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科人文包括哪些方面

社科人文包括哪些方面

时间:2022-04-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总体情况合肥工业大学是一所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人文社科研究,定期召开人文社科科研会议。为进一步加强人文社科科研工作,学校于2008年成立独立的社会科学处,承担全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职责。

一、总体情况

合肥工业大学是一所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始终坚持科学研究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注重瞄准国家战略目标和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以突出应用性研究、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加强自主创新为主线,进一步明确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并举、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的科技工作方针。

学校从事人文社科研究的教学科研实体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艺术学、新闻与传播学)、人文与素质教育中心、体育部等7个教学实体,此外还有一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等研究的管理工作者。师资队伍中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安徽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委员2人。

十年来,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人文社会科学类的教师实现了从单纯的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的转变;以科研为支撑的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管理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工商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6个: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管理信息学、工程与项目管理、企业管理及其信息化、企业管理(安徽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硕士点7个: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经济学、外国语言文学、艺术学、美术学。获批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企业会计学、管理信息学、电子商务概论。

二、主要成绩

1.承接高层次项目的能力逐步提高

十年来,学校共承担各类人文社科类纵向项目467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16项,其中承担主持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填补了安徽省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上的空白);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只统计管理学院、经济学院获得的管理学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含专项和委托项目)45项,承担国务院其他部委项目32项。

2.年度科研到账经费持续快速增长

从2001年度到账总经费32万元增加到2010年度到账总经费1011万元(见下图,不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年度累计到账经费639万元以及学校资助的项目经费)。

2001—2010年人文社科年度到账科研经费示意图

3.科研基地建设得到较好发展

合肥工业大学知识经济与企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现更名为:合肥工业大学产业转移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现代科技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分别于2003年和2004年获批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2010年安徽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人文社科重点基地考核中均获优秀等级。

4.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能力大幅提升

牢固树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理念,以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建设需求为导向,主动融入并努力找准对接点和切入点,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献计献策。自2005年以来,学校持续承担了国家发改委委托的有关产业发展和产业布局方面的课题7项: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工业对国民经济支撑程度变化及2020年远景规划研究、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发展规划思路研究、工业管理体制国际比较及2020年远景规划研究、“十二五”工业发展总体思路研究、“十二五”重大产业基地发展规划思路研究和推进工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体系研究等。国家发改委对上述研究成果评价道:“研究成果前瞻性强、学术水平高、可操作性强,对于科学判断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准确把握我国工业的发展趋势与战略方向、优化我国产业布局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研究工作密切结合我国国情深入研究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许多思路和研究结论被融入国家发改委的有关政策中。”

学校人文社科科研紧扣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先后承担安徽省“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研究、安徽省“科教兴皖”战略实施研究、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与对策研究、安徽与长三角科技合作体系的建立与互动研究、产业承接机制研究、安徽行政区划问题研究、安徽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结合模式与方法研究、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机会综合评价系统研究、加快安徽省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问题研究、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与建设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区域创新体系重大问题研究、促进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的战略研究、增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等。在2010年抓住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机遇,承担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江北产业集中区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项目。2010年先后承担全省13个地市的“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

三、主要经验

(1)领导高度重视。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人文社科研究,定期召开人文社科科研会议。为进一步加强人文社科科研工作,学校于2008年成立独立的社会科学处,承担全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职责。

(2)创新科研机制。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调适现有院系和研究所等基层教学和科研组织的设置和人员配备;建立系部之间、研究所之间的合作机制,形成在探讨重大问题、申报高层次课题、培育标志性成果等方面主动合作的推力和内驱力;有效化解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之间的矛盾,促进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协调发展;建立院内外学科交叉机制,填充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鸿沟,促进交叉研究,催生交叉学科和专业网链,打造交叉创新型团队,进一步凸显以工科见长的高校的文科特色。

(3)重视团队建设。学校高度重视人文社科科研团队建设,2004年经学校遴选培育支持“生态经济与人文”中青年创新群体科研团队,每年支持团队20万,持续支持3年。该团队先后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4)强化项目培育。2004年开始,学校对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文社科教师给予2万元项目培育经费。2009年学校设立人文社科科研专项培育基金,每年支持各文科学院20万元的科研培育经费,用于重大项目培育。

四、标志性研究成果

(1)黄志斌教授主持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西部地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战略研究”,课题组提交的《改革企业所得税分享制度促进两型社会建设》报告,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采纳并刊登在《成果要报》(2010年10月)上。

(2)2008年,学校承担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报告《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管理哲学》结题评级为优秀。

(3)10年间,学校有22项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社科优秀奖,其中获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3项。

五、“十二五”工作思路

“十二五”期间,学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等系列文件精神为指导,以持续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实力为核心,强化引导和管理,凸显文理渗透、文工结合的学科交叉特色,重点开展应用研究,兼顾基础研究,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出特色,提升显示度,彰显人文社科科研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努力营造“队伍有实力、科研有基地、研究有特色、项目上层次、论文上水平、成果有影响”的科学研究氛围,不断提升人文社科科学研究的创造力和影响力。

(1)培育一批有影响的科研团队,不断提高课题攻关能力。力争建立6个左右科研创新能力强、学术影响力大、学科优势显著的科研攻关团队。与此同时,密切联系安徽地方经济社会的现实问题,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建设好2~3个省级政府“智囊团”、“思想库”。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凝练若干重点发展团队和科研骨干予以重点扶持。

(2)加强科研基地建设,打造科学研究平台。在“十二五”期间,夯实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基础,力争在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上实现突破,通过院系所并举、嫁接引进等措施,构建不同水平、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科研平台体系,努力促使我校更多的人文社科科研平台进入省部级行列。

(3)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努力培育重大项目。学校将继续安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用于人文社科研究领域重大项目的培育;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着力推进跨学科研究,对体现本校特色的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给予重点扶持和培育,培育新的学术领域和学科增长点。

(4)完善考评制度。建立科学、公平、规范的科学研究考评制度,由单纯的数量评价转向更加重视质量评价,营造竞争向上的科研环境,催生重大科研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