容,开辟有“民族社会”“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经济”“民族语言”“民族文学”“民族关系”等二级栏目,与“人类学”“宗教学”栏目等构成特色栏目群,刊发理论水准较高、实证材料丰富的学术论文,受到民族学界的广泛关注,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社会效果。

自创刊以来,北方民族大学历届领导班子充分认识到学报作为学校学术研究的平台和窗口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学报的发展,从政策、资金、人才队伍建设等各方面给予全力支持,使学报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经20多年的努力,《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已步入全国学术期刊规范行列,编校质量和学术水准得到新闻出版主管部门和学术界的认可,2004年以来一直被评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一级期刊”,2008年和2010年两次入选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民族学类来源期刊,已分别加入了“中国学术期刊网”“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并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实现了期刊电子化,期刊发展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学报编辑部十分注重刊物的出版质量,从收稿登记开始到审稿、组稿、编辑、校对、印刷、出版、发行都进行严格的规范化要求,坚持做到每篇稿件“三审四校双读”制度,有效地提高了刊用稿件的质量水平。在稿件的审理录用方面,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启用“社科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SMLC)”,对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的作者和稿件进行剔除。随着学报出版质量的不断提高,近几年来学报所刊发文章被学术文摘转载的比例逐步提高。有数十篇文章分别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被各种文摘题录的文章占发文总量的90%以上。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2010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指数排名”中,《北方民族大学学报》从55种学术刊物中脱颖而出,在“民族学”学术期刊全文转载排名中,转载量位列第4名,转载率位列第4名,综合指数位列第5名。

十八、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刊号CN64-1005/C,创刊于1976年12月,双月刊,由宁夏大学主管主办。办刊宗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出版方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原则,及时反映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最新成果,繁荣社会主义出版事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栏目有语言文字研究、历史(西夏研究)、中国(外国)文学研究、政法论坛、经济研究、文化教育等。主要读者对象为各类高等院校教师、广大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和爱好者等。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是中国期刊方正“双效期刊”,宁夏一级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1998、2000、2004、2006~2007年、2008~2009年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文收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1999、2002、2006年三届蝉联“全国百强社科学报”。“西夏研究”栏目多次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2007年在第二届北方期刊奖评选中,荣获十佳期刊称号。荣获首届民族地区学报评奖十佳学报。

2008年,编辑部为每位编辑购买了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丛书,制定了针对期刊中心编辑的量化考核指标和考核制度,通过考核激励编辑加强对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水平。聘请资深出版专家和宁夏新闻出版局业务部门的人员命题,对编辑部所有编辑人员进行了出版专业知识的卷面考试;随机抽取每一位责任编辑责编和校对的文章,进行编校质量方面的检查,最后将检查结果进行量化打分、排名、张榜公布,对优胜者进行奖励,激励大家比、学、赶、超学习专业知识和业务知识的积极性,增强了编辑部的学习氛围,在检查期刊出版质量的同时,也是对每一位编辑人员一年工作的大检阅;提高了期刊的整体出版质量。

2010年《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不断改革创新,围绕学校建设和发展重点工作及时调整期刊栏目,配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社科版开辟了“科学发展观”“211工程”建设两个专栏,用比较大的篇幅宣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对出版中存在的疑难汉字、古文字、西夏字等技术难点,致力开发专门字库,实现了10万汉字与9万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小篆字型,与6000个西夏字以及国际通用32种外文的混合录入、排版、输出,极大地提高了刊物的文字处理能力和水平,提高了为作者、读者和社会服务的能力。以此为依托,“汉语研究”栏目成为“西夏研究”之后的又一名栏和特色栏目。

2011年,《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继续加大学术期刊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力度,对编辑人员进行了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的培训,同时进行现场操作,以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在期刊发生;对个别有问题的稿件,视情节分别采取批评教育,扣除稿酬,并从有关数据库中予以删除等处理。

