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人生片断

教育人生片断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幸不久教育部下达了师范教学计划,我才有了办“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行事依据。更可喜的是,教育部安排当时苏联支援中国的教育专家普希金来四川讲学,我被派代表乐山专区去重庆南开中学听系统的苏联教育学讲座,任务是回来要传达。教师、学生定量供应的粮食标准下降,而且以红苕为主,肉和油脂的供应几乎为零。

罗成德

“蜀中无大将,廖化打先锋”

1952年夏天的一个清凉的早晨,在川南行政区首府泸州举办的教师思想改造学习班结束了,有关领导集合乐山专区参加此次学习的全体人员,宣布学校人事任免。从此,我这个当时参加教育工作仅一年半、没有什么“历史辫子”的毛头小伙子,被推上了学校管理岗位,担任乐山师范学校(中师)的教导主任。当时我对学校教育管理可谓一窍不通,但领导的决定必须服从,虽然这事有点勉为其难。事后我常自嘲这次对我的任命是“蜀中无大将,廖化打先锋”。

人们常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而我到校第一天就遇到当头一棒,发生了女生黄克俭因当时校内无自来水,到大渡河边的李码头洗衣,被河水冲走的事件。此事弄得我焦头烂额,忙里忙外。但这还是局部的偶发事件,摆在我面前的更大的问题是我管理的教导处和教师队伍当时沿袭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状况,通常教师教学无计划,上课无教案,有的任意缺课,受聘而不上岗……混乱状况不一而足。

所幸不久教育部下达了师范教学计划,我才有了办“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行事依据。更可喜的是,教育部安排当时苏联支援中国的教育专家普希金来四川讲学,我被派代表乐山专区去重庆南开中学听系统的苏联教育学讲座,任务是回来要传达。这是我第一次学习教育学,我对过去在中国流行的杜威教育学是一无所知的,因而对新的教育学全盘接受,没有什么障碍。苏联专家在台上讲,我在下面奋笔记录,所幸他讲完每一小段,都要停顿一下,由翻译译成汉语,有时他还要抽出上衣袋里的小梳子梳梳头发,因此我可以一字不漏地记下他所讲的内容。就这样在十天的时间里,我除休息时可以在宽阔的南开校园内转转,欣赏当时四川一流且颇有文化特色的校园布局与建筑外,就是专心听讲、做记录了。结束后,我高兴地带上厚厚的一本手抄教育学回到乐山,并在专区全体教师中传达贯彻新教育的目的、原则和方法。接着国家颁布的各科教学大纲也下来了。我在管理教学与自己的教学中认真实施,从此乐山师范学校(中师)(以下简称“乐山师范”)的教师,教有计划、讲有教案,教学过程逐步趋于规范。全校教学工作一改旧貌,焕然一新,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普希金当时讲的教育学,实际是苏联凯洛夫学派的理论体系,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苏交恶,凯洛夫教育学自然也在打倒之列。那时人们嘲讽凯洛夫提出的课堂教学五环节的“组、复、新、巩、布”(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进行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的简称)为可笑的“祖父心口痛”。今天实事求是地回顾过去,全盘苏化固然不对,但凯洛夫教育理论对改变当时新政权接收的旧中国教育的烂摊子,把教育体制纳入正轨,以达到培育新中国的人才的目的,是功不可没的。只要不是把凯洛夫教育理论教条化,它的合理内核还是可取的。

贯彻新的师范教学计划需要开一门课程“矿物学”。学校一无教材、二无师资,我在大学学习过“普通地质学”,于是自告奋勇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学。我利用所掌握的资料编写教材,并自己动手刻写蜡纸,经过一个月的熬夜奋斗,开课时一本散发油墨香味的图文并茂的土产品——“矿物学”课本,摆上了学生们的课桌。与此同时,我千方百计地充实教课有关的标本,近者如五通桥深井公司的原油,远者如柴达木的盐砖,以及乡土的各种岩石,无不尽力收罗作为讲课的实物。同时根据新大纲要求,各科教师都应开展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课外活动,我自然努力实施,曾有带领学生野外考察沙湾黄铁矿矿脉等之举。

