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哲学社会科学包括哪些学科

哲学社会科学包括哪些学科

时间:2022-02-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党中央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充分体现了中央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带来了进一步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又一个春天。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不仅要为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作出贡献,还要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贡献。
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全面繁荣和快速发展_在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上)

周 济

(2004年6月21日)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以下简称“社科委”)的成立,是教育系统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一个重大举措,是《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提出的重要任务。首先,我代表教育部向首届社科委的委员们表示热烈祝贺,并通过你们向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辛勤耕耘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

一、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开创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局面

今年4月29日,李长春、刘云山和陈至立同志到教育部视察工作,李长春同志明确要求教育系统“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指示。当前,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正处在一个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正处在一个繁荣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只有紧紧抓住时代所赋予的难得历史机遇,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势,才能不断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全面繁荣和快速发展,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面临的大好机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我们党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就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胡锦涛同志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同等重要”,“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和繁荣程度,是一个民族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力量的重要体现和标志。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全党和全社会的重要任务”。今年1月,中央印发了《意见》;1月19日,中央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意见》;4月,中央召开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这一工程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对于党的理论建设,对于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都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生命工程。5月28日,中央政治局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为主题,进行了第十三次集体学习,胡锦涛同志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把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有一个新的更大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党中央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充分体现了中央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带来了进一步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又一个春天。《意见》明确了新时期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提出要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提出要力争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形成全面反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材体系,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这个宏伟的战略目标,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二,全面推进青少年德育工作,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并召开了全国工作会议进行部署,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中央领导也同样非常关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胡锦涛及各位中央领导同志,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连续多次作出重要批示。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根据中央部署,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调研工作。中央明确要求,在今年下半年制定一个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再召开一个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国工作会议。青少年德育工作具有重大意义,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奠基工程,也是最大的希望工程和民心工程,必将对我国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学校教育要坚持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不仅要为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作出贡献,还要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贡献。我们就是要用科学理论武装青年一代,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这是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大事。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水平,努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和宝贵的资源。当前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千载难逢的黄金时期。我们正处在新世纪头二十年的战略机遇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会带动理论的更大突破,理论上的突破,往往又会对实践产生强大的理论指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并且在指导思想上不断与时俱进,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两大理论成果。我们可以看到,每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个关键时刻,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发挥关键性的指导作用。拨乱反正时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如此,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此,树立科学发展观同样如此。这都是我们党坚持正确理论指导所取得的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突破。在新世纪头二十年的战略机遇期里,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入推进,必将创造出新的实践经验,产生新的理论认识,为理论创新提供丰富的实践素材和理论营养。

时势造英雄,实践出真知。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伟大时代的伟大实践,必然呼唤并催生伟大的理论。这是一个出理论、出大师的时代。我们要乘势而上,就是要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个大势,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大势,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大势。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正在日益为世界所瞩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正在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的实践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国外有学者把中国的实践归纳为“中国模式”或“北京共识”。现在我们要在伟大的实践中,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创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国学者最有资格、也有责任和义务做好这件事。李长春同志在江苏调研时指出:“这是一个大动作,也是中国对世界人类文明的贡献,我们现在最有资格写出新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我们既要用这些理论来教育新的一代,也要用这些理论来影响世界。”这是一项伟大光荣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任重而道远。以往,我们的专家在和国外专家交流的时候也学习了国外的好多东西,但在交流中往往只是处于一般的引进和师从的地位。如果我们能够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学体系,而且是真正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那我们以后在国际上的地位则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可以大有作为。只要狠抓上十年二十年,我们一定能够创建哲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中国学派,而且,中国学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必将自立于世界学术之林,并将占据重要的制高点。

世界在不断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不断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不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这里面有许多重大课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开辟了宽广的空间,创造了广阔的舞台。时代要求我们不断增强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在研究学科前沿问题和解决重大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做出高等学校应有的贡献。

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摆到了重要的位置。今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个行动计划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工作的两大战略重点:一个战略重点是发展农村教育;另一个战略重点就是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由于今后一段时间里教育经费增加部分主要用于农村,所以我们用于高等教育方面的投入增加得不会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更要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来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把各种计划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战略重点计划。比如说重点大学的建设当中,除了“985工程”、“211工程”之外,综合集成了科技创新计划、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等等,在这个战略重点中,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重要组成部分。前一段时间我们刚刚部署了“985工程”的二期建设,明确地提出要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各个学校的“985工程”、“211工程”的计划都要拿出相当部分的精力和财力用于支持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已经形成了较强的学科优势,已经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全国占了很大的比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在数量上超过了全国的3/4,在高校内部哲学社会科学的老师和学生数接近50%,这是一支很大的队伍,国家社科基金在面上项目高校的立项比例已达到75%以上。我们要进一步发挥自己的优势,并通过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建设,全面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深入研究回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努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思想库”、“人才库”的作用。