十九、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刊号CN64-1061/G4,创刊于1989年1月3日,由宁夏师范学院主管主办。坚持以反映本校教学与科研成果为主,兼采全国最新科研成果,活跃学校学术气氛,培养科研人才,推动教学发展和繁荣学术交流服务为办刊宗旨,是学校教师发表教学与科研成果的重要园地,也是学校对外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的前身《固原师专学报》是固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1980年10月创刊,时为内刊且不定期,16开本,印数2000册,与全国各高校交流。1984年固定为季刊,每年出一期自然科学版学报。1989年1月3日,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公开发行。1996年改为双月刊,其中第1、2、4、5期为社会科学内容,第3、6期为自然科学内容。2006年,固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宁夏师范学院,2007年9月,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固原师专学报》随之更名为《宁夏师范学院学报》,并由专科学报升为本科学报。

更名后,学报一直坚持“以作者带动栏目,以栏目吸引作者”的栏目设置思路,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栏目。社会科学版主要栏目有“文学研究”“历史文化”“西夏研究”“西北史地”“语言文字”“宁夏作家作品研究”“固原历史文化研究”“教育教学研究”“英语教学与研究”“法学研究”“研究综述”“论著序评”“回族研究”等。自然科学版主要栏目有“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计算机及其应用”“教育教学研究”等,突出学术性、师范性、地方性和民族性。学报较早地开展了西夏史研究,随着西夏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设置了“西夏研究”专栏,刊发了一批西夏研究专家的大量高质量论文,涉及西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语言、地理、宗教诸方面,成为西夏史研究的重要阵地之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西夏学的学科建设做出了贡献,推动了西夏史研究的深入与发展。社会科学版开设的“地方文史研究”“西北史地”“西部开发与地方经济研究”专栏,自然版开设的“科技应用与开发研究”专栏,刊发百余篇固原历史、文化、军事、地理、经济、民族及科技应用方面的文章,为固原经济发展和文化事业建设产生了积极作用。

由于《宁夏师范学院学报》所刊文章注重学术性,二次文摘率比较高,在同类学报中名列前茅。学报的社会科学版被三大信息刊物(《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摘200余篇,自然科学版的数十篇文章被《中国数学文摘》《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等刊物摘录,为繁荣学术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所刊文章有的收入论文集,有的收入综述文章,有的获得省级以上奖励。《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1993年第一期对《固原师专学报》1992年第四期“地方史志”专栏加以介绍。《宁夏日报》1998年12月9日头版以《被复印转摘率居全国师专学报前列——《固原师专学报》令学术界刮目相看》为题进行了报道。1999年社会科学版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举办的首届全国社科学报评优活动中榜上有名,荣获“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全国获此殊荣的师专学报仅有9家;2002年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全国获此殊荣的师专学报只有十几家”。自然科学版2000年荣获“全国高专优秀学报三等奖”。2002年1月,学报编辑部还荣获了“全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先进单位”称号。2006年方建春获“全国社科学报优秀主编”,陈刚获“全国社科学报优秀编辑”。2009年学报获“中国北方优秀期刊”称号。截至2011年年底,《宁夏师范学院学报》已出版32卷、158期,其中社会科学120期,自然科学38期。

二十、朔方

刊号CN64-1010/I,创刊于1959年5月16日,由宁夏文联主管主办。始终坚持党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立足宁夏,面向全国,突出西部特色和民族特点,以多出人才、多出作品为办刊宗旨,既强调主旋律,又重视多样化,是宁夏唯一的省级文学期刊。

《朔方》创刊五十多年来,以促进宁夏文学创作的繁荣、推出青年作家和回族作家、扶持文学新人为己任,开设了“短篇小说”“散文随笔”“本期一家”“新星一族”等栏目和“地区文学作品专辑”“回族作家专号”“青年作家专号”“女作家专辑”等版面,发现并推出本地作者;举办了读者座谈会、评刊座谈会、青年作家作品研讨会、西部笔会等,请专家来宁讲学,促进文学交流,提高创作水平。宁夏的“两张一戈”(张贤亮、张武、戈悟觉)、“三棵树”和宁夏青年作家林,都是从《朔方》起步并走向全国的。《朔方》依然坚守纯文学的办刊理念,以刊发短篇小说为主,兼顾中篇小说、散文随笔、诗歌和评论;依然不遗余力地扶持文学新人,不改初衷地推出青年作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随着中国文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良好氛围的确立,《朔方》踏上了文学事业不断繁荣发展的快车道,由一家不怎么起眼的省级文学期刊,跻身为国内有较大影响的文学期刊之一。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朔方》改变过去单一的风格,以开放的眼光吸纳人才和作品,强调主旋律,团结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作家和诗人,关注名家名作。刊发的作品以精悍的中短篇小说、散文随笔、诗歌为主。同时注重推出文学新人,使得刊物在一个个文学新人的不断加盟中,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新鲜和活力。