除了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基础的培养,我还十分重视树立学生热爱教育,立志从事“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工作的理念。每年一度的“返校节”,由天南地北归来的毕业的师哥、师姐向在校的学弟学妹们热情地介绍从事教育工作的收获与体会。组织学生们观看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把其中的主角华尔华娜老师树立为学生学习的榜样。21世纪初,我曾到风光明媚的邛海畔参加乐山师范在大凉山的毕业生同学会。会上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太婆发言,谈她毕业后分配到凉山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她是乐山师范学校1958级的王玉兰。初到凉山时她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背着被子徒步走了几天,才到达工作地点,脚底满是水泡。大山里原来没有学校,要自己动手办。办学首先要动员当地彝族的儿童入学,要去彼此相距很远的村寨,必须骑马。为了学会骑马,她不知多少次从马背上跌下来。她常常在翻译的带领下,拉着马尾巴攀崖过壁,去访问有学童的彝家。语言不通是她办学的最大障碍,开头上课要靠翻译,经过不断努力,她最终学会了彝语,这样跟彝胞交谈与进行教学就大大方便了。她连续兴办了三所学校,处处都是从头开始。听她对自己的教育生涯娓娓道来,我深受感动。我从她的身上看到了当年我们所提倡献身乡村教育的华尔华娜精神。以乐山师范1957级、1958级为主的毕业生们,为了结束大凉山只有毕莫掌握文字的历史,撒播大凉山的文化火种,献出了他们的一生!

教师腰拴草绳上课,学生饥肠辘辘学习

1957年,我被调任乐山一中,依然担任教导主任工作,经历了十分艰难的大饥荒年代。

2013年,乐山一中高1963级学生在乐山举行毕业50周年同学会,邀请我这个当年的教导主任参加。会上大家畅谈同学情谊,回顾当年的高中学习与生活,这不禁让我想起那个艰难的办学与教学年代。

高1963级的学生多数是在乐山一中初中升上来的。在“大跃进”的年代,学校除了教学任务,还要承担下乡支农、大炼钢铁等任务。不是到加农、甘江秋收秋种,就是到沙湾建土高炉、烧大窑铁。这还能给学生上课吗?所幸我的直接领导学校党支部书记兰志诚认识明确,他向学生讲“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至今高1963级的学生还记得他讲的话:“作一个科学家要比当一个普通工人对社会的贡献大。”在当时“以粮为纲”“要为钢铁元帅升帐”的政治气氛下,他能这么讲,是很不容易的。上级布置下乡支农的任务时,他常“书记挂帅”带队下乡,把我留下来继续组织高年级的教学。如果万不得已要求“倾巢出动”,他也只安排我这个管教学的教导主任去应付几天。

“大跃进”没有多久,大饥荒就来了。教师、学生定量供应的粮食标准下降,而且以红苕为主,肉和油脂的供应几乎为零。不仅人人面有菜色,而且师生们的脚肿了起来。还没有到隆冬季节就觉得身上很冷,穿上所有的冬衣还是冷。于是大家在棉衣外系上腰带,有的教师干脆用草绳拴在腰间,走上讲台。学生上课时饥肠辘辘,没有精神,有的昏昏欲睡。体育课不再打球、跑步了,改为打简易的太极拳,尽量降低学生的能量消耗。至今这个年级的学生还很感激在那如此困难的一个冬季,教导处宣布不举行学期考试,改为用平时成绩评定学期成绩。

面对如此严峻的大饥荒,为了应对困难,学校的行政机构调整为三个组:教改组、生产组和生活组。三个组有两个是与解决肚子问题有关的,实际上那时学校几乎是全力以赴抗灾救师生。学校的操场开垦为菜地,在校外郊区山上还开荒48亩,建立了农场。但是农场养猪,猪难长大;种粮,产量又极低。师生们靠少量的粮食与大量的牛皮菜,以及各种奇怪的“代食品”活了下来,学校办了下来,熬过了三年。

