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年人社科课题研究项目有哪些

老年人社科课题研究项目有哪些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公布的广东省高校社科科研拨入经费统计表,目前该校名列第二,高居榜眼位置。在广东省第一至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评比中,该校的获奖总数位居省内第二。这10年间该校社科的最大亮点就是获得了由教育部组织评审的第五届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项,并且在一等奖层次上实现了零的突破。
华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总结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上)

一、建设成就与主要优势

1.项目与经费增长较快

2001—2010年期间,该校承担的社科项目总数达2000多项,其中纵向课题、横向课题各超过1000项。最重要的是,“十一五”期间国家级项目立项数达到73项,比“十五”期间增加42项,增长率为180%。

随着研究项目在总量及层次方面的突破性发展,这10年期间的项目经费也实现了三个方面的突破:年度实到项目经费连续四年超过千万元;各年项目经费增长幅度高达200万元;百万元级的大型横向课题不但实现了零的突破,而且总数已达4项。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公布的广东省高校社科科研拨入经费统计表,目前该校名列第二,高居榜眼位置。

2.社科研究平台建设初见成效

这10年间的社科研究,在成功保持原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的基础上,增加了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数达到2个,二级学科重点学科数也达到14个;省级文科基地数有6个,位居全省第二;部省共建文科基地“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在2010年教育部组织的评估中,排名位居同类基地第二,其中成果指标排名位居第一。此外,该校在2010年获批了首个广州市文科研究基地。

3.社科研究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该校从事社科研究的各类学者总数为1200多人。在这支队伍中,拥有一批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其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1人,获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者6人;拥有一批学术基础扎实、发展后劲较强的青年学者,他们正在逐渐成为我校社科研究的生力军。

4.社科管理制度体系初步建成并日臻健全

该校自2005年初正式成立社科处以来,一直强调以制度建设为中心、以规范化管理为目标。在学校的整体统筹下,在各学院及各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社科管理方面的制度建设,内容涵盖学术评价、学术奖励、经费管理、项目管理、机构管理等多个领域,基本建成了学校社科管理领域的制度体系。

由于该校社科管理日益规范且成绩突出,社科管理工作也得到各级主管部门的肯定,社科处获得了教育部授予的社科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教育规划办授予的教育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还多次获得广东省社科规划办和省教育厅的表彰奖励。

5.学术研究实力总体增强

这10年间,在学校科研业绩评价方案的引导下,全校教师的CSSCI论文总数每年都超过600篇,并以近百的数量每年递增,目前在全国师范类大学中已稳居前五名。

科研成果所获奖励的省内排名比较靠前。在广东省第一至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评比中,该校的获奖总数位居省内第二。

这10年间该校社科的最大亮点就是获得了由教育部组织评审的第五届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项,并且在一等奖层次上实现了零的突破。

随着科研成果、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的持续增加,在高校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该校社科研究的整体实力和社会声誉稳中有升。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社科投入仍待加强

社科研究需要投入保障。在社科投入方面,我校目前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1)社科投入总体不足。2001—2010年期间,我校所有渠道的社科投入(不包括通过竞争而获得的纵向、横向项目经费)不到全校科研投入的20%。与同期、同类型高校相比,我校社科投入明显偏低。

(2)社科投入效益较低。存在一方面社科研究投入不足,另一方面社科研究投入效益不高的“悖论”现象。从社科管理的角度,目前学校尚未建立起相应的绩效评估制度,也极少实施实质性绩效评估。

2.高水平科研平台和跨学科创新团队建设尚待继续加强

该校社科类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学科覆盖面尚待拓展。学校现有的国家级重点学科都与大教育学科有关。由于在重点学科建设方面的面窄、点稀,该校社科的学科发展水平并不平衡,一些社科类学科相对较弱。此外,缺乏大教育学科之外的国家重点学科,不利于社科研究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借助跨院系、多学科的力量,通过大兵团作战,出大成果、原创性成果。

3.大师级社科人才及重大社科研究成果非常欠缺,特色研究力尚未凸显

该校目前尚欠缺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大师级社科人才,因此也就难以借助大师级人才的传帮带和凝聚作用,实现社科研究核心竞争力的整体提升。这些方面的缺乏,不仅影响了学校的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而且学校社科研究的学术声誉、学术影响也受到局限。此外,特色鲜明的社科研究方向也尚为数不多,人无我有的特色研究力尚待建构。

4.社会服务能力仍待提高

在社科研究的社会服务方面,反映地域特色的学术研究、回应珠三角和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应粤港澳发展需要的学术能力亟待提高,学术研究的社会认同度仍待继续提升;许多具有拓展社会服务空间之能力和基础的学科,仍待增强社会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其社会服务价值。

5.管理制度仍待继续优化

尽管此校社科管理的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制度体系初步建成,但是一些老的管理制度逐渐不合时宜、亟待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一些初创性制度因在实践中暴露出弊端而尚待继续优化。