上世纪80年代,张贤亮的短篇小说《灵与肉》(后来被改编为电影《牧马人》)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为《朔方》赢得了崇高的荣誉,也使得刊物开始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宁夏出了个张贤亮”,这位曾经因为一首《大风歌》而饱受炼狱之苦长达二十多年的诗人和作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获得自由,并且从《朔方》出发,享誉中国和世界文坛,同时也有力地影响和带动了宁夏的文学创作,以及后来的宁夏青年作家群的形成。宁夏作家的成长,尤其是宁夏青年作家的成长,都有在《朔方》上习练文学翅膀,然后走向全国的不平凡经历,譬如获得鲁迅文学奖的石舒清、郭文斌,获得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的金瓯,获得《中华文学选刊》奖的陈继明,多次入围鲁迅文学奖的季栋梁、张学东,获得“春天文学奖”的了一容等青年作家。《朔方》原发的短篇小说《将军的部队》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

进入新世纪,《朔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装帧设计日趋精美,尤其在内容和栏目方面进行了新的构思和调整,在继续保留小说、散文随笔、诗歌和评论四大板块的基础上,增加了“本期一家”“访谈与对话”等多个栏目,使刊物更大气,更包容,更有信息量。为更多地扶植青年作家,《朔方》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譬如以“集束手榴弹”的方式,推出宁夏青年作家个人作品特辑近百个,连续七年以5-6期合刊的方式,推出“宁夏青年作家作品专号”等。当然,这样做无疑会增加稿件编选的难度,但为了刊物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实现“出人才出作品”这个根本宗旨,编辑部全体同仁任劳任怨,一心为办好这份地处西北小省区的文学期刊而竭尽全力,正所谓“瘦尽灯花又一宵”。正是从《朔方》起步,经过十多年的艰苦跋涉和磨砺,终于走出了在全国有影响的以“三棵树”“新三棵树”为代表的宁夏青年作家群,像生长在黄土地上的一片葱郁的树林那样,营造出一道令人瞩目的文学景观,显露出文学突围的意义和价值。

《朔方》先后荣获宁夏社科质量评定优秀期刊、一级期刊第一名、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第三届国家期刊百种重点期刊奖。《朔方》编辑部曾荣获宁夏“出版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二十一、黄河文学

刊号CN64-1030/I,创刊于1992年,月刊,由宁夏银川市文联主管主办。始终坚持“双百”方针、“二为”方向和“三贴近”原则,不跟风,不媚俗,以品牌经营为办刊理念,挖掘优秀作品,讴歌时代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以文学的方式树立正面价值观、传承真善美。

《黄河文学》自1992年公开发行以来,已出版148期,目前期发量达到1万册。本刊始终坚持以“关注心灵秘密,提升人的品格”为办刊底色,编发的稿件积极健康,深受读者好评。在追求内容高品质的基础上,从形式上也不断地完善,刊物的装帧设计力求整洁、端庄、大方。从创刊第一期至今,封二的“寄语黄河”栏目坚持每期刊发一名全国著名作家、评论家或编辑家的照片、题词和简介,既有老作家姚雪垠、高晓声、张贤亮、王蒙等,也有中青年作家陈忠实、贾平凹、毕飞宇、石舒清等;不仅有学者于光远、陈思和等,也有评论家雷达、李敬泽等。他们在《黄河文学》上的亮相和寄语,不仅让读者一睹名家风采,而且增加了刊物的史料价值,受到业界专家的赞同。主要栏目有:一频道、小说、散文、黄河诗岸、黄河论坛、黄河文讯、黄河艺廊等。目前活跃于国内文坛的青年作家有许多都从此起步。