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学生们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怀。教师除了到农村家访,根据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评定助学金外,对个别特殊困难的学生尤其关心。一个学生因营养不良,感染肺病,补助医疗费后让他休学,后来复学,又积极为他解除有关困难。一个学生抬粪上山,不小心被铁钉刺穿了脚,患了破伤风,住进医院隔离病房。有伤口的人进入破伤风病房,存在被传染的危险,但是为了学生,我还是到他的病房了解病情,联系医生安排对他的治疗。

在大饥荒时期,四川省教育厅曾一度下文,在高中开设农业气象课。我是学地理专业的,义不容辞地担任了这门新课程。为了让学生们学到观测农业气象的真本领,我组织他们成立气象观测小组,安排学生值班,收听气象预报广播,教会他们预报天气的基本方法,分析本地未来天气,天天在校园中公布本地当日天气预报。我还在昔为大操场,时为红苕地的农田里,埋设地温表,对比垄作与平作的小气候差异,进行农业气象观测。我还收集了大量科学性的农谚介绍给学生。在高1963级的同学会上,老学生潘敏智饶有兴趣地背诵了“东风有雨,西风晴”的农谚,他说这些农谚在他的生活中很有用处。

冒雨前行,攀登高楼,为了取经绘蓝图

1985年我被调入乐山师范专科学校,任务是筹建地理系。我虽然在大学地理系读过书,但对如何办师专地理系还是不完全清楚的。

办一个系、一个专业,好比要盖一座楼房,没有图纸是不行的。为了画出一张合格的蓝图,首先要收集资料,了解建筑规格。为此需要在布局地理系的框架前,外出向已经办了地理系多年和新近才办地理系的学校进行调查、访问、学习、取经。

于是,到乐山师专不久,我就与地理系筹建组的陈兴中商量,外出学习取经。当时四川办地理系时间长的是西南师范学院,它创办于20世纪50年代初,是全国重点师范院校之一,其地理系办学经验丰富,管理规章制度完善,而陈兴中正好是该校的毕业生。西南师范学院在重庆北碚,与它邻近的还有重庆师专,也办有地理系,办学水平也不错。到重庆去取经自然是我们的首选。至于访问新办的地理专业,内江有个内江师专,办地理系才一两年,系主任是我们认识的苏明武,他在新办地理系的过程中一定遇到过不少坡坡坎坎,他的经验和教训对我们必定很有补益。我们最终敲定,从乐山出发,到重庆,经内江,返回乐山的取经路线

在一个仲秋的早晨,我和陈兴中登上民生公司的客轮,一声洪亮的汽笛拉响,轮船冲破薄雾,向岷江下游驶去。一路上除了仔细观看沿江地质、地貌、植被的变化外,我把我们调查访问的提纲反复推敲、修改、补充,力求在即将进行的访谈中不会遗失“真经”。

到达重庆朝天门码头上岸后,我们直奔沙坪坝。可是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了大雨。从车站到两个学校都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我们两人只好临时买了雨伞,踏着街上颇深的积水,冒雨前行,到达西师地理系。

我们在西师地理系受到热情接待,听取了系主任对所办地理专业的师资、设备、图书资料等的详细介绍,对我们的提问可谓有问必答。然后我们参观了他们的各科实验室,收集了地理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各科教学大纲,了解了地理专业图书资料、实验设备的采购途径。第二天,我们转到重师,同样也收获颇丰。

在回程路上,我们拜访了内江师专地理系。我们与苏明武熟人相见,大家相谈更为亲切,了解了他在初创师专地理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及克服困难的经验。最可贵的是,在这里我们得到了可以直接借鉴的师范专科学校地理专业教学计划。至此,我们可谓满载而归。