教育部支持哲学社会科学的经费虽然不多,但是起的作用比较大。在教育部掌握的经费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从去年开始,增加了3000万元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基金,今年增加到5000万元。我们还要继续增加,原因就是它的重要性,而且我们高校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就是我们有强大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有强大的哲学社会科学基础,有各个学科综合集成的优势。教育部明确要把哲学社会科学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希望在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所面临的大好机遇是千载难逢的。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二、建设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

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形成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这是中央向我们提出的战略任务,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担;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全过程,把是否体现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哲学社会科学方向和水平的根本尺度。要坚决抵制和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决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着眼新的形势,立足新的实践,用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建设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当前面临着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凝炼学科方向。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一步凝炼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方向,使学科结构更加优化、重点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凝炼学科方向,既要继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要积极吸纳当今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的先进成果,更要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以理论创新为主导,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中去。

教育部正在着手制订执行“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建设工作方案”,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原则,力争在十年内分三批重点建设150种左右覆盖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新闻学、艺术、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专业的主要基础课教材。它们应该而且必须成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高水平精品教材。正如中央领导同志所说,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学者还没有这样的资本和条件来研究和建设这两个体系,我们不仅有这样的义务和责任,而且也有这样的条件和优势,来创建全面反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成果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我们必须站在这样一个战略的全局的高度上来考虑问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一定会有一番新气象,达到一个新境界。

以上是从整体而言,就每一个学校而言,就每一个学科小组而言,也同样存在着一个凝炼学科方向的问题。要形成自己的学科特色,以特色来争取更快的发展。对于学科建设来说第一重要的事情就是凝炼学科方向,应该说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汇聚学科队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之本,也是高等学校的强校之本。高等学校有一支规模宏大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方面军。要把这支队伍最充分地动员起来,组织起来,组织千军万马,调动精兵强将,参与到这项伟大的工程之中;同时,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进程中,锻炼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队伍。要建立起更好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最广泛地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调动内在的积极性,把广大的教师积极动员起来。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加快,科学发展观的树立和落实,为哲学社会科学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联合攻关,加强科研团队建设,促进学科融合与交叉提供了契机。随着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日益重视,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汇聚人才队伍面临着很好的机遇。这些年,我们实施了各种各样的人才计划,对推动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要切实地把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和学术带头人培养工作。要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

教育部已决定对各种人才计划进行整合,启动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这个计划将分三个层次组织实施。一是着眼于吸引、遴选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大师,特别是一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和理论家,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重点实施“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二是着眼于培养、支持一大批坚持正确方向、学术基础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实际的学术带头人,重点实施“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三是着眼于培养造就数以万计的青年骨干教师,使更多年富力强、政治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在科学研究中脱颖而出,带动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重点组织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通过三个层次的人才计划的实施,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

我们再三强调以人为本,人才强校。目前各个学校对于这个问题还是比较重视的,但是怎样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强化队伍的建设、汇聚学科队伍是下一个阶段要认真做的一项工作。

第三,构筑学科基地。与自然科学一样,哲学社会科学要想取得一流研究成果,也需要有一流的研究手段和工作条件。构筑学科基地,关键是通过科研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消除各种不必要的体制性壁垒,整合科研力量,合理配置科研资源,搭建教学、科研大平台,探索建立新型的教学、科研管理模式,促进各个学科的协调发展。高校有学科综合、人才密集的优势,有条件构筑一批综合型、研究型、开放式的国家级社科创新基地。我们现在要集中力量来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基地,这些基地应该在国内处于一流的水平,同时在国际也应该处于先进的水平。只有把这些基地建设好,我们才能够承接更大的项目,才能创造更大的成果,同时也能集聚更大的团队。一流的大学不可能在所有的学科上都是一流的,但一流的大学一定有若干个特别拔尖的一流的学科;我们的学校如果能集中力量给予更多的支持和扶持,就有可能在某些方面创造出一流的学科。认识到这一点,就有可能把有限的投入更加集中到建设一些重点的学科基地上去。

基地建设在选择学科方向时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要充分预见学科发展的趋势,瞄准科学发展前沿和重大社会实践问题,体现前瞻性;二是要切实发挥自身的优势,体现可能性;三是要突破原有学科界限,通过大力推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新的学科增长点,体现创新性。这个基地应该是灵活的、开放的、高水平的,是跨院系甚至是跨学校、跨部门的。在新的机制体制构架中,要积极推动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形成内外联合、竞争创新的运行机制。要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合同管理的全员聘任制。要积极探索并建立新型的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建立有利于人才尤其是优秀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切实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竞争力和综合创新能力。