2005年初“黄河文学”网站开通。2005年6月,签约本地11位1970年和1980年后出生的青年作家,此举被多家媒体报道,中国作家网称此“首开文学期刊签约作家之先河”,产生较大影响。

2006年改版以来,在原有的四封彩印基础上,引进先进印刷工艺。同时,开设了“黄河艺廊”彩色插页栏,文学艺术互动,刊发的作品期期被国家级权威选刊转载,多篇作品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单位选编的年选本。2006年底成功与“左岸文化网”合作,成为继《人民文学》《小说选刊》《十月》《当代》等国家级大刊之后“左岸文化网”在首页重点推出的两家地市级文学期刊之一。

2007年正式改为月刊,开始在国内文学界产生积极影响。

2008年提出办刊的“三个倡导”:倡导办一份能够首先拿回家让自己小孩看的杂志;倡导办一份能够给读者带来安详的杂志;倡导办一份能够唤醒读者内心温暖、善良、崇高和引人向内向上的杂志。办干净的刊物,编发有益于世道人心的稿件成为编辑们的办刊方向。在传统栏目的基础上,先后增设了一频道、读典笔记、话题·文学的干净性、记忆、域外、结识一个作家、诗歌80后、高校作品联展、黄河艺廊、童“画”世界等栏目,拓展了传统文学期刊的版图,以文学为基础,从大文化角度办刊,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2010年开设“高校作品联展”栏,刊物进入除高校研究机构之外的学生群体。著名评论家孟繁华在给《黄河文学》的寄语里说:“银川,是个诗意盎然的城市,在这个城市里,有一个生机勃勃的青年文学群体,还有一份与这个青年群体密切相关的文学杂志,她是《黄河文学》。黄河是古老中国的象征,而围绕在《黄河文学》身边的青年文学群体,则预示着中国文学可以期待的未来。《黄河文学》纯正的品格和坚韧的气质,既古老又年轻。”在全国文学期刊中,《黄河文学》首次提出“文学的干净性”讨论,并开设相关栏目,目前已刊发周国平、史铁生、陈建功、张贤亮、杨绛、陈忠实、王安忆访谈,得到读者肯定。

创刊20年来,刊发的作品多篇(首)入选《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读者》《诗选刊》《中外书摘》等全国一流选刊,以及人民文学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花城出版社、漓江出版社等多家知名出版社的年选本。2006年以来,期期都有作品入选各类选刊、选本,散文选载率一度居全国同类期刊之首。北隐散文《孔子到底离我们有多远》等入列年度“中国散文排行榜”,艾玛小说《浮生记》荣获首届“茅台杯”小说选刊年度大奖,并入围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终评,杨平位散文《桐木的质感》获第四届冰心散文奖。苏炳鹏小说《麦芒季节》获第二十届“文化杯”全国梁斌小说奖短篇小说一等奖。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八次文学艺术奖评比中,《黄河文学》刊发的作品4篇获得奖项,其中王正儒的《拒绝遗忘》获散文类一等奖,刘汉斌的《大地上奔跑的种子》、彦妮的《空房子》分获散文类三等奖;吟泠的《粉菩萨》获小说类三等奖;《黄河文学》11位首届签约作家中有4人获文学类奖项。刊物两次被评为宁夏社科期刊优秀期刊和一级期刊。2009年荣获“第三届中国北方优秀期刊”奖。2010、2011年在新闻出版总署从全国9800多家期刊中遴选向全国农家书屋推介的134种期刊中,《黄河文学》作为全国唯一的地市级文学期刊、宁夏唯一一家期刊入列其中。