这一年的隆冬,我从中国地理学会秘书长瞿宁淑(瞿秋白之妹)处得知,她将于年底在广州科分院召开全国师范院校地理系系主任会,研讨高师地理系的教学改革问题。作为创办师专地理系的负责人,我应当争取参加,以了解全国高师地理教育改革的动向。为了参加此次会议,我从本地207地质队借得地质队员野外使用的大地质包一个,装上行李出发。我到达广州时,天气尚暖和,但是在科分院报到时遇到停电,电梯动不了。我背负塞满冬衣的大背包,攀登了十多层楼的楼梯,才到达会议地点,着实累得我上气不接下气。我自我鼓劲说,这是“上西天取经”,爬高楼算不得什么磨难。第二天开会,我启眼一看,参会者都来自本科院校,而且全国重点师院地理系系主任都在场,仅我一人是师专的。我自然注意倾听大家的发言。大家在交流中明确了在教育部要求精简课程的前提下,压缩专业课程,当时存在机械的“拼盘式”改革与有机组合式的改革两种地理专业课程改革动向。后来,我亲历了西南地区师专把“地貌学”与“水文学”两门课程并为一门课程“水文与地貌”的工作,深知要把历史悠久、体系完整的两门专业课合在一起,实在难以做到“有机组合”。会下我利用与大家休息时间的摆谈,请教一些办地理专业中的问题。譬如,教学计划要开一门必修课“遥感概论”,这门课涉及当今先进技术,缺乏师资。重师的王全贵给我介绍了他担任此课程的教学体会,破除了我对这门课程的神秘感,后来在我们系里顺利地开出了遥感课程。从广州返川途中,我在湖南、贵州遭遇大雪,气温剧烈下降,所乘火车没有空调,寒冷中我患上肺炎,后经长久治疗,方得缓解。

第一次外出取经回校后,我们立即着手草拟乐山师专地理专业教学计划,制定师资配备、设备购置、充实图书资料等的规划,建系的蓝图终于初步画出。第二次取经回校,又进一步调整了设计。

尽管有了基本蓝图,但施工中一些小的设计也不可忽视。记得为了造岩石矿物标本储藏陈列柜和制作学生野外实习背包,我和实验室的陈嘉新经过反复画图、试制,最后才定案制作,此项设计完全是我们的独创。新办地理系费了很大功夫购买仪器设备,各种岩石矿物化石标本的充实尤为困难,特别是地方性标本。为此,我贡献出了我几十年来天南地北采集的标本,并引进了我研制的教学用岩石、矿物标本(曾参加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阿布扎比举办的教仪展销),解决了学生分组实习的问题。

穷尽“碧落”与“黄泉”,编写资料补缺空

1986年秋,第一届乐山师专地理系三年制学生入学了。面对一些课程缺乏教材、学习指导书、实习指导书的严重情况,我和陈兴中分工,他负责经济地理方面,我负责自然地理方面,大家着手编写资料以填补缺口。其中自然地理方面所需要编写的东西尤其多,而且很紧迫。譬如,第二期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就要进行,但还没有相应的实习指导书,真有点令人心慌。

于是,我们开始广泛收集资料,准备编写。收集的资料不仅需要大量的文字性纸质资料,还需要各种地形、地质图件,遥感图片,实物标本。这些资料的来源,近者有本人多年来的藏书,储有各种岩石、矿物、化石的“百宝箱”,207地质队的资料室,四川省地矿局及测绘局等,远者有北京中国地质博物馆、乌鲁木齐新疆教师进修学院等。其收集过程真是有若“上穷碧落下黄泉”。通过筛选、研究收集的资料,在那没有复印设备的年代,我们自己动手,一张又一张地绘图、描图,编纂文字,油印、胶印出了《峨眉山野外实习指导书》《攀西野外实习指导书》《贡嘎山野外实习指导书》《四川省自然地理》《乐山市自然地理》《地理素描》《地理摄影》等一批资料,以克服所面临的困难。

建系初,我担任“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选用北师大宋春青老先生写的教材。这门课程浓缩了地质专业的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学、地层学、地史学等广泛内容于一体,头绪特多,教材厚厚一大本。要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关键是要解决内容庞杂、厚书变薄书的问题;而且地质学是一门以研究地壳为对象、以地质形迹为主要研究出发点的科学,如何让学生通过图片认识各种地质行迹十分重要。因而,我着手编写了一本学习地质学基础的辅导书《地质学基础(纲要、图示与练习)》,图文并茂,并附有参考书目、思考题,实现了将厚书变薄书,使学生易学易懂的愿望。此讲义由于效果好,内江师专也曾有学生前来索取。