总之,在新的竞争形势下,国内外所有高校都在快速发展,特别是同类型、同水平的院校之间的发展性竞争日益激烈;华南师范大学的社科研究,已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必须利用现有优势和机会、化解劣势并迎接挑战,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规划,加强规划的战略管理,切实提升学校的社科研究实力,真正实现社科研究的跨越式发展。

三、“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广东省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围绕把华南师范大学建设成为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总体发展目标,坚持“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现代大学发展原则,整体提升学校社科研究实力和水平及社科研究的综合管理和服务能力,不断发展学校社科研究的特色,进一步提高和彰显华南师范大学在广东建设文化强省、教育强省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根据学校“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总目标定位,以学校“十一五”期间的发展为基础,学校社科研究在“十二五”期间的总体水平,争取在全国所有高校中进入前20位,在同类师范院校中进入前5位,在省内高校中居于第二。

2.具体目标

(1)新建1~2个教育部文科基地,新建2~3个省级文科基地;

(2)获批1~2个教育部文科实验室;

(3)获批1~2个教育部文科专题数据库;

(4)社科经费年增长达30%左右;到2015年,社科立项经费力争达到4000万元;

(5)力争获批3~5项国家级或教育部重大项目;

(6)力争获批6~8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

(7)力争获得教育部优秀成果奖,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的数量和等级稳中有升。

四、“十二五”建设思路

该校“十二五”期间学校社科发展规划中拟重点实施五大工程。

1.“头羊青蓝”工程

本工程也叫“151工程”,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子工程:“头羊”工程和“青蓝”工程。

实施“头羊”工程,在社科研究队伍中选拔10位社科领军人才、50位社科学术骨干进行重点培养和资助;实施“青蓝”工程,在社科研究队伍中选拔100位40岁以下社科中青年后备人才进行重点培育。

“头羊”工程中的社科领军人才重点冲刺国家重大攻关项目、发表具有重大影响的学术成果,社科学术骨干重点冲刺国家项目、发表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成果。“青蓝”工程中青年后备人才争取冲刺国家项目、发表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术成果。

2.“资源聚合”工程

以建设高水平的学科平台、组建跨学科创新型研究团队为突破口,全面聚合学校社科研究精英,整体彰显和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高水平学科平台建设:按照“学科内部凝练—学校资助建设—冲刺学科平台”的工作程序,按照内外部专家评审、公开公平竞争、学校统筹发展的原则,全方位支持若干学科冲刺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平台,进而带动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

跨学科创新型研究团队建设:按照多学科先行自觉组建、学校最后整体整合的工作原则,组建20个左右跨学科创新型研究团队,确定给予各团队的经费资助,并建立严格的学术绩效考核体系。学校重点支持跨学科创新型研究团队冲刺国家级重点学科及国家重大攻关项目。

3.“精品培育”工程

加强对精品成果的中期资助。每年选择50项左右已完成60%以上的原创性研究项目、富有地域特色的研究项目、具有开创性的研究项目,分别提供4万~6万元的中期资助,为进一步锤炼这些有希望取得更大学术影响的学术精品提供必需条件。

加强对重大成果的前期培育。为了借助精品成果的支撑冲刺高水平项目,进而为进一步出版学术精品提供条件,分别提供10万元左右的前期培育资助。

加强对学校重大跨学科研究项目的培育。重点选择3~5个对于人类发展、社会发展、国家发展及广东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前沿领域,组织跨学科、跨院系的研究团队,集中开展高水平研究。

组建10个左右文科实验室,为申报国家级文科实验室做好准备;组建10个左右专题数据库,为申报国家级专题数据库做好准备;设立学术著作出版基金,每年资助出版10项左右优秀研究成果。

4.“威斯康辛”工程

建立多层面的社会服务体系。以项目管理为机制,根据社会服务项目的研究任务,分以下层面:由学校组建跨院系、跨学科的项目组,由院系组建本院系跨学科的项目组,由学科组建本学科的项目组。通过协议形式明确项目组的责、权、利的统一。

鼓励学院、学科及个人利用学科和专业优势积极竞争横向招标项目和参与横向项目的研究。修改学校的学术评价制度,适当提高和加强横向项目的学术地位和激励机制;加大省级党政机关和地方政府下达的横向项目的学术认可度。

设立旨在服务社会的虚拟研究机构。鼓励和支持虚拟研究机构充分发挥社会服务职能,加大社会服务影响和力度。

5.“学术开放”工程

资助学校内部多层次、多类型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每年投入20万元左右,资助校内举办跨学科、跨院系的学术沙龙,产生思想碰撞,活跃校内学术氛围,促进校内学术合作,培育新兴学科、交叉学科。

资助学术会议。每年投入30万~50万元,资助举办5~10次高端学术会议、跨学科学术沙龙;每年投入20万元左右,资助头羊暨青蓝工程的入选教师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

资助社科教师出国留学。每年提供15个左右的名额,为社科教师提供为期六个月至一年的出国访学机会。

支持社科研究及成果的国际化。鼓励教师有选择地加强社科研究国际合作项目的开展,适当资助社科成果的国际发表和出版,不断提高学校社科研究的国际化水平和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