二十二、六盘山

刊号CN64-1050/I,创刊于1982年1月,双月刊,由固原市委主管,固原市文联主办的纯文学刊物。

《六盘山》创刊至今已有30年,在历届地委、行署、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人大、政协的鼎力帮助下,在历任主编、编辑的认真工作和勤奋努力下,在无数读者和作者的默默支持下,刊期从当初的文学季刊发展成双月刊,刊型由16开本变为国际16开本,页码从64页增加到80页,装帧印刷也由当初的封面套色、内文铅字排版,黑白印刷改进到四封彩印、激光照排、胶订平装,并且与北京龙源国际名刊网、北京书生网、清华电子期刊网合作,与纸质杂志同步,在网上阅读。发行量由原来每期印数1000册,实际有效发行量500册,发展到目前每期发行量3000册,实际有效发行量2700册,除西藏、台湾、香港、澳门外,全国其他省区均有订阅。2006年下半年开始设立电子投稿信箱。目前设置的栏目有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报告文学等栏目。2006年获得北方十省区优秀期刊奖,李方获得优秀编辑奖。

办刊30年来,《六盘山》秉承文学传统,坚持与时俱进,广泛联系读者和作者,不断开拓创新,做到了四个担当:一是担当了西海固作家群训练营的重任。西海固作家队伍的发展与壮大,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本刊物的存在。在已经从固原走出,驰名宁夏文坛,在全国取得重要文学奖项的作家中,没有一个不是从这个训练基地起步,掌握最初的文学技巧,酝酿更为遥远的文学梦想的。二是担当了西海固文学艺术繁荣与发展主阵地的作用。一地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地文学声音的高与低,影响的广泛与狭窄。从最早的散兵游勇式的写作,到后来形成集团军的冲锋;从最初的写字画画,到后来各种艺术形式的百花齐放,从单一的西海固文学概念的提出,到如今打造“西海固文学”品牌,《六盘山》在固原文学艺术的整个发展繁荣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三是担当了当代固原人民追求幸福生活记事本的作用。截至目前,我们还不能说《六盘山》杂志刊发过能够全景式反映固原当代历史巨变的鸿篇巨制和震撼人心、黄钟大吕般的作品,但是所刊发的每一篇本地作者的作品,无一不是西海固大地上人的生存的客观精神反映,无一不是黄土高原上风俗民情的艺术化表达。四是担当外界以文学艺术的方式了解固原的一扇窗口。

创刊30年来,《六盘山》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不会变:一是纯文学品质不会变,即有反映当代人民群众在创造幸福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鲜活而生动历程的小说作品,有反映大众情怀和对土地、生命、社会进行深刻体验和心灵探讨的散文佳作,有充分展现汉语魅力、意象清楚、指代明确、情感真挚、意境优美、不无病呻吟的诗歌精品,有独特艺术见解、运用独特艺术视角,对文学作品或文艺现象进行探讨和纯学术争鸣的评论作品。二是培养扶持本地作者不会变,即在一年六期将近一百万字的发稿量中,本地作者的作品占到60%,刊物成为“西海固作家群”的主阵地和训练营。

二十三、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刊号CN64-1062/D,创刊于1998年,由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管,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政令、宣传政策、指导工作、服务社会的政务性公开刊物。集中、准确地刊载:自治区政府规章,自治区党委、政府文件,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文件,选登自治区地方性法规,国家法律、法规,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和国家部委文件,自治区领导指导政府工作的重要讲话,自治区政府人事任免、政府大事记、自治区经济数据等。在政府公报上刊登的规章文本为标准文本,与正式文件具有同等效力。在依法行政、政务公开的行政理念下,《宁夏政府公报》架起了政府与百姓之间一座连心桥。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前身为《宁夏政报》,创刊于1950年3月,为内部发行刊物,由宁夏省人民政府主办。出刊45期后,于1953年停刊。1959年复刊,由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主办,1960年再次停刊。1987年10月再次复刊,直到1993年12月30日前为“内部发行、无偿赠阅”,月发行量为800册。1994年起改为“内部刊物、公开征订”,月发行量近千册。199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宁夏政报》正式在国内公开发行,实行免费赠阅,由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管,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到2003年,发行量为3000册。2005年,政报由月刊变为半月刊,开本由16开变更为大16开本,每期36页。目前,《宁夏政府公报》每期发行6800册,每期48页。2008年更名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宁夏政报》创刊以来,自治区领导十分关心政报工作。1994年,《宁夏政报》编发出版100期之际,原自治区主席白立忱(现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为政报题词:“传达政令、交流信息、服务基层、促进工作”。1996年,原自治区副主席周生贤(现任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在调研我区水利工作时,要求农业部门关心《宁夏政报》宣传发行工作,对政报工作给予了很大支持。自1996年以来,自治区政府办公厅每年召开一次公报工作会议,对公报编辑发行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2008年更名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时,自治区主席王正伟题写刊名,对做好公报工作提出要求并给予很大的鼓舞。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实施后,《政府公报》充分发挥在政府信息公开中的主渠道作用,推进栏目创新,丰富刊载内容,拓宽赠阅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在职能发挥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2011年起,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nx.gov.cn)正式开通了网络版,实现了与纸制公报同步发行,方便广大群众浏览、下载,保证公民更快捷地获取政府信息。