课程表中,“乡土地理”是重头戏之一。各校由于所处地域不同,历来都是自己编写。西师在1981年编有一本《四川地理》,由于一些资料过时,而且没有再版,无从购买,所以这门课程的教材还得自己动手编写。为了写好这本书,我收集了陕西师大的《商洛自然地理》、西师的《北碚自然地理》,以它们为模版,整理我多年收集的资料,写出了《乐山市自然地理》,油印供学生使用。后来我又发动系里有关课程老师分头修改、补充,终于正式出版。经过一段时间,我又编写了《四川省自然地理》,最终解决了乡土地理的教材问题。

登高山,穿原林,为了提高师资队伍

培育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办好地理系的根本。建系后,除了有计划地输送教师外出进修提高理论水平外,还要培养地理系教师野外解决实际问题的硬功夫,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我十分重视一年一度的教师带学生进行的野外实习,这让大家在带实习中能够教学相长。另外,我更重视争取机会,组织教师参加一些专题性野外考察。

地理系成立不久,校内申报“马边大风顶综合考察”课题成功,同时争取马边彝族自治县政府和川地207地质队的财力和物资支持,在仅有2000元经费的困难条件下,几经周折,考察队于1990年秋整装出发,去马边大风顶考察。这支考察队的队员由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专任教师组成,可谓麻雀虽小,肝胆俱全。

作者野外考察

大风顶是大凉山山脉主峰所在地,海拔4042米,是我国最靠南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地形十分崎岖,物种丰富多样,终年雨多晴少。当时它是我国综合性科学考察的一块处女地,具有很高的考察与研究价值。为了不耽误教学,我们利用国庆节假期进行考察。此时正值华西秋雨时节,一天到晚,小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我们身披塑料雨衣,脚穿高筒水靴,从高卓营、永红、暴风坪三处深入保护区,攀登2000余米的高山,穿越难以望到尽头的原始森林,艰难地进行考察。每一处都要测量岩层产状、植被样方,观测土壤新鲜剖面,记录各种数据。我们观测到了峨边-金阳大断裂的巨型拖曳构造,蹚过了乐山特殊的高山沼泽——挂灯坪沼泽,测量了曾经迫使乡政府迁移的永红大滑坡,计量了暴风坪每秒流量达1000升左右的喀斯特大泉……每天穿行在原始森林里,工作的最大“敌人”是无孔不入的蚂蟥。它是隐藏在森林里的“吸血鬼”,稍一停步,它就粘上你的身来,静静地吸你的血,当你的手臂、腿脚鲜血长流时,它已经吸饱了一肚子人血,变成一个圆球。大家用尽各种办法,如扎紧裤腿、涂抹万金油,以防御蚂蟥,但都不管用。一天晚上,我们在2000多米的地质队勘探基地宿营,睡的是地质队在潮湿的地面架设的钢架床。深夜大家因疲倦正睡得香,突然一声尖叫,把大家闹醒,原来是一条蚂蟥沿着铁架床的脚,爬进了杨老师的被窝,正伏在他的胸口上吸血。他感觉到湿漉漉、肉奶奶的,故而惊叫起来。

由于整天生活在冷湿的环境,我的老毛病关节炎发作,最后一天痛到无法行走,是一位彝族小伙子扶着我一步一步移下山的。

此次考察虽然十分艰难,但它是第一次对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的全面综合考察,弄清了大熊猫生存的生态环境,撰写了第一份大风顶树种名录,搞清了新构造运动在这里留下的地文期,明确了这里蕴藏丰富的胶磷矿,研究了保护这里生态环境的方案……收获颇为丰富,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师资队伍的野外工作能力。类似这样的野外考察,以后还组织过多次。