我们在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过程中,趋向于组建一批新型创新基地。这些创新基地和原来的院系有一些区别,是新的学术组织,在里面实施矩阵式管理方式,在目前的人事制度体系下可以创造一种政策特区,而这些政策特区可以更好地把人才资源有效地调动起来。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的过程中,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们党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方针。生动活泼、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有利于新观点、新学科的形成和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有利于保持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生机勃勃的局面。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前提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二是要紧密联系实际,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最深厚的源泉和最强大的动力是人民群众的实践;实践是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肥沃土壤。我们说当代中国所处的时代,是出哲学社会科学大成果、大师的时代,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我们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仅靠继承古人、学习外国的东西,成不了大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我们面临着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回答。只有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紧密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亟待解决、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拿出无愧于时代的成果,在实践中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创造中国学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带动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现在的大学已经从原来以教学为中心,发展到三大基本功能,即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三者之间是一个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关系;高校要以育人为本,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调发展。要牢固树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思想,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应用研究,以应用研究促进基础研究,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研究,真正把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应用于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中,不断提高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在解决实际问题和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推动理论和学科的发展。

三是要把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要适应建设学习型社会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加快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转化,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造就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的一代新人。同时,要适应学生的思想实际、适应学生的成才需要、适应社会变革的实际,公共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等具有鲜明意识形态特征的学科的教师都要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体现到教学之中去,努力增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研究生培养要注重“从研究中学习”,在科学研究中创造理论成果,在科学研究中培养创新人才。

四是要树立良好的学风。树立良好学风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保障。近年来学术界一些浮躁之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直接影响了学术人才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也直接影响了我们的声誉。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树立良好的学风,形成严格的学术规范。广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术道德修养,提倡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统一。要坚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反对弄虚作假、文过饰非;要坚持严肃的科学态度,反对浮躁之风;要积极发扬学术民主,充分尊重学术领域中的不同意见,警惕和反对学霸作风,自觉维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五是要加强团结,集成力量。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分类越来越细,同时也在进一步走向综合,只有通过团结协作,依靠集体智慧,才能在一些重大课题研究上有所突破。我们要大力提倡不同学术流派、不同学科领域、不同学校、不同部门之间的团结与协作。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历史性事业,这一事业仅仅靠某几个人、某几个学科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依靠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共同努力,同时要团结社科院系统、党校系统和军队系统等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协同攻关。加强团结,光靠“和为贵”的思想是远远不够的,要在参与建设两个体系的工作中,充分认识我们所肩负的崇高而艰巨的伟大使命,从这一高度出发对团结本身提出更高的要求。各位专家虽然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但在各个学科领域大家又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是同行,又是朋友,彼此比较了解,所以一定要加强团结,互相尊重,密切合作,充分体现团队精神,发挥集体智慧,善于在集成、综合中加强研究工作,提高研究水平,圆满完成中央交给我们的任务。

三、增强使命感,积极发挥决策咨询作用

教育部社科委是全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咨询机构,承担着重要的任务。重视专家的决策咨询作用,是我们党执政理念和实践的体现,是政治文明发展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特别强调要把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作为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党中央和国务院在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咨政功能方面作了很好的表率,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制度,每项重大决策的制定充分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治国咨政的高度重视。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经常就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听取哲学社会科学界专家的意见,在决策中重视运用哲学社会科学的成果。温家宝同志多次强调,加强科学民主决策是政府工作的重要方面,凡重大决策都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和民主程序,广泛听取院士、专家和各方面的意见,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社科委做好哲学社会科学的决策咨询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站在国家发展和国家利益的高度,对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进行宏观思考和战略研究。各位委员都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界的骨干力量,长期工作在科研和教学第一线,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学术造诣。部党组认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真心实意依靠专家、学者,充分发挥高校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的社科委委员要成为战略专家,不应仅局限在某一学科发展的微观领域,而要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宏观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对繁荣发展整个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提出咨询建议。

二是要参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规划指导。今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政策的制定,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的实施,“985工程”国家社科创新基地建设,以及学科建设规划、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优秀成果奖励等,都必须充分听取社科委的意见。社科委成员要积极参与进来,帮助教育部做好顶层设计、提供指导和相关的评审、评估工作。

三是要建立和完善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决策咨询制度。今后,教育部有关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各项重要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社科委的意见和建议,并要形成制度。教育部有关司局在工作中要虚心地向大家学习和请教。社政司承担了社科委秘书处的日常工作,要切实为委员们做好服务工作,为委员们开展工作提供便利条件。我们也希望各位委员有什么要求和建议及时向我们反映,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

(《高校理论战线》2004年第9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