二十四、宁夏人大

刊号CN64-1042/D,创刊于2003年1月,由宁夏人大常委会主管主办,以创办精品刊物为目标,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和正面宣传为主的要求,充分发挥人大宣传阵地作用。

《宁夏人大》创刊于2003年1月,其前身是1980年1月由宁夏人大常务委员会创办的内部刊物《人大通讯》,共出刊162期。1992年7月更名为《宁夏人大建设》,至2000年12月共出刊105期。2001年1月更名为《宁夏人大》,内部刊物。2003年1月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变更为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

《宁夏人大》编辑部作为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现有财政全额拨款在编人员4人(其中主任1人,副主任1人,编辑2人),合同制编辑1人。这些年来,《宁夏人大》由内刊赠阅到公开发行,由公报编印形式到四封彩色印刷,由赠阅时的800份到目前订阅10000份,由仅向各级人大代表订阅到走进自治区1475个农家书屋。2008年5月,《宁夏人大》改为全版彩色印刷后,版式更加灵活,色彩更加多样,并且通过更新栏目设置、拓宽稿源渠道,不断增强了刊物的美观性和可读性,刊物质量进一步提高。

《宁夏人大》为了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编辑队伍,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切实增强编辑部人员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在事关政治原则问题上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做到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大事面前不糊涂、关键时刻不动摇,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确保刊物在政治上不出任何问题。

二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编辑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为了把每一位编辑培养成能独立完成各类新闻稿件的采访、摄影、撰写、修改、编辑、审校等工作,前几年,针对编辑部新进人员对人大工作和新闻工作不熟悉的实际,专门聘请了3名熟悉人大工作、文字水平较高的退休老干部进行传帮带。近两年,采取交流座谈的形式,在每月的组稿会上,对上期组稿、校稿和审稿中发现的问题,尤其是涉及人大工作稿件存在的问题逐一进行辅导、交流,不断提高编辑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人大新闻稿件的准确度,在编辑部形成了新同志在传帮带中成长,老同志在传帮带中提高,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良好格局。

三是树立精品意识,不断提高办刊质量。首先,严把征稿关。要求投稿者撰文必须言简意赅,富有新意,对千字文章给予高稿酬,力戒空泛冗长。其次,严把编审关。对所征稿件中准备选用的稿件,从篇章结构到段落文字,都进行字斟句酌和反复修改,和作者共同商量,直到满意才发稿。第三,严把校对关。严格按照“三校一读”原则认真校对,即采取编前校、单独校、相互校等方式相结合,努力降低校对差错率。第四,严把图片质量关。对每期图片报道,从图片的筛选,到版面的设计、色彩的搭配,都要精益求精,力争把每期图片报道都办成精品。

创刊9年多来,在历届人大常委会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在社会各界及广大读者的大力支持下,《宁夏人大》不断成长壮大。在总结自身办刊经验的同时,努力学习兄弟省份人大期刊的成功做法,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刊物质量不断提高,影响力不断扩大,为宣传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主法制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