走乡进校,为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

1995年,我退休了。从此,我除了担任学校教学督导工作外,还转向普及科学知识的社会教育。统计起来,从1996年起到现在,我总共进行了科普讲座100余场,听众约4万余人。他们多是中小学学生,也有大学生、教师、机关干部,以及社会群众。听众来源于乐山市各区县,也有宁夏远道而来的大学生。报告选题有“钓鱼岛和南海诸岛是我国固有领土”“气候变化与低碳”“峨眉山的自然环境”“怎样进行创新活动”“神奇的南北极”“科学面对地震”“从天空看地球(遥感知识)”等。

听众需要听什么,我就根据我的专业所长,在可行范围内讲什么。国家提倡在中小学学生中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爱好和创新能力,这是培养下一代新型人才的必要要求。我在中学工作二十多年,历来主张课内外要相得益彰,积极开展学生课外活动,特别是课外科技活动,让学生们学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通过多年的工作,我对创造发明技法也较为熟悉。在乐山市各地学校对开展创新活动感到困难的情况下,我曾数十次下乡做“怎样进行创新活动”的科普报告。但是教学生如何做,不如教老师如何辅导学生做。于是,我曾数次在市中区、沙湾区开办中小学创新活动教师的培训班。沙湾太平小学、市中区新建小学开展地学活动有成绩,教师的辅导积极性高,我就把我收藏的一些标本赠送给两个学校,帮助辅导老师纠正他们在一些标本定名上的错误。所赠标本中有一些颇为珍贵,如带触须的三叶虫化石,我想这些标本如能启迪小朋友们的科学兴趣,增长他们的知识见闻,那就是它们最好的归宿了。

社会关心的热点如果是我所知的,我就讲。2008年和2013年,四川先后发生两次大地震,2011年日本发生特大地震与海啸。这些地震让人们忧心忡忡,担心乐山会不会有严重的地震灾害,加之一些学生和居民不了解地震的常识,四川地震时他们中竟有避震不当而跳楼摔死的。可贵的生命就这样在无知中消失了,令人痛惜。四川第二次大地震时,乐山师院的一些外省学生无法安心上课,有的想回到家乡避震。针对这些情况,我及时准备多媒体课件,举办“科学面对地震”的科普讲座,解除了大家的紧张情绪,让大家了解乐山不可能发生大的严重破坏性地震灾害,以及如何在地震发生时科学地避震。2012年,日本政府非法购买钓鱼岛,在南海,菲律宾、越南等国也侵占南海岛屿,东海与南海局势持续升温。这些岛屿有多大?位置在哪里?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如何?它们属于我国的历史依据和法理依据是什么?它们对我国的重要性如何?这些问题多数人不太了解,少数人甚至糊涂地认为“弹丸之地,争来何益?”于是我收集资料,制作幻灯片,在学校、社会、部队进行了科普宣讲,回答了大家的疑问,也宣扬了爱国主义精神。

准备科普材料是很费时间的,而且材料要随时间不断更新、补充,每次还要根据不同的群众,调整内容,力求所讲内容通俗、生动、有趣而又不失真实性。为了使讲座从最初以画图、实物为辅,口头讲解为主,进步到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有机结合幻灯片、视频进行讲解,我向青年人学习,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技术,购买了扫描仪,学会了幻灯片与视频等的制作。

科普教育有时多少有点令我忙碌,但它充实了我的老年生活。

作者在乐山市图书馆作科普报告

作者简介

罗成德教授,1930年7月出生,四川峨眉人,1995年6月退休。

曾长期从事中等教育工作,担任过乐山师范学校、乐山一中的教导主任。

1985—1995年在乐山师专地理系任教,担任过系主任。

曾任全国地理学会会员、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会员、四川省地理学会理事、四川省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常务理事,以及乐山市地理学会、地质学会、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事长、副理事长。现任全国丹霞地貌研究会副理事长。

主要从事自然地理的教学与学术研究,发表学术论文69篇,主编与参编专著9本。

曾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师范院校教师三等奖、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四川省地方志三等奖、乐山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

罗成